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

銀行的生意很純粹,就是經營“錢”本身。原始的社會以貨易貨,但是稍微發達一點的社會,皆會產生“錢”這種交易媒介。

“錢”的學名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絕大多數的商品交換過程,基本上是脫離不了“錢”作爲中介。越是發達的商品社會,對於一般等價物的需求越是高級。

東南亞的一些歐洲人殖民地,使用明朝進口的布匹充當貨幣。布匹、糧食在東南亞一些島嶼上,起到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印度、非洲、美洲等等一些部落王國,使用貝殼、樹葉作爲貨幣,歐洲一些殖民者,便利用信息、技術不對稱的方式,用海島上撈取的貝殼,從一些落後的部落地區換取大量的金銀、礦產、奴隸。

明朝時期的中國,早已確立了白銀本位制度,同時以銅錢作爲輔幣。但是,在貴金屬貨幣的時代,通過冶煉金屬獲得的貨幣總是有限,因爲商品交換市場,尤其是缺錢。

天津經濟特區,大興工商一來。每天都有新的商鋪、公司、工廠開業,對於資本的需求,比之其他地區更爲飢渴。

特區已經出現了6家當鋪、2家錢莊,並且民間以放高利貸爲主要形式的畸形金融業態,在特區皆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由此可見,能令金融行業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在特區已經誕生。

5月末,國資委投資50萬兩作爲股本,成立的大明家股份制銀行——“天津特區發展銀行”。

簡稱爲“津發展”的銀行,在鹹水沽購下一間200平米的店鋪樓盤作爲銀行的經營機構。

草創的津發展銀行擁有20名員工,並且全員都顯得非常年輕化。大多數員工,皆是經過了特區軍隊和新式學校的教育,精通數學、經濟、商業、世界地理等等知識。

這個充滿了朝氣的年輕團隊中,總經理方吉利年僅23歲,而其餘的銀行員工。多是二十歲左右。

年紀最大的銀行保安隊長林大柱也僅有31歲,他是皇家新軍的退伍兵,從朝鮮戰場回來後,便下定決心要退伍。皇家新軍的政治部,遵從其個人志願。批准其退伍申請。並且推薦了其幾項退伍後的工作,最終林大柱選擇了在新成立的銀行中擔任保安隊長。

在開業之前,肖圖白親自與津發展銀行的創始團隊成員碰面,代表國資委給予管理團隊成員祝福。

肖圖白說道:“銀行是一種全新的行業。將會是百業之母,將會是繁榮之源。將銀行經營好,貢獻不下於經營好一座州縣。而未來銀行擴張成千上萬家分行,依然能經營好,貢獻不下於在朝廷做戶部尚書。”

這一番的講話。令津發展銀行的團隊成員,一個個顯得熱血沸騰!銀行能夠有前途,在銀行中奮鬥的創世元老,還能沒有前途?

明朝的戶部,職能大致與財政部差不多。後世的財政收入,除了有稅收之外,還有許多大型國企的分紅,國家也僅僅是許多股份制國企的股東之一。後世一些比較成功的大型國有銀行,少則年賺數百億。多則一年賺數千億。但是21世紀的新中國,全國最賺錢的10家企業,銀行業至少要佔據五家以上。以中國a股上市公司爲例,2400多家上市公司中,銀行股只有16家。但是16家銀行一年賺的利潤,比其餘2400多家公司加起來還要多。

肖圖白可以坦然的認爲——如果壟斷了大明的銀行業,再加上強橫的軍事力量作爲保障,他甚至不在乎誰當皇帝。

銀行是錢袋子。軍權是槍桿子。既擁有錢袋子,又擁有槍桿子。天下任何勢力皆不能迫使其屈服。

在肖圖白的勉勵下,大明歷史上位銀行家方吉利踏上了自己的征程。

“吸納存款、發放貸款、利差、存貸比、資產質量、風險控制……”

“優秀的銀行家,皆是保守主義者,規避風險是合格的銀行家的天性和本能。銀行家的職責是錦上添花,一般決不允許雪中送炭。西方有銀行家雲‘天晴時候借傘,雨天的時候收回來……”

肖圖白僅僅將後世許多關於銀行經營的概念,簡單的以一篇文章的方式,交給了方吉利。事實上,銀行造後世演變的極其複雜,但是最開始的銀行,僅僅是一個經營思維上的創意。而肖圖白給予方吉利的創意中,已經超過了同期的歐洲銀行。

消化吸收了肖圖白的給予的銀行經營的思路性文章,方吉利的腦子是非常活泛的,意識到作爲新生的事物,銀行必須要加大宣傳,才能夠被民衆瞭解到。而特區最好的宣傳方式,便是報紙上刊登的廣告和軟文。

中國漢朝時期便出現了朝廷官方的邸報,但是近代化經營性質的報紙,也僅僅是最近兩年在特區產生。

而報紙這個新生事物,從一開始就抓住了“廣告”這一項核心業務,從而建立了有效的盈利模型。

特區的報紙除了喉舌《黨報》、《天津特區報》、《皇家新軍報》之外,還擁有《葛沽經濟報》、《儒林報》、《鐵血軍事報》、《奇聞報》、《世界報》、《自然科學》、《聊齋故事報》等等衆多民營報紙。

這些民營報紙中,除了《儒林報》之外,皆由“楊柳肖書社公司”所建立。

楊柳肖書社則是屬於肖圖白家庭投資理財的產物,已經屬於特區的新聞出版業的壟斷寡頭。

雖然,整個特區的報紙發行業務,一年僅僅有30多萬兩的市場份額,利潤更是僅僅有五萬兩銀子。

報紙的利潤的主要構成部分,就是商家在報紙上投的廣告。但是,這個年代的商人比較保守,做生意也多是靠人脈,對於廣告的效果,還是存在懷疑心態。大多數商家投資廣告的行爲,皆是小打小鬧。因此,報紙的廣告。此時還是非常的廉價。10兩銀子就能在一份報紙上,刊登一個月的廣告。幾百兩銀子,可以令特區所有的報紙,同時刊登商家提供的廣告。

“津發展”銀行的廣告攻勢基本覆蓋了特區所有的報紙:

“奉肖圖白大人令,特此籌建‘津發展銀行’。本行經營存款、貸款兩項業務。存款者。將手中不用餘錢存入本行。本行按照存款的金額、時間,支付儲戶存款利息。貸款者,需要用錢之商人。本行確定其還款能力和信譽後,可以低息拆借貸款!”

“好消息。津發展銀行開業一個月以內,給予存款者利好!活期存款,每天可以獲得萬分之一利息,錢存放銀行每天都可以下崽,一萬兩銀行每天存銀行可以獲得1兩銀子利息。定期存款:3個月定期。到期可以獲得1.5%利息。6個月存款,可以獲得3%利息。一年期存款,到期可以獲得7%利息……我們的口號是,讓死錢變活錢,讓錢生仔!”

“週轉不靈的商家們,津發展銀行能夠給予您提供超低廉貸款利率。10天拆借,僅需1%貸款利息。3個月拆借,僅需3.5%貸款利息。6個月期貸款,僅需5%利息。一年期貸款。僅需10%貸款利息……”

“津發展”銀行在特區的主要報紙上買下了1個月的廣告,僅僅花費了500兩銀子,但是起到的效果是非同凡響的。

而方吉利更是充分利用了政府官員來拉關係、造勢。比如,天津特區的市長將岸,在方吉利的登門造訪下。在銀行中開了戶頭,將1萬兩銀子閒錢,存了一年期。

次日,報紙上已經刊登:“特區市長將道子先生。爲支持津發展銀行業務,將家庭積蓄1萬兩銀子存入銀行。將市長表示。銀行存款利息,比之在鄉下買田租給佃戶,獲得的利息更高,而且還旱澇保收、省心省力。”

將道子看了新聞後,嘴角有點抽筋,雖然在津發展銀行存錢確有其事。但是,後面的王婆賣瓜一般的“一年期存款的利息高於田租”,他可沒有說過,完全是津發展的藉着他的名頭在給銀行打軟廣告,但是他也懶得去揭穿。

而將道子存款的消息被報紙刊登,引發了連鎖效應。

許多對於特區官府的信譽放心,並且確定了津發展銀行是“官方背景”。不少的公務員、軍人、小商販、工人、市民,紛紛嘗試的向銀行中存款。於是,津發展銀行開張了10天左右,已經擁有2000多名銀行儲戶,存款金額約有35萬兩。

尤其是一名矯情的老先生,爲了實驗銀行的信譽,存入了100兩銀子。次日,就開始取出存款,收穫了10文錢的活期利息,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接下來,很多的市民嘗試當天存,次日取出,來獲得利息。雖然,這些活動,增加了工作人員的麻煩,但是銀行的創創始工作人員,以非常好的耐心,完成對於這些儲戶的服務。

至於銀行的貸款服務,發放的貸款程序,也是非常的保守。貸款業務並不是後世的信用貸款,而是需要有抵押品的抵押貸款——房產、田產、公司股份、貨物、奴隸契約,總之必須要有抵押品,才能夠獲得貸款。

並且,貸款發放的對象,也傾向於特區境內註冊的公司、商鋪、工廠,或者是在特區進內擁有穩定收入的個人。而外地貸款者,哪怕是皇親國戚,也不能輕易獲得津發展銀行的貸款服務。

雖然是貸款的審覈門檻是很高的,但是由於超低的貸款利率,依然吸引了特區的工商業資本踏破門檻。

經過慎重的篩選,津發展銀行批准了“林氏蠟燭廠”15萬兩銀子的一年期貸款,以及幾家地產公司的貸款申請。

“林氏蠟燭廠”被稱爲特區的蠟燭巨頭,號稱要每年製造10億根蠟燭。因爲,大規模提煉石蠟作爲原料製造蠟燭,其成本是非常低廉的。目前,其出產的蠟燭,不但已經壟斷了大明的直隸、山東、山西、河北等等省份,就連朝鮮、日本等等海外市場,也迅速的淪陷成爲其傾銷市場。

畢竟,朝鮮和日本所用的蠟燭,多是昂貴的牛油、豬油提煉,一隻蠟燭的成本不下於15文錢。

而林氏蠟燭廠,每隻蠟燭的造價已經降低到2.5文錢,並且質量還比牛油、豬油蠟燭優異。這種情況下,成爲林氏蠟燭發展成爲壟斷巨頭,也是必然。

當然,林氏蠟燭經營成功和成本優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願意是,林氏蠟燭廠中肖圖白國師大人佔有股份。這個理由,使得林氏蠟燭的信譽,已經被津發展銀行列爲頂級。

而地產公司的貸款申請,津發展銀行更是非常放心。

因爲,特區相對於大明北方地區的地區,已經如同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每個月涌入天津的移民超過萬人,這還是這個年代沒有火車、輪船、飛機的情況下。若是有火車、輪船之類的更便捷交通工具,恐怕天津特區會被潮水一般涌來的移民撐爆掉。

大量的移民涌入,使得天津特區的住房是絕對的“剛需”!

由於土地供給有限,加上地產項目建設跟不上移民的涌入速度。很多的地產項目,剛剛竣工,已經銷售一空。

到了六月份,津發展銀行的業務進入了正軌,存貸款數額不斷創新高。根據統計,津發展銀行存貸款之間的平均的利差大約是在4.25%左右。這主要是,部分儲戶是以活期的方式存款。活期存款的年利率其實才3.65%左右。哪怕是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才7%。而貸款項目普遍的年利率達到10%左右。通體而言,天津發展銀行的利差,是一個對於銀行家很滿意的數據。

當然了,對於特區原本繁榮發展的高利貸業務而言,津發展銀行的出現,無疑是令其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並且,隨着時間發展,津發展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規模越大,便會越加的擠壓那些高利貸人士的生存空間。而通過市場行爲,擠壓高利貸的生存空間,也正是津發展銀行成立的初衷之一。

第46章 聖旨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103章 總督(一)第250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二)第121章 駐軍、徵地第54章 黨報(一)第159章 廉政風暴(一)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182章 暗流(三)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263章 返航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249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一)第40章 皇家新軍的三段射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240章 問策(二)第102章 與虎謀皮(四)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亂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92章 葛沽的規矩(一)第64章 對白奴們的工作安排第239章 問策(一)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239章 問策(一)第72章 豐收(三)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60章 松江、復社、張溥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161章 自由民第9章 皇家新軍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76章 糧商(二)第223章 皇城島海戰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章 這場戲不能演砸了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197章 地產熱、海軍計劃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155章 簡單機械之滑輪組(一)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117章 震動(一)第89章 危險與機遇(三)第40章 皇家新軍的三段射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144章 虜退(一)第29章 店鋪、出租、青樓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49章 皇家布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267章 科技、經濟、內政(一)第119章 震動(三)第153章 遷都之議(三)第128章 整軍備戰第74章 搶修棱堡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19章 建鎮、開荒、馬鈴薯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41章 問策(三)第110章 爲鄉親們報仇(二)第82章 不怕對手神,就怕隊友豬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119章 震動(三)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219章 整風第55章 黨報(二)第67章 傳教士(二)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01章 與虎謀皮(三)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263章 返航第161章 自由民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55章 黨報(二)第204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一)第72章 豐收(三)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208章 人定勝天
第46章 聖旨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103章 總督(一)第250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二)第121章 駐軍、徵地第54章 黨報(一)第159章 廉政風暴(一)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182章 暗流(三)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263章 返航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249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一)第40章 皇家新軍的三段射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240章 問策(二)第102章 與虎謀皮(四)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亂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92章 葛沽的規矩(一)第64章 對白奴們的工作安排第239章 問策(一)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239章 問策(一)第72章 豐收(三)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60章 松江、復社、張溥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161章 自由民第9章 皇家新軍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76章 糧商(二)第223章 皇城島海戰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章 這場戲不能演砸了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197章 地產熱、海軍計劃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155章 簡單機械之滑輪組(一)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117章 震動(一)第89章 危險與機遇(三)第40章 皇家新軍的三段射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144章 虜退(一)第29章 店鋪、出租、青樓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49章 皇家布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267章 科技、經濟、內政(一)第119章 震動(三)第153章 遷都之議(三)第128章 整軍備戰第74章 搶修棱堡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181章 暗流(二)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19章 建鎮、開荒、馬鈴薯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41章 問策(三)第110章 爲鄉親們報仇(二)第82章 不怕對手神,就怕隊友豬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119章 震動(三)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219章 整風第55章 黨報(二)第67章 傳教士(二)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01章 與虎謀皮(三)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263章 返航第161章 自由民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55章 黨報(二)第204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一)第72章 豐收(三)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208章 人定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