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

見到這面旗幟後,張獻忠的臉色愈發兇惡猙獰,他大吼一聲,衝過去將這面旗幟狠狠拔出,用力地在膝上一磕,喀嚓一聲,折起兩斷。

“敢滅我定國兒部,狗入的李嘯,吾誓取汝命!”張獻忠吼聲如雷,他扭頭向人羣中喝道:“可望!這山東單縣,卻是在哪?!”

一個身材高大,麪皮白皙,甚至還頗有些書生氣的少年軍將,從人羣中擠出,向張獻忠顫顫地一拱手道:“稟義父,單縣在山東南部,好象與河南歸德府交界,離廬州卻有數千裡有餘。”

“那我軍明天便出發,追隨那李嘯軍兵馬蹤跡,儘快趕往山東單縣,搶回定國!”張獻忠近乎狂躁地喝喊。臉上憤怒之色,讓旁邊的一衆軍將望之心顫。

孫可望臉上閃過一絲微不可見的嫉妒神色,隨即拱手應道:“謹遵義父之命。”

很多小說中,總把張獻忠寫得一個沒有人情與理智的惡魔,其實,我認爲,這些作者還是低估了人性的複雜。

張獻忠對百姓,對手下軍兵,甚至對自已的妻妾子女,都可謂是殘忍惡毒,相當狠酷。唯獨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四個義子,卻是愛護頗多,相當看重。

明史記載,當了大西皇帝的張獻忠,在出川抗清前,曾自行摔死幼兒,砍殺妻妾,把正在旁邊觀看的孫可望等人嚇得面如土色,以爲得了失心瘋般的張獻忠,接下來便要殺自已。卻沒想到殺妻殺子的張獻忠,卻用一種鄭重的語氣對他說道:“此去抗清,生死難料,故除妻妾子女以絕生念耳。若吾死,爾等速速歸明,明朝缺大將,必重用爾等。”

絕境逢生的孫可望等人,聽聞張獻忠這般話語,方感泣下拜。後面張獻忠被清朝英親王阿濟格手下白擺牙喇精兵射殺,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皆遵其之令,最終歸降了南明朝廷。

而在這四個義子中,張獻忠最爲看重的,便是李定國。

李定國武藝出衆,有勇有謀,展現了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才華與統率力,李定國的卓越才能,讓張獻忠極爲欣賞,曾有多次,張獻忠都打算,若自已死後,便把基業交給李定國統領。

張獻忠這名養父,對李定國的偏愛,讓四大義子之首的孫可望嫉妒不已。

孫李二人的糾葛恩怨,最終在投降南明後全面爆發,兩人反目成仇,互相攻殺,這兩位南明倚國之臣的內鬥,終讓清朝坐收漁人之利。而南明則一蹶不振,最終走向滅亡。

張獻忠只休整了一天,便收攏全部軍隊,沿着李嘯撤退的路線,一路追殺而去。

而李嘯軍,在返回滁州府後,便再未沿來路去淮安府,而是直接北返,沿臨淮、鳳陽、宿州、再入河南歸德府永城縣,再北上夏邑,渡過黃河,便返回單縣鐵龍城。

李嘯選這條線路,卻是深思熟慮之結果。

現在李自成、掃地王、太平王等流寇,皆早已返回河南,故整個鳳陽府無甚流寇蹤跡。而等李嘯軍進入河南歸德府地界時,李自成他們早已到了豫西,故根本不會給自已造成威脅。

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李嘯軍纔可能儘快地行軍返回,從而讓後面的跟着自已腳步追殺而來的張獻忠部,難於迅速趕上。

只是饒是如此,相比李嘯軍,流寇騎兵衆多,行進速度更大,如果李嘯軍沒有任何延緩張獻忠部前進步伐的方法的話,那麼,李嘯軍到不了河南地界,還是會被張獻忠部趕上。

張獻忠部還有四萬餘多兵馬,真要與李嘯這五千兵馬野戰的話,李嘯十有八九還是要打敗仗。

李嘯的手下也想到了這點了,在快速行進的路上,他手下多名將領面帶憂色,心事重重。

這些人中,只有李嘯知道,雖然自已這般無援無依的匆匆趕路,卻有一支兵馬,最終會爲李嘯軍贏得寶貴的阻延時間。

這便是穿越者的優勢。

因爲這支兵馬,就是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的楊一鵬,從淮安帶過來的五千兵馬。

當李嘯軍剛剛從一片殘破的鳳陽旁經過,北上宿州之時,楊一鵬的兵馬,剛剛趕到鳳陽。

當時,崇禎依據溫體仁的計策,調動楊一鵬的淮安兵馬,駱舉的睢州兵馬,鄧玘的信陽兵馬,

張國維的應天府兵馬,總共四路兵馬進援鳳陽,結果,因爲流寇行進過快,當這四路兵馬,均還在路上之時,流賊大軍就已攻克並血洗鳳陽,讓四路明軍白跑一趟。

結果,得到鳳陽淪陷的消息後,其他三路兵馬,皆已退回,只有楊一鵬的兵馬,繼續向鳳陽進軍。

楊一鵬沒有選擇,因爲他兼了鳳陽巡撫一職,鳳陽失守,他絕脫不了干係。現在他能做的,便是繼續趕赴鳳陽,看看能不能儘可能從這座幾乎被燒成白地的城池中,挽回一些損失。

楊一鵬必須這樣做。因爲在他看來,如果自已能做好善後工作,朝廷將來追究的話,也可以儘可能減少一些罪責。

楊一鵬現在率軍趕往鳳陽,因爲了解到了流寇已經統軍南下的消息,他心裡沒有原先的恐懼,卻有了更多的蒼涼感覺。

作爲鳳陽巡撫的楊一鵬,當然深知中都鳳陽,在崇禎皇帝心中的份量。

鳳陽在明代,乃是太祖“龍興”之地,朱元璋的父母埋葬在這兒,稱爲皇陵,而朱元璋自己,因爲少年時代在鳳陽城外的龍興寺當過和尚,與這座城池也頗有淵源。因此,鳳陽被朱元璋欽定爲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

只不過,在這鳳陽地界,儘管這裡有金碧輝煌的宮殿,蔥翠雄偉的山陵,養尊處優的守陵太監和地方官員,但對於當地人民來說,卻是地地道道的人間地獄。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復鳳陽、臨淮二縣民徭、賦,世世無所與。”事實上,這些條例,除了朱元璋一朝外,從未得到過真正實施,而到明朝晚期,鳳陽當地的境況,更是日漸惡劣。

自從這裡出了個朱皇帝后,各種造作、差役多如牛毛,把鳳陽的老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以一日一家而當七役,仍且不免於鞭樸。”農民們“竭力一年之耕”,好不容易打下一點糧食,裡役就隨踵而來,“一不與則繫累其頸,再不與則倒懸其軀,三不與而妻子者移易於他室。民即呼九天,而堂上萬裡,豈能聞此莫愬之小東乎?”而最令人可悲的是,這些普通百姓的疾苦,即便上達天聰,也不會得到朱家皇帝的同情。

崇禎四年十一月,南京禮部右侍郎錢士升奉命祭告鳳陽皇陵之後寫的奏疏裡,就報告了鳳陽地區衰敗的景象:

“鳳陽號稱帝鄉,……臣入其境,見土地多荒,廬舍寥落,罔陵灌莽,一望蕭然。嘗諮其故,皆言鳳土确瘠,在江北諸郡爲下下,民居皆塗茨。一遇水旱,棄如敝屣,挈妻擔子,乞活四方。而戶口既以流亡,逋賦因之歲積。催徵則絕其反顧,招集又疑爲空言。有司束於正額,不得不以逋戶之丁糧派徵於見在之賦長。於是賠累愈多,而見在者又轉而之他矣。此田土所以日荒,戶口所以日耗,正額所以日虧,宿逋所以日積也。……不意祖宗湯沐之鄉,乃有竭澤露根之象,心竊傷之。……今天下賦重政苛,民窮財殫,……而臣謂發政施仁,宜先帝鄉。即特爲蠲減,不過太倉之稊米耳。”

應該說,錢士升的請求並不高,在又有太祖諭令的情況下,蠲減鳳陽的賦稅,應該是最正常不過,也相當合理的事情。可是,崇禎皇帝卻並不同意,反而嚴詞訓責錢士升危言聳聽,並說自已“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屢旨”這類空話。

其實皇帝的真實心思是,他唯恐鳳陽開了先例,減免錢糧的話,各地起而效尤,那現在正在拼力搜刮的三餉,可就成了大問題了。

朝廷既然不肯開恩,貧苦百姓沒有辦法,只有把希望寄託在流寇身上。就在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圍攻潁州的時候,“鳳之窮民,遠幾百裡相邀,具以冊授賊:某家富厚,某處無兵。於是,賊遂擁衆焚劫,震動祖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流寇的迅速發展壯大,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明朝自已失了人心,以至連太祖皇帝的家鄉民衆,都開始反抗這個朝廷。

想到這裡,楊一鵬一聲長嘆,輕聲唸了一句:“國不知有民,民乃不知有國矣。”

不多時,楊一鵬兵馬到達鳳陽,見到形如廢墟一般的中都,楊總督不由得又是一番感嘆。

楊一鵬原本以爲,現在自已要做的,只是收拾殘局,同時靜待朝廷發落,卻沒想到,自家的軍兵只入駐了一天,便有外派的哨騎緊急回報,那些南下的流寇,又重新殺回鳳陽來了!

“汝等可曾探得仔細?”楊一鵬聲音都有些抖。

“確是流寇兵馬,極天際地,浩浩蕩蕩,兵馬不知凡幾。”哨騎急急而道。

楊一鵬面如土色,他在房中來回踱步,最後顫聲道:“鳳陽已成一片白地,又無城牆,安可堅守,可速退往附近的長淮衛,與該部衛所軍相合,拼死擋住流賊是矣。”

楊一鵬撤退兵馬到長淮衛後,張獻忠部便趕到鳳陽。

聽聞哨騎來報,說長淮衛已有大股兵馬駐紮,張獻忠驚疑不已,以爲是李嘯軍駐屯其中。

鑑於李嘯軍將李定國部一擊而滅,戰力強悍,張獻忠十分慎重,而在連續觀察看了兩日後,他看到,這些駐守衛所的明軍,旗幟散亂,士氣不振,故心下斷定,這些軍兵決不是李嘯兵馬,張獻忠方下令立刻攻城。

楊一鵬等人已無退路,只得拼死迎擊流寇,死守長淮衛。

激戰三天後,張獻忠部攻上城頭,隨後打開衛門,流寇大軍有如潮水般一擁而入。

駐守長淮衛的明軍軍兵,終於徹底崩潰,除了兩千餘名明軍死傷外,其餘的四千多人,盡皆投降。

楊一鵬本人,亦成了張獻忠部的俘虜。

“聽說,你是這鳳陽巡撫,還當過明朝的戶部尚書?”

一塊城外的空地,已被臨時改爲刑場,手執一把鋼刀在地上轉來轉去的張獻忠,冷笑着向被五花大綁的楊一鵬問道。

“正是。”楊一鵬雖然被俘,卻是臉色凜然。

“老子跟你明說了罷,希望你這廝識時務,早點投降我軍。這樣的話,老子會給你個活命的機會。”張獻忠冷冷說道。

“吾乃大明重臣,守土之官,安可降於流賊。”楊一鵬面不改色,平靜答道。

“狗.東西,給臉不要臉,來人,就地砍了。”張獻忠啐罵一聲,向一旁的軍士擺了擺手。

“且慢!”楊一鵬大喝。

“唔?”張獻忠面上帶着嘲諷的笑意“你後悔了麼?”

“非也,吾乃大明重臣,禮當先北拜天子,復可受刑,爾等無知之輩,不知禮數耶?”楊一鵬冷冷喝道。

張獻忠咂咂嘴,又點點頭,似乎很認可楊一鵬的說法。

隨後,他下令,給楊一鵬鬆綁。

楊一鵬整整衣襟,整正官帽,鄭重地北向連磕了三頭。

隨後,從容就義。

“此人倒是個忠臣,沒被俺老張嚇倒。傳俺之令,給他尋個棺材,把腦袋與身子裝在一起,好生埋了吧。”張獻忠捋着鬍鬚,低聲向一旁的軍士吩咐道。

於鳳陽就義的楊一鵬,後來被朝廷加爵賜諡,入忠祠,其子楊昌朝則賜世襲錦衣衛千戶,完全改變了原先歷史中,因爲作戰不力,被朝廷處斬抄家的可悲結局。

不知道魂歸地下的楊一鵬,在得知自已的兩種命運後,會不會因此而感激李嘯。

從消滅楊一鵬部再到重新出發,張獻忠部流寇,已在鳳陽滯留了寶貴的五天時間。

此時,李嘯軍已到河南永城。

這李嘯軍,徹底追不上了。

現在,張獻忠要救回李定國,只有拼力進攻李嘯的老巢單縣鐵龍城,一條路可走了。

又過了五天,在魯豫等地開始下雪之時,李嘯全軍,終於順利返回單縣。

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讓一路北上的張獻忠部,在泥濘中痛苦地掙扎行進。

直到又過了近一週的時間,疲憊不堪的張獻忠部,才終於渡過黃河,到達山東單縣地界。

望着灰濛天空下,那雄偉高峻,彷彿從天際突兀而現的鐵龍城,一臉風塵的張獻忠,忍不住一聲長嘆:“李嘯這賊廝,竟佔得這般一座雄城!”

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二章 伏擊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禎大葬,太子登基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奪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七百四十七章 掙脫鐵鏈的猛獸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三百零六章 劉國能歸降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
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二章 伏擊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禎大葬,太子登基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奪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七百四十七章 掙脫鐵鏈的猛獸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三百零六章 劉國能歸降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