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

這次規劃會議後,規模宏大的臺灣建設開發工作,終於全面開始了。

李嘯以優厚的待遇,從移民中招收了大批富餘勞力,多達3萬餘人。這3萬餘人,被李嘯分成兩批,一批2萬人,修建從臺北到高雄的水泥官道;另一批1萬餘人,則被派去增築擴建高雄城。

因爲這兩項工程是現在臺灣建設工作的重點所在,李嘯安排,拓殖團長丁佑專門負責修建水泥官道,而副團長馬華興,則專門負責高雄城的增築工作。

由於有大量的用料需求,彰化城外的水泥廠、磚廠、採石場、石灰廠等工廠不停擴建廠房,擴招工人,日夜不休加班加點生產建築用料。

這條堪稱臺灣標誌性建築的官道,被李嘯命名爲明光大道。

這個名字,是李嘯受前世那個赫赫有名的節目啓發,現在看來,這個名字卻是十分貼切。

按李嘯的規劃,這條水泥官道,修建的標準要有嚴格的要求。

首先,要先開挖地基,至少要達一尺半深,要去除地基上面的浮土與軟土,將路基修建在底下堅硬的岩石層上,才能保證明光大道修好後,不會輕易下陷,能夠長期使用。

挖好地基後,李嘯又要求,在上面先鋪上從採石場運來的的碎青石塊,先在地基上鋪一層,從而減少滲水,增強道路承載力,並可減少磚頭使用量。而道路的兩側,則有從採石場定製的青石條固定,從而防止邊緣的磚頭易破損。

鋪好青石板與青條後,接下來,便讓建築勞工們,在碎青石塊上用水泥與河砂製成的混凝土鋪覆,再於上面鋪設磚頭,並讓最上面的磚頭,與兩旁的青石條成同一水平面。

最後的工序,便是在磚頭與青石條上再鋪上一層厚實的混凝土,同時每隔個十來米便用木板隔斷混凝土層,從而保證路面不會因爲熱脹冷縮而輕易變形開裂。

其實李嘯的這個設計規劃,相當於達到了現代中國那連接城鄉的二級公路的標準。

李嘯要求這條水泥官道的最終建築效果,是寬闊平直,便於排水,不得有坑窪不平,平均寬度要達到三丈以上,哪怕因爲地勢原因不得不修段窄路,最窄處也要有兩丈以上的寬度,以保證那四輪大馬車,最少可以並排三列的間距,進行行駛運輸。

要想富,先修路,李嘯相信,能把這條貫通臺灣南北的明光大道修好後,整個臺灣的經濟發展,就可以真正踏上高速前進的快車道了。

李嘯在前世看過一些修路的資料,裡面記載過一條長3o公里的城鄉二級公路,若3oo人的施工隊,修好的時間是6個月。

只不過,明朝時代的修路,與現代的施工兩相對比,有劣勢也有優勢。

李嘯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他是最高決斷者,可以讓下屬迅速執行自已的決定。而不象後世一樣,從立項,到審批,到實地考覈,到起動資金到位,到招標承建,到各種施工資格審查,到沿線原有建築拆遷,居民賠償與安置,到各類物料備齊等等,有一系列的名目要通過。故這些東西,李嘯基本可以統統不用考慮,這樣一來,李嘯開工的速度,比現代至少要提前近兩個月。

另一個優勢則是,現在的李嘯有豐富的人力,兩萬人的修路隊伍,堪稱明朝第一。這個數量,已達到了美國當年修建橫貫美國東西部的大鐵路,所使用的華工人數的兩倍!

當然,與現代相比,李嘯最大的劣勢便是,他沒有現代化的施工設備,只能全憑人力與畜力。所以在個人施工效率上,遠不如現代社會。

李嘯在心裡計算了下,刨去那些繁瑣的準備,實際上那條3o公里的城鄉二級公路的修路時間只有4個月。平均每人每月修路里程爲o.o25公里,也就是25米的樣子。

那麼,在缺乏施工設備明朝,按4個人可抵一個現代修路工人的效率來計算,2萬人一個月可修125公里。按臺北至臺南全程約350公里的最長值路程來計算(現代臺北市到臺南市全程公路長度爲314公里,但因爲考慮到明朝沒有建造隧道的技術,以及爲了儘可能少的建橋樑而不得不繞路,故只能將路線拉長),這樣的話,要近3個月方可修好。

當然,再加上因物料不及時而誤工,與修建拱形橋樑之類要多花時間外,具體的建成時間,很可能還要多花上二個來月。李嘯算定,最遲在半年之內,整條道路就可全部完工了。

接下來,李嘯又對高雄城的增築工作作了要求。那就是,整個高雄城外城,要與彰化城一樣,各類護城河、城牆防禦措施等等要一應俱全。高雄外城要開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每門城門都要都不惜成本,設計成暗藏千斤墜的方式,四面城牆上,象甕城、城樓、角樓,炮位、女牆、雉堞之類,皆要全部修建齊全。整個外城四周皆要挖有護城濠,正好利用北邊的曾文溪進行填充,使其環城而過。

另外爲了確保這座東南亞第一重城的堅固程度與防禦強度,李嘯要求,內層的夯土要與荷蘭人的做法一樣,全部使用糖水糯米蚵殼灰砂搗和黏之,使得夯土的強度大大增加,然後再於外面復包青磚,讓這外城城牆,足以抵禦任何普通炮火轟擊。

最後李嘯再對高雄城的城牆作了一番要求,那就是這長達二十四里的四面城牆,均要設計爲城牆入土部分深度近1丈,地表以上的城高爲6丈(20米),城牆馬道寬2丈(6米半)的樣式,從而大大加強城牆的堅實程度與實際防禦力。

李嘯之所以不怕花錢,也要建造這樣耗資靡巨的堅固外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希望,這修好的高雄城,能象古羅馬詩人底得修斯在詩中所說的那樣:“啊,這座七丘山上的羅馬城,是如此的高峻雄偉,以至迦太基人在看到它的進候,便喪失了進攻的勇氣。”

李嘯確信,有這樣堅固宏闊的巨城,除了能充分彰顯天朝的氣度與威儀外,也會讓世界各國的商人,對臺灣的未來發展更具信心,更加樂於長期定居與貿易。

李嘯計算了一下,以先前建造那周長十六裡的登州城爲參考,在現在有萬餘建築勞工,又有充足物料供應的情況下,那建好這周長二十四里的高雄城,應該也就半年多時間足夠了。

而至於這兩項工作所要花費的錢財,李嘯絲毫不擔心,因爲有從荷蘭人手中繳獲的數萬兩金子和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再加上先前臺灣通過商貿所獲得的鉅額利潤,卻是足以支付這兩項重大工程的各類開支了。

聽了李嘯的計劃與安排後,丁佑與馬華興二人,立刻開始分頭實施,明光大道鋪設與高雄外城增築這兩項現在臺灣最爲重大也最爲重要的工程任務。

在看着整個臺灣島變成一個繁忙的大工地之時,李嘯與一衆官員皆是十分欣悅,每個人都能在心中感覺到,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奮發昂揚的嶄新時代,已經被這位文武雙全足智多謀的李大人,悄悄拉開了帷幕。

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三十三章 求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一百七十九章 五省總督盧象升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三十章 規劃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九百四十七章 拉薩城破 兒子自縊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五百二十九章 援兵終至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八十章 營口登陸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四百五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二章 伏擊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八十四章 巡撫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敵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
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三十三章 求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一百七十九章 五省總督盧象升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三十章 規劃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九百四十七章 拉薩城破 兒子自縊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五百二十九章 援兵終至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八十章 營口登陸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四百五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二章 伏擊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八十四章 巡撫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敵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