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

那就是,打造三千個用來捕魚的鉛墜子。

“拖網捕魚?”

“是的,這項任務很緊急,所需鉛料數量請張師傅報給我,我會盡快向錢糧司申請,這三千多個鉛墜子,請務必於二周之內完成。”已成爲李嘯親隨贊畫的陳子龍,簡潔而清楚地向一臉迷惑狀的張銅柱,傳達了李嘯的命令。

“放心吧,陳贊畫,小老兒保證按時做好。”張銅柱見得是李嘯親自下令,立刻痛快答應,向陳子龍保證儘快完成任務。

給鐵匠下達任務後,陳子龍又安排上百名婦女,利用從萊州城採買回來的魚網絲線,一齊來縫製,按他設計的尺寸要求,花了十多天的時間,縫製了一張近乎一箇中學學校操場那麼大的魚網。

在漁網縫製時,陳子龍讓木匠們設計製作了一個巨大的硬木絞盤,安放在二號福船的尾部。面對包括水師軍兵在內的一衆人驚奇的眼光,陳子龍解釋說,這個絞盤的功用,便是到時用網捕獲魚羣后,用來收網與撈捕。

漁網結好後只過了兩天,三千個沉甸甸的鉛墜子也打製完成,陳子龍把這張巨大的魚網的四沿,都裝上一排上浮葫蘆,中間與尾部裝上用來下沉的鉛墜。

三天後,整個捕漁用的拖網,終於全部製作完成,並與絞盤聯接固定。

“好了,可以出海捕魚了。”忙碌了這些天的陳子龍,臉上終於露出了輕鬆的笑容。

饒是陳子龍信心滿滿,但包括水師總頭馮式在內的所有水師軍兵,都對陳子龍這項設計表示懷疑。

上次在姜尊叛亂中,表現忠誠的原水師甲長馮式,因其忠心及熟悉船隻操作,在原水師總頭陳猴子被調去管理後勤後,被任命爲新的水師總頭。此時的他,用一種充滿懷疑的眼神看着陳子龍操弄,心裡卻在犯嘀咕,這個年青的讀書人,什麼時候竟懂得設計拖網捕魚了,這東西真能捕上大魚嗎,該不會是在瞎搞吧。

不過,因爲這是李嘯傳下來的軍令,馮式還是很配合陳子龍工作的。陳子龍隨後教水師官兵撒網捕錢的技巧,馮式與手下官兵,皆反覆操練並熟記於心。

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後,陳子龍找了兩名熟悉漁情的漁民作嚮導,讓他們帶着二號福船,向長山廟島附近的深海漁場駛去。

二天後,正在龍口灣處視察的李嘯,突然聽得海邊傳來陣陣喧譁。

“李大人,快看,出海打漁的二號福船回來了。”

順着旁邊陳子龍的手一指,李嘯看到,從海上的東北方向,一艘福船正順着北風,快速向岸邊駛來。

不多時,福船靠岸,岸上所有的人,都被福船上堆積如山的魚蝦驚呆了。

好傢伙,裝滿了整個船身,這得有多少魚啊。

福船甫一靠岸,馮式便大笑着跳下船來。

“陳贊畫,我服了!你設計的這拖網,直是他孃的捕魚利器啊,此次出海,只隔了一天便找到了魚羣,這張彌天大網撒下去可了不得,魚蝦裝滿得幾乎用絞盤都拉不動,他孃的,我在海上幹了這麼多年了,還從未打過這麼多魚呢。”馮式一臉笑得稀爛,兩隻小眼睛眯成兩條細縫。

“呵呵,這般小計,不值一提,倒是將士們出海捕魚,甚是辛苦,馮總頭,趕緊讓人把魚蝦卸下來過秤吧。”陳子龍被馮式誇讚,心下亦是極喜,臉上卻刻意保持平靜的微笑。

很快,在一衆水師軍兵與緊急趕來的後勤隊的幫助下,全部魚蝦過秤,竟然整整6萬斤!

所有人聽到這個數字,皆大感驚訝,每個人都向陳子龍投入滿是敬畏的眼神。

這位陳先生,看似書生模樣,卻沒想到此人肚子,竟還有這般真材實學,果真是人不可貌相。

“李大人,陳贊畫,這次是我水師第一次捕魚,說實話,還不太熟練,驚跑了不少魚羣,若是下次,定然還能捕獲更多!”

馮式搓着手,臉上顯現喜悅與遺憾交織的神情。

聽了馮式的話語,一旁的指揮使李嘯,臉上同樣是隱忍不住的燦爛笑容。

他立刻在心時計算了一番,算3天捕上來一次,一個月按捕10次計算,哪怕每次只能捕到6萬斤,每月捕獲量就有60萬斤之多。足以供應全部需要提供伙食的人員了。

如果以後海路寧靖,可以派出更多船隻,去往更遠的深海處捕撈的話,完全可以獲得更多的漁獲。

“子龍,赤鳳衛全體人員能解決吃飯問題,皆是你之功勞啊,本官代軍兵百姓們謝過了。”李嘯拉着陳子龍的手,一臉感動的說道。

“大人過獎了,學生縱有微智,亦是有限。”陳子龍猶是一臉淡然的微笑,他壓低聲音對李嘯說道:“大人,有道是,一人之智,不若衆人之智,學生在想,在我軍中定然還有更多有智之士,能提出更多解決我軍錢糧問題的辦法。大人何不下發求賢通告,若有能提出切實幫助解決我軍錢糧問題建議者,可酎情給予重賞。”

“很好!那這通告,就由子龍你來撰寫吧,赤鳳城與鐵龍城等處,皆去張貼。”李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陳子龍的建議。

讓李嘯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陳子龍便一臉笑容地帶着一名身着粗布短衫,軍兵家屬模樣的人,來到了李嘯的千戶官廳。

“李大人,此人是甲總五隊盾兵薛強的父親薛大富,特來向大人獻上曬制海鹽的方法。”陳子龍笑吟吟地對李嘯說道。

李嘯連忙延請薛大富入坐,薛大富一臉受寵若驚般的神情,斜簽着身子坐下來。

隨後,此人自我介紹道,此人曾是登州鹽場的作頭,對製鹽流程極熟悉,因孔有德叛軍掠奪燒殺,登州鹽場被毀,他也不得已成了流民,一家人流浪到萊州附近時,幸得被前來萊州招攬流民的乙總總長王義守發現,其子薛強作爲盾兵選中,隨後全家人來到了赤鳳堡,一家人才避免了凍餓街頭而死的命運。

“薛大富,我赤鳳城也能開闢出曬鹽場麼?”李嘯問道。

“大人,當然可以,我看赤鳳城北面海岸處,灘塗極多,若能規劃出一大片鹽場出來,可是源源不斷的利潤啊。”黑瘦的的薛大富,向李嘯唾沫橫飛地講述開發鹽場前景。

薛大富尤自滔滔不絕,李嘯卻陷了深思之中。

與薛大富側重於食鹽的生產相比,李嘯更多考慮以後食鹽的銷售。

李嘯看過一些明末的歷史書,書是提過明末的鹽引制度。

明朝時期,如果想要合法販鹽,商人必須先向政府取得鹽引。商人憑鹽引到鹽場支鹽,又到指定銷鹽區賣鹽。

這種鹽引,每引一號,分前後兩卷,蓋印後從中間分成兩份,後卷給商人的,叫“引紙”——鹽引;前卷存根叫“引根”。商人憑鹽引到鹽場支鹽,又到指定銷鹽區賣鹽。

在明初之時,朝廷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給予販鹽專利的制度。又稱開中法。開中之制系沿襲宋、元制度,但明代多於邊地開中,以吸引商人運糧到邊防,充實邊境軍糧儲備。

不過,現在已是明末之時,開中法早已成爲歷史陳跡,取而代之的是綱鹽法。

《明史?鹽政議》中說道,綱鹽法的大體內容爲,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爲10個綱,每綱鹽引爲2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或銀六錢四釐,稱爲“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以“聖德超千古,皇風廓九圍“命名,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

當然,這史書上的說法,是明朝中朝的價格與稅率,與明朝末年相差很大,不足爲據。但它說明了一點,朝廷現在直接把鹽從官營專賣,變成了承包鹽商專賣,官府只管收銀子收稅,然後指定鹽商壟斷官鹽專賣權,並且該鹽商的子孫可以世襲這種壟斷權。官府再給這些鹽商們劃定區域運銷食鹽。

那麼,什麼條件的鹽商有資格賣鹽呢?

首先,這個鹽商要拿到窩單。

所謂窩單,其實就是一件合法運銷官鹽的證明文件,一個大明政府頒發的特許執照。窩單上會註明該鹽商所取得的鹽引數量以及運銷區域。那些鹽商們,通過各種門路,向朝廷的鹽運司申請資格,然後交一筆保證金,再找人具保之後,就能拿到朝廷頒發的窩單。

有了這個東西,這個鹽商就有了壟斷專賣的權利,並且,這個窩單是可以子孫世襲,也可以象銀子一樣,用來買賣與交易。

有了窩單以後,這名鹽商就成了官方指定的食鹽專賣商,擁有某塊地域的壟斷權。各鹽商根據朝廷的指劃,在各自的專賣區域內運銷官鹽,各鹽商不得越界銷售。也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鑑於該鹽商的力量較小,不足以支撐起一片地域,那麼他還可以夥賣。

所謂夥賣,就是由多個鹽商合夥經營一片區域,內部再劃分銷售數量。

有了這窩單以後,以後這名鹽商,每一年再向朝廷先交錢辦一個本年度的資格證,就是年窩。有了年窩,就有了本年的專賣權。

總之,在這種綱鹽制下,最重要的就是窩單,有窩單就有壟斷專賣權。

李嘯沒有這樣的專賣權。

他也不打算去急急地向朝廷申請窩單,販運食鹽。

剛剛纔升爲赤鳳衛指揮使李嘯,不希望在自已的發展初期,因爲販鹽一事,就要觸犯太多人的利益,碰到太多不必要的發展障礙。

所以,他不打算向朝廷申請鹽引窩單,以免使自已顯得過於貪婪,給那些看他眼紅的朝臣,留一個太過明顯的把柄。

李嘯打算先利用宣府北路的金湯城爲據點,先向蒙古諸部販鹽。

這蒙古諸部,可沒有這樣的鹽引制度,可是純粹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

李嘯這樣做的話,赤鳳城所產的海鹽,不需要鹽引窩單之類,就有了隱蔽而可靠的銷售渠道,價格可以賣得更高,並且,還可以逃稅。

現在市面上,一百二十斤的一擔私鹽收購價是三錢銀子,爲了打擊對手,收得更充足的鹽,不少收購私鹽的販子的收購價,都偷偷地提到了五錢甚至六錢銀子。

當然,私鹽販子們不可能做賠本買賣,他們一轉手,那利潤又將翻倍增長。若是運到某些缺鹽的地區,利潤翻十倍都有可能。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這中間的利潤自已賺到手。

至於與蒙古諸部走私的風險,現在有了金湯城作掩護,風險可減少很多。畢竟還沒有哪個活膩了的鹽檢司頭頭,敢來防衛森嚴的金湯城尋晦氣。

李嘯相信,真能把所產的海鹽,長途販運至蒙古諸部,那每擔鹽賣個7兩或8兩銀子,絕對沒問題。

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往而不上。

“薛大富,你的建議甚好,本官採納了。來人,賞薛大富銀子50兩。”李嘯笑着拍了拍薛大富的肩膀。

“謝李大人恩賞。”薛大富接過沉甸甸白花花的銀子,一臉笑得稀爛。

接下來,根據薛大富的意見和建議,李嘯也根據後世的採鹽知識,兩人一齊對整個鹽場進行了具體的設計。

李嘯在龍口灣東部的沿海灘塗處,設計了500畝鹽場,取名爲赤鳳鹽場,面積約有40多個現代足球場那麼大,全部用薄青石板鋪地,用泥灰加糯米汁彌縫,用青磚砌成如同方格子一般的鹽田。這些鹽田,通過多條彎折的涌道,與大海連接。

李嘯選擇這個位置,可以充分利用海灘空地,畢竟龍口灣這樣的優良深水海港,將來李嘯資金充裕了,可是要用來修建山東第一的進出口海港的,若只是用來修鹽田,卻太過可惜。

這種用海水曬鹽的鹽田設計原理,其實是十分簡單的。

那就是,每當漲潮時,打開閘門,把洶涌而來的海水灌入鹽田。在田中暴曬蒸發掉水份,約濃縮到鹽度15度左右,再打開鹽田地閘門,從溝渠流入滷水池,在池中沉澱泥沙。澄清後地滷水用人力抽水車抽入結晶池,於飽和狀態下繼續蒸發,很快就能結出白花花的海鹽結晶。

這種新穎的方法,比起鹽戶們傳統的煮海水製鹽的手段,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是登州鹽場近幾年才新使用的製鹽技術。可惜的是,這樣的新式鹽田,還未來得及產生效益,便被孔有德耿仲明叛軍毀於一旦。

鑑於修建赤鳳城城牆的人手有富餘,李嘯決定,由陳子龍負責,立刻抽調一批精幹工匠,帶着大批的家屬與俘虜,去規劃好的地方去興建鹽場。

見得李嘯這般支持自已的曬鹽事業,薛大富一臉喜色,他向李嘯介紹道,現在有這一千多人的建築隊伍,在充足的青石板、泥灰、糯米汁與磚頭供應下,有兩個月的時間,500畝鹽田,數十個大型滷水池和結晶池,海水涌道,以及滷水池結晶池的防水雨棚等設施,應該可以全部修建完畢。

鹽場儘管面積頗大,但由於可以使用自已工坊生產的磚頭與青石板,預算節約了不少,據薛大富估計,有1萬多兩銀子便足夠建成了。

見到鹽場井井有條地開始動工,李嘯也十分高興,他任命薛大富爲鹽場總作頭,準備在鹽場建成後,招入1000人到鹽場工作,整座鹽場便正式開始運行。

李嘯記得以前化學課中教育過,海水含鹽量大約百分之三點五,那麼,一百噸海水即能製鹽三點五噸。

經李嘯測定,如在這北方的深秋時節,鹽田日極限蒸發量能達到6毫米,這樣一來,即使算上雨天不能生產,陰天產量再減半的情況之下,這500畝鹽田,一個月最保守的產量也在一百五十萬斤以上。

這個數量看上去很大,其實相比整個大明朝的食鹽消耗量來說,實在有點微不足道。

史書記載,在明朝,每人每年平均消耗十五斤鹽,李嘯每年的鹽產量15萬擔,只不過夠120萬人吃一年。

這點可憐的數量,相比大明過億的人口,實在少得可憐,幾乎就是滄海一粟。

但對於包括奴隸與定居的漢人在內,人口總數共有數百萬的蒙古諸部來說,赤鳳鹽廠的產鹽量,卻還頗有不足。

李嘯心下樂觀地估算了一下,每年若真能賣給蒙古人15萬擔鹽的話,以一擔8兩的售價,刨去生產成本與運輸費用,就算每擔只有5兩的純利,一年便是75萬兩銀子的巨大利潤呢。

有了這筆錢財,李嘯將來再度擴軍,將不會再有任何後顧之憂。

如果將來,除了蒙古諸部,諸如朝鮮、日本、南洋等地,均能成功建立商道的話,李嘯的這些鹽田,完全可以再度擴建,從而將給他帶來更多的源源不斷的鉅額收入與財富。

李嘯心下感嘆,難怪諸多穿越小說,均把製鹽販鹽視爲快速擴充錢財的好方法。這製鹽走私的利潤,實在是隻有身在其中,纔會明白這銀錢數額有多麼驚人。

“大富,若鹽場運行良好,待明年,再擴建一倍,讓鹽田數量達到一千畝,從而充分利用我赤鳳衛現有的灘塗場地。”李嘯目光投向遙遠的海天相接處,一臉燦爛笑容,雙眼奕奕生光。

“在下唯大人之令是從!”一臉興奮與嚮往之色的薛大富,大聲回答道。

第一百九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八百三十六章 橫掃西南,進逼成都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四百二十四章 失落的遠征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九百四十七章 拉薩城破 兒子自縊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二百零二章 眼見爲實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四百二十九章,馬京達努的滅亡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十五章 反目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
第一百九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 八方捕魚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八百三十六章 橫掃西南,進逼成都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四百二十四章 失落的遠征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九百四十七章 拉薩城破 兒子自縊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二百零二章 眼見爲實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四百二十九章,馬京達努的滅亡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十五章 反目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