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德奧統一

墨索里尼在上臺之後,在意大利的內政方面也處理的不錯,雖然沒有小鬍子那麼優秀,但是在國內也獲得了不錯的聲望。但是29年的經濟危機讓他意識到,如果意大利能夠有足夠的海外殖民地,肯定能夠更好的轉嫁本國危機和增強意大利的實力。

不過這位意大利總理滿地圖上看了又看,發現世界雖大,但是已經沒什麼地方可以插足了。南美太遠,哪裡的英美勢力也不是意大利敢去觸碰的;亞洲也不近,哪裡盤踞着這一個南海聯邦,把亞洲東南部都控制了,西亞是英法兩國的傳統勢力範圍,也不是意大利能染指的;最後就只剩下非洲了,不過此時的非洲也沒什麼好地方可以供各國瓜分了,只有在挨着意屬索馬里的西邊,還有一個非洲國家沒人佔領,這個國家叫阿比西尼亞帝國,也就是後世裡的埃塞俄比亞。

但是這裡是英法的傳統勢力範圍,想要進攻埃塞俄比亞必須要取得英法的同意,那麼如何獲得這兩國的同意呢?墨索里尼正好有辦法。這時法國正在向意大利暗送秋波,打算拉攏意大利一起對付慢慢崛起的德國,所以當意大利政府提出對埃塞俄比亞這個窮地方有興趣的時候,法國政府很快就默認了。

而英國政府雖然擔心意大利的舉動會威脅到英屬東非的安全,但是考慮到阻止意大利的行爲可能會讓英國政府被意大利政府所敵視,反而把意大利推向了與德國結盟的地步。於是也強忍着同意了。

沒有了外界干擾,墨索里尼隨便找了個藉口。就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亞動手了。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手,埃塞俄比亞雖然有40多萬軍隊,但是一個非洲國家的軍隊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它強大不了,因爲國家太窮,能夠保證3個士兵又一杆老槍的就是強軍。

意大利總共投入了20多萬軍隊,用了7個月的時間,就打垮了埃塞俄比亞的抵抗,把意屬厄特利里亞和意屬索馬里連成了一片。使得意大利終於在東非獲得了5倍於自身面積的殖民地,這也讓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人民中的聲望空前高漲,因爲意大利政府琢磨這塊土地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終於達成了夙願。

意大利人在1935年獲得了尊嚴和實惠,德國人在這一年也小有斬獲,先是被法國佔領的薩爾地區通過全民投票,以90%多的得票率宣佈返回了德國的懷抱。然後小鬍子又廢除了《凡爾賽合約》的第五部分。把軍隊從10萬擴充到了60萬,還成立了海軍和空軍。在發現英法兩國除了譴責了無數次之外並無實際行動之後,又偷偷與英國達成了一個秘密協議,小鬍子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迷惑住了英國政府,英國人居然同意了讓德國海軍可以擁有英國海軍45%的噸位。

手中有了兵,兜裡有了錢。小鬍子底氣越來越足,在36年,德軍自一戰之後首次進入了萊茵蘭地區,宣佈收回了這塊德國領土。而這塊領土在《凡爾賽合約》中是一塊非軍事區,由英美法比四國派兵進駐。不過美國、英國、比利時3國的軍隊都先後撤離了,只剩下法國獨立支撐。最終還是沒扛過德國的壓力,也撤走了。

收服故土,這在那個領導人來說,都是一件輝煌的功績,足以載入民族史冊。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這也是非常鼓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大事情。小鬍子不僅在經濟上盤活了德國,還給與了德國人民以自尊,這完全兌現了他上任總理時對德國民衆的承諾,作爲一個說話算話的人,他的聲望在德國一時無兩。

前面的小動作成功,也讓小鬍子對自己和對德國更加有信心,於是在西班牙內戰開始後,德國非常果斷的加入了支援國民軍的行列,與意大利一起派出了軍隊,直接進入西班牙參戰。這不僅讓德國軍隊的將領有了實戰中檢驗自身能力的機會,還讓希特勒看到了協約國之間的重重矛盾和國聯的軟弱不堪。

爲了不讓自己在歐洲太孤單,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這兩個雄心勃勃的愛國者在36年底,簽署了一份秘密協議,約定了兩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要採取共進退的一致行動,並且加強了德意兩國的軍事合作,“柏林--羅馬”軸心開始成型。

其實在這之前,劉芾也與小鬍子簽署了一份秘密協議,與德意之間的柏林協定不同的是,這份南德協議中,只約定了南海聯邦支持德國在歐洲採取的行動,德國支持南海聯邦在亞洲採取的行動,並在軍事技術上實現部分共享,並沒有約定共進退這種更親密的關係,更像是一份全面合作協議,而協議的核心更強調兩國的自身利益。

除了經濟軍事上的突飛猛進,小鬍子還給劉芾表演了一出活生生的政治蹺蹺板。從1935年開始,德國就忽明忽暗的與蘇聯加強了接觸,兩國一會表示要加強經濟互補和合作,一會又在是否讓法國和捷克共同參與上爭吵,結果搞得英法蘇三國暈頭轉向,一會怕德國與蘇聯過分親密,不得不對德國的某些行爲加以容忍,一會又興高采烈的慶祝德國與蘇聯的談判告吹,自己所採取的以德制蘇政策頗見成效。

他們那裡知道,這是小鬍子故意表演給他們看的,他就是要用蘇聯作爲德國的籌碼,一邊與擠眉弄眼,假裝有意成爲蘇聯的第一個朋友,以便能夠得到蘇聯的石油和市場份額;一邊又在關鍵時刻拒絕蘇聯的貸款請求,向英法等國證明德國的反共態度。

結果,經過3年多的表演,德國是蘇聯也沒反,還佔了英法等國一大堆便宜,而德國也以火箭般的速度躥升了起來,到了1937年底,這時的德國已經不是一戰後那個渾身是傷的殘廢,也不是29年那個土豆都吃不飽的窮小子了,現在它在歐洲已經成爲了一方勢力,英法兩國也不敢再輕易招惹它。

1938年,小鬍子邁出了他對外擴張的第一步,那就是入侵併合併奧地利。

奧地利這個國家一戰之前是沒有的,它是在戰敗的奧匈帝國分裂之後,由原先靠近德國的一部分奧匈帝國領土而新成立的一個國家,首都是維也納。

奧地利的地理位置在歐洲的中心,它的北部與德國和捷克接壤,東邊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南靠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是歐洲大陸從南到北,由東往西的交叉路口。

由於奧地利大部分人都說德語,一戰之後這一地區本來就打算脫離奧匈帝國與德國合併,後來在英法等國的干預下,才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在獨立之後,奧地利國內的生活水平並沒有提高,反而由於經濟危機連年下降。原本的共和政府也被推翻,成爲了歐洲大陸上第二個法西斯政府,這樣一來,德奧之間的關係就更是扯不斷了。

小鬍子是哪裡人?正確的回答是奧地利人。你琢磨啊,一個奧地利人能夠當上德國總理,那麼德國與奧地利還能稱爲兩個國家嗎?1938年初,奧地利政府進行了全民公投,把到底是獨立還是併入德國的權利交給了所有奧地利人,結果投票的結果非常非常一致,有99.7%的奧地利人贊成奧地利成爲德國的一部分。

1938年3月,德國軍隊開進奧地利,並受到奧地利民衆的夾道歡迎,在《凡爾賽合約》中明確規定不能併入德國的奧地利光明正大的成爲了德國的領土。(未完待續。。。)

第22章 坦克第47章 紐約證交所第48章 雙管齊下第2章 登陸難第75章 國防(三)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32章 奧運會第62章 巴頓第11章 礦山加鐵路,誰也擋不住第6章 再次談判第67章 核反應堆第23章 歐洲第39章 空襲新加坡港(四)第8章 一手救助,一手屠刀第38章 辛亥革命第45章 戰爭的滋味第41章 漏網之魚第32章 移民潮第55章 分段建造法第70章 建國(二)第11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下)第17章 北歐亂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8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第14章 裝病第15章 機羣第29章 大阪保護圈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78章 電視轉播第137章 標準的力量第27章 甲午戰爭開始了第80章 甩賣潛艇第23章 歐洲第40章 空襲新加坡港(五)第53章 同行不同命第21章 日本人的軍艦快造好了第16章 鋼鐵是怎麼樣煉成的第50章 飛機二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4章 橫掃第52章 無奈的英國艦隊第83章 波卡特洛第6章 也算悲壯第19章 裝甲集羣第9章 第二次向日本宣戰第80章 甩賣潛艇第24章 去歐洲賣套餐第20章 羅莎利婭號第9章 遇襲第25章 新鮮的大黃魚第61章 名不副實第52章 米切爾的艦隊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80章 攻心戰第65章 爪哇疫情調查結果第70章 外籍軍團第58章 “潑婦”第5章 1886年的臺灣第91章 對壘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第8章 備戰第93章 真實的潛艇兵第9章 照着旅遊地圖冊找金礦第38章 辛亥革命第2章 談判第90章 集結第6章 抓苦力第48章 西海岸我來了第27章 大阪師團第98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三)第32章 奧運會第25章 菊凋零第47章 大衛的三封電報第97章 感恩節的禮物第42章 自家後院第53章 同行不同命第10章 大衛的人品第67章 聯邦有的是鐵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23章 歐洲第66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二)第5章 上當了第65章 爪哇疫情調查結果第44章 革命(二)第24章 伯爵莊園第36章 空襲遠東艦隊第137章 標準的力量第55章 西殘東癱第94章 真實的潛艇兵(二)第66章 聯邦缺鐵第132章 他的奮鬥第70章 羅斯福新政第26章 衝鋒隊第8章 一手救助,一手屠刀第11章 三國分贓第76章 貴族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66章 重典第31章 倫敦上空的鷹
第22章 坦克第47章 紐約證交所第48章 雙管齊下第2章 登陸難第75章 國防(三)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32章 奧運會第62章 巴頓第11章 礦山加鐵路,誰也擋不住第6章 再次談判第67章 核反應堆第23章 歐洲第39章 空襲新加坡港(四)第8章 一手救助,一手屠刀第38章 辛亥革命第45章 戰爭的滋味第41章 漏網之魚第32章 移民潮第55章 分段建造法第70章 建國(二)第11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下)第17章 北歐亂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8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第14章 裝病第15章 機羣第29章 大阪保護圈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78章 電視轉播第137章 標準的力量第27章 甲午戰爭開始了第80章 甩賣潛艇第23章 歐洲第40章 空襲新加坡港(五)第53章 同行不同命第21章 日本人的軍艦快造好了第16章 鋼鐵是怎麼樣煉成的第50章 飛機二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4章 橫掃第52章 無奈的英國艦隊第83章 波卡特洛第6章 也算悲壯第19章 裝甲集羣第9章 第二次向日本宣戰第80章 甩賣潛艇第24章 去歐洲賣套餐第20章 羅莎利婭號第9章 遇襲第25章 新鮮的大黃魚第61章 名不副實第52章 米切爾的艦隊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80章 攻心戰第65章 爪哇疫情調查結果第70章 外籍軍團第58章 “潑婦”第5章 1886年的臺灣第91章 對壘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第8章 備戰第93章 真實的潛艇兵第9章 照着旅遊地圖冊找金礦第38章 辛亥革命第2章 談判第90章 集結第6章 抓苦力第48章 西海岸我來了第27章 大阪師團第98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三)第32章 奧運會第25章 菊凋零第47章 大衛的三封電報第97章 感恩節的禮物第42章 自家後院第53章 同行不同命第10章 大衛的人品第67章 聯邦有的是鐵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23章 歐洲第66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二)第5章 上當了第65章 爪哇疫情調查結果第44章 革命(二)第24章 伯爵莊園第36章 空襲遠東艦隊第137章 標準的力量第55章 西殘東癱第94章 真實的潛艇兵(二)第66章 聯邦缺鐵第132章 他的奮鬥第70章 羅斯福新政第26章 衝鋒隊第8章 一手救助,一手屠刀第11章 三國分贓第76章 貴族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66章 重典第31章 倫敦上空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