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江山萬里(中)

更新時間:2006-6-6 22:08:00 字數:5769

陽玄顥到底是如何看待齊朗的?在歷史學界,這是一個倍受爭議的話題,人性本就是最難解釋清楚的,儘管元寧的實錄記載得很清楚,陽玄顥對齊朗一直是禮敬有加,但是,將心比心,作爲一個帝王,在知道齊朗與母親關係曖昧的情況下,陽玄顥真的能毫無感覺嗎?

很多學者說,陽玄顥對齊朗的禮敬本身就是一種抗議,是迫於仁宣太后的壓力不得不爲之;也有學者說,既然所有人都承認“爲相之道,元寧一朝無人出齊氏之右”,那麼,爲什麼陽玄顥不能對這位宰輔重臣殊禮待之呢?

各自都有理,卻無人能說服對方,畢竟沒有人問過陽玄顥這個問題,就如沒有人敢過問顯宗皇帝對永寧貞王的想法一樣,一個是人臣之首,一個是天下帝君,兩者相安無事已是天下大興,誰會去深究?陽玄顥比顯宗要幸運,至少齊朗一直恭守臣下之道,而夏祈年從來都是散漫孤傲的性子,世祖對其又是言聽計從,實錄上的記載讓人驚訝:世祖的皇子在夏祈年面前幾乎是動輒得咎,而夏祈年本就是太學少傅,管教皇子是他職責所在,皇子無不曾被其重罰過,誰又知道顯宗皇帝對其到底是恨是敬呢?

不管後人如何說,從崇明六年起,陽玄顥對齊朗殊禮尊崇是事實。

御苑的宴席結束後,謝清拉住齊朗,一臉似笑非笑的神情,盯着他不放,齊朗苦笑:“你先放手,有事到我府上再說。”

謝清這才放手,打發自己的車伕離開,他直接上了齊朗的馬車,一上車就再也止不住大笑,尤其是看到齊朗又尷尬又無奈的神色,他就更想笑,離開御苑也就沒有失儀的說法了,謝清自然是放縱自己的行爲,直到齊朗的目光變得冷冽,他才收斂。

“很好笑嗎?”齊朗冷言,一臉陰鬱之色,謝清哪敢點頭,只能顧左右而言它。

“這不是好笑與否的問題,而是皇帝到底爲何這麼做?”謝清不認爲陽玄顥方纔的舉動是因爲真的對齊朗格外崇敬,若說討好紫蘇——只怕是有點過火了。

齊朗搖頭,拉開手邊櫃子,取了一張書箋遞給他:“昨天我當值,宗人府轉呈了奏章,我抄了一段,你看看。”

謝清接過,笑道:“原來你還真有事要說啊!”看來,方纔他不找上齊朗,齊朗也會找他。

說笑歸說笑,謝清還是立刻湊近角落的燈火,仔細地看那張書箋。

按元寧的制度,官員的奏章交到尚書檯,由司錄官謄錄備案之後,轉送議政廳,由議政大臣加寫提要,再呈上御前,加急奏章直遞御前,之後再交尚書檯謄錄,御批後的奏章發下議政廳,議政大臣按批示處理,奏章當天存入興寧殿,按制,奏章是不能外傳的,不過,議政大臣辦公並不限於議政廳,這個規矩也就流於形式而已,但是,奏章必須當天送呈御前,截留是大忌,因此,齊朗也只能抄錄一段。

“宗室也不必如此着急吧?元服禮等同成人禮,親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何必急着上這道奏疏,不怕過猶不及嗎?”謝清看完便搖頭,嘆息不已。

齊朗接過書箋,收入袖中,冷哼一聲,並未言語,謝清無所謂地聳肩,靠向軟墊,口中卻道:“這個與陛下今晚的舉動有什麼關係?”

“沒有關係。”齊朗冷言,“你若有空……”

“我很忙!”謝清坐正了身子,截住他的話,一臉的義正嚴辭。

“這份奏章應該昨晚就轉到昭信殿了,有沒有關係,我就不得而知了。”齊朗忽然緩了語氣,眼中浮現一抹狹促的笑意,謝清一口氣堵在胸口,卻是半分都發作不得。

“陛下在想什麼?退讓嗎?也太……”謝清嘆了口氣,皺眉看着齊朗。

齊朗微笑,眼中一片深遂,慢慢地說道:“陛下的孝心比你想像的要深得多!”

“孝心?”謝清失笑,他從不認爲這也會是一種理由。

齊朗卻很認真地點頭:“隨陽,你教的東西一向很雜、很現實,你沒有見過陛下讀禮書的樣子,你若是見過,就不會這麼說了!陛下是太平天子,比不得別人,太后對他雖然嚴厲,卻也是關懷備至!你信不信?——若是太后真有萬一,陛下第一個殺就是那些‘忠臣’!”最後的話說得極輕,幾乎是耳語。

謝清自然相信齊朗的判斷,不由深思起來。

齊朗也由着他沉思,一言不發,直到馬車停下。

“下車吧!就在我這兒住一晚吧!”齊朗打斷他的沉思,拉他下車。

齊朗的家人在新年前已經從別苑回到成越,府中自然有人照應周全,兩人一進門就有僕人上前服侍。說是讓謝清住一晚,也不是當真的,謝府也不算遠,要休息,謝清還不如回自己的家呢!齊朗的宅邸總不比上經營數代的謝府。

讓下人沏了茶送到書房,兩人便直接往書房去。

打量了一下書房的陳設,謝清便笑道:“你還一個人住在書房?真虧你做得出來!”

齊朗換了便袍,坐到榻上,不在意地道:“這句話應該我來說,納側室居然連說都不說一聲,擺給誰看的?”

謝清沒料到他會說這事,愣了一會兒,才苦笑着道:“總要給倩儀留點面子吧!”

齊朗本來是隻是說笑,這時才發覺失言,但是已經無法改口,正爲難,下人將沏好的茶送了進來。

宴席上兩人都飲了不少酒,釅茶正是此時最宜之物,兩人也不言語,接過茶飲下,等那名僕人退出之後,齊朗纔開口:“其實別人怎麼着都無所謂,只要這次海上別出差子,你我便可以高枕無憂。”

“這個我當然明白,只是,海上如何且不說,皇上當真會與太后和好如初?”只要不出錯,他們的地位就無人可動,這點不假,但是,謝清更關心的是紫蘇的計劃是否會受影響,他可不會認爲陽玄顥對紫蘇的判斷全然不會有影響。

齊朗卻好笑地望着謝清:“和好如初?隨陽,這是用在母子間的詞嗎?”

謝清聞言一怔,隨即也笑了,的確這個詞用在這兒有些不合適。

“隨陽,你認爲陛下是怎麼樣一個人?”笑過了,齊朗正色問道。

“聰慧、敏銳。”謝清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以他的年紀來說,他很出衆,有着水準之上的天資,而且很勤奮。”

齊朗點頭,隨即又輕笑着搖頭:“你不覺得皇上的路太平順了嗎?”

“太平順了?”謝清不解。

“沒錯!”齊朗重重地點頭,很肯定,“我說了,陛下是太平天子,又有太后一直維護周全,他的一切決斷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你不覺得,你方纔說的一切都十分脆弱嗎?”

“剛者易折。”謝清懂他的意思了,不由輕輕頜首。

“而且,以你的所見,陛下真的有對抗母后的膽識嗎?”齊朗把玩着手中的空杯。

謝清皺眉,這個問題他倒沒有想過,但是,略一思索,他便搖頭了。

世族並不忌諱用毒暗殺敵人,但是,那從來不是第一選擇,而且,多是用來最後斬草除根的,是徹底清除影響力的方式,陽玄顥卻沒有首先想着奪權,而是直接下毒,本身就是不敢直面的表現,再說,從那段時間陽玄顥的表現來看,他根本什麼準備都沒有,簡直就是魯莽!

“所以你大可放心,即使陛下親政,更改既定之策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齊朗微笑,“其實,我更擔心,陛下會急功近利,惹出天大麻煩來!”

謝清揚眉,眼中一片瞭然,卻沒有說話,齊朗回以同樣的笑意,彼此間心照不宣。

同樣的時間,尹朔也待在書房,齊朗和謝清不同,他喜歡一個人思索對策,而不是與人商量,這是多年謹慎的習慣。

世族子弟結交是無可避免的,而且,多是青梅竹馬的交情,齊朗與謝清可以同車而行,尹朔卻不能與其它朝臣如此行事,否則明天監察司的彈劾奏章必然出現在紫蘇的面前,這就是世族子弟與寒門士子的區別,是朋與黨的區別,歷來都如此。

其實,這麼多年宦海沉浮,對寒門士子而言,能夠推心置腹的知交多如浮萍漂散,遇事單獨應對也屬平常,尹朔也不會例外;既入仕途,若說無追逐名利之心,便顯得矯情了,十載寒窗,求得是名揚天下,居相位,掌天下,求得是千載留名,尹朔自然不會說無此心。

雖然多年不涉爭奪,但是,尹朔對官場上的爭鬥還是很清楚的,他是從八品小官做起,兢兢業業三十年方入議政廳,他也許沒有很大的魄力,卻有足夠的謹慎,而現在,內心深處的警鐘已經敲響,而他也明白,紫蘇不會希望在皇帝親政後,他繼續擔當首席議政大臣的職位,那個職位,她一直希望由齊朗擔任,也只有那樣,她才擁有足夠的影響力掌控朝廷的方向,而唯一能阻止她的皇帝現在似乎已經不願與母親對立!

這就是他現在的處境,這樣的處境似乎是忽然之間就形成的!

就在幾天前,皇帝仍然與太后對峙,這樣的情況下,一動不如一靜,無論是太后攝政,還是皇帝親政,在那種對峙的局面下,都不可能輕舉妄動,否則,元寧很容易會陷入毫無意義的內鬥之中,徒耗元氣。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現在該怎麼做?

爭是肯定的,可是,還從何下手呢?

想坐穩相位有三條路:擁有掌權者的信任是其一;擁有足夠的人脈支持是其二;擁有不爲皇權動搖的權勢是其三!

這三條路,尹朔是似乎都無法走通。

宴席上,皇帝的舉動無疑表明,他還是信任齊朗的;元寧的基石是世族,新舊更替卻也無法動搖,元寧幾代君王致力削弱世族,最後也只是削弱勳舊世族,新的世族不斷產生,因爲皇帝不可能孤軍奮戰,有助力就需有封賞,世祖皇帝爲了對抗權臣,重新啓用元勳舊臣,元寧世族的力量便再也無法被撼動,尹朔是不可能得到足夠的人脈支持的;第三條就更困難了,元寧的制衡體制不可能讓這樣人的產生。

相位倒不是尹朔最看重的,他只是擔心自己與家人成爲皇帝與太后爭權或妥協的犧牲品,皇權威壓下,臣子的命不併螻蟻有保障。

南疆水師出動,敗,議政廳全都受累,勝,固然是俱榮,但是,更勝一籌的是康焓的聲勢,執掌兵部,又推薦康焓的齊朗自然也會更得名望,可是,這些還不足以動搖他的位置,罷相是需要理由的,他們能找什麼理由呢?

最方便的是謀逆!

尹朔打了個冷顫,隨即自言自語地道:“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此時,他尚未得知南疆軍械的問題。

不論朝堂之上的重臣如何勾心鬥角,遠在西格的康焓對此都是一無所知,他很清楚自己的份量,戰場建不世之功是可能的,想入而爲相就是妄想了,因此,他很徹底地執行朝廷的命令,與幕僚制訂計劃,將令有條不紊地發至每一名將領手中。

元寧皇朝以軍力起家,擁有最完備的軍事制度,一面是軍令暢通,一邊是層層監督,幕府制度更是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將令的正確性,議政廳龐大的屬官系統也有半數是爲參知軍事而設的,因此,元寧的軍力向來不容輕視,即使大敗,即使四面受敵,風雨飄搖中,元寧皇朝仍然能笑到最後,儘管也有各種問題,比如說最普通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獵弓藏。”,古曼的一位國君在一封勸和信中曾經直言:“你的皇帝從來不會在沒有獵物的時候,保留超過三位的大將,你以爲自己可在那三位之列?”那位將領拒絕了,可是,大勝之後,回京中不及半年,他便被賜死,可是,元寧的軍隊從來不乏名將,明知危險,仍有無數人前赴後繼,也許就如那位將領所言的“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元寧皇朝豐富的資源使得它從來不乏覬覷者,只要能保護這片家園,元寧人不計榮辱生死。

陌生的海洋對平南大將軍的幕僚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考驗,阻截普蘭的艦隊,讓北疆大軍攻佔蘇西港,困難重重,誘惑卻很大,蘇西——周揚第一港,同樣也是整個大陸東方的第一港,掌握了這個海港,元寧便切除了周揚的一隻羽翼,完全掌握主動權,這份誘惑不能不讓人心動,與之相比,攻佔西南港的戰略意義實在不大。

儘管不瞭解海戰,但是,經典戰例還是知道的,缺乏遠距離的殺傷手段,海戰上拼的就是士兵的英勇,可是,剛建成不到一年的水師怎麼可能與普蘭的百戰之師相比,這一點,曾讓康焓與幕僚傷盡了腦筋,最後還是一個文書一語驚醒衆人:“只要阻截即可,那麼,像上次一樣偷襲縱火不就行了?”

誰說不是呢?人在思考時會不自覺地陷入慣性思維中,這個時候,外行人往往比內行人更能看出解決問題的關鍵!

唯一的遺憾是,那位文書沒有留下名字,也許是因爲,沒有人想到要記住一個小吏的名字,以致於後世學者提及此事便唏噓不已。

只是,上次是在港口,這次在海上,普蘭水師可能再被同樣的手段打擊到嗎?不是說雷是不可能擊同樣的人兩次嗎?——幕僚中有人提出異議。

“正是這樣纔有可能成功!”康焓很肯定,“普蘭不可能想到,我們敢在一覽無餘的海面上用這招。”

“外政廳又要被人指着鼻子痛斥,連海盜都不會使用的戰術居然被堂堂水師使用!”有人已經想到更遠的地方了。

“我們本來就不是海盜!”康緒也笑道,“不過,那是謝相要擔心的事,我們要擔心的是,如何成功偷襲。”

“這個就再等等才能決定。”做了決定,康焓便不着急了,謀定而後動纔是正道。

無人知曉,在京中人人忙於皇帝元服禮的時候,混在貢禮隊伍中出入成越的,還有議政廳六方館的人,那段時間,驛馬不絕於道,南疆與成越的聯繫也就十分不顯眼。

六方館建於世祖之時,與議政廳其它下屬不同,六方館直屬皇帝,因爲“莫有親厚過於間者”,負責各國情報六方館名義上屬於議政廳,實際上,即便位居首相之位,也不可能知道六方館的任何事。

元寧周邊的國家知道“天下用間莫過於夏氏”,永寧王府夏氏從來都是用間的高手,夏紫蘇怎麼可能不重視六方館?

康焓等的就是六方館的情報,他要的是普蘭水師的行軍路線,在此之前,他已經領教過六方館情報的準確與細緻,這次,他同樣寄予厚望,六方館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二月初七,北疆大軍開始強攻高州城,另有軍隊繞過高州城,直逼蘇西港,二月初八,普蘭水師出動,同天,普蘭水師的行軍路線送到康焓的桌上,至於這份情報付出了多少代價,除了紫蘇,不會有人知道。

二月初十,在陽玄顥行元服禮的這一天,元寧水師在風越海峽伏擊普蘭水師第三艦隊,普蘭水師拋棄了八成的海船,才勉強返回補給地,而元寧新建成的水師有五成的海船葬身海濤,另有近四成的船隻無法控制,被拖回永昌港,但是,普蘭的失敗仍然讓各國震驚,高州城的陷落與第二天蘇西港的易幟更讓所有國家明白元寧對收復舊土的決心。

PS:要準備畢業論文與答辯,更新不多,請見諒!

第六章 滄海風雲(下)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三十八章 隨風而逝(中)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一章 情之所鍾(上)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二章 山雨欲來(中)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十三章 靜夜鐘聲(上)第十一章 此消彼長(中)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七章 涉江採芙蓉(中)第七章 儲位之爭(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十三章 巨浪濤天(上)第三十一章 長夜未央(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七章 風雲變幻(上)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九章 雲煙猶故(下)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五章 孰能無情(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十四章 孰能無情(中)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十四章 孰能無情(中)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六章 美人如玉(下)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十五章 靜夜鐘聲(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二章 山雨欲來(中)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七章 風雲變幻(上)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十四章 風雨飄蕩(中)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八章 針鋒相對(中)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二章 山雨欲來(中)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一章 情之所鍾(上)
第六章 滄海風雲(下)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十章 月榭憑欄(上)第三十八章 隨風而逝(中)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章 夜星破夢(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一章 情之所鍾(上)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二章 山雨欲來(中)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十三章 靜夜鐘聲(上)第十一章 此消彼長(中)第二十章 情何以堪(中)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七章 涉江採芙蓉(中)第七章 儲位之爭(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十三章 巨浪濤天(上)第三十一章 長夜未央(上)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七章 風雲變幻(上)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九章 雲煙猶故(下)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十五章 孰能無情(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一章 初入宮門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十四章 孰能無情(中)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五章 美人如玉(中)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十四章 孰能無情(中)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六章 美人如玉(下)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四章 雲暗風清(上)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十五章 靜夜鐘聲(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二章 山雨欲來(中)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七章 風雲變幻(上)第十七章 幽燕長風(中)第十三章 鋒芒驚瀾(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十四章 風雨飄蕩(中)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八章 針鋒相對(中)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二章 山雨欲來(中)第十二章 江山萬里(下)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一章 情之所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