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仁壽宮變(一)

仁壽宮位於岐州社水上游風景秀麗之處,這裡地勢較高,山巒起伏,溝壑衆多,氣候涼爽,仁壽宮也是楊堅避暑離宮,幾乎每年夏天,他都會來仁壽宮避暑辦公,在這裡一呆就是近半年時間。

但這一次他卻病倒在仁壽宮內,獨孤皇后死後,楊堅一下子失去了約束,他開始縱情於酒色,企圖將過去失去的帝王享受都補回來,但他畢竟年邁,僅僅兩年時間,他的身體便被酒色掏空,這一病就再也起不來。

楊堅也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他垂淚向大臣們一一告別,並再三叮囑太子楊廣,要克己節儉,善待天下黎民,楊廣也一一含淚拜受。

房間裡,楊廣揹着手來回踱步,他心裡很緊張,已經到最關鍵的時候了,他即將登位九五,君臨天下,這一天他已經等了十幾年,終於要等到了,楊廣閉上了眼睛,他心中充滿了期待,他有太多的抱負要去實現。

這段時間父皇病重,楊廣親自端水嘗藥,衣不解帶伺候,另外,需要他做的事還有很多。

一方面他要代理父皇處置國家大事,另一方面要籌備、計劃、拍板父皇的醫治以至規模巨大、頭緒紛繁的國葬事宜。

更重要的,他還要掂量、分析、捉摸各派大臣的內部爭鬥情況及心理,特別是掌握各地武力的調配情況,以防止國家大喪之際出現任何意外和變亂。

而且他最小的弟弟楊諒這幾年一直在招兵買馬,就等父皇駕崩動手,這些事情令楊廣殫盡竭慮,憂心忡忡,一個多月來睡眠不足,面容迅速消瘦,兩眼佈滿血絲。

在身旁,坐着他的太子妃蕭引鳳,蕭引鳳是西樑孝明帝蕭巋之女,出身華族,性格婉順,才貌雙全,雖然此時她已三十七歲,但依舊丰姿綽約,容顏清麗。

她自從開皇三年嫁給楊廣爲妻,夫妻已經共同生活了二十一年,育有兩子一女,夫妻二人感情深厚,楊廣也深愛其妻,不近其他女色,蕭引鳳感於丈夫子嗣太少,不像兄長楊勇生了十子,尤其丈夫已爲太子,即將繼承大統,子嗣太少對社稷不利。

在蕭引鳳的苦勸之下,楊廣終於納了一側妃,目前已有四個月身孕,這讓蕭引鳳頗爲欣喜。

她見丈夫精神疲憊,顯得很是緊張不安,便給倒一碗參茶放在他面前,柔聲勸他:“二郎,登基稱帝那是天意,但父皇垂危卻是人倫,二郎暫不要想登基以後的事,當務之急還是應多爲父皇祈福。”

楊廣感激妻子的體貼,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背,嘆口氣道:“雖是那樣,但父皇彌留之際,也是宵小者旁窺之時,我怎能不當心。”

這時,一名宦官匆匆走來,躬身施禮,“聖上宣殿下覲見!”

楊廣點點頭,整了整衣冠,快步走出房間,走到門口,他又想起一事,問身邊的近侍,“晉王到了沒有?”

近侍連忙回答:“晉王殿下在洛陽,早已去通知了,估計這兩天就到。”

Www ▪Tтkд n ▪C○ “派人去催他,讓他快一點,還有豫章王,也讓他立刻趕來。”

豫章王是楊廣次子楊暕,他也沒有趕到,這讓楊廣很不高興,長子從洛陽趕來,晚到情有可原,但楊暕就在京城,他怎麼也遲遲不來?

他擔心父皇等急,便急急向父皇的寢宮而去,楊廣住在北斗殿,距離楊堅所在的大同殿較遠,他的東宮侍衛都在山腳偏殿,身邊只有四名貼身侍衛保護他安全。

仁壽宮的防衛極其嚴密,太子及親王的侍衛皆不準入內,只是因爲楊廣長期住在仁壽宮,皇帝楊堅才破例准許四名東宮侍衛保護他的安全,就算是這樣,這四名侍衛也不準離開北斗殿。

而仁壽宮內的防衛由左衛擔任,六千左衛士兵分六班輪流執勤,每班執勤六個時辰,當然,仁壽宮外圍還有數萬禁軍駐守,將整個仁壽宮區防禦得跟鐵桶一般。

一路長長的迴廊之上,站滿了身材魁梧的左衛士兵,不斷有人高喝,“太子殿下覲見!”

這是在提醒內宮迴避,楊廣走到父皇的寢宮臺階前,他站住了,此時父皇的嬪妃都在牀榻邊,他必須等她們退下,得到同意後才能進去,片刻,宦官趙進德出來,上前給楊廣施禮,“殿下,聖上宣你覲見!”

“趙公公,聖上的情況怎麼樣?”

趙進德神色黯然,他搖了搖頭,“太醫說,可能就這兩天了。”

楊廣心中不勝唏噓,步履沉重地向宮內走去。

龍榻前,楊堅的嬪妃都已退下,只有幾名宦官服侍左右,楊堅此時已枯瘦如骨,面如金紙,已到油盡燈枯之時,他連一點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閉着眼,靜靜地等待着那一刻的來臨。

人之將死,楊堅這兩天腦海想到的,都是已經逝去的親人,他的父母雙親,他的阿闍梨,和濡沫共處幾十年的老妻,但他還是不放心,他一手開創的大隋江山剛剛建立,還有太多大事沒有處理,這些大事兇險異常,一個不慎,就會使他開創的江山覆滅,他執政二十幾年,始終未能下手,最終只能把這些事情交給了自己兒子。

“陛下!太子到了。”耳畔有宦官輕輕提醒他。

楊堅微弱地睜開眼睛,見兒子楊廣跪在自己面前,滿臉淚水,他微微擡起手,撫摸兒子的臉龐,慈愛地笑了,低聲低微道:“癡兒,朕要去見你母后,這是好事啊!”

楊廣握住父親的手,淚水撲簌簌落下,最後他失聲痛哭起來,“父皇!”

楊堅此時頭腦異常清明,他聲音低微道:“朕還有幾句話要交代你,叫他們退下!”

楊廣點點頭,對四周宦官和宮女道:“你們都退下!”

十幾名宦官和宮女都退了下去,寢殿內只剩下楊廣一人,楊廣哽咽着聲音道:“父皇,兒臣謹聽父皇訓誡。”

楊堅嘆了口氣,緩緩道:“自永嘉之亂以來,南朝北朝更迭紛紛,終無一朝善始壽終,原以爲魏能長久,但僅百年又被周齊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卻誤入歧途,以致門閥之風再起,宇文泰建關隴門閥,得以最終立國,可它還是毀於門閥之手,天下毒瘤,莫過於門閥,門閥之毒又莫過於關隴,朕執政二十年,始終奈何不了他們,皇兒,關隴門閥是我大隋心腹首患,謹記!”

楊廣默默點頭,這一點他心裡很清楚,“兒臣已經決定,兒臣主政後就儘快遷都,將朝廷中樞移出關隴。”

“朕也想遷都,奈何制肘太多,皇兒須慎重謹行,不可操之太急。”

嘆息一聲,楊堅又低聲道:“大隋心患之二就是北齊舊地,胡漢混雜,大多是六鎮子孫,彪悍之風猶在,這些人不服教化,一遇風雨便起兵起義,你要萬分小心,善待他們,寬以待民,不要給他們起兵的藉口。”

楊廣卻並不太贊成父皇的想法,在他看來,寬仁相待只是使矛盾後延,就算他當政時不亂,那以後呢?他的子孫怎麼辦?六鎮已過百年,強悍之風依舊,可見並不是教化就能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將這些六鎮後裔殺絕,不留後患,但這話他不敢說。

楊堅又道:“大隋心患之三是草原北虜,突厥始終是中原心腹大患,永嘉之亂也是由北胡引發,草原一旦寒冷,北胡必然南下,我大隋建國之初,也幾近被突厥所滅,啓民雖是大隋扶持,但胡人多變,不可輕信,須剛柔兩手並舉,加強防禦,長孫晟和裴矩都是治胡良臣,你可重用之。”

楊廣點頭,“兒臣銘記於心。”

楊堅長長嘆息一聲,“朕思秦之短暫,又思漢之四百年,感觸良多,秦以法治國,強暴而不施仁義,以致天下大亂,漢初以老莊無爲而治,後武帝又尊儒術得以中興,最終實現長治久安,皇兒,你要謹記,法以治人,儒以治心,這是漢法治國之道,纔是我大隋長治久安之本,朕治如初漢,已使國富民強,希望你能成爲漢之武帝,實現大隋中興,完成朕未盡之事業,驅除胡虜,恢復漢統。”

楊廣給父親重重磕了兩個頭,“父皇金玉之言,兒臣銘記於心。”

楊堅握住楊廣的手,費力地喘息道:“還有你的兄弟,你要善待他們,你大哥雖不堪大用,可給他富貴終老,這是朕唯一拜求你之事。”

楊廣垂淚道:“兒臣安敢忘記手足之情,不用父皇囑咐,兒臣自會善待他們。”

停一下,楊廣又問:“父皇可想見一見大哥?我命人去接他來。”

楊堅欣慰地笑了,“你有這心就行了,朕已讓柳述和元巖去接他,應該快到了吧!”

說到這裡,楊堅忽然劇烈地咳嗽起來,楊廣連忙叫宦官進來服侍,楊堅擺擺手,“你去吧!朕累了,想休息片刻。”

“是!兒臣告退。”

楊廣慢慢退了下去,這時他見屏風下裙裾翻飛,這是陳貴人從側門走入,他連忙加速退下,卻給一名小宦官使了個眼色,他退下去了,很快,陳貴人走了進來,陳貴人也是陳後主之妹,陳朝滅亡後,她沒入進宮,她長得天香國色,頗讓楊堅喜歡,只是獨孤皇后管束嚴格,楊堅無法得手,獨孤皇后去世後,陳貴人立刻得到了寵愛,儘管她此時已是三十出頭,但風韻猶存,楊堅病重,她一直伺候在旁。

她見楊堅咳嗽得厲害,連忙輕輕給他敲拍後背,撫平前胸,楊堅慢慢平靜下來,她有些埋怨道:“陛下,你幹嘛和太子說這麼多話,你要休息,他不知道嗎?”

楊堅非常喜歡這個年輕妻子,他笑了笑道:“朕想和太子多說幾句話,他很孝道,也很體諒朕,不是你想的那樣。”

陳貴人非常不喜歡楊廣,她自幼生長在陳朝深宮,所受教育都是長幼有序,嫡長爲先,她對廢嫡長立次子極爲不滿,更重要是,當年是楊廣率軍滅了陳朝,使她心中對楊廣總有那麼一絲敵意。

“陛下,臣妾覺得還是長子勇更寬厚仁慈,陛下不應輕易廢嫡。”

楊堅嘆了口氣,“什麼時候了,你還說這傻話。”

“可是.....臣妾覺得只要陛下有心,什麼時候都來得及。”

“不要再說了!”楊堅疲憊地搖搖頭,“太子是國本,焉能輕動,朕只想和長子最後說說話,以盡父子天倫。”

楊堅不想再說話,閉上了眼睛,陳貴人只得坐在一旁發徵,她憂心如焚,一旦聖上駕崩,她該怎麼辦?

........

注一:楊廣側妃所懷的孩子就是歷史上的楊妃,吳王李恪之母。

注二:陳貴人就是宣華夫人,楊堅在世是封貴人,去世後遺詔封宣華夫人。

注三:隋唐演義中,李密玉璽換蕭後,可蕭後當時已經五十二歲。

注四:仁壽宮的地圖沒有找到,老高是按華清宮的地圖來寫。

第24章 遼東反擊第59章 心有不滿第17章 發現契苾第30章 宮中毒蛇第19章 勢力擴張第38章 上元燈會第48章 兩路奇兵第9章 臨危下船第31章 淵突之盟第10章 將帥交心第37章 被迫南撤第9章 一名小兵第11章 發現主力第31章 夜訪雲氏第37章 士子云集第38章 上元燈會第3章 情報暗戰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3章 遼城之殤第28章 交換戰俘第48章 家族之弊第24章 添把小亂第27章 逼出水面第37章 秦王求援第29章 再提條件第25章 初有收穫第25章 初有收穫第44章 再讓一城第36章 三策選一第2章 誰是兇手第22章 一生一死第39章 雙女初見第36章 鬥智鬥狠第15章 遭遇之戰第5章 咬金練箭第22章 不甘失礦第25章 燕城大戰第6章 玄感起事第40章 敏秋賑災第11章 瀚海奇兵第33章 攻城前夕第26章 另有深意第38章 皇后之勸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4章 苛刻條件第20章 世充密使第18章 諫臣之死第25章 一劍穿心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27章 監察御史第7章 士信發威第82章 收到假錢第9章 利益之爭第37章 密室收穫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7章 生死之約第27章 義成公主第150章 獨孤之悟第22章 心理毒箭第22章 蕭後來臨第54章 齊王之危第38章 拋出誘餌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10章 米酒事件第20章 夜入武房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51章 連夜清洗第33章 金精賭彩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51章 八百壯士第24章 河邊誤認第79章 南郡兩事第19章 蠢蠢欲動第33章 金精賭彩第44章 被迫抉擇第4章 江淮伏威第20章 以命威脅第41章 想走不易第57章 兩個要求第60章 大戰悄至第16章 識破敵計第25章 野心泄露第32章 圍魏救趙第27章 拜訪沈家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05章 虎穴奇計第57章 高調姿態第17章 收網之時第30章 驕將爭功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14章 長孫求救第23章 都市買禮第7章 生死之約第21章 內部生變第30章 驕將爭功第3章 黑臉魏刀第25章 掌握主動第33章 跨境剿匪第9章 恆山之亂第18章 追根究底
第24章 遼東反擊第59章 心有不滿第17章 發現契苾第30章 宮中毒蛇第19章 勢力擴張第38章 上元燈會第48章 兩路奇兵第9章 臨危下船第31章 淵突之盟第10章 將帥交心第37章 被迫南撤第9章 一名小兵第11章 發現主力第31章 夜訪雲氏第37章 士子云集第38章 上元燈會第3章 情報暗戰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3章 遼城之殤第28章 交換戰俘第48章 家族之弊第24章 添把小亂第27章 逼出水面第37章 秦王求援第29章 再提條件第25章 初有收穫第25章 初有收穫第44章 再讓一城第36章 三策選一第2章 誰是兇手第22章 一生一死第39章 雙女初見第36章 鬥智鬥狠第15章 遭遇之戰第5章 咬金練箭第22章 不甘失礦第25章 燕城大戰第6章 玄感起事第40章 敏秋賑災第11章 瀚海奇兵第33章 攻城前夕第26章 另有深意第38章 皇后之勸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4章 苛刻條件第20章 世充密使第18章 諫臣之死第25章 一劍穿心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27章 監察御史第7章 士信發威第82章 收到假錢第9章 利益之爭第37章 密室收穫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7章 生死之約第27章 義成公主第150章 獨孤之悟第22章 心理毒箭第22章 蕭後來臨第54章 齊王之危第38章 拋出誘餌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10章 米酒事件第20章 夜入武房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51章 連夜清洗第33章 金精賭彩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51章 八百壯士第24章 河邊誤認第79章 南郡兩事第19章 蠢蠢欲動第33章 金精賭彩第44章 被迫抉擇第4章 江淮伏威第20章 以命威脅第41章 想走不易第57章 兩個要求第60章 大戰悄至第16章 識破敵計第25章 野心泄露第32章 圍魏救趙第27章 拜訪沈家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05章 虎穴奇計第57章 高調姿態第17章 收網之時第30章 驕將爭功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14章 長孫求救第23章 都市買禮第7章 生死之約第21章 內部生變第30章 驕將爭功第3章 黑臉魏刀第25章 掌握主動第33章 跨境剿匪第9章 恆山之亂第18章 追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