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革命,充斥在年輕人的耳中;在那個時代,革命便是主題,作爲新式青年,你不高呼,你不參與,卻也脫離不開那種氛圍和環境。
激情不算毛病,比麻木要強似百倍。但衝動卻是問題,一個人可以不計後果、自行其事,一個團體則要配合、服從,以大局爲重,才能精密運轉。
所以,陳文強纔要再三強調急躁冒進的危害,纔要制定出嚴密、嚴格的組織紀律。爲此,他也做好了心理準備,不管你是不是有卓越的才幹,不管你是不是勇敢而無畏,只要不遵守紀律、不服從組織,那就不適合呆在復興會這個革命團體中。
“瓊州要起事,雖然初期暫時要依靠三點會,但我們的人也要佔一定的比例,且要不斷增加。”陳文強詳細地講解着自己的思路,“瓊州將是復興會的練兵場,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不斷地有大批士兵或優秀將領成長起來。但想要在短時間內畢其功於一役是不可能的。你可以算一下,在瓊州要建成上萬能征慣戰、紀律嚴明的部隊,並且有完備的武器物資,又需要多長的時間?”
“難道推翻滿清就只靠咱們在瓊州組建的部隊?”楊篤生顯然是疑惑的,“只要登高一呼,率先在某地或某省取得勝利,反清義士必將振臂而起,四下響¥,..應,又何愁滿清不滅?”
“過於想當然了。”陳文強搖了搖頭,“我讀了不少史書,滿清入關時有多少人馬,卻能席捲大江南北。當時起義反抗可謂是風起雲涌吧,可最終還是被滿清坐穩了江山?就現在的民心,就現在百姓的覺悟,就現在擁護並願意投身革命的民衆,你敢說就一定能八方響應,共攘義舉?且不說會黨的思想和戰鬥力,單說清廷訓練的新軍,甚至是那些戰鬥力低下的巡防團,恐怕也不是光靠嘴和憑空想象便能解決的吧?”
楊篤生沉思半晌,苦笑搖頭,“雖然很不想承認這些,但這確是事實。好吧,你講了這麼多,也只是鋪墊,現在就說正事吧!”
“說了這麼多,也沒說完。”陳文強笑着挾菜喝酒,緩緩說道:“我們要逐漸組建起一支忠誠可靠的武裝,兵員將主要是有知識、有文化、有覺悟的青年。其來源呢,一個是愛國留學生,或者是國內的受過教育的熱血青年;另一個呢,則是海外的華僑青年。”
“考察、吸收,然後把他們送去瓊州?”楊篤生試探着問道。
“還缺了一項,那就是軍事訓練。”陳文強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準備實行兩條路線,第一是讓這些新手進入上海的商團組織,學會簡單的槍械射擊、戰術動作;第二呢,如果在瓊州順利地建立秘密基地,也可以讓他們直接進入瓊州,在那裡進行訓練。”
“第一個辦法比較實際,很快就能夠實施。”楊篤生表明了態度,“化工製藥業商團是在你的控制下吧,可以建立起輪訓制度,一批一批地訓練,一批一批地進入瓊州。”
“我打的也是這個主意。”陳文強輕輕頜首,“但這是機密,向別的商團也要適當地安插些人,以免使化工製藥業商團過於明顯,避免暴露。”
“如果是軍事專業的留學生,可以直接進入部隊。”楊篤生補充道。
“這要區分具體情況。”陳文強並不完全贊同,“直接去領兵打仗固然可行,在不暴露的情況下回國作長期準備,儘量掌握軍隊,也不失爲一個策略。這部分人入會要嚴格保密,單獨用密語立冊,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且本會公開活動不要讓他們參加。這樣,他們纔可能成爲滿清腹心的定時炸彈,在最合適的時機暴發最大的威力。”
楊篤生眨着眼睛,一拍大腿,興奮道:“就是這樣。只有多掌握國內的軍隊,才能登高一呼,八方響應。對,對,這個思路和計劃要貫徹執行,而且要長期堅持。”
“要鼓勵會員去學軍事,不管是日本的,還是其他國家的軍校,甚至是國內的各種陸軍學堂。”陳文強繼續說道:“軍事力量纔是最終推翻滿清的籌碼,這一點一定要有清醒明確的認識。所以,保密工作至關重要。”
“這是當然。”楊篤生點頭道:“不光是他們,還有你,更加重要。如果暴露,上海的基業就不能爲革命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了。”
“原來你們是看中我的錢了。”陳文強笑着調侃了一句,說道:“現在本會的發展是以四點爲重,上海、日本、瓊州、南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的愛國留學生在數量上是最多的,又是來自國內各地,如果能吸收進來,不亞於一顆顆革命的種子,必將在國內各地生根發芽。所以,楊兄,你的工作是最重、最繁雜的,對留學生要甄別分類,分派到各個地方,從事不同的工作,或公開,或潛伏,或宣傳,或發展,總要你多多費心了。”
“放心好了,我已經找到了助手,絕對是忠誠可靠的。”楊篤生笑道:“到現在爲止,在日本的革命團體中,咱們復興會的發展或許已經超過了興中會。等到瓊州起事,亮出復興會的大旗,聲勢必將大張。”
興中會?陳文強忽然有所顧慮,沉思半晌,緩緩說道:“對於其他革命團體,雖然有共同的目標,但道不同不相爲謀,聯手可以,合併不行。”
“革命聯盟?”楊篤生試探着問了一句,得到陳文強肯定的答覆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我記得你曾評論過立憲派,說他們也希望國家富強,這算是終極目標。雖然他們算不上革命者,但你的意思是不是說以後也有聯手合作的可能?”
“推翻滿清後,自然有聯手合作的可能。”陳文強篤定地回答:“況且,取決於立憲派態度和勢力增減的關鍵並不在立憲派,而在滿清對於立憲的態度和章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