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考題初探

科舉考試中的考題簡單而言就是寫文章,並且在體裁上作了限制,有的考察考生對於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有的考察考生史學方面的知識。

在賈蘭這個穿越者看來,這樣的考題基本都屬於材料作文或命題作文,要寫好這樣的作文,考生最起碼要能背誦四書五經,因爲考題中的材料都出自這些儒家經典。

從四書裡出的題目叫大題,從五經裡出的題叫小題。如果考生連這些材料的出處都不知道,也不會背誦這些儒家經典,根本無法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很有可能就會曲解題意。

在家塾裡上了幾十天的學後,賈蘭已經一字不落的閱讀並理解了四書五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尚書》爲孔子編定,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彙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百篇。

《禮記》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所記,內容龐雜,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間之俗,無不涉及,有四十九篇,其中包括四書中的《大學》《中庸》兩篇。

《春秋》是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以及書信內容,最終由孔子修訂而成,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

一個古代讀書人要能考上舉人、進士,在掌握四書、五經這些基本典籍之後,必須全面學習儒學、史學、文學的知識。這樣看來,要想在科舉中展露頭角,就得在文史哲各方面有相當好的功底,成爲一個文科全才。

第一類考題,其答題的文章格式採用八股文的體裁。八股文是科舉考生們的必修課,稱爲舉業。稱之爲八股文是從文字程式的體裁而言。

眼下,賈蘭發現,塾裡的學員又把八股文稱作時文。時文則是相對唐宋的古文來說的。由於科考中的考題主要來自四書,然後纔是五經,他們又將之稱爲四書文。

不過,這些稱謂都只是俗稱,正式名稱應該叫制藝,或制義。科舉考試是皇帝發佈的考試,皇帝的命令稱爲制,皇帝命作的文藝便叫做制藝。考試的內容是要士子講明所學的某種經書中的某項道理,講解經書中道理的文章叫做義。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規戒律,有不少繁瑣而苛刻的要求。專取《四書》、《五經》內容而命題,內容詮釋必須以程頤、朱熹理學家的註釋爲標準,不得自由發揮。

八股文的字數,有明文限制,違者不錄,以後成爲定製。八股文形式死板,內容空洞,陳陳相因,千篇一律,要求作者用古代聖賢的思想和口吻,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須按照一定格式和字數填寫,毫無自由發揮的餘地。

賈蘭在學習中得知,本朝八股文,太祖皇帝曾規定每篇限五百五十字,先皇時增爲六百五十字,太上皇時又增至每篇七百字,違者不錄,此後成爲定製。

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等十部分組成。所謂八股,即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部分,必須使用排比對偶而兩兩相對的雙股行文,共計八股內容。

破題、承題、起講是開頭部分,又稱爲帽子,用於說明文章題目的意義與內容,文字簡練含蓄,把題義破開,即點明文章主題。

破題與承題的文字不多卻很重要,因爲它們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可瞭解文章的全貌。起講即議論開始,作者把自己當做聖賢的代言人,通常用意謂、若曰、以爲、且夫、嘗思等字開頭,總括全題,籠罩全局。

起講後用一、二句或三、四句引入本題,稱之爲入手。接下來的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兩股兩相比偶的文字,共計八股內容,其文字繁簡,聲調緩急,都要相對成文,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都很嚴格。

收結不同於束股,是全文的結束部分。篇末敷演聖賢言畢,可自陳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也可以只用數句來總結全文。

八股文既然是闡釋儒家經典的考試文章,那就並不是考生自己想寫的東西。八股文有嚴格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代聖賢立言,即要用聖賢的口吻來寫文章。

如果題目出自《論語》裡孔子的話,那麼這篇文章通篇都要像孔子對別人說話一樣,反覆陳述這句話的意思,如果摻雜了其他人的口氣就不符合要求了。

因此,八股文這樣的文章不可能會帶來思想上的創新,因爲創作者不可能在這樣的文章裡表達自己的思想,就好像演戲一樣,要講的話必須符合那個角色,這些話不過都是戲中人物的話,而不是自己的話。

第二類考題,其答題的文章格式採用試帖詩的體裁。賈蘭在學習中得知,本朝的鄉鄉試、會試都要加試五言八韻的試帖詩。

帖是指帖經,即用默寫填空的辦法來考查儒家經義,它和詩是兩種不同的考試,將兩者聯繫起來是因爲有一種做法叫贖帖詩。當時一些有才氣的舉子因爲無法通過默寫經義的考查而被黜落,有的考官便允許他們以詩代替,相當於是一種救贖,於是這種詩被稱爲贖帖詩。

試帖詩確切的名字應該是試律詩,而試律詩起源於唐代。有時稱省試詩,是因爲唐代科舉考試由尚書省禮部主持的,有時又稱都堂詩,是因爲禮部考試場所在尚書省總辦公地的都堂。

唐代詩題不一定有出處,考官可以按自己的意圖出題,考生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允許提問,稱爲上請。直到宋朝,才必須在經史中出題,禁止考生上請,後來又將命題的範圍擴大到古人的詩句。

賈蘭在學習中得知,本朝命題,必有出處,或用經、史、子、集,或用前人詩句,考生做詩的時候,必須瞭解詩題的出處,寫出的詩篇,纔不致違背題意題情。

太祖皇帝時的某科會試,以顏延之詩“天臨海鏡”句爲題,原詩的意思是“人君在上,如天之臨,如海之鏡”,許多人卻誤認爲月光,只有十六人知道題目的出處,結果這十六人全部極其幸運地被錄取了。

試帖詩不同於律賦,試帖詩也叫賦得體,因爲題目前面常冠以“賦得”二字。例如,賦得湘靈鼓瑟得“靈”字,即是用“靈”字所屬之韻作詩。限用之韻,稱爲官韻,官韻只限一韻。

唐代試律,一般爲六韻,四韻、八韻的都很少。賈蘭在學習中得知,本朝童生試用五言六韻,鄉、會試用的則是五言八韻,而歲考、科考、複試、朝考也均是用五言八韻。

六韻就是十二句,八韻則是十六句。因此,試帖詩又叫五言八韻詩,也是一種形式古板、要求嚴格、不能隨意抒發情感而只能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詩題。

試帖詩都是五言的,首尾各兩句可以不用對偶,其餘各聯必須對偶,限定以某字爲韻。試帖詩的結構和作法,大致和八股文相同。例如十六句的五言八韻試帖詩,其首聯名破題,次聯名承題,三聯如起股,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結聯如束股。

首聯和次聯,必須將題目字眼全部點出,如果題字太多,不能全部點出,則將緊要字眼點明,務使題義瞭然。三聯領起,四、五、六、七聯或實作正面,或闡發題意,或用開合,或從題外推開,或在本題映切。結聯或勒住本題,或放開一步,本題未點之字,也可在此聯補點。全章之法,由淺入深,由虛及實,有縱有擒,有賓有主,相題立局,不可凌亂。

試帖詩結聯往往用頌揚語。頌揚語必須擡寫,或單擡、或雙擡,都有明確規定。頌揚必須從本題出發,不可與題目毫無關係。同時,作爲一首律詩,它也象其他律詩一樣講求對仗、用典,不得失粘、出韻等等,在這些方面,它和八股文又有所不同。

試帖詩多應制之作,必須莊重典雅,切忌纖佻浮豔。美人、紅粉、風流、狐鬼、骷髏、破敗、斬殺、死亡等不莊不吉的字樣,更是使用不得。條例之嚴,避忌之多,是其他詩歌所沒有的。

這樣的詩篇也和八股文一樣,形式呆板,內容空洞,缺乏生氣,沒有作者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果然不過是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敲門磚罷了。

不過,八股式創作博採策、論、詩、賦諸文體之特點,脫化而來,別爲一格,又不失其爲一種文體。再從考試製度來說,因八股文有嚴格的程式和內容標準,也更有利於評分的標準化和客觀化。

第三類考題的答題體裁,是論、策、判、詔、誥、表等應用文體。策論即是以對策爲主、兼有論述的文章,要求士子關注國計民生的導向。

科舉的最後一場是殿試,而殿試一律試策,而且往往是皇帝親試。皇帝出題“問策”,考生作答“對策”,皇帝再決定名次等第。因此,策論直接關係到科舉的成敗和仕途的命運。

策論範文囊括了對策的主要題材,是應試者的必讀參考材料。應試策論畢竟是命題作文,論點在策問和論題中都已規定,應試者一般只能揣摩主考的心理,很難真正闡發自己的見解和觀。

眼下,賈蘭只能參與到考試的規則中來,認真學習策論範文,但畢竟童生試並不考策論,暫時不需下太大的功夫。

第五十五章:尋死的丫鬟第十章:家塾第二十五章:惹惱寶玉第六十一章:李紈無聊第二十八章:報名第二十六章:元妃第六十五章:忠順王府第五十七章:秦可卿之恨第十八章:漠南第十五章:李紈省親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三十一章:燈謎第二十九章:襲人之暖第二十九章:襲人之暖第七十七章:藏人第四十七章:夷學第八十四章:墜兒求收留第六十八章:倒黴公子第八十六章:李紈的育兒經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摳第四十八章:國朝鉅著第四十七章:夷學第六十七章:郡主的秘密第一章:附身賈蘭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七十一章:熱心腸的大奶奶第五十八章:東府不寧第五十章:金玉良緣第九十章:似水流年第八十章:配個丫鬟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摳第十七章:舅舅的書房第五十九章:輪到賈蘭了第四十四章:士農工商第八十八章:對質第五十七章:秦可卿之恨第二十七章:備考第四十六章:史家夫人的叮囑第九十一章:制科遙無期第六十八章:倒黴公子第四十八章:國朝鉅著第三十六章:府試第七十三章:初見宋姑娘第六十三章:習射第十四章:考題初探第二十三章:天香樓第九章:小姑姑第六十三章:習射第四十三章:史大姑娘又來了第五十九章:輪到賈蘭了第五十三章:清虛觀說親第四十一章:逃學憶北征第一章:附身賈蘭第二十二章:新園子第六十四章:誰惹大麻煩第二十四章:元宵第五十章:金玉良緣第九十一章:制科遙無期第七十三章:初見宋姑娘第二十九章:襲人之暖第五十一章:備戲第四十八章:國朝鉅著第二十一章:辭別第九十章:似水流年第七十二章:攤上事了?第二十八章:報名第八十六章:李紈的育兒經第三章:林姑娘第二十八章:報名第二十六章:元妃第二十二章:新園子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九章:小姑姑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三十五章:前十名第一章:附身賈蘭第八章:還是姑娘第七十五章:墨家令牌第八十六章:李紈的育兒經第十三章:除夕家宴第二十六章:元妃第六十八章:倒黴公子第六十四章:誰惹大麻煩第一章:附身賈蘭第二十八章:報名第六十三章:習射第六十二章:海棠詩社第九十一章:制科遙無期第九十二章:王子騰生日第八章:還是姑娘第三十八章:進學第十八章:漠南第八十七章:平兒的蝦鬚鐲第八十四章:墜兒求收留第二十章:老千歲第十一章:師友第十三章:除夕家宴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摳
第五十五章:尋死的丫鬟第十章:家塾第二十五章:惹惱寶玉第六十一章:李紈無聊第二十八章:報名第二十六章:元妃第六十五章:忠順王府第五十七章:秦可卿之恨第十八章:漠南第十五章:李紈省親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三十一章:燈謎第二十九章:襲人之暖第二十九章:襲人之暖第七十七章:藏人第四十七章:夷學第八十四章:墜兒求收留第六十八章:倒黴公子第八十六章:李紈的育兒經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摳第四十八章:國朝鉅著第四十七章:夷學第六十七章:郡主的秘密第一章:附身賈蘭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七十一章:熱心腸的大奶奶第五十八章:東府不寧第五十章:金玉良緣第九十章:似水流年第八十章:配個丫鬟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摳第十七章:舅舅的書房第五十九章:輪到賈蘭了第四十四章:士農工商第八十八章:對質第五十七章:秦可卿之恨第二十七章:備考第四十六章:史家夫人的叮囑第九十一章:制科遙無期第六十八章:倒黴公子第四十八章:國朝鉅著第三十六章:府試第七十三章:初見宋姑娘第六十三章:習射第十四章:考題初探第二十三章:天香樓第九章:小姑姑第六十三章:習射第四十三章:史大姑娘又來了第五十九章:輪到賈蘭了第五十三章:清虛觀說親第四十一章:逃學憶北征第一章:附身賈蘭第二十二章:新園子第六十四章:誰惹大麻煩第二十四章:元宵第五十章:金玉良緣第九十一章:制科遙無期第七十三章:初見宋姑娘第二十九章:襲人之暖第五十一章:備戲第四十八章:國朝鉅著第二十一章:辭別第九十章:似水流年第七十二章:攤上事了?第二十八章:報名第八十六章:李紈的育兒經第三章:林姑娘第二十八章:報名第二十六章:元妃第二十二章:新園子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九章:小姑姑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孫第三十五章:前十名第一章:附身賈蘭第八章:還是姑娘第七十五章:墨家令牌第八十六章:李紈的育兒經第十三章:除夕家宴第二十六章:元妃第六十八章:倒黴公子第六十四章:誰惹大麻煩第一章:附身賈蘭第二十八章:報名第六十三章:習射第六十二章:海棠詩社第九十一章:制科遙無期第九十二章:王子騰生日第八章:還是姑娘第三十八章:進學第十八章:漠南第八十七章:平兒的蝦鬚鐲第八十四章:墜兒求收留第二十章:老千歲第十一章:師友第十三章:除夕家宴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