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我進入了北京大學,成了中國最高學府中的一員,自從身份轉變之後,我內心覺得充實了,每天走在校園,看着那些朝氣蓬勃的莘莘學子,我第一次有了親切感,是啊,我現在已經不是外人了,消除了距離感,融入了校園,成爲了這衆多求知份子中的一員。
平時上完課,我喜歡去未名湖。
未名湖。
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靈魂們都是一條魚,也會從水面躍起。
在這湖畔,有很多名人大家在這裡學習,有“寫下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詩歌應當是語言的利斧,它能夠剖開心靈的冰河。在詞與詞的交匯、融合、分解、對抗的創造中,犀利奪目的語言之光必將照亮人的生存。詩歌直接從屬於幻想,它能夠拓展心靈與生存的空間,同時讓不可能的成爲可能。”的戈麥等。
我特別喜歡夏天的未名湖,一片綠蔭,風景醉人,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北大的情侶,他們或坐在木凳上,或坐在石階上,或坐在石頭,兩人各自拿着一本書,或詩歌,或歷史,或哲學,或外文,相隔一尺間隔,這一尺是他們對愛情新的詮釋,是各自對美好愛情的維護,相戀卻不相礙,爲了各自夢想而一起奮鬥,相互互勉,偶爾間的小憩,擡頭相視一笑,便又沉浸於夢想的海洋,或許這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有時也能聽見他們在談論詩歌,辯思哲學,回顧歷史,展望未來。這是北大一隅,是中國最高學府的一角,便知此學府的校風,少年強則國強,這是中國新風貌的凝聚和濃縮,也許只有爲數不多的幾所高校纔會有這種風貌,回想我以前去的其他高校,裡面學風不濃,情侶之間的戀愛也和阡陌之間一般,摟摟抱抱、親親我我,相互纏綿。
雖說我會沉浸於這種美好,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會感到孤獨,這裡是中國最高學府,彙集中國最頂尖的學子,是精英人士的生活、學習、戀愛世界,這裡和以往自己渡過的地方是兩個世界,有着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風氣和素質。
但我還是感到孤獨,靈魂還是有一點孤寂,雖然身子進入了這座學府,但是我的靈魂、我的精神還是沒有融入這個圈子,依舊孤獨,內心深處甚至認爲縱然是這裡,還是有點平庸,我有時會從骨子裡感到,我的追求還遠不止如此,北大或許也承載不了我的夢想,我的才華、夢想依舊需要自己探尋,不停的摸索,即使窮盡人生,我也要找到答案…...
如果說孤獨是一種病態
那麼我已無藥可救
我走過四季
見證過花開花謝、寒來暑往
卻依舊不曾發芽
四號教學樓,不止是因爲這裡的老樓,她是北京大學歷史的見證。老樓與四號教學樓之間則是圓形花壇,上面撰刻着中國的一些大家,他們是一羣有志的作爲英雄,借用詩句“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他們是精神的承載,是民族的脊樑,看着他們的生平介紹,就會將我們帶進他們的那個時代,那個每個中國人都引以爲恥的時代,但即使是敵強,縱然是國破家亡,他們還是肩挑國家重任,爲中國守住底線,撐起了國家精神和脊樑。
那本是武力時代,本是屬於武將爭雄,逐鹿中原的時代,他們卻憑着傲骨,民族風骨,國家鐵骨在亂世中譜寫了屬於自己的篇章,在歷史長河中,變爲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隨着歷史的演進而愈加變得彌足珍貴,變得永垂不朽。看着北大歷史的介紹,從民國的艱辛歷程,忽然自己已處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作爲一位旁觀者,看着在日本侵略者鐵騎蹂躪之下,文人的艱辛之路。
孫子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欲消滅一個民族,必先滅其文化。
爲了中國文化可以薪火相傳,在戰爭無情的摧殘之下,各個高校開始了“流亡之旅”,他們深知教育乃是民族復興之本,泱泱華夏名族,歷經千年,依然屹立東方,雖說敵強我弱,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國不會亡。只要國魂猶在。
面對侵略者對高校的無情,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北平大學、北平沙發大學、北洋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開始變爲流亡學校,這是文人墨客對祖國的信心,是對侵略的鬥爭,是對以後中國的期許。
國破、家散、流亡,山河爲其悲鳴,花草爲其哀慼,但也有清風爲其撫慰,明月爲其指路,鳥獸爲其鼓舞。第一階段流亡至長沙、西安,在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北洋大學)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爲基幹,設立西北(西安)臨時大學。
各所大學搬遷一次,隨着戰火蔓延、敵人的轟炸,又開始了下一次的遷址,即使是敵機轟鳴,彈片與碎石橫飛,文化的氣息、知識的氛圍都不曾屈服而愈發堅強。在這種環境下,學生、老師同仇敵愾,對知識的渴望從未停息,對科學的探索從未止步,他們保留了火種,將高校精神融入了民族大義,也爲後人展現了那時候的莘莘學子的面貌。紅軍不怕遠征難,“文化長征“同樣萬水千山只等閒。
看着這些歷程,緬懷着這些前輩,我心中思緒萬千,對知識的渴求,對信仰的尊重,對理想的堅持,可以克服時代的艱辛,縱然一步一難,步履維艱,也要譜寫自己的篇章,體現自己的價值。但是現在呢?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就要這麼碌碌無爲嗎?就要紙醉金迷,無作爲度過一生?荒廢大好韶華?不,我麼必須要做些什麼,即使不是那麼的驚天動地,風起雲涌,也要將自己的知識和能量發散出去,百年之後,我可以依然存在,而不是僅僅化爲一抔黃土。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北大的食堂,可謂是集天下之珍饈,一處即可涵蓋各地美食,作爲北京大學食堂的代表,博士公寓旁的三號食堂可謂是八珍玉食,食前萬丈。國內八大菜系,魯、川、粵、蘇、閩、浙、湘、徽應有盡有,炒、爆、熘、炸、烹、煮、燉等包羅萬象,歐洲的美食,美洲的佳餚,中東的特色等應有盡有,可謂是百天不重樣。因食堂只對內開放,所以這裡也是一處體現北大校貌的地方。
北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是國之棟樑,他們比其他大學的條件要優越,不管是經濟還是品格方面,雖不缺錢,但是他們卻深知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思來之不易,毫不鋪張浪費,相當節儉,一饅頭、一碗湯、一碗米足矣,沒有其他大學那種吃一口要一盤的現象。雖是食堂,也瀰漫着知識的氣息,吃飯的時候,靜謐落座,品美味,讀著作,偶爾眉頭緊皺,時而嘴角上揚,會心一笑。對我來說,這裡就是伊甸園,可以品美味,欣賞北大獨特氣質,美食雖可口,遠不及人自醉。
從食堂出來,經常看到有穿着紅色夾克衫,衣着樸素的女生,騎着28破自行車,向圖書館、教室而去,像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不求奢華,在樸素中透着高貴,在舉止間表現優雅。從她們的眼中,彷彿就可以看到中國的未來,這是一種精神,一種堅持,一種品質,一種屬於北大的獨特魅力。她們就像一朵朵鮮花,一顆顆幼苗,在北大這個文化氣息的土壤中,慢慢的成爲國花,變爲棟樑之才。
對於我來講,已不僅僅是老爺子把我招收過來。
土壤微生物專業,近期特別忙,上基礎理論課程,查文獻,做實驗,寫論文。每天五點多鐘起牀,開始補充這一天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翻閱大量文獻,來開展一天的學習,這時候我才真正的發現,自己的基礎有多薄弱,自己猶如知識海洋的一葉扁舟,在瀚海的學海中顯得那麼渺小。雖然這一年來,老爺子給我大量資料,讓我快速補充需要的基礎知識,有時候甚至要翻閱數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來進行知識的交匯融通,也是因爲這個學科專業涉及的領域和需要的其他學科支撐太廣、太多。
除此之外,我還要幫實驗室的幾位博士生博士後的師哥師姐,他們在做生物領域內的實驗,在研究土壤固氮的有機酶的轉化,植物神經傳導與土壤微生物菌羣的電解質疏導,這些是師兄師姐的實驗論文,由我來負責實驗數據,去實驗大棚採集等工作,每次回來都晚上12點了。
我們實驗室有11個人,2名博士後,4名博士,5名碩士,是國家重點實驗室,老爺子是這個領域內的學術領頭人,是土壤微生物腐植酸領域的鼻祖,每年申請面上的基金,要中好幾個,幾千萬的基金。而且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生物領域的研究學者,都要向老爺子請教,都要進行科學的交叉延伸,有生物學界的大家,請教植物成長與土壤的關係,什麼樣的土壤適合什麼樣的作物?有農業教授來尋求自己實驗的所必需的技術支持,有化學專家來探討學術,老爺子可謂是泰斗級別人物,在中國學術屆很有權威和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