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監察御史

剛從外面回來,向大家抱歉!!

潼關,數十名騎兵護衛着幾名騎馬的官員從遠處疾奔而至,奔跑的馬蹄聲驚動了兩邊的店鋪,自從齊王李元吉接手潼關防務後,便關閉了城門,不準行人和商賈進出潼關,這使潼關日漸冷清,兩邊的店鋪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奔跑的馬蹄聲引起了所有店鋪的注意,一羣正坐在一起聊天的掌櫃紛紛站起身,向奔來的人馬望去,約一百多名唐軍騎兵護衛着三名官員,一名四十餘歲的中年男子,頭戴烏籠紗帽,身着紫色袍服,後背一把尚方天子劍,身後跟着稍微年輕的官員,卻穿着緋色的官袍,品階稍低。

“是監察御史!”

一名年老的掌櫃慧眼識人,他認出了來人,掌櫃們紛紛圍上來,“裘掌櫃怎麼看出來?”

“你們沒看中間那杆白底黑狻猊旗嗎?那就是御史臺的旗幟,中間那穿紫袍的官員,至少是五品以上,不是御史大夫竇抗就是治書侍御史于志寧。”

老掌櫃隨即又搖搖頭,“不是竇抗,竇抗我見過,這應該是于志寧。”

這時,只聽士兵在高聲報關,“速稟報齊王殿下,治書侍御史於使君奉旨前來監察。”

衆掌櫃們一聲驚歎,佩服老掌櫃目光如炬,老掌櫃捋着山羊鬍子得意地笑而不語,對他們這些生意人,看人辨時務是第一要務。老掌櫃眼睛忽然一亮,似乎想到了什麼,低聲對衆人道:“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治書侍御史應該是爲齊王搶人那件事而來。”

齊王搶女人之事早已傳遍了潼關,商人們頓時議論紛紛,個個喜形於色,如果齊王被撤換。那麼潼關便可以重開啓,保持行人往來,他們的生意又可以興隆起來了。

掌櫃張少華不露聲色地離開了。他回到自己店鋪,迅速寫了一份情報,交給心腹夥計。再三囑咐他,“用河東城的鷹,這次是發往河東城。”

夥計駕着小船走了,張少華又望着潼關城,他心中有些擔憂,這些御史到底是不是爲齊王搶女人之事而來,他並沒有把握。

.......

很多事情確實只能是一種推測,但如果是有依據的推測,那麼猜中可能性就很大,他們確實有依據。潼關最近很平靜,唯一可能引來監察御史的事件,只有六天前發生的齊王搶人事件。

儘管齊王搶名妓之事做得並不囂張,沒有在潼關前搶奪,但在有心人的渲染下。潼關附近幾乎人人皆知。

治書侍御史于志寧確實是奉旨來查齊王搶人事件,他甚至還帶了尚方天子劍,在必要時用來震懾齊王,李孝恭的彈劾奏章使李淵勃然大怒,這是他無論如何不能容忍之事,兩軍交戰時。李元吉竟然搶大將的小妾,這會引發嚴重的內訌,會使弘農郡一敗塗地。

但李孝恭也沒有拿出證據,李淵也擔心其中有隱情,一方是自己兒子,一方是侄子,作爲一個君主,他更多是要考慮勢力的平衡,不可能道聽途說便快刀斬亂麻,李淵在反覆考慮後,決定先派御史前來調查,一旦屬實,立刻罷免李元吉的潼關大帥之職.

于志寧也是關隴貴族於氏家族子弟,爲官謹慎,思慮周密,深受李淵器重,這次李淵派他前來,就是希望于志寧能秉公調查,不偏不倚,但于志寧還是讀懂了李淵內心深處的另一層意思:儘量不要冤枉李元吉。

否則,李淵應該是先把李元吉調回長安後再慢慢調查,可李淵並沒有這樣做,這就說明李淵也並不願意李元吉強搶大將之妾成爲事實,因爲這壞的不只是李元吉的名聲,連同李淵的名聲也一併影響。

皇帝內心的心思從來不會明說出來,這就要靠手下的臣子去明悟,于志寧確實明悟了李淵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心思。

于志寧被請去了貴客室稍候,此時,就在十幾步的另一個房間裡,李元吉正惡狠狠地威脅行軍長史趙慈景。

“沒有這回事,你記住了嗎?沒有!”

趙慈景出身隴西名門,官任兵部侍郎,同時也是當朝駙馬,他娶了李淵的第五個女兒長廣公主,趙慈景年紀並不大,只有二十五六歲,長得瀟灑飄逸,是個有名的美男子,學問也不錯,但性格卻稍微顯懦弱。

他也聽說了李元吉搶黃君漢小妾之事,但在李元吉的強勢之下他保持了沉默,他也沒有想到事情會驚動聖上,讓他心中着實不安。

“只是....聖上怎麼會知道?”趙慈景囁嚅着問道。

“這還用問嗎?除了李孝恭,誰還敢告我黑狀?”

李元吉一陣咬牙切齒,他向門外走去,又不放心地回頭道:“記住我的話,沒有這回事,否則我倒黴了,我母后也不會饒你。”

趙慈景不敢吭聲,跟着李元吉向大堂走去,兩人走進了大堂,于志寧連忙起身施禮道:“參見齊王殿下!”

李元吉瞥了一眼桌上金盤內的尚方天子劍,他重重哼了一聲,大搖大擺坐了下來,趙慈景拱拱手,在下首也坐下。

于志寧勉強笑了一下道:“下官此次前來,是因爲河間郡王彈劾殿下強搶大將黃君漢之妾,聖上震怒,命我前來調查。”

他話音剛落,李元吉重重一拍桌子,手向他一伸,怒道:“說我奪人妻女,證據在哪裡?”

于志寧臉色露出尷尬之色,連忙道:“就是因爲缺乏證據,聖上才命下官前來調查真相。”

李元吉嘴一撇,用一種極其傲慢語氣道:“不用調查了,我告訴你真相。這是因爲李孝恭恨我不肯聽從他的調令,使用卑鄙手段污衊我,企圖把我罷免,就是這麼簡單。”

于志寧在李元吉這裡得不到合作,雖然這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還是令他感到喪氣,他將目光轉向了趙慈景。“趙侍郎認爲呢?”

趙慈景猶豫了一下,這一猶豫的瞬間,他感覺到了李元吉身上傳來的殺氣。是啊!他何苦爲黃君漢這種小將領而得罪齊王,再說他確實沒有證據,只是聽到一些傳聞。趙慈景咬了一下嘴脣道:“這件事我聞所未聞。”

李元吉臉上浮現出一絲掩飾不住地得意,他冷哼了一聲說:“我知道,有人對我放棄太原之事一直不滿,只要對我稍微不利的消息便拿來做文章,也不管真假,我倒覺得於御史應該去調查一下李孝恭,去問問他爲什麼要污衊我?”

于志寧苦笑一下道:“這個也在下官的計劃之中,在潼關稍作調查後,我就會去弘農郡。”

“不用調查了!”

李元吉斬釘截鐵道:“我告訴你,沒有這回事。你若胡亂調查,會影響我的軍心,你要去弘農郡,最好現在就走!”

李元吉站起身轉身離去,于志寧只覺一陣頭大。太子寬厚仁德,秦王禮賢下士,就算是有點傻的趙王玄霸也不會胡作非爲,偏偏聖上還有齊王這種狂妄驕橫的兒子,于志寧又看了一眼趙慈景,趙慈景苦笑一下。對他施禮道:“這件事儘快調查,早點結束吧!時間拖久了,真的會影響戰局。”

于志寧嘆了口氣,“我知道,我應該是先去弘農郡調查,拿到證據後再回來。”

他站起身拱手道:“那我就告辭了!”

趙慈景將於志寧送出了潼關,他又快步返回,他覺得應該和李元吉再談一談,他走到李元吉院子內,卻從窗子裡看見李元吉在給親兵交代什麼,手擺出了一個‘殺’的動作,趙慈景心中頓時變得冰涼,他知道李元吉要做什麼了,應該是殺人滅口。

恰好李元吉也回頭向院門看來,兩人四目相觸,李元吉的眼睛裡流露出一種說不出的陰毒狠辣。

..........

黃河北岸風陵渡,幾天前還是空空蕩蕩的河面,卻在一夜之間雲集了數百艘戰船,同時也在一夜之間從河東城調來了一萬軍隊,使風陵渡的軍隊已達三萬人,更重要是北隋軍主帥楊元慶也在風陵渡。

河面上,大船的桅杆密集如林,黑壓壓的六百餘艘船隻覆蓋了數裡的河面,這些是從延安郡過來的渡船,每艘船可運載兩百餘士兵,加上戰馬和糧食,可以一次渡過黃河。

楊元慶在數十名將領的陪同下在碼頭上視察戰船情況,他眯眼凝視着黃河對岸,天氣晴好,寒冷的北風吹散了清晨的霧氣,河水拍打着岸邊,發出‘譁!譁!’聲響,視野格外清晰。

他隱隱可以看見黃河對岸呈一條黑線,對岸是閿鄉縣,根據他的情報,對岸駐紮的兵力只有兩千人,李元吉雖然率領大軍前來,但他卻駐軍潼關,距離閿鄉縣還有二十餘里,大戰打起來,根本就來不及趕來防禦,恐怕李淵怎麼也想不到他的兒子只管潼關,而不管弘農郡死活,根子就出在一軍兩帥之上。

聽說屈突通反對一軍設兩帥,但李淵沒有采納他的諫言,李淵是從政治上考慮,不願意弘農郡和潼關的防務連爲一體,弘農郡屬於關外,而潼關屬於關中,這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政治上是沒有問題,但在軍事上,這絕對是一個敗筆,偏偏李淵又派了傲慢的齊王李元吉前來,李孝恭怎麼可能指揮得動他,或許李淵的骨子裡還是想以保潼關爲主,其次纔是守弘農郡。

“晚上可以渡河嗎?”楊元慶回頭問行軍司馬張貞孝。

張貞孝上前施禮道:“回稟總管,卑職已經確認,根據現在的水情,在一更時河面水旋最少,那時渡河最爲有利。”

楊元慶點點頭,又凝神思索着遺漏之處,這時,一旁秦瓊低聲問:“總管,時機已經成熟了嗎?”

“即將成熟!”楊元慶意味深長地笑了起來。

楊元慶已得到情報,治書侍御史于志寧出了潼關,出現在前往李孝恭軍營的路上,他等待的時機即將到來。

.........(……)

第32章 有喜有憂第21章 錢貨漏洞第4章 不露聲色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0章 窮途出路第58章 李淵出事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22章 北突求援第17章 發現契苾第4章 威逼利誘第20章 毒心李淵第18章 投票表決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44章 江陵蕭氏第150章 獨孤之悟第14章 暗流涌動第8章 太原募兵第20章 邊疆奏摺第32章 致命疏忽第76章 魏鄭和談第2章 一戰成名第33章 御房進諫第21章 居安思危第71章 隋唐大戰(一)第7章 賀若之怒第8章 太原募兵第6章 抽中死籤第42章 步步緊逼第28章 二次談判第36章 各有選擇第36章 屈突良言第1章 灞橋秋色第725章 佛寺遇險第1章 如期而至第6章 戰前會議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18章 百戰之功第37章 一招險計第40章 羅高離心第17章 李淵失言第3章 黑臉魏刀第33章 京城讖語第37章 三方對質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31章 蠅頭小利第58章 李淵出事第39章 發現機會第42章 局勢混亂第34章 微服私訪第35章 亡國之恨第64章 趁火打劫第1章 返回太原第19章 去功贖罪第79章 南郡兩事第2章 意外收穫第44章 被迫抉擇第50章 局勢漸變第9章 兵臨洛陽第17章 西征情報第17章 路遇李淵第37章 一招險計第25章 初查齊郡第27章 會寧換帥第27章 李思楊慮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28章 捉姦在牀第42章 不臣之心第61章 南陽事件第725章 佛寺遇險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36章 屈突良言第42章 局勢複雜第26章 咬金爭功第42章 局勢複雜第35章 狡雄世充第35章 軟硬兼施第3章 勸降建德第5章 敦煌布棋第15章 更深之秘第4章 等待消息第31章 蠅頭小利第8章 黑夜黑人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23章 再見故人第18章 反間之計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31章 意外挾迫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23章 楊家禍根第19章 一封信件第41章 弟高一籌第47章 災情初現第51章 連夜清洗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21章 內部生變第9章 帝心生嫌第18章 玄感野望第135章 泄露天機第31章 夜授密旨
第32章 有喜有憂第21章 錢貨漏洞第4章 不露聲色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0章 窮途出路第58章 李淵出事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22章 北突求援第17章 發現契苾第4章 威逼利誘第20章 毒心李淵第18章 投票表決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44章 江陵蕭氏第150章 獨孤之悟第14章 暗流涌動第8章 太原募兵第20章 邊疆奏摺第32章 致命疏忽第76章 魏鄭和談第2章 一戰成名第33章 御房進諫第21章 居安思危第71章 隋唐大戰(一)第7章 賀若之怒第8章 太原募兵第6章 抽中死籤第42章 步步緊逼第28章 二次談判第36章 各有選擇第36章 屈突良言第1章 灞橋秋色第725章 佛寺遇險第1章 如期而至第6章 戰前會議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18章 百戰之功第37章 一招險計第40章 羅高離心第17章 李淵失言第3章 黑臉魏刀第33章 京城讖語第37章 三方對質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31章 蠅頭小利第58章 李淵出事第39章 發現機會第42章 局勢混亂第34章 微服私訪第35章 亡國之恨第64章 趁火打劫第1章 返回太原第19章 去功贖罪第79章 南郡兩事第2章 意外收穫第44章 被迫抉擇第50章 局勢漸變第9章 兵臨洛陽第17章 西征情報第17章 路遇李淵第37章 一招險計第25章 初查齊郡第27章 會寧換帥第27章 李思楊慮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28章 捉姦在牀第42章 不臣之心第61章 南陽事件第725章 佛寺遇險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36章 屈突良言第42章 局勢複雜第26章 咬金爭功第42章 局勢複雜第35章 狡雄世充第35章 軟硬兼施第3章 勸降建德第5章 敦煌布棋第15章 更深之秘第4章 等待消息第31章 蠅頭小利第8章 黑夜黑人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23章 再見故人第18章 反間之計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31章 意外挾迫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23章 楊家禍根第19章 一封信件第41章 弟高一籌第47章 災情初現第51章 連夜清洗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21章 內部生變第9章 帝心生嫌第18章 玄感野望第135章 泄露天機第31章 夜授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