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唐魏結盟

唐朝的使者是黃門侍郎溫大雅,他在抵達陳留縣三天後纔得到了李密的接見。

陳留宮勤政閣,這是李密處理公務的官房,溫大雅在幾名侍衛的引領下,走過長長的走廊,來到了李密官房的大門前。

“啓稟王爺,唐使帶到!”

“請他進來。”

大門開了,溫大雅安昂首走進了房間,房間內寬敞而明亮,瀰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正中間坐着身着紫龍袍,頭戴三樑冠的魏王李密,左右各坐了一名大臣,李密對面放着一張坐榻,顯然是留給他的。

此時溫大雅卻注意到,靠窗戶擺放着一張寬兩丈,長三丈的巨大沙盤,自從楊元慶率先使用沙盤後,其他各大勢力都跟着效仿,李淵的御書房內也放着一張涵蓋整個中原的巨大沙盤。

溫大雅收攏心神,快步上前向李密行一禮,“大唐皇帝陛下特使溫大雅參見魏王!”

“原來是溫侍郎,請免禮!”

李密的文學修養極好,本人又是出身關隴貴族,這便使他的排場和禮儀都還像模像樣,頗有一點正式王朝的氣勢,李密自我感覺也良好,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一座像樣的都城,像太原或者長安那樣的大都城替他撐起門面。

李密又微微一笑,擺手道:“溫侍郎請坐。”

“多謝殿下!”

溫大雅坐了下來,李密又笑着給他介紹旁邊兩名高官,“這兩位是尚書右僕射房玄藻和內史令邴元真,都是大魏王朝的重臣,溫侍郎想必也聽說過。”

溫大雅當然知道,李密雖然從宇文化及手中接納了一幫隋臣,像裴蘊、虞世卿等人,不過是充充門面。而大權實際上還掌握在他從前的心腹幕僚手中,就像眼前這兩位,這也是封德彝從李密處逃回來的主要原因。

“原來是兩位重臣,大雅久仰了。”

三人各自見禮,當溫大雅和邴元真行禮時,兩人交換了一個眼色,有一些事情彼此都已心知肚明。

房玄藻卻像老僧坐定一樣,眼睛半閉。彷彿什麼都和他和他無關。溫大雅的見禮他也愛理不理,顯得十分傲慢。

這倒不是文人相輕,而是房玄藻反對和唐朝結盟,他不希望李密捲進隋唐相爭中去,他看得很透,唐朝明顯就是在利用魏朝。房玄藻堅決反對,但李密卻很熱衷,令他無可奈何。

溫大雅在房玄藻處碰了個冷臉。有些尷尬,只得笑了笑,對李密道:“鄙人前天已上呈了我朝陛下寫給殿下的親筆信。想必殿下應該已經看過,不知殿下是否願意接受我朝陛下的建議。”

李密淡淡一笑,“我確實已經看過唐朝皇帝的親筆信,也充分考慮了他的建議,從原則上。我可以接受他的方案,只是一些細節上需要再商討一下,不知溫侍郎能否能做主?”

溫大雅略略一怔,連忙欠身道:“如果改變不大,我可以做主!”

“改變倒是不大,不過我想追加一些小條件。”

溫大雅聽說李密想追加條件,他心中有些緊張起來,儘管他臨行前唐廷已經考慮到李密可能會提出條件,但朝廷準備讓步的地方並不大,其中聖上明確表示,土地和人口堅決不讓步。

溫大雅實際上可以做主的餘地並不大,但他沉住氣道:“不知殿下想要什麼條件?”

“我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需要唐朝提供給我三十萬石糧食,以作爲軍需之用。”

聽到對方要三十萬石糧食,溫大雅一顆心略略放下,荊襄那邊糧草充足,三十萬石糧食拿得出,這個條件他可以答應。

不過他不能一口答應,讓李密覺得太容易了,溫大雅臉上露出爲難之色,沉吟一下又問:“不知魏王殿下第二個條件是什麼?”

“至於第二個條件嘛!”

李密拖長了音調,語氣變得冰冷起來,“我要一個人頭,封德彝的人頭,作爲結盟條件。”

溫大雅嚇了一跳,第一個條件還是他裝模作樣,但第二個條件他就真的不能接受了,怎麼可能!封德彝現已是唐朝的內史侍郎,已是顯耀高官,唐朝怎麼可能再把他的人頭交給李密,否則,以後誰還敢投靠唐朝。

“第二個條件有點強人所難,請魏王三思。”溫大雅委婉地拒絕了李密的第二個條件。

“這樣我就很遺憾了,我本想和唐朝結盟,可惜啊!”李密搖了搖頭,言語中充滿了遺憾之情。

“殿下,可否換一個條件,將心比心,如果唐朝提這樣的條件,殿下能接受嗎?”

李密仰頭想了片刻,眼中露出一絲狡黠的笑意,“既然是強人所難,那我只好換一個條件了,好吧!我不勉強唐朝,我就換一個條件,我要十萬匹絹布。”

這纔是李密的真正條件,封德彝的背叛雖然令他惱火,但那只是面子上的損失,現在李密更看重的是實際利益,糧食、布匹這種最現實的財物,用一個封德彝人頭換取十萬匹絹布,這可是大買賣。

溫大雅一下子明白了李密的意圖,他心中暗罵一聲無恥,好在這個兩個條件都沒有觸犯了土地和人口的底線,他可以答應。

“魏王殿下還有別的條件嗎?”

“別的就是希望我們雙方能以誠相待,共同對付隋軍南擴。”

溫大雅鄭重地點了點頭,“就憑魏王殿下‘以誠相待’四個字,兩個條件我都答應了。”

。。。。。。。。。。

溫大雅離去,邴元真也退下了,房間裡只剩下房玄藻和李密兩人,房玄藻是堅決反對和唐朝結盟,他並不像邴元真那樣存有私心,而是他認爲和唐朝結盟,是戰略上的失誤。

“王爺可意識到我們魏朝和隋唐相比還缺什麼?”

這一點李密心知肚明,他負手慢慢走到沙盤前,久久凝視着沙盤,良久,才嘆口氣道:“我現在最缺的就是人口。”

“王爺說得不錯,唐朝有關中和巴蜀,又佔據了富庶的荊襄,人口衆多,而隋朝有河東和豐州,我聽說豐州正陸續向河北遷移人口,這些都是極爲重要的戰略資源,而我們就缺少一個像關中或者河東那樣人口密集之地,所以實力上始終比不上隋唐兩朝。”

房玄藻看得很透徹,說出了李密現在最大的軟肋,其實李密還有一個軟肋,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雖然他俘獲了楊倓和蕭後,那隋朝的皇后和太孫,而他建立的朝代卻叫魏朝,軍隊也叫魏軍,這就有點不倫不類,使他喪失了正統,蕭後和楊倓的政治優勢也沒有能發揮出來。

但和名正言順相比,沒有戰略之地的軟肋更爲嚴重,他爲什麼提出要三十萬石糧食爲條件,就是因爲他的軍糧嚴重不足。

他佔據的地盤根本無法養活二十萬大軍,只能用軍隊屯田,但軍隊屯田也解決不了燃眉之需,沒有人口,就沒有糧食和賦稅,也沒有兵源,這是李密最大的軟肋。

而房玄藻知道李密的問題所在,他也想到了應對之策。

“王爺,其實我們可以向南方發展,以江都爲都城,以吳越之地爲腹地,北可控江淮中原,南可達吳越三閩,足以和隋唐三分天下,如此,爲何要替唐朝賣命,被它所利用?”

房玄藻的一席話使李密有些動心了,雖然在隋朝前期,南方經濟人口不能和北方相比,但在隋末大亂中,北方遭受極大破壞,大量人口南逃。

相反,江南遭受戰爭破壞卻相對小一些,反而成爲經濟發達之地,雖然在隋末後期,江南也有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造反,但在那個時候,各個諸侯都已經比較重視民生,不再掠奪殺戮,懂得放水養魚了。

李密首先想到的是江都城,城池高大寬闊,人口衆多,後來成爲隋朝陪都,是一座可以和太原、長安媲美的大都城,若能得江都,那他就可以直接登基稱帝。

“這件事讓我再好好想一想,再想一想!”

房玄藻其實也不是要李密立刻答應什麼,畢竟事關重大,不可能一下子答應什麼,同時也不是要他反悔和唐朝結盟,關鍵是隻要李密心中有自己的利益,他就會悠着點,不會傾盡老底替唐朝賣命。

“那卑職告退了!”

。。。。。。。

李密獨自一人負手站在沙盤前,他又想起了往事,其實說起來他和楊元慶的淵源很深,當年第一個賞識他之人便是楊素,他在牛背上讀書,被楊素看見,一番交談之下深以爲奇,命兒子玄感和自己交往。

楊玄感是他平生第一摯友,包括楊玄感的造反,也是他一手策劃,但卻沒有想到,他現在最大的敵人,竟然是楊玄感的兒子,楊素之孫,使他深感人生際遇之奇妙。

李密又負手走到窗前,望着遠方絢麗的晚霞,將整個天空都染成了紫紅色,李密最後悔之事,便是擊殺了張須陀,正是擊殺張須陀,使他和楊元慶結下了不解之仇,他們之間的恩怨只能是至死方解。

這個死結讓李密忍不住長長嘆了口氣。

。。。。。。。。。。。

第77章 楊氏希望第125章 兄弟危情第14章 臨榆關下第40章 敏秋賑災第7章 世情冷暖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7章 賀若之怒第38章 楊廣之怒第3章 微妙來訪第104章 暴雪來臨第55章 兩萬誘餌第22章 戰略撤退第1章 出征突厥第17章 收網抓魚第6章 一劍之情第39章 巡視塞北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5章 真相揭開第30章 蛇蠍毒心第50章 縣衙對質第13章 城中暗流第20章 王妃請客第10章 備戰高麗第1章 出征突厥第10章 李密抉擇第28章 殺人無形第49章 西陘關前第15章 首鼠兩端第13章 河底練刀第34章 突破之口第54章 齊王之危第19章 離別之酒第4章 入伍斥候第45章 唐相之危第6章 瓦崗分家第27章 回府風波第20章 以詐對詐第45章 援軍到來第2章 齊郡召將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23章 奸佞之計第64章 予民厚禮第4章 突厥異變第31章 宿怨爆發第33章 猛將須陀第25章 分憂之臣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59章 暗度陳倉第91章 隋唐大戰(二十一)第10章 糧船不到第20章 倉曹參軍第56章 漁翁李密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3章 蘇威密謀第7章 生死之約第16章 資源危機第11章 瀚海奇兵第63章 北地迎歸第51章 范陽盧氏第3章 唐魏結盟第58章 李淵出事第2章 誰是兇手第39章 齊府隱憂第40章 禍水東引第16章 解囊救窘第11章 雙雄火併第4章 江淮伏威第51章 致命一擊第39章 夜襲江城第50章 鴻門酒宴第17章 西征情報第42章 局勢混亂第25章 十猛之計第5章 上兵伐謀第20章 聲先奪勢第18章 兩肋插刀第35章 越境事件第59章 獨孤之憂第64章 宮外之音第29章 蕭後召見第25章 一劍穿心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6章 裴府家宴第4章 天下大變第20章 毒心李淵第54章 把水攪渾第6章 一劍之情第31章 軍機決策第15章 黑夜突破第19章 陰山夜襲第33章 智取宜昌第10章 君廓獻計第26章 咬金爭功第8章 假途滅虢第56章 王妃煩惱第5章 兩個使者第85章 最大讓步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132章 竇氏抉擇第27章 關中之變
第77章 楊氏希望第125章 兄弟危情第14章 臨榆關下第40章 敏秋賑災第7章 世情冷暖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7章 賀若之怒第38章 楊廣之怒第3章 微妙來訪第104章 暴雪來臨第55章 兩萬誘餌第22章 戰略撤退第1章 出征突厥第17章 收網抓魚第6章 一劍之情第39章 巡視塞北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5章 真相揭開第30章 蛇蠍毒心第50章 縣衙對質第13章 城中暗流第20章 王妃請客第10章 備戰高麗第1章 出征突厥第10章 李密抉擇第28章 殺人無形第49章 西陘關前第15章 首鼠兩端第13章 河底練刀第34章 突破之口第54章 齊王之危第19章 離別之酒第4章 入伍斥候第45章 唐相之危第6章 瓦崗分家第27章 回府風波第20章 以詐對詐第45章 援軍到來第2章 齊郡召將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23章 奸佞之計第64章 予民厚禮第4章 突厥異變第31章 宿怨爆發第33章 猛將須陀第25章 分憂之臣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59章 暗度陳倉第91章 隋唐大戰(二十一)第10章 糧船不到第20章 倉曹參軍第56章 漁翁李密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3章 蘇威密謀第7章 生死之約第16章 資源危機第11章 瀚海奇兵第63章 北地迎歸第51章 范陽盧氏第3章 唐魏結盟第58章 李淵出事第2章 誰是兇手第39章 齊府隱憂第40章 禍水東引第16章 解囊救窘第11章 雙雄火併第4章 江淮伏威第51章 致命一擊第39章 夜襲江城第50章 鴻門酒宴第17章 西征情報第42章 局勢混亂第25章 十猛之計第5章 上兵伐謀第20章 聲先奪勢第18章 兩肋插刀第35章 越境事件第59章 獨孤之憂第64章 宮外之音第29章 蕭後召見第25章 一劍穿心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6章 裴府家宴第4章 天下大變第20章 毒心李淵第54章 把水攪渾第6章 一劍之情第31章 軍機決策第15章 黑夜突破第19章 陰山夜襲第33章 智取宜昌第10章 君廓獻計第26章 咬金爭功第8章 假途滅虢第56章 王妃煩惱第5章 兩個使者第85章 最大讓步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132章 竇氏抉擇第27章 關中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