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資源危機

“總管,我剛得到消息,朝廷已經停止我們一切物資的撥付,而且也禁止商隊前來豐州貿易。”

房間裡,杜如晦向楊元慶彙報事態的進展,豐州自從駐軍以來,一直都是靠朝廷撥付錢糧,現在朝廷中斷了錢糧撥付和民間貿易,無疑是開始對豐州進行嚴厲制裁。

楊元慶揹着手走了幾步,又問:“杜長史認爲此舉會對豐州有什麼影響?”

杜如晦曾主管過五原郡政務,對五原郡的經濟情況很瞭解,他想了想便道:“其實從大業七年開始,我們的糧食便能自給,這也是當初移民開發河套的主要目的,讓軍隊糧食能自給,畢竟長途運糧不便,另外家家戶戶都有麻田,布匹也可以自給,雖然不產綢緞,但我認爲影響不大,關鍵是鹽、茶葉和生鐵,這三樣東西禁運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這時,旁邊的皇甫詡接口道:“其實鹽也不是問題,越過我們西面的烏蘭沙漠,大約五百里外,就有一處鹽池,叫青蘭鹽池,那裡的鹽儲量豐富,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不過茶葉和生鐵確實是個大問題。”

楊元慶考慮更多是生鐵問題,茶葉沒有就不喝茶,他們也不是草原胡人,離不開茶葉,倒是生鐵是戰略物資,軍隊的兵器、盔甲都需要生鐵,戰爭對生鐵的消耗量極大,他們目前的多餘裝備只有從遼東帶回來的四萬套兵甲,如果再想擴軍,就辦不到了。

目前豐州除了正規軍外。還有二十萬民團,這二十萬民團只有八萬件普通兵器。並且沒有盔甲。按照楊元慶的想法,最好是二十萬人全部武裝起來,和正規軍一樣,有一副完整的兵甲。不僅可以防禦突厥,而且也能成爲他爭奪天下的本錢。

他沉吟良久。又問:“那匠人呢?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鐵匠和兵甲匠?”這也是楊元慶極爲關心的事情,豐州軍中並沒有軍器匠,所有的裝備都是由朝廷統一配置。

杜如晦和皇甫詡對望一眼。他們已經好幾年不接觸地方政務。對這方面不太瞭解了。

“這個可能需要問一問崔郡丞他們。”

楊元慶立刻吩咐一名親兵,“去把崔郡丞請來,另外把張司馬也叫來。”

張司馬便是總管府司馬張庭,跟隨楊元慶多年,三十餘歲,精明能幹。是楊元慶的心腹之一,他主管軍中兵甲。就在總管府辦公,他先到了,片刻五原郡郡丞崔君素也匆匆趕來。

楊元慶便把情況告訴了他們,其實崔君素已經知道朝廷禁運之事,他笑了笑道:“將軍不用擔心匠人,五原郡人口都是從內地遷來,裡面至少有數千名鐵匠和兵鎧匠,另外從馬邑郡和樓煩郡逃來的弓匠也有不少,那兩個地方便是以製作弓弩出名,如果總管有意,我可以安排他們集中起來。”

杜如晦也笑道:“朝廷有軍器監,不如我們也成立軍器署,把工匠們集中在九原縣居住,總管看如何?”

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衆人集思廣益,你一言我一語,漸漸地,很多方案都考慮周全了,楊元慶心中倍感欣慰,便對杜如晦和崔君素笑道:“這些方案就麻煩你們二位整理制訂,儘快出臺。”

杜如晦和崔君素點頭答應了,這時,一直沉默的張庭道:“總管,生鐵難題說不定也可以解決。”

楊元慶大喜,連忙道:“請說!”

張庭笑了笑道:“我是鹽川郡人,在郡縣以西大約五十里,就有一座山嶺,長十餘里,因山體呈紅褐色,官方叫它赤嶺,當地人叫它紅鐵山,盛產鐵礦石和銅礦石,品相極好,朝廷在那裡設立礦監,常年有數千囚犯在那裡開採礦石,送到靈武郡去冶鐵和鍊銅。”

張庭說到這裡,楊元慶猛地想起來了,上次賀六甲向他彙報過,白瑜娑和劉迦論兩支兩支亂匪就是在這一帶惡戰,難道他們就是爲了爭奪這座鐵礦山嗎?

張庭彷彿明白楊元慶的心思,便笑道:“上次兩支亂匪在鹽川郡惡戰,就是爲了爭奪這座鐵礦,他們也需要打造兵器。”

楊元慶眉頭微微一皺,這樣說起來,這座礦山現在應該被劉迦論所佔,楊元慶揹着手走了幾步,那座礦山雖然離他們不是太遠,但它在長城以南,他的騎兵衝不過去。

這時杜如晦緩緩道:“總管,要想拿到這座鐵礦,必須先拿下鹽川郡。”

楊元慶所控制的五原郡並不僅僅是指河套地區,實際上河套南面的遼闊地區也是歸五原郡管轄,只不過大部分是沙漠和荒灘,在沙漠南面也有一部分草原,生活着少量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稽胡民族和農耕漢人,再向南便是靈武郡、鹽川郡和朔方郡,東面則是榆林郡。

這一帶由於受風沙侵蝕,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人口也並不多,大多是漢胡雜居。

劉迦論便是匈奴人,他率領稽胡造反,以延安郡爲中心,活躍在雕陰郡、朔方郡、鹽川郡以及榆林郡南部和弘化郡北部,擁有十萬部衆,以稽胡爲主,他自稱天子,建元大世,完全成了這一帶的土皇帝。

當然,這一帶還是隋朝的版圖,官府依然存在,只是隋朝控制着城池,而城池以外都是劉迦論的天下。

劉迦論一直虎視眈眈的,便是富饒的河套地區,那邊有大量的人口和充足的糧食,但他卻懼怕豐州軍,不敢北上進入五原郡。

而楊元慶雖然並不考慮佔據關內,但劉迦論卻是他的一大威脅,在控制住五原郡後,他的目光自然也就投向了南方,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遲早要剷除劉迦論這個毒瘤。

現在對鐵礦的爭奪。便成了他對劉迦論動手的導火線。他雖然並不直接佔據鹽川郡、雕陰郡、朔方郡和榆林郡,但這些地區必須成爲他的勢力範圍。

鹽川郡管轄範圍很小,轄內只有一座縣城,同是也是郡治。縣城也叫五原縣,是一座不大的縣城。有人口千餘戶,橫跨長城,它實際上就是長城的一部分。是從關外進入關內的重要隘口。長年有駐軍兩千餘人,由太守兼管。

由於稽胡亂匪劉迦論猖獗,生活在鹽川郡的漢人都逃到縣城內避難,使得縣城內格外擁擠,小小的縣城擠滿一萬餘人,好在縣城城牆高大。劉迦論幾次派兵都攻打不下,楊元慶急需的鐵礦山。就在這座縣城以西五十里處。

鹽川郡的太守名叫周元,關中京兆人,軍伍出身,年約四十歲,他在鹽川郡擔任太守已經十年,他的妻子是同鄉漢人,另外他又從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稽胡中各娶一名少女爲妾,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本來還打算再做十年,但此時的亂匪之患,使他頭大如鬥,他一天也不想再做下去。

太守周元此時最頭痛的是城內糧食不足,每天給一萬餘人定量發放,最多也只能再維持半個月了,他一連向朝廷發了三份求援奏摺,但都石沉大海,沒有迴應,讓周太守有些絕望了。

其實周元也知道,還有一條生路,那就是向五原郡求援,以豐州的強大,完全能救他,只是楊元慶他着實害怕朝廷治他的罪。

周元揹着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他心情沮喪,一籌莫展,這時,一名隨從在門外稟報,“太守,趙縣令來了,說有急事求見!”

現在縣令和太守都共處一城,兩人職能重複,只不過太守管大事,縣令管小事,周元最害怕趙縣令找他,不是這邊出事,就是那邊問題,一堆棘手之事。

但他又不能不見,周元只得嘆息一聲,“讓他進來吧!”

片刻趙縣令走了進來,後面還跟着一人,身着黑衣,裹着頭巾,這是稽胡人的裝扮,周元覺得他有點眼熟,注視半晌,忽然認出來,“你張司馬?”

豐州總管府司馬張庭,周元一下子愣住了,張庭就是鹽川郡本地人,曾是鹽川郡衙的倉曹胥吏,大業元年參加豐州舉行的公開選吏考試,考中第二名,出任大利縣丞,周太守認識他。

張庭躬身施禮笑道:“周太守,多年不見了。”

周元心中頓時燃起一線希望,他不敢向楊元慶求援,可是他又希望楊元慶能幫助他。

“司馬請坐!”

周元慌忙請他坐下,趙縣令也坐了下來,他和張庭是同鄉,從小一起長大,關係極好。

張庭坐下,便不慌不忙道:“不久前一支劉迦論的亂匪跑到五原搶掠,一個村莊被他們毀掉,被殺死五十餘人,幾千頭牛羊被搶走,楊總管震怒,決心要剷除劉迦論部,今天,我來太守這裡,是商量借道一事。”

“借道?”

周元臉上涌起一絲苦笑,按理,跨境剿匪是需要兵部批准纔可,但這話對楊元慶說,有用嗎?

他不敢回絕,沉吟一下便道:“這一帶的長城都修建在風沙灘區,長年風沙侵蝕,很多地段都坍塌了,無險可守,去年我派人沿途視察,繪製了一張長城境況圖,我願將此圖副本給楊總管。”

周元的言外之意就是說,豐州騎兵可以從很多地方越過長城,沒必要非走縣城不可。

趙縣令在一旁急道:“太守,楊總管說,不僅是借道,另外還可以提供給我們兩萬石糧食的援助。”

聽到有糧食,周元臉上露出複雜的神情,糧食啊!現在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怎麼可能拒絕,他又小心翼翼問:“一定是借道,才能給糧嗎?”

張庭毫不含糊地點了點頭,“這是必須。”

“好吧!”

周元心一橫,終於答應了,誰叫朝廷不睬他的求援奏摺,“我們就一言爲定。”

第33章 兄弟生隙第10章 善度聖意第12章 仁壽宮變(四)第39章 泄露天機第5章 公主請客第4章 威逼利誘第18章 爾虞我詐第58章 穩住李唐第2章 老奸巨猾第26章 大魚落網第47章 獨孤家將第55章 談婚論嫁第50章 局勢漸變第32章 雪夜離京第104章 生死存亡第69章 一觸即發第35章 夜訪封宅第22章 戰略撤退第54章 齊王之危第46章 糧價危機第11章 雪後歸程第46章 褚氏父子第24章 小男養家第23章 楊家禍根第65章 蕭後心機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13章 棒打長孫第24章 酒樓告別第6章 發現端倪第21章 長孫又至第2章 一言九鼎第6章 戰前會議第5章 元慶回京第69章 一觸即發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2章 欺人太甚第32章 致命疏忽第24章 略施小計第15章 吞併靈武第30章 尉遲抉擇第72章 請功負罪第29章 金刀贖奴第10章 米酒事件第28章 局勢複雜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92章 李靖初戰第44章 被迫抉擇第8章 合縱抗隋第43章 苛刻條件第42章 踏平瓦崗第60章 大戰悄至第29章 情理之中第26章 奸商本色第24章 會寧戰起第17章 大舉東進第7章 智取伊吾第32章 道士軍師第22章 戰略撤退第7章 古怪心思第73章 銀錢危機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33章 緣定三生第49章 重甲破術第42章 違禁生意第17章 路遇李淵第9章 底線突破第9章 玄感之憂第34章 枕戈以待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23章 夜襲飛狐第10章 矛盾激化第31章 軍機決策第10章 米酒事件第36章 駕臨江夏第11章 發現主力第3章 透露底線第44章 江陵蕭氏第17章 兩強對陣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49章 爭奪棋子第98章 兩線危機第82章 收到假錢第77章 截殺突使第36章 漏網之魚第31章 矛盾激化第15章 京城讖語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28章 關鍵小人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2章 家法伺候第59章 獨孤之憂第15章 更深之秘第39章 重要情報第3章 南華之會第22章 獨孤暗線第21章 長孫又至第32章 致命疏忽第104章 暴雪來臨
第33章 兄弟生隙第10章 善度聖意第12章 仁壽宮變(四)第39章 泄露天機第5章 公主請客第4章 威逼利誘第18章 爾虞我詐第58章 穩住李唐第2章 老奸巨猾第26章 大魚落網第47章 獨孤家將第55章 談婚論嫁第50章 局勢漸變第32章 雪夜離京第104章 生死存亡第69章 一觸即發第35章 夜訪封宅第22章 戰略撤退第54章 齊王之危第46章 糧價危機第11章 雪後歸程第46章 褚氏父子第24章 小男養家第23章 楊家禍根第65章 蕭後心機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13章 棒打長孫第24章 酒樓告別第6章 發現端倪第21章 長孫又至第2章 一言九鼎第6章 戰前會議第5章 元慶回京第69章 一觸即發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2章 欺人太甚第32章 致命疏忽第24章 略施小計第15章 吞併靈武第30章 尉遲抉擇第72章 請功負罪第29章 金刀贖奴第10章 米酒事件第28章 局勢複雜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92章 李靖初戰第44章 被迫抉擇第8章 合縱抗隋第43章 苛刻條件第42章 踏平瓦崗第60章 大戰悄至第29章 情理之中第26章 奸商本色第24章 會寧戰起第17章 大舉東進第7章 智取伊吾第32章 道士軍師第22章 戰略撤退第7章 古怪心思第73章 銀錢危機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33章 緣定三生第49章 重甲破術第42章 違禁生意第17章 路遇李淵第9章 底線突破第9章 玄感之憂第34章 枕戈以待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23章 夜襲飛狐第10章 矛盾激化第31章 軍機決策第10章 米酒事件第36章 駕臨江夏第11章 發現主力第3章 透露底線第44章 江陵蕭氏第17章 兩強對陣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49章 爭奪棋子第98章 兩線危機第82章 收到假錢第77章 截殺突使第36章 漏網之魚第31章 矛盾激化第15章 京城讖語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28章 關鍵小人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2章 家法伺候第59章 獨孤之憂第15章 更深之秘第39章 重要情報第3章 南華之會第22章 獨孤暗線第21章 長孫又至第32章 致命疏忽第104章 暴雪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