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正義》:“言天子豈唯因心內恕,克己復禮,自行愛敬而已,亦當設教施令,使天下之人不慢惡於其父母。如此,則至德要道之教,加被天下,亦當使四海蠻夷,慕化而法則之,此蓋是天子之行孝也。”
這段文字是邢昺對唐玄宗《御注》中“君行博愛廣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則德教加被天下,當爲四夷之所法則也”的註解。天子,就是國家領導人,不僅要自己做一個德行的榜樣,“因心內恕,克己復禮,自行愛敬”,就是講自己要有德行,而且還要施教於百姓。
“因心”,“因”底下一個“心”,就是“恩”,這是講天子要懂得施恩於百姓。“內恕”是指心內,內心要存有恕道。“恕道”就是懂得原諒別人,懂得包容別人,懂得體貼別人,懂得愛護別人。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過夫子,有沒有一言而可以終生奉行的,夫子告之就一個字,是“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就是如其心。人家心裡怎麼想的,我們能否體貼到、體會到?接着孔子進一步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道。
自己不想得到的惡語、壞事,不好的遭遇,那麼,就不可以把這些強加給別人。在國際上各個宗教都有類似的教誨,所以這句話,聯合國把它奉爲“黃金法則”。不管是什麼樣的宗教、什麼樣的民族、什麼樣的文化,這個法則都適用,這就是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但“因心內恕”,而且要懂得“克己復禮”。“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努力、盡力去遵循“禮”,“禮”是聖人的教誨,遵循聖人教誨來生活工作,這叫“克己復禮”;另外,這個“克”,也有克服自己煩惱習氣的意思,就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本性都是純善的,都是平等的,所以“性相近”;可是有了習性,有了煩惱習氣,跟本性就偏差了,就遠離了,所以“習相遠”。要知道習性本來沒有,本來有的是本性本善,我們要回歸本性本善,做聖人,就是把自己的煩惱習性克服掉,把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嗔癡慢、貪圖享受、驕奢淫逸、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這些後天污染導致的習性,盡力克服掉。“克己”的“己”是自己的習性,遵循着“禮”,“克己復禮”,能夠幫助我們迴歸本性本善,成就聖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