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代的大儒鄭玄(鄭康成),他注了一部《六藝論》,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是說,孔門的儒家學人都要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基本的才能,每一位儒者都必須要學習,而《孝經》是六藝之總彙。
所謂禮,就是禮節,學儒的人,必定要學禮,如果不懂禮,就不能夠稱爲是儒者。樂,就是音樂,古時候讀書人都能夠彈琴。這是以樂來養心,以禮來治身。所以禮樂是對身心的一種調治,儒家用“樂”養心,佛家用禪定來調伏自己的心靈。“射”就是射箭的藝術,古時的儒生,不是文弱書生,都能射箭、騎馬。“御”,是駕馬車,既可以在講堂學習、講課,也可以上陣作戰,所謂文武要雙全。“書”就是書法,要寫一手好文字,包括毛筆字以及文學方面的寫文章,都屬於書這一類。“數”就是數學、曆法,包括天文、地理、易經八卦的算法,這些都是需要精通的。
孔子提倡的六種技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它們的指向、方向都不一樣。因爲學得多,孔老夫子擔心後人學雜了,怕道離散,本來學六種技能最終目的是幫助我們明道。孔子在《論語》中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德、仁、藝,最後一個藝,就是六藝。
德、仁、藝都是幫助我們悟道的。道是什麼?宇宙的本體!孔子非常明瞭,學問最終就是明瞭宇宙本體。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佛就是儒家講的聖人,宇宙間的大聖。所以如果後人學習這些技能,而忘記了學習的目標,志向不專一,就使道離散,後世不知根源,可能只學皮毛,不能真正學到深處、根本,因此孔子作《孝經》以總彙之。
孔子爲什麼要作《孝經》?不僅是總彙六藝,也是德、仁、藝的全部總彙。即整個儒家的學問,都以《孝經》進行總彙。大儒鄭康成,體解《孝經》篇幅雖短,講到六經之根,如此見地,實在是了不起!
以上是《孝經》概要的介紹,我們嘗試用佛教天台宗之五重玄義法分析了《孝經》的體例,是按照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和判教五個方面來研習的。釋名就是解釋《孝經》的名題;辨體就是辨明本經的體性和基本的原理,我們判作是以道爲體;明宗就是明瞭本經所指出的修學方法;論用就是闡明本經的功用;判教,就是判定教學課程地位,我們判定是聖學之根。
《孝經》地位如此之高,所以要非常的重視,它涵蓋了整個儒家學問、整個聖賢的學問。下面我們就以殷重的心、誠敬的心,來一起學習這部無上的寶典。
本經概要講解到此地,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