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

唐玄宗註解:“君行嚴配之禮,則德教刑于四海。海內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君行嚴配之禮”,“君”就是指天子,周天子。周公攝政的時候行祭禮,“嚴”就是嚴父,尊嚴其父,“配”就是配天,尊嚴其父莫過於把父親配天,用這種祭禮,不僅在周家自己後代當中落實孝道,而且給四海的百姓做了一個好樣子。“德教刑于四海”,“刑”就是好的榜樣,模型,好樣子。教德行,最重要是做給大家看,尤其是教孝,在家裡父母如何教兒女行孝,父母要做給兒女看。在兒女面前,兒女雖然小,不懂事,但是他能看,就能接受這個信息。他看到父母對自己的長輩能夠盡孝,能夠恭敬,兒女就潛移默化跟着學習了,他也就能夠孝順父母,所以做榜樣重要。

德教能夠在四海、天下推廣,關鍵在於推廣的人,有沒有做出好樣子。在我們恩師的家鄉,廬江湯池鎮建立的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爲什麼中心的教化效果這麼好,能夠在不長的一段時間內把社會風氣轉變得如此的和諧?關鍵在於老師們能夠以身作則。他們能夠存有孝心,落實孝道,帶動當地的百姓,做模型,做榜樣,這樣推行德教纔有真實的效果。所以我們有這個志願,希望恢復我們的中華倫理道德,傳統文化,這樁事情不是求別人做,而是要求自己做,自己做個好榜樣,就能夠德教加於百姓。周公是孔子最佩服的人,他爲什麼能夠令孔老夫子如此佩服?因爲周公他自己做到了。可以說周家開國的這些天子,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大孝子,有這種德行,能夠施教於四海,諸侯都能夠紛紛效法。“海內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不僅他效法周公,在他自己的諸侯國裡面推行孝道,以孝治國,而且當天子祭祀祖先的時候,他們也來隨喜參加,來助祭。

七、夫子重申孝德爲大

經文:【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孔老夫子講到周公尊嚴其父,配天祭祀,這是把聖人之德彰顯出來了。聖人之德是什麼?就是孝。反問顯得很有力量,聖人的德行哪有還超過孝德的?換句話說,孝做到圓滿了,這就是聖人了。

唐玄宗講,“言無大於孝者”,是說沒有超過孝道的。孝道最關鍵的是自己要先做到,做到以後才能夠教化百姓、教化他人,才能產生如此大的效果。而孔子在聖治章裡面特別指出:“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尊重父親,當然也尊重母親。古代社會以父親爲主,男主外,女主內,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爲什麼?父比喻爲天,母比喻爲地,天地是平等的。沒有天,地也不能夠生養萬物;沒有地,天也不可能生養萬物。天地是平等的,但是這裡以父做代表。又提到祭祀,這種重要的和諧社會的方法。

八、親敬父母天然性德

經文:【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唐玄宗註解:“親,猶愛也;膝下,謂孩幼之時也。言親愛之心,生於孩幼。比及年長,漸識義方,則日加尊嚴,能致敬於父母也。”

“親生之膝下”的意思,“親”就是愛的意思,親愛。孩子出生以後,還沒有長大,還是小幼童,這叫“膝下”,就是膝蓋以下的高度,很小的小不點兒,小孩。“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就是小孩。小孩子跟父母就有一種天性的親愛關係,所以襁褓中的小嬰兒,我們看他對父母那種依戀、不捨,這是什麼?親愛。愛心從哪裡培養?就從小的時候培養起來。愛從哪裡生?就從孩提時代跟父母的親愛裡產生。五倫當中,“父子有親”,父母跟子女的那種親愛,是愛的原點。愛心從哪裡培養?在孩提時代,自然養成。

唐玄宗講道:“言親愛之心生於孩幼。”這是講到父子有親就是愛的原點,親愛之心在幼孩時代就養成了。親愛是沒有人來強迫的,不是造作出來的,自然而然。所以愛心是天性,我們稱爲性德,如果能夠保持,那麼當孩子慢慢長大以後,就能夠把愛心擴展,對一切人都能仁愛。

聖人教化百姓,他懂得循着人的天性來教化,天性是什麼?父子有親是天性,把父母跟兒女這種親愛能夠保持一生,而且能夠發揚光大,對一切人都是這種親愛,這個人就是聖人。聖人教人要愛、要敬,愛敬存心,愛心從哪裡生長?從幼兒時代就開始生長。敬心是從什麼時候教起?唐玄宗講:“比及年長,漸識義方,則日加尊嚴,能致敬於父母也。”孩子很小,當然他不懂事,他不懂禮,對於父母,純粹是天性的那種親情、那種愛心,沒有分別,沒有經過後天的訓練,自然而然表現出來,這就是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要繼續教導他,如果不教導,這個親愛的心會變質。怎麼教導他?慢慢教導他要懂得敬,所以孝要敬才行,所謂孝敬孝敬,孝要有敬,不敬父母不能稱爲孝。什麼時間教敬?要等孩子慢慢長大了,“漸識義方”,四五歲、五六歲,他慢慢懂得道理了,可以理喻了,知道漸漸的認識義方,什麼是該做的事,什麼是不該做的事。這就要“日加尊嚴”了,慢慢的要將父母的尊嚴突顯出來,父母有尊嚴才能夠使兒女敬父母,“能致敬於父母”,教敬應當循着這個方法。

九、因循性德聖教之源

經文:【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古代像文王、武王、周公,他們是聖人。他們懂得這個道理,他懂得什麼?“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嚴”就是尊嚴,“因”就是憑藉、根據的意思,根據父母的尊嚴來教兒女敬父。“因親以教愛”,根據父母與兒女的親情來培養他的愛心,這是循着人的天性來教化,容易教,逆着人的天性教就難教。古人很懂得教導兒女的次第,從小跟父母依偎在一起,愛心自然就生長了,慢慢長大了就教導他敬父,這時候父母要拿出尊嚴來了。

尊嚴,往往父母會委託老師來教導。所以當孩子五六歲能懂點事了,父母就會把兒女送到老師那裡去教,爲什麼?兒女跟老師在愛這方面比較少一點,因爲不是從小到大在一起,親愛程度不像和父母一樣,正因爲如此,老師在學生那裡容易有尊嚴,所以學生在老師那裡學敬、學事師之道,他回到家裡就懂得恭敬父母了,也能夠以敬事親了。

《孝經》後面講的,“居則致其敬”,居住在家裡,跟父母住在一起,要致其敬,畢恭畢敬,要講禮。不能因爲從小到大跟父母在一起,就可以不講禮數了,父子之間有父子的禮數,用現在的話說,不可以無大無小。現在的父母懂得這個道理的不多,可以說現在的父母都很愛兒女,有的變成一種溺愛,兒女想要什麼,父母就竭力滿足,結果父母就變成兒女的奴僕。不是“父母呼,應勿緩”,而是變成“兒女呼,應勿緩”,兒女要什麼馬上就做。不僅父母如此,爺爺奶奶、公公姥姥,上一輩的人也如此。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就像個小皇帝一樣,一舉手、一投足,多少人伺候他。結果他對父母、對長輩敬意都沒有,爲什麼?父母跟長輩沒有尊嚴了,這就很難幫助兒女培養其真正的孝養之心,這不是聖人做法。聖人是什麼?要“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父母要有尊嚴,老師也要有尊嚴,這是孝道和師道。

玄宗註解:“聖人因其親嚴之心,敦以愛敬之教。”這句話講得好,聖人因每一個人的天性,他的天性有兩面,一個是親,一個是嚴,親是親愛,嚴是尊重。父母在兒女的心目中是兩種角色:一種是父母愛兒女,這是親的角色;另外,父母有他的尊嚴,兒女要敬父母,“敦以愛敬之教”。教化裡面既教愛也教敬,都是因循着本性。所以當一個人長大成人之後,他有愛敬之心,只有愛沒有敬,那個愛不是真的,愛敬是一體的兩個方面,比如說你愛一個人你就應該敬重他,如果不敬,你也不是真愛他。

對國家、對人民,也是如此,如果是愛一個國家、愛人民,卻不尊重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也不敬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你說他的愛心是不是真的?所以真正從小培養起愛敬之心,這是真正的孝心,孝的兩面就是愛和敬。這樣他出來爲國家、爲人民服務,就有忠心了,所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在家裡能夠愛敬父母的,他到了自己工作崗位上就能夠愛領導、敬領導,愛人、敬人,就能做到熱愛自己的事業,敬業。忠孝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他對父母就是盡孝,對國家人民就是盡忠。

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90章 忠於職分 天地護佑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15章 三才(1)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15章 三才(1)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98章 廣揚名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
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90章 忠於職分 天地護佑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15章 三才(1)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15章 三才(1)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98章 廣揚名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