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三才(1)

孝德至大天經地義見教化民德政乃成

經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本章顯示出,孝道的義理很深。

解析章題概述主旨

邢昺《正義》:首先解釋章題。“天地謂之二儀,兼人謂之三才。曾子見夫子陳說五等之孝既畢,乃發嘆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嘆美,乃爲說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可教化於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後。”這是講三才章的章題,三才即天、地、人三才。

“天地謂之二儀”,道家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最初的就是太極,太極是道,是宇宙的本體。佛家用真如、自性、法性,不同的名詞來描述這種本體。本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六根不能夠接觸到,唯有它現相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見得到。它現相,首先生陰陽,陰陽稱爲兩儀,也可以稱爲天地,天爲陽,地爲陰。所以“天地謂之二儀”,就是道家講的兩儀。

有天地,然後有人,所以“兼人謂之三才”。何以稱三才?天地之間不僅有人,還有動物、植物、礦物,爲什麼只把人與天地並稱?這是因爲人立於天地之間,能夠演出天地之德。

天有日月星辰,包括四時寒暑的交替變化,恆常運行沒有間斷。日月星辰,是天下萬物生長的能量來源,萬物生長靠陽光、雨露,所以天之德是仁愛,是厚生。大地隨順天時,承載成熟萬物,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德合起來,就是仁愛和恭順。天仁愛萬物,地恭順天時成熟萬物,天地無私施與萬物的恩德,只有人能夠效法,能夠行天地仁愛恭順之德。仁愛和恭順就是孝,人能行孝,就可以有資格與天地合稱爲三才。

孔老夫子是勸導我們,效法天地,而去行孝。從對父母的仁愛恭順做起,然後以仁愛恭順之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做到圓滿,能與天地合一,就叫作迴歸本性。與天地合一就是與太極合一,就是與道合一,這種人就稱爲聖人。本性本善圓滿流露的人,佛家稱爲佛,儒家、道家稱爲聖人。

《正義》雲:“曾子見夫子陳說五等之孝既畢。”孔子爲曾子講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之孝,曾子聽了非常感動,“乃發嘆曰:甚哉!孝之大也。”原來曾子對孝的含義,也有自己的理解,但體會不夠深刻。現在夫子給他闡述了孝的廣大意義,他不禁發出讚歎:“孝實在是太偉大了!”“大”,讚歎之詞,不是通常物品大小的大,曾子所說的大,不是大小相對的那個大,這是一個絕對的大,沒有對立的,是讚歎圓滿的意思。什麼東西沒有對立?本體、道、太極、自性,沒有對立。有對立就有二,二從哪裡生?二從一生;一從哪裡生的?一從道而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孝之大也”,曾子是直指本性而言,道,稱爲大,這是極盡讚歎,在人類的語言裡面,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稱讚本體、稱讚孝,所以就只好用一個大字。佛家的經典裡也常常用“大”來稱讚本體,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第一個字就是大,大就是讚歎本體的。孝就代表了本體,代表了自性。而且它給我們顯示出,凡人能通過行孝而回歸本性,並非唯有聖人才能夠行孝,每一個人都能行孝,一旦行孝,便與本性相應。這裡的大,不僅是讚歎本體,也讚歎這種修學的方法。如何修學?就是行孝。天子乃至於庶人,五等之孝統統都是與本性相應的,即孝道確實人人可行,所以曾子讚歎。

“夫子因其嘆美”,孔老夫子因爲曾子發表了這種讚歎,“乃爲說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就給他講了天、地、人三才的道理。

天講的是經,經是恆常之意,天是恆常;地講的是義,義是利物之意,真正滋潤、成熟利益萬物,只有利他,沒有利己;人效法天地,能夠恆常的利益大衆、利益萬物,這種德行稱爲孝行。所以天、地、人三事,“可教化於人”,用孝的道理,來教化百姓,不僅教化當時的人,也是垂憲於萬世,所以《孝經》流傳兩千多年至今,歷代都在學習、傳誦,真的是可以教化萬世之人。

夫子在本章講述了孝的深刻含義,把天、地、人合起來,以“三才”做爲章名,“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後”,把三才章講於五孝之後。這是邢昺《正義》解釋本章章題。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夫子慈憫極言孝大

唐玄宗《御注》:“參聞行孝無限高卑,始知孝之爲大也。”這是簡單直講,解釋第一句經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曾參,曾子的名字叫參。“參聞行孝無限高卑”,是說夫子爲曾參講述了五孝的道理,曾子明白,原來行孝不分高卑貴賤,上至天子,國家領導人,下至庶人,平民老百姓,人皆因父母所生而來世間,對父母本該行孝,所謂天經地義。所以行孝不侷限於身份高卑,高是地位高,卑是卑賤,也就是說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要行孝,都應該行孝。行孝是性德,人本來就該如此,這是本性,原無道理可講,而夫子大聖,竟然將本無可說的境界,講出大篇的道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本不可說,佛家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講到本體、道、自性,最後真的無可說,凡所說的都落到了對立、相對的概念中,所以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不僅不能用語言、文字,也不可以用意識、思維、想象去達到,離心緣相,這叫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講不出來,連你心想都想不出來,這就是道。

既然道本不可說,聖人何故又講?因爲聖人慈憫,如不言說大概,我們凡人很難體會道之深意。所以,聖人在不可說的境界,善巧的說出這些道理,讓我們明白後,去依教奉行。初行時有些勉強,像我們原來習慣於對父母不恭敬,現在學了孝順的道理,即使硬着頭皮,甚至咬着牙也要去堅持力行。孝順父母。原來是父母給我們做飯、端洗腳水,現在反過來,我們主動給父母做飯、端洗腳水。一開始勉強而行之,慢慢會變得自然,自然以後,就不必用意識,不必落在自己的思想上,更不必落在語言文字上,也就是說行孝已經自然了,成了本分,應該這麼做。就像前兩次談到的一位孝子,感動中國的人物,他把自己的腎捐出來,獻給了母親,他對採訪的記者說:“這是我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真想不到別人給我這麼高的榮譽。”他行孝習慣成自然,已經到了這個層面,不這麼做就不應該。這就是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不用經過分析、說服、勉強照做,而是直下去做。所以曾子聽到孔老夫子講到行孝無限高卑的深刻義理,讚歎孝之偉大,“始知孝之爲大也”,才知道原來行孝是這樣的偉大。雖是偉大,也源自平凡,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去行的。

二、孝爲本性天經地義

經文:【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唐玄宗《御注》:“經,常也。利物爲義。”“天之經”的經,是恆常的意思。“地之義”的義,就是利物,利益萬物。天地恆常,利益萬物,不求回報,毫無私心,毫無造作之意,這是性德的自然顯現。

人如果能把天地之德行出來,就是真的行孝。“孝爲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爲義也”。“百行之首”,是說行孝爲百善之先。即任何的德行都是以孝爲本,而人能夠行孝,他的善心就能夠開了,所謂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因此稱孝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人之常德”,常是恆常,爲什麼孝這種德行稱常德?因爲人從出生那天開始,不分時代,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文化,不分貴賤貧富,也不分年齡,就具備這種性德,這個德不會因爲人的年齡變化而變化。它不生不滅,永遠存在。人的身體雖有生死,但是這種常德沒有生死,不會因爲人的身體的生死而生滅,這叫本來如是。所以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中國人能行孝,外國人也能行孝,這個稱爲常德,常德也就是性德,跟自性相應。如果能夠把性德開發出來,保持終身不變,這種人就是聖人。

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96章 庶人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15章 三才(1)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98章 廣揚名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2章 本經概要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96章 庶人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33章 聖治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98章 廣揚名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
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96章 庶人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15章 三才(1)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98章 廣揚名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2章 本經概要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96章 庶人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33章 聖治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98章 廣揚名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