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至大天經地義見教化民德政乃成
經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本章顯示出,孝道的義理很深。
解析章題概述主旨
邢昺《正義》:首先解釋章題。“天地謂之二儀,兼人謂之三才。曾子見夫子陳說五等之孝既畢,乃發嘆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嘆美,乃爲說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可教化於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後。”這是講三才章的章題,三才即天、地、人三才。
“天地謂之二儀”,道家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最初的就是太極,太極是道,是宇宙的本體。佛家用真如、自性、法性,不同的名詞來描述這種本體。本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六根不能夠接觸到,唯有它現相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見得到。它現相,首先生陰陽,陰陽稱爲兩儀,也可以稱爲天地,天爲陽,地爲陰。所以“天地謂之二儀”,就是道家講的兩儀。
有天地,然後有人,所以“兼人謂之三才”。何以稱三才?天地之間不僅有人,還有動物、植物、礦物,爲什麼只把人與天地並稱?這是因爲人立於天地之間,能夠演出天地之德。
天有日月星辰,包括四時寒暑的交替變化,恆常運行沒有間斷。日月星辰,是天下萬物生長的能量來源,萬物生長靠陽光、雨露,所以天之德是仁愛,是厚生。大地隨順天時,承載成熟萬物,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德合起來,就是仁愛和恭順。天仁愛萬物,地恭順天時成熟萬物,天地無私施與萬物的恩德,只有人能夠效法,能夠行天地仁愛恭順之德。仁愛和恭順就是孝,人能行孝,就可以有資格與天地合稱爲三才。
孔老夫子是勸導我們,效法天地,而去行孝。從對父母的仁愛恭順做起,然後以仁愛恭順之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做到圓滿,能與天地合一,就叫作迴歸本性。與天地合一就是與太極合一,就是與道合一,這種人就稱爲聖人。本性本善圓滿流露的人,佛家稱爲佛,儒家、道家稱爲聖人。
《正義》雲:“曾子見夫子陳說五等之孝既畢。”孔子爲曾子講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之孝,曾子聽了非常感動,“乃發嘆曰:甚哉!孝之大也。”原來曾子對孝的含義,也有自己的理解,但體會不夠深刻。現在夫子給他闡述了孝的廣大意義,他不禁發出讚歎:“孝實在是太偉大了!”“大”,讚歎之詞,不是通常物品大小的大,曾子所說的大,不是大小相對的那個大,這是一個絕對的大,沒有對立的,是讚歎圓滿的意思。什麼東西沒有對立?本體、道、太極、自性,沒有對立。有對立就有二,二從哪裡生?二從一生;一從哪裡生的?一從道而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孝之大也”,曾子是直指本性而言,道,稱爲大,這是極盡讚歎,在人類的語言裡面,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稱讚本體、稱讚孝,所以就只好用一個大字。佛家的經典裡也常常用“大”來稱讚本體,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第一個字就是大,大就是讚歎本體的。孝就代表了本體,代表了自性。而且它給我們顯示出,凡人能通過行孝而回歸本性,並非唯有聖人才能夠行孝,每一個人都能行孝,一旦行孝,便與本性相應。這裡的大,不僅是讚歎本體,也讚歎這種修學的方法。如何修學?就是行孝。天子乃至於庶人,五等之孝統統都是與本性相應的,即孝道確實人人可行,所以曾子讚歎。
“夫子因其嘆美”,孔老夫子因爲曾子發表了這種讚歎,“乃爲說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就給他講了天、地、人三才的道理。
天講的是經,經是恆常之意,天是恆常;地講的是義,義是利物之意,真正滋潤、成熟利益萬物,只有利他,沒有利己;人效法天地,能夠恆常的利益大衆、利益萬物,這種德行稱爲孝行。所以天、地、人三事,“可教化於人”,用孝的道理,來教化百姓,不僅教化當時的人,也是垂憲於萬世,所以《孝經》流傳兩千多年至今,歷代都在學習、傳誦,真的是可以教化萬世之人。
夫子在本章講述了孝的深刻含義,把天、地、人合起來,以“三才”做爲章名,“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後”,把三才章講於五孝之後。這是邢昺《正義》解釋本章章題。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夫子慈憫極言孝大
唐玄宗《御注》:“參聞行孝無限高卑,始知孝之爲大也。”這是簡單直講,解釋第一句經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曾參,曾子的名字叫參。“參聞行孝無限高卑”,是說夫子爲曾參講述了五孝的道理,曾子明白,原來行孝不分高卑貴賤,上至天子,國家領導人,下至庶人,平民老百姓,人皆因父母所生而來世間,對父母本該行孝,所謂天經地義。所以行孝不侷限於身份高卑,高是地位高,卑是卑賤,也就是說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要行孝,都應該行孝。行孝是性德,人本來就該如此,這是本性,原無道理可講,而夫子大聖,竟然將本無可說的境界,講出大篇的道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本不可說,佛家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講到本體、道、自性,最後真的無可說,凡所說的都落到了對立、相對的概念中,所以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不僅不能用語言、文字,也不可以用意識、思維、想象去達到,離心緣相,這叫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講不出來,連你心想都想不出來,這就是道。
既然道本不可說,聖人何故又講?因爲聖人慈憫,如不言說大概,我們凡人很難體會道之深意。所以,聖人在不可說的境界,善巧的說出這些道理,讓我們明白後,去依教奉行。初行時有些勉強,像我們原來習慣於對父母不恭敬,現在學了孝順的道理,即使硬着頭皮,甚至咬着牙也要去堅持力行。孝順父母。原來是父母給我們做飯、端洗腳水,現在反過來,我們主動給父母做飯、端洗腳水。一開始勉強而行之,慢慢會變得自然,自然以後,就不必用意識,不必落在自己的思想上,更不必落在語言文字上,也就是說行孝已經自然了,成了本分,應該這麼做。就像前兩次談到的一位孝子,感動中國的人物,他把自己的腎捐出來,獻給了母親,他對採訪的記者說:“這是我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真想不到別人給我這麼高的榮譽。”他行孝習慣成自然,已經到了這個層面,不這麼做就不應該。這就是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不用經過分析、說服、勉強照做,而是直下去做。所以曾子聽到孔老夫子講到行孝無限高卑的深刻義理,讚歎孝之偉大,“始知孝之爲大也”,才知道原來行孝是這樣的偉大。雖是偉大,也源自平凡,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去行的。
二、孝爲本性天經地義
經文:【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唐玄宗《御注》:“經,常也。利物爲義。”“天之經”的經,是恆常的意思。“地之義”的義,就是利物,利益萬物。天地恆常,利益萬物,不求回報,毫無私心,毫無造作之意,這是性德的自然顯現。
人如果能把天地之德行出來,就是真的行孝。“孝爲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爲義也”。“百行之首”,是說行孝爲百善之先。即任何的德行都是以孝爲本,而人能夠行孝,他的善心就能夠開了,所謂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因此稱孝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人之常德”,常是恆常,爲什麼孝這種德行稱常德?因爲人從出生那天開始,不分時代,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文化,不分貴賤貧富,也不分年齡,就具備這種性德,這個德不會因爲人的年齡變化而變化。它不生不滅,永遠存在。人的身體雖有生死,但是這種常德沒有生死,不會因爲人的身體的生死而生滅,這叫本來如是。所以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中國人能行孝,外國人也能行孝,這個稱爲常德,常德也就是性德,跟自性相應。如果能夠把性德開發出來,保持終身不變,這種人就是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