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無怨順美匡惡忠誠事上無日敢忘
經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我們來看章題,顧名思義,本章講君子是如何事君、事上的,即如何對長上、領導,對天子、國家領導人盡忠。《孝經·開宗明義章》就給我們點出來,孝有三個層次:“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以侍奉雙親父母爲基礎,然後事君,事君是精忠報國,然後立身,立身是成聖成賢。
這一章主要是教我們如何事君,所謂移孝作忠,把孝心推移到對國家、對人民,就是盡忠。
事君之道,主要是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不管是有機會爲國家服務,還是退守在家裡,忠心都不改變。不管進退,都是緣分,當然這個緣分也是有標準的。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個“見”和“隱”跟進和退是一個意思。
國家領導英明,百姓民心向善,這個時候天下有道,就該出來,應該爲國家、爲人民服務,施展自己的抱負,利國利民,能夠從中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這是君子之所爲,應該做的。如果皇帝是昏君無德,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也不能夠虛心禮賢下士向人請教,導致百姓不知禮義,任意妄爲,天下無道,這時候君子就得隱去了。
所謂歸隱山林是退,“退思補過”,好好改自己的過失。古人講“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是指天子,天子是聖王,就會有這種思想:天下人有罪,百姓犯過失,都是自己的過失,自己沒教好他們,德行不足以感化他們,所以有罪。君子都是這種意念,凡事都是反求諸己,不會責怪他人,所以即使歸隱山林也是改過自新,斷惡修善,提升自己的層次,提升自己的境界,將來有機會還是要出來爲天下人效力。
◎太公出山進退有道
如姜太公,周朝還沒有建國之前,他在渭水釣魚,“直鉤釣魚,願者上鉤”,過着歸隱的生活,因爲天下無道。當時是商朝末年,殷紂王暴虐無道,所以有道之人就歸隱了。
姜太公“荷竿渭水釣游魚”,一直等到文王千里求賢士,纔出來幫助文王,把天下無道的狀況轉過來,他垂釣是等待因緣。古人絕對不會自告奮勇,遊說別人,讓人任用自己,也絕對不會去拉選票搞競選。真正有德之士都是非常謙虛的,甚至可以“以天下讓”,對於這些名聞利養都看得很淡。有機會可以爲天下百姓謀福,他纔出來做事。
比如姜太公,文王有德行、得民心,即天下有道,又誠意禮請他出山,他就現了,太公也確實有道德學問,上能知天,下能通地,使文王很快成爲百姓擁戴的領袖,又輔佐武王成功伐紂,建立起周家天下,接着又輔佐成王、康王,作爲四朝元老,他爲周朝八百年基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所以天下有道,是君子進的時候。進,“進思盡忠”,出來就要爲國家盡忠,“盡忠”是爲天下人謀福利,讓天下人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經文第一句:【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孔老夫子說“君子怎麼樣事上?”“事上”就是事君。
唐玄宗《御注》:“上謂君也。”上就是君的意思。事君章主要講的就是如何事奉國君。現在國家提倡的八榮八恥中有兩條,“以熱愛祖國爲榮”;“以服務人民爲榮”。“事上”就是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君子如此就是盡忠,能夠盡忠,必定有孝悌之心。《論語》講“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有孝悌的心,他怎麼可能會犯上,會不盡忠?
一、進則盡忠退而補過
經文:【進思盡忠,退思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