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準備應對

呂夷簡在朝廷裡到底有多少人?沒有人知道答案,恐怕呂夷簡自己也很難說清楚。但可以肯定一點,不說地方上,朝廷裡各個衙門的關鍵位置都有呂夷簡的人。政事堂和樞密院自不必說,其他從學士院舍人院,到御史臺院諫院,審官院審刑院,呂夷簡都可以直接操控。就是三司,除了王惟正外,陳執中和其他兩位副使與呂夷簡的關係也很緊密。

呂夷簡是權臣不是奸臣,他有追求權力把持朝政的慾望,但並沒有丁謂那種要把天下操之於股掌之中的野心,他的小集團相對來說也就比較鬆散。科舉進士第一次結黨,是始於太平興國年間的那幾屆,毫不掩飾,野心勃勃,胡旦小集團甚至夜夜密謀,爲後世留下了“半夜三更”這個成語。此後的政治集團便就鬆散多了,大家只是爲了政治權力或者純粹的升官發財而勾結,連統一的政治訴求都沒有,甚至同一個小集團裡面存在政治立場截然相反的人也不奇怪,典型的就是呂夷簡集團。

歷史上要等到范仲淹之後,歐陽修的《朋黨論》一出,官員被劃分成君子小人兩個陣營,政治訴求才與結黨聯合起來,黨爭驟然激烈。

徐平到底是多了一千年的見識,對這一點還是能把握住。所以對於呂夷簡,他一直採取的是一種敬而選之的態度,既不主動湊上去,也不刻意挑起與他的爭端。反正只要不影響他的小集團裡大部分人的利益,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攻擊別人。

這次呂夷簡直接挑起針對京西路的政治爭端,頗出乎徐平的意料之外。他自覺自己的動作一直是很謹慎的,不觸動朝裡高官的利益,儘量另起爐竈。由於年齡差距太大,呂夷簡和徐平根本就不是一代人,也不至於無聊地來打壓他。

時代跟以前不同了,現在科舉進士當家,呂夷簡併沒有爲子孫爭百年富貴的相法。實際上他的家教一直很嚴,除了長子呂公綽忙於世俗鎖事,學問差一些,幾個兒子都是學問深厚,未來前途不可限量。這個時代的幾位宰執,說起對子孫的教育來,還真再沒有一個比得上呂夷簡,歷史上的呂家是真正的學問大家。

在徐平想來,等到自己能夠威脅到呂夷簡的地位,他也早已經老朽,兩人並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這個時候呂夷簡針對自己,圖什麼?

徐平又問幾句,結果楊告對朝廷裡的事也並不是非常清楚,只是知道錢莊新政成了一些人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雖然還沒定下人選,但估計還是會派大臣到京西路來。

送走了楊告,徐平一個人在小花廳裡坐了很久。自己到京西路來這一年的作爲,翻來覆去想了又想,最終還是確定,除了那些牽扯進童大郎一案的分司官員,並沒有什麼人羣的利益受損。至於沒有行新政的孟州和襄州,李迪和張耆兩人本就是過了氣的人物,而且在朝當政的時候與呂夷簡不和,應該與此事無關。

那麼答案就只有一個,自己在京西路推行的新政刺激呂夷簡了。其實想一想,如果朝廷真地肯定了京西路的新政,那有突出政績的京西路官員就要高升,由此打破朝廷內的人事平衡。出現這種局面,呂夷簡這一兩年的精心佈局就受到了很大沖擊。

出了小花廳,徐平回到自己的長官廳,把種世衡叫了過來。

行禮畢,徐平對種世衡道:“已經快到年底了,各州縣的錢糧申狀有沒有交齊?”

種世衡不明就裡,只是恭聲答道:“回都漕,大多都已經到了,只剩本路南部幾州。”

“發文催他們儘快送來,不要等到年底去!——還有,從去年開始,三司的鄭勾院便就派人,幫着在西京城教轉運司的官吏學着勾稽盤查賬籍,現在他們學得如何了?”

“因爲犬子也曾經跟着學,此事下官知道一些。若說是沒有官身的百姓跟着學的,因爲得了出身便就有了一世不愁的飯碗,學的很是不錯。正是有了這些人,西京及周圍州縣的公司錢莊賬目才能清清楚楚,沒有出現大的亂子。但是轉運使司和各州縣的官吏,跟着學的卻不盡如人意,雖然花了不少功夫,卻大多還是做不了事。”

見徐平聽了沉默不語,種世衡又道:“都漕,有句話下官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話儘管講,你到我身邊也一年多了,還有什麼忌諱的!”

“下官以爲,跟着學的官吏,一是有衙門裡本來的差事分心,再一個學好學壞對他們也並無太大的影響,自然是躲懶的多。若是都漕真是要官吏學會這項本事,還是要學百姓學習一樣,學完之後考試,考過了之後如何,不過又如何——”

徐平搖了搖頭,輕聲道:“事情不能那麼做,過猶不及了——”

平民百姓跟着學的那些,學完之後考過會發一個書狀,實際上就是徐平前世的會計加上相關幾個專業的執業資格證。不過在他的前世,這些執業人員是爲經濟實體服務,是那些經濟實體給他們飯吃,本質上是與官方的監管對立的。而徐平現在培養的這些,飯碗是官方強制經濟實體給的,是爲官方的監管服務,與官方的利益一致。

不同的時代對經濟的管控有不同的措施,這個年代不管官方採取什麼方法,也不會有人反對說干擾了經濟運行,限制了生意人的自由。

徐平的做法,比以前的行會直接科配和買的舉措溫柔多了。他就是要通過這種比較嚴密的管控,把這個年代相對有限的資金限制在商品經濟的循環裡。要是放任不管,商品經濟發展起來,邊際效益會迅速降低,資本便就會從商品經濟的鏈條抽出去,流到收益更高的行業中。不管是放貸還是買房買地炒高價,一時的收益比老老實實做實業高多了,這樣做就有可能切斷商品經濟生產的鏈條,又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

對於獲得這種從業資格的平民百姓,等於是從此有了吃穿不愁的鐵飯碗,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更高。對跟着學習的各級官吏,能力提升了做出政績從而升官,這種事情對於大多數人都是虛無縹緲,自然就消極了很多。

至於種世衡說的對官員也進行資格認證,有證的優先提升之類的,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讓官員有能力進行經濟管理是好事,但如果進一步改成讓只有具有經濟管理能力的人來當官,那就好事變壞事了,這是原則問題。

經濟只是國家社會的一個方面而已,而不是一切。不是經濟發展了一切都好。如果只追求數據好看,弄到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徐平就是給自己挖坑跳了。

官府的管理者之所以分爲官和吏,便就是這個道理。只專精一項的,往往就缺了大局觀,在自己精擅的範圍玩出花來,往往還會把全局拖垮。

不說這種審計統計的能力,就連科舉選官,當把考察德才的主要方向改爲考察經義之後,選出來的官員也退化不少。聽起來說是按能力選拔人才,但實際上真正的能力哪裡是一場考試考出來的。不管是科舉還是其他方法也好,選擇官員的本來目的都是挑出智力合格,道德也要合格,最重要的是打破世官世祿,讓官員的隊伍流動起來。

能力本來是在工作中培養的,工作中考覈的,哪裡有可能一考就考出來。科舉高第不取大儒,而重在取寒門,讓官員具有流動性,纔是本來的意義。

不過這種事情不急在一時,真正有效的還是靠政績考覈的指標進行引導,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經濟不行的時候重經濟,教育不行的時候重教育,社會公平不行的時候就重公平,只要真地有心去選拔人才,纔會是從來不會缺的。

種世衡地位所限,不明白徐平爲什麼這麼說,只好靜靜站在那裡。

徐平道:“接下來的日子,你安排轉運使的官吏,把今年京西路的錢糧統計出來。那些官吏再是學得不好,填填各種表格總是會吧。如果連表格都填不出來的,那就只好除名勒停。不好趕他們回家去,衙門裡總還是要灑掃餵馬的人,去做他們能幹的吧。”

種世衡應諾,轉運使司衙門本來就沒多少人,這次不知有哪些要倒黴。

徐平又道:“這事情你抓緊時間做好,做得越詳細越好。不要等到年底,最好是這一個月內就完成。——朝廷可能要派人下來,不到等人來了再做,那時就不好看了!”

只要有實打實的數據,徐平並不怕呂夷簡壓迫自己。宰相的權再大,還是遠遠大不過皇帝,怎麼說還有皇宮裡的趙禎支持徐平呢。不管朝廷派誰下來,徐平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政績擺到明面上來,一切用事實說話,鬥嘴總是自己吃虧。

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7章 雜談第104章 學生第48章 私鹽販子第69章 做做樣子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218章 銀行(下)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6章 手段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88章 棄杖不殺第8章 竟有這種事?第45章 孟州李迪第19章 遊園第89章 魑魅魍魎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65章 離開河陰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214章 蠟丸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332章 建節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67章 情報第109章 殺人越貨第96章 改天換地第43章 賜姓第227章 超市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6章 酒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319章 使節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252章 驚夢第48章 風波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58章 夜戰(中)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179章 宣傳戰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46章 忠州事發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221章 細腰城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253章 收網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129章 重貶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58章 說不到一塊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294章 養起來第56章 城狐社鼠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11章 李覯第117章 僵持第217章 追獵第11章 潑皮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312章 郵寄司第124章飛來橫財第56章 國柄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40章 從前第40章 出人意料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48章 風波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34章 磨鍊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10章 巡視河道第49章 事發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79章 一劍平亂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55章 左右虞侯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
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7章 雜談第104章 學生第48章 私鹽販子第69章 做做樣子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218章 銀行(下)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6章 手段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88章 棄杖不殺第8章 竟有這種事?第45章 孟州李迪第19章 遊園第89章 魑魅魍魎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65章 離開河陰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214章 蠟丸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332章 建節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67章 情報第109章 殺人越貨第96章 改天換地第43章 賜姓第227章 超市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6章 酒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319章 使節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252章 驚夢第48章 風波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58章 夜戰(中)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179章 宣傳戰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46章 忠州事發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221章 細腰城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253章 收網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129章 重貶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58章 說不到一塊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294章 養起來第56章 城狐社鼠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11章 李覯第117章 僵持第217章 追獵第11章 潑皮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312章 郵寄司第124章飛來橫財第56章 國柄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40章 從前第40章 出人意料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48章 風波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34章 磨鍊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10章 巡視河道第49章 事發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79章 一劍平亂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55章 左右虞侯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