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官衙送別

“這幫蠻人哪,給三分顏色就想開染房。田州和波州竟敢做起割據一方的夢來,是嫌前兩年敲打得少了嗎?”

邕州官衙長官廳院子裡的大榕樹下,徐平手裡搖着芭蕉扇,嘆了口氣。

坐在對面的馮伸己笑道:“豈止蠻人,人性不都是如此?貪心不足蛇吞象。這兩年廣源州越發鬧得大了,不貢不賦,自立爲國,他們兩州正與廣源州相鄰,豈能不看着眼熱?”

徐平皺起眉頭:“朝裡對廣源州到底是個什麼態度?就這麼不聞不問,任他們爲所欲爲?有這麼個榜樣,其他土州哪個會安分守己?”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現在朝裡的那些個大員,哪有心思理邕州這個邊疆小地方!太后這兩年——”

說到這裡,馮伸己苦笑着搖頭。

作臣子的不好議論君主,馮伸己的話沒說完,意思徐平卻也明白。劉太后六十三歲了,還能活幾年?武則天六十七歲稱帝,劉太后卻沒那副身子骨,現實條件讓她徹底斷了那念想。

去年劉太后前夫劉美的兒子劉從德去世,年僅二十四歲,對劉太后更是沉重打擊。劉太后出身貧寒,沒有什麼家族勢力,掌政之後想攀個大家族也沒人理她,一向都是把前夫家當作自己孃家,作爲自己的寄託。劉從德雖然與她沒有血緣關係,卻自小寵溺有加,他這一死,劉太后連做武則天的可能都沒了。

政治上沒了追求,這兩年劉太后處理政務遠沒有以前那麼上心,朝中大事得過且過,早沒了朝氣。

現在朝中的形勢,官僚士大夫與太后越發離心離德,有時候一點面子都不給。現在知開封府的程琳,當年是給劉太后上過《武后臨朝圖》的,頂着滿朝文武的嘲笑巴結劉太后,到了今天,劉從德大舅子王齊雄打死了一個老卒,劉太后親自求情他都不理,照樣依法給辦了。

官僚們不聽使喚,劉太后越來越依賴身邊的內侍,內侍干政從制度上又是不允許的,成了個死結。全靠呂夷簡處事圓滑,朝廷大面上還能風平浪靜,但容易引起爭議的國家大事,那就拖一天是一天了。

已是七月,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外面熱得像個蒸籠一樣,頭頂樹上的蟬扯開了嗓子叫個不休。

徐平和馮伸己不停地搖蒲扇,一杯接一杯地喝茶。

房間裡面有水空調是涼快,但又過於冷了些,而且溼氣太重,沒事閒聊的時候大家寧願到外面來。

曹克明馬上就要離任了,屬下僚佐參與的送行宴已經辦過,今天是徐平和馮伸己兩人蔘加的小型送別聚會。徐平和曹克明合作三年,馮伸己與他的交情就更加久了,與他人不同。

遲遲不見曹克明出來,徐平便和馮伸己漫天閒聊,慢慢聊到蔗糖務上。

馮伸己道:“蔗糖務新立,通判可得有些日子耗在那裡,沒找個人幫手嗎?同提舉韓綜文只怕還要幾個月才能上任,一時也指望不上。”

“我闢了原如和縣令段方到蔗糖務幫忙,任他爲管勾蔗糖務公事,已經報了上去,不知什麼時候批文下來。”

馮伸己點頭:“這人我也聽說過,雖然小節不太謹慎,吏幹還是有的,是個得力的幫手。有這人在我就放心了,不然你被纏在太平寨,州里的事情我一個人可忙不過來。”

“知州說得客氣,你在宜州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兩州緊鄰,日常事務也大致相差不多,有什麼忙不過來的。”

“怎麼一樣?宜州雖不靠國境,州內卻大多都是峒蠻,民事極少。邕州這裡這幾年人戶增加不少,可不是宜州那小州能比的。再者我帶着三州巡檢,交趾這兩年不斷生事,欽州和廉州也要分心,州里的事還要靠通判。”

徐平只道是馮伸己客氣,不免謙遜幾句。卻不曾想這是馮伸己早已計劃好了的,只是先把由頭向徐平提出來而已。馮拯雖然在宰相的位子上呆的時間不長,生前畢竟位極人臣,死後極盡哀榮,規格直追兩宋第一宰相趙普。馮伸己這一代馮家也不算沒落,不像曹克明一樣沒有小道消息來源,早有朝中的重要人物暗示他,乘這一任的機會盡量與徐平交好,對他未來仕途大有助益。徐平是邕州老通判,馮伸己這個新知州便儘量不爭權,順着徐平行事。

說到這裡,徐平問馮伸己:“新來的同提舉韓仲文知州可熟悉?”

“熟悉不上,以前在京裡倒是見過幾面。怎麼說呢,具體事務上我不清楚他吏幹如何,不過倒是敢於任事,不是畏畏縮縮的性子,應是個好幫手。”

徐平嗯了一聲,沒有說什麼。作爲自己的副手,敢於任事就行,吏幹不足可以慢慢教。不過韓綜的年齡比自己還大幾歲,門第又高,不知能不能聽進自己的話。再者自己與他舅舅王曾是同年,也不知他怎麼看待自己。

“在說什麼呢?這麼熱鬧!”

曹克明終於把先行的家僕打發早走了,趕了過來。

大家敘禮罷重新坐下,徐平道:“才說到今年的新進士,來這裡任同提舉蔗糖務的韓綜韓仲文,不知是個什麼樣人。”

曹克明擺了擺手:“這有什麼好說的,人沒見過,多想也是沒用。想當年你來邕州任通判,我也瞎想過你是什麼人,有什麼用處?”

想起當年兩人鬧得並不愉快,三人不由一起笑了起來。

氣氛一下輕鬆下來,徐平對兩人道:“說起來今年的這一科進士,還有幾個我當年的熟人,倒是也有意思。”

曹克明道:“酒菜還要過一會纔上來,左右無事,通判不妨說一說,我們也聽個樂呵。”

“有幾個上屆落第的,我的印象還挺深。先是兩位善填詞的,烏程張子野和建州柳三變,若說填詞作曲,這兩人罕有人比。結果前兩屆相繼落第,今年卻雙雙上榜,也是有意思。”

曹克明和馮伸己哦了一聲,反應冷淡。不知道這兩個人在後世的名聲,這事情就一點意思都沒有,再說兩位武臣對詞啊曲的沒什麼興趣,知道他們是哪個。這兩個人在這個年代的地位並不高,全靠他們留下的那些膾炙人口的詞作,還有詞人的那些亂七八糟的風流韻事,什麼名妓春風吊柳七,什麼一樹梨花壓海棠,全是文藝人士所津津樂道的,在後世才聲名鵲起。

見兩人不感興趣,徐平也覺得無趣,又道:“還有一位是多年前認識的人,兗州石介,想來你們也沒聽過名字。不過下面這位的事,就有趣得多。”

聽見有趣,曹克明和馮伸己才又提起精神來。他們雖然是武臣,但科舉是本朝的盛事,裡面的八卦還是蠻吸引人的。

“廬陵歐陽修,上屆曾與我一同赴省試,結果落第。不過這人是有才學的,雖然落第,還是被知漢陽軍的胥安道看中,招了他做女婿。跟着岳父學了幾年,這歐陽修信心大漲,自信必中狀元。你們猜怎麼着?”

曹克明揮手不耐煩地道:“狀元不是他,這有什麼好猜的!”

徐平拍手:“有意思的就在這兒呀!歐陽修倒也不是自負,發解試和省試連中兩元,自覺狀元也在自己手裡了,便做了一套新衣服,視爲狀元服。”

省試第一也不得了,兩人不由打起了精神。

“結果衣服做好了,考試那天歐陽修就出去了一會,回去卻發現衣服被別人穿了,那人還對他說‘我穿了狀元服,要做狀元郎’了。歐陽修覺得晦氣,就把狀元服送給那人了。”

曹克明一怔:“難不成穿衣服的那人就是本科狀元?”

徐平一笑:“那人是我的老鄉,開封人王拱壽。”

曹克明皺了皺眉頭:“今科狀元不是叫王拱辰嗎?”

馮伸己道:“這是面聖時當今聖上改的名字,原名王拱壽。”

曹克明琢磨了一會,卻是不信:“這麼神奇,一件衣服就改了狀元,是那個歐陽修不服氣編出來哄人的吧。”

徐平道:“誰管他真假,我們不就聽個樂呵。”

馮伸己卻說:“不能這樣講,科舉高第上應天上星宿,不一定全是妄言。通判上一科唱名的時候天現瑞光,如今也是天下皆知。”

徐平笑道:“那就是趕巧了,輪到我時太陽剛好從雲層裡冒出來,哪來那麼多吉兆。我虧了這道瑞光,卻讓我撿了個便宜。”

聽了這話,曹克明又認真起來:“通判這是自謙,我看那瑞光說不定就是本朝吉兆。自你來到邕州,這兩年好生興旺,連我都官升兩階。說別人是天上星宿我是不信的,但通判我信,誰在你身做事誰有好處,這不就是明證?”

徐平愣了一下,想想還真是,這兩年自己穩步升遷,連搭檔也跟着步步高昇,自己還真是本朝的祥瑞,怪不得這麼多人向自己身邊擠。

說這些雜事,是因爲徐平見了本屆的進士名單,裡面有好幾個自己在後世聽說過名字的,不找人說上一通自己憋得難受,沒想到又引到自己身上來。

天聖八年一科,除了歐陽修,還有一位蔡襄在後世也是名人。與天聖五年比起來,這一科的名人多偏向文藝,政治成就遠遠不如。

說些閒話,一會酒菜上來,三人盡歡而散。

因爲曹克明要回京城述職,徐平整理了一份禮物,託他帶回自己家去。有了這一任搭檔的經歷,兩人日後的仕途難免要相互提攜,政治資源便就這麼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過年了,祝大家新年快樂。從今天起要停更三天了,大家都快快樂樂過年吧,年後我們繼續。)

第129章 刻漏社第38章 青苗貸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79章 一劍平亂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95章 垂釣黃河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32章 東華門第160章 政策原因第284章 新軍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220章 星空(下)第27章 牧草換豆第25章 你們不懂第13章 折支第25章 官場浮沉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13章 折支第18章 草市第209章 截斷後路第138章 憤怒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4章 煩心事第25章 你不明白第88章 紙醉金迷第49章 戰後忠州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36章 組織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68章 別跟着我第76章 那些同年第56章 錢入戶等第61章 按戶配炭第90章 病來如山倒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284章 告罪使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42章 審問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49章 舊部第97章 布衣上書第80章 按規矩來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87章 好事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314章 偷營第118章突然遭遇第1章 宰相第43章 重逢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20章 西行第21章 衆人到來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28章 蟾宮折桂第137章 何爲神?第196章 機遇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34章 移民第18章 種士衡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32章 柳八娘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37章 階級法第54章 心有不足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191章 反擊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91章 軒然大波第134章 救星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80章 轉機第92章 收權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294章 養起來第53章 炭價風波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6章 知州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56章 銅版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43章 舉手之勞
第129章 刻漏社第38章 青苗貸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79章 一劍平亂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95章 垂釣黃河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32章 東華門第160章 政策原因第284章 新軍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220章 星空(下)第27章 牧草換豆第25章 你們不懂第13章 折支第25章 官場浮沉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13章 折支第18章 草市第209章 截斷後路第138章 憤怒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4章 煩心事第25章 你不明白第88章 紙醉金迷第49章 戰後忠州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36章 組織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68章 別跟着我第76章 那些同年第56章 錢入戶等第61章 按戶配炭第90章 病來如山倒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284章 告罪使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42章 審問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49章 舊部第97章 布衣上書第80章 按規矩來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87章 好事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314章 偷營第118章突然遭遇第1章 宰相第43章 重逢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20章 西行第21章 衆人到來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28章 蟾宮折桂第137章 何爲神?第196章 機遇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34章 移民第18章 種士衡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32章 柳八娘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37章 階級法第54章 心有不足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191章 反擊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91章 軒然大波第134章 救星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80章 轉機第92章 收權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294章 養起來第53章 炭價風波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6章 知州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56章 銅版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43章 舉手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