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

崇政殿位於大內深處,緊挨皇城最北端的後苑,是皇帝最常呆的地方,諸凡殿試、慮囚、官員召對與引見及選汰禁兵等活動都在這裡進行。當然,還有軍頭司呈試武藝人和演武,也一樣是在這裡。

對於現在的皇帝而言,崇政殿還有另一層含義。自十三歲登基,一直是太后垂簾聽政,開始年齡小還不覺得,到如今十年過去,已經二十多歲了,國家大事還全都由太后作主,再是沒脾氣的人心裡也窩火。

太后垂簾聽政在旁邊的端明殿,而這崇政殿則是天子私人地方,做任何事情都相對沒有拘束,小皇帝沒事便喜歡呆在這裡。

今天崇政殿裡格外熱鬧,從邕州回來的石全彬帶來了徐平對交趾大勝的捷報,還帶回了各種新奇玩藝,要把那場大勝在殿裡演示給小皇帝看。

靠近殿門的地方,劉永年領着一羣少年,舉着木刀木劍,躍躍欲試。

劉永年是劉從德的兒子,父親早亡,自小被養在宮中,十二歲才允許他到宮外居住。

劉從德無才無德,只是倚仗劉太后的寵愛,一生榮華富貴,爲人處事卻一無可取。這個兒子與父親卻完全不同,自小工書畫,又富勇力,舞刀弄劍不在一般武將之下,可謂是文武雙全。

小皇帝對他喜愛非常,自小就經常帶在身邊,以至引起羣臣議論,強行讓他搬出宮來。

說到劉永年,就不能不說小皇帝的花邊新聞。

據說當年選皇后的時候,小皇帝看中的是太后老家一位姓王的少女,但太后卻以這少女太過漂亮不適合爲由,別選了現在的郭皇后。轉過頭來,卻把這位落選的少女嫁給了她前夫的兒子劉從德,也正是劉永年的母親。劉從德早死,年輕守寡的劉夫人以看望太后爲名,經常出入宮中,小皇帝又把劉永年自小養在身邊。諸般事情加起來,京城便有流言,說小皇帝與劉夫人私通,劉永年實際上是小皇帝的私生子。

這種事情真真假假,京城的百姓又一向是大嘴巴,傳得多了,外朝的大臣們又不能真地查這事情的真假,小皇帝在私生活尤其是男女之事上也一向給人把柄,便合力把劉永年逐出宮了事。

雖然不能在宮裡居住了,劉永年卻依然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像今天這種熱鬧場面,便由他帶着一幫宗室外戚少年扮演進攻的交趾軍隊。

石全彬帶着幾個小黃門,則扮演防守的宋軍。認真地擺弄過了各種器具,檢查無誤,石全彬對小皇帝道:“官家,諸般都已就緒,聽您號令!”

小皇帝興奮地擺手道:“既已妥當,便就開始!”

殿門旁的劉永年似模似樣地行個軍禮:“遵詔旨!”

說完,手中木刀一揮,帶人朝着殿中的一衆小黃門衝了過來。

這少年自小長在宮中,皇子一般的人物,小黃門一向恭謹慣了,突然見他向自己衝過來,不由慌了手腳。

石全彬敲了旁邊的小黃門腦袋一下,口中罵道:“我大宋官軍,豈能臨陣措手不及!還不快放炮!”

小黃門這才清醒過來,慌不迭地點着了身前的迷你型小火炮。

隨着一聲爆響,炮口飛出一粒豌豆,正中衝來的劉永年小腹。

見劉永年混不在意,石全彬急忙高聲喊道:“大郎,你已中炮,如何不倒?這樣就演不下去了!”

劉永年把掉到地上的豌豆撿起來,不屑地道:“我是披堅持銳的戰場大將,一粒豌豆如何打得倒我?”

石全彬無奈地道:“我們殿上官家面前演武,自然用的是豌豆。若是戰陣之上,炮裡打出去的可是腦袋般大的巨石,別說是大郎,壯年也打倒了!”

劉永年猶自不服,看着端坐的小皇帝,高聲問道:“官家,我可是這樣就要倒了?如此太過兒戲!”

“倒了,倒了!”小皇帝笑着擺手,“你如今演的是交趾武將,中了我大宋的炮,如何能夠不倒!”

劉永年無奈,苦着臉拄着刀慢慢倒在地上,還不甘心地在地上抖手抖腳。

見首領一下就中炮倒地,其他少年都是怔了一下,在原地左看右看,猶豫着要不要繼續進攻。

劉永年見了,氣得躺在地上用拳頭捶地:“戰陣之上,怎能左顧右盼!兩軍相交,自當奮勇向前,你們還不快快向前衝殺!”

小黃門們初戰告捷,立即來了勇氣,七手八腳地擺弄着迷你的弩箭,向火炮裡重新塞火藥裝豌豆,一時忙個不休。

當年在谷口,交趾一萬多軍隊,不過幾輪炮轟,箭雨之下就潰不成軍,這些宮中少年自小嬌生慣養,嘻嘻哈哈的,更加無法躲避。

看着一衆少年或中炮,或中弩箭,紛紛倒在地上,小皇樂不可支,問一邊的石全彬:“你這演武太也兒戲,當是谷中難不成勝得也是如此輕鬆?”

“官家明鑑,當日谷中一戰,小的親眼目睹,僅僅半日時間,全殲交趾精兵一萬餘人,我大宋無甚傷亡。我大宋上下用命,徐平指揮得當,比今日殿上所示,贏得還要輕鬆許多。”

劉永年從地上蹦起來,口中喊道:“閣長你說得太也誇張,戰陣之上刀槍相見,箭矢紛飛,哪裡能夠這樣不近身就贏下一戰?剛纔是我們這些人沒經過戰陣,陣形紛亂,不如再比試一回如何?”

馬季良是劉永年的親姑父,雖然他自己自小長在宮裡,對馬家與徐家的爭執只是略有耳聞,心裡還是對徐平有偏見,怎麼甘心輕鬆長徐平的臉?

小皇帝正在興頭,剛要答應劉永年的話,門口侍立的一個小黃門進來啓奏道:“官家,上御藥供奉羅崇勳求見!”

這是太后身邊紅得發紫的人物,小皇帝也不敢怠慢,急忙上他進殿。

崇政殿這裡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接見大臣的地方,自真宗皇帝起,爲防止泄露朝廷機密,內外都有內侍和兵士把守,門窗都有遮掩,不是想進就能進的地方。以羅崇勳的地位,也不能想進就進。

得了旨意,羅崇勳向小皇帝見過了禮,沉着臉道:“太后教旨,着小的來問官家,今日緣何罷了經筵?”

太祖太宗兩朝,都勤於政務,定下日朝的規矩,天不亮上朝,然後便殿召對大臣,處理政事,往往一直到深夜。真宗後期身體不允許,才改爲兩日一朝,一直延續到現在。小皇帝上朝的日子少了,但每天的作息卻有了規矩,上午上朝視事,與太后一起在便殿與宰執大臣處理政事,下午則是經筵,跟着幾個有名的儒臣學習,晚上往往還要與太后一起垂簾理事。

今日要看石全彬殿中演武,便罷了經筵。因爲太后這些日子一直身體不舒服,小皇帝便自作主張,沒向太后請假,沒想到太后發覺之後派人來問罪。

劉太后一向嚴厲,對小皇帝管束得極緊,不僅僅是把持着國家大政,連小皇帝的飲食起居也都一一過問,定的規矩連從小帶着小皇帝的楊貴妃也得小心遵守。自小養成的習慣,小皇帝對這位太后一向都有些懼怕。

聽見羅崇勳代太后向自己問罪,小皇帝忙起身道:“石廷彬從邕州回來,今日在殿裡演示邕州之戰,以故暫罷經筵一日。大娘娘最近身體欠安,不欲讓他分心,卻沒告訴一聲。”

羅崇勳道:“爲了邕州的事,太后煩心得很,沒想到官家卻還在這裡看這些小孩把戲!剛剛呂相公帶着宰執大臣,入宮求對,說的就是邕州的事!太后已讓他們到端明殿稍待,官家也速速過去!”

這位小皇帝,也就是徐平前世歷史上的仁宗皇帝,一向是以寬厚沒有脾氣著稱,手下的這些內侍,尤其是太后面前正當紅的內侍,在他面前一向沒有規矩。自小到大,已經習慣,今天對羅崇勳的這副嘴臉倒也習以爲常。

當然,小皇帝到底有沒有脾氣,外人是不會知道的。但從他的各種事跡看起來,脾氣只怕還是有的,不過是被他驚世駭俗的剋制力掩蓋起來罷了。

劉太后是嚴母,從小到大,把小皇帝管得死死的。而負責小皇帝日常生活的楊貴妃就完全不一樣,對小皇帝充滿溺愛,甚至與他一起對抗劉太后定下的嚴厲規矩。

被這樣兩位母親養大,小皇帝還能對兩人同樣親近,並不與一般的孩子那樣誰對自己好就對誰好,誰管自己就討厭誰,氣度見識非比尋常。

徐平前世的歷史上,仁宗皇帝的這種特點幾乎貫穿一生。在公事上,他表現得極其剋制,被包拯噴一臉唾沫也擦擦臉沒事人一樣。而在私事上卻非常任性,幾乎是不講道理,廢皇后立皇后,誰也勸不住地追封自己喜歡的人爲皇后。寵愛長女安康公主,各種破格壞規矩,鬧出宋朝公主最大的醜聞,接班的數任皇帝都腹誹不已,神宗甚至爲此專門立規矩。

歷史上的仁宗,應該說是把當皇帝作爲自己的職業,而且並不怎麼熱衷這份職業。不過他表現出了極高的職業操守,盡職盡責地扮演了這個角色。

一直到宋室南渡,歷史上的仁宗在宋人眼裡評價不高,所謂“仁宗皇帝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因爲他對皇帝這份工作並不怎麼滿意,所以很少有魄力十足的舉措,但他又極有職業操守,把皇帝當得似模似樣。

而今天,徐平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終於真正地影響到了這位小皇帝,他必須要做出選擇,選擇之後,他還能不能以小職員的心態當皇帝呢?

(一直說有了盟主之後要加更,結果拖了這麼多天也加不出來,感覺自己的話都快沒信譽了。今天算是了結了這份承諾,一下就覺得輕鬆許多。晚上的兩更照常,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54章 解散佛社第31章 端午(下)第76章 稅改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132章 兌水再賣第91章 災年第192章 鑿齒蠻第64章 金光頂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65章 永寧侯府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14章 邊亂第217章 銀行(上)第67章 猜測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32章 春暖花開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77章 賬目第216章 王拱辰開店(上)第7章 第一權臣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83章 炸城門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295章 強兵策第184章 爲什麼呀?第25章 追捕逃亡第13章 蠻人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38章 出仕第116章 對衝第73章 點將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230章 審計司第214章 僵局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31章 牛官司第260章 宜將剩退窮寇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23章 又想錯了第199章 傳承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82章 立足於打第308章 怪物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31章 探花郎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71章 北巡第89章 魑魅魍魎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54章 家賊說一下最近情況第41章 串香第26章 前奏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13章 折支第64章 歸來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11章 回莊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209章 楊文廣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209章 楊文廣第188章 開戰第29章 端午(上)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9章 宣詔使臣第63章 工場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91章 軒然大波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38章 青苗貸第71章 戰場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168章 大新聞第65章 離開河陰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54章 買馬
第54章 解散佛社第31章 端午(下)第76章 稅改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132章 兌水再賣第91章 災年第192章 鑿齒蠻第64章 金光頂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65章 永寧侯府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14章 邊亂第217章 銀行(上)第67章 猜測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32章 春暖花開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77章 賬目第216章 王拱辰開店(上)第7章 第一權臣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83章 炸城門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295章 強兵策第184章 爲什麼呀?第25章 追捕逃亡第13章 蠻人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38章 出仕第116章 對衝第73章 點將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230章 審計司第214章 僵局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31章 牛官司第260章 宜將剩退窮寇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23章 又想錯了第199章 傳承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82章 立足於打第308章 怪物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31章 探花郎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71章 北巡第89章 魑魅魍魎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54章 家賊說一下最近情況第41章 串香第26章 前奏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13章 折支第64章 歸來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11章 回莊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209章 楊文廣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209章 楊文廣第188章 開戰第29章 端午(上)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9章 宣詔使臣第63章 工場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91章 軒然大波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38章 青苗貸第71章 戰場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168章 大新聞第65章 離開河陰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54章 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