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

不過,王陽明的擔心還要再飛一會兒。

朱厚煌說道:“樞密副使黃士龍上前敘功。”

立即有人將一個椅子放在戚景通身後。

朱厚煌的安排之下,雖然王陽明與戚景通距離御座的距離相差無幾,戚景通稍稍遠一點,但是彼此之間的距離卻很遠。

他們身後能安排好些人。

不過在樞密副使黃士龍上前的時候,有一個人的目光看着黃士龍,覺得很不舒服。

這個人就是劉老刀。

劉老刀現在的位階,低於黃士龍半截,讓他覺得很不舒服,其實現在有人明眼人都看出來,樞密使,與樞密副使,分別代表着雍軍,與雍軍水師。

劉老刀希望得到許棟的那個位置,現在在黃士龍的手中,比資歷黃士龍遠遠在劉老刀之下,他心中豈能平靜。

一串串珍珠,擋住了朱厚煌的目光。讓人看不清楚,但是朱厚煌卻看下面看清清楚楚。

朱厚煌對有些君王要殺功臣,有些瞭解了。

有些功臣功勞是有,但是跟不上局勢變化,比如劉老刀,他根本不適應即將到來的新海戰時代,說到底,劉老刀打仗是靠經驗,但是黃士龍是家學淵源,靠的是腦子。

朱厚煌又怎麼會將東雍水師的重任交給一個莽夫啊?

而且劉老刀心思之中,草莽心思太重,還沒有完全轉化爲官軍的心思。朱厚煌更不能完全放心。

正想的時候,黃士龍就開始敘功了。

他與戚景通所說的不大一樣。

戚景通所說的,主要放在輝煌的歷史之上,打過那些仗,打過那些勝戰,有過多少斬首,有過多少俘虜,佔據多少地盤等等。

但黃士龍重點在盤家底。

他將水師的輝煌歷史一筆帶過,但是在水師現有規模上,卻下了濃墨重彩。

“如今東雍水師有,戰艦二百餘艘,其中新式戰艦,不足五十艘,大福船不足百艘,其餘都是濫竽充數之輩。殿下遷都南都,而南都於水陸要衝,乃兵法爭地,必建強軍以護之。而東雍爲我雍國龍興之地,當留重兵鎮守,南都又需要水師庇護,臣請殿下撥重金以建水師。”

黃士龍這一番話,最不高興的人就是戚景通了。

戚景通暗暗咬牙。

不得不說,東雍已經變成了一個正式的國家之後。內部的紛爭也就越來越明顯。

雍軍與水師之間,就是經費之爭。

吳行之這個人,似乎很低調,但是他卻是朱厚煌控制丞相府的重要一環。掌握了所有資金的支配權。

吳行之的任務是什麼?他首先要規劃出每個部門所需要的經費。然後上報給朱厚煌,朱厚煌批准之後,缺額由少府填上。

朱厚煌剛剛到東雍的時候,萬事沒有一個章程,所有財政支出隨意性很大,但是隨着數年過去了,很多部門的財政都有一定之規了。吳行之就按朱厚煌的意思,以年爲單位做預算。分配給各部分。

所以外廷的所有錢,收上來之後,都要從吳行之這裡轉一圈下去。

吳行之做預算的時候,是按部門來的,也就說在沒有樞密院之前,吳行之的錢,是直接打到雍軍,與水師賬目上的。

而現在有樞密院之後,預算是直接給樞密院的。

這就出了一個問題,水師的多了,雍軍的就少,雍軍的多了,水師的就少了。

這就造成了,原本戰友狀態的水陸兩軍,瞬間轉化成仇人狀態。當然這個規模還不明顯,僅僅是上層爭預算的幾個人這裡。

不過,朱厚煌預計,數年之後,水陸兩軍定然會變成互相嫌棄的狀態。

這也有朱厚煌的算計在裡面。不過也完全是朱厚煌的算計。

朱厚煌不得不面對一間事情,那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朱厚煌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一千士卒之中,他能將軍中每一個低階軍官的名字,叫上來。

但是將精力放在十萬大軍之中,卻只能準備一下高級軍官的履歷而已。

現在雍國的軍事力量已經有十萬之衆,這還不算僕從軍,朱厚煌相信將來東雍的軍事實力絕對不僅僅是這些。

所以朱厚煌不得不面臨一件事情,他對東雍軍事力量的控制在下降。

朱厚煌知道,也自己的威望,下面的士卒根本不會反抗自己。但是他作爲創業之主,不得不爲雍國以後着想。他已經很多措施了。

比如被命名爲龍驤衛的親軍,被李良欽親自管轄,經費直接走少府,不過,吳行之那一關,朱厚煌向軍隊下命令,必須經過丞相,樞密使的附署的,纔有法律效力,當然了現在是一個過場。不管是丞相還是樞密院都不對抗雍王的命令,但是將來可就說不定了。

但是龍驤衛卻不一樣,他是王室親衛,或者說是私軍。

朱厚煌發飆起來,讓他們去殺丞相,他們也必須幹。

但是龍驤衛不足萬人,將來擴張可能也不大。所以將水陸兩軍的經費弄到一起,故意在水陸兩軍之中,弄出一點小矛盾。

這是應有之意。

朱厚煌說道:“此事,樞密院自己決定就是。孤不過問。”

開玩笑,就朱厚煌來說雍軍水師雖然有點不夠用,但是大致上已經差不多,真弄個戰艦千艘,去打誰啊?要知道維持艦隊,不必打造艦隊花費少多少。

所以,朱厚煌早已決定,水師緩慢擴張,不要步子太大,扯到東雍的彈,畢竟海禁令還在,東雍的財政狀況一直沒有好到什麼地方去。

凡是還是悠着點爲上。

朱厚煌委婉的回絕了黃士龍。

朱厚煌接着說道:“少府令許鬆,上前敘功。”

立即有太監將椅子搬過來,不過,少府令的位置很特殊,他並不與丞相,樞密院一起,而是在左側。

朱厚煌的高臺是與王陽明一行人正對着,而少府令許鬆的位置,卻在朱厚煌的右側,王陽明的左側。

這是表明少府令的特殊位置,他不是外廷官,他是內廷官。甚至沒有品階在身。

少府令許鬆,站在前面行禮之後,說道:“臣奉命接管少府以來,興建鹽場,鐵場,炮場,礦場,船場,並掌管東雍錢莊,發現紙鈔。共借給丞相府,三千四百七十八萬兩銀子。”

這個數字,滿堂皆驚,瞠目結舌。

許鬆的眼睛掃過全場,避開王陽明在吳行之身邊多停留了一會兒。

朱厚煌一聽就知道,許鬆心中有氣,要灑氣。

三千四百七十八萬兩,聽起來很多,但是從東雍建立一開始,朱厚煌就是走商業填補農業的道路。

少府一直在東雍上面砸前。

數年砸了三千萬多萬兩,但是如果分到八年之中,也算不了多少。

也是,很多經費,直接填到軍隊之中,沒有過丞相府的手續,畢竟之前東雍的體制並不是太完善的,如果將這些軍費算上,錢只會更多。

如果不是花費如此之大。同樣是壟斷貿易,鄭芝龍富可敵國,爲鄭家留下豐厚的家底。而朱厚煌卻時時擔心,紙鈔崩盤,擔心東雍發生經濟危機。

說起,王陽明對朱厚煌最大的幫助,並不是他怎麼領兵打仗,恰恰是因爲王陽明爲朱厚煌完善了紙鈔制度。

仿造宋代交鈔局,加上朱厚煌很多思想的錢莊,承擔了最少一千多萬兩的債務。從這方面來說,即便是加上少府,東雍依舊是赤字太多。

朱厚煌在這裡想的時候,許鬆卻在那邊開噴了,名爲敘功,實則是貶低丞相府。將丞相府上下噴的體無完膚,讓他們顏面無存。

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奪升龍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一百章 傷寒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
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奪升龍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一百章 傷寒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