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

大朝會來得人很多,東雍各級官員都有人來,似乎府一級的正印官都來了,此外還有軍隊上的人。

大家都議論紛紛。

有無數流言在傳遞,有雍王殿下有正式開國,有的說雍王殿下要打仗了,如是等等。

但是朱厚煌卻沒有功夫理會。

朱厚煌忙得不可開交。

甚至朱厚煌都有些後悔了,他沒事玩什麼大朝會啊?

很多禮儀上的東西都找上門來了,甚至王陽明對制定雍國的禮儀也非常的熱衷。

很多事情,朱厚煌都需要定奪。

比如說東雍的官服。

東雍的官服之前與大明的官服,幾乎是一摸一樣的,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而東雍的官服改還是不改。

按理說,正德給朱厚煌的權力,朱厚煌改服色什麼的,都很正常。但是朱厚煌決定,不去刺激嘉靖了,所有東雍文官的服色都沒有該。但是所有官服都進行了緊身射擊,袖子從開口變成了收口了,從整體氣質上變得乾淨利落了。

但是武官的服色卻變動很大。

軍中裝束尚紅,所有的軍中都是紅衣。但是所有軍裝都以方便爲主 而起軍中標識卻是卻把在胸前,看胸前的標識辨認官階。

而不是以衣冠禽獸辨認。

其實有一個問題,要朱厚煌一定解決,就是官階問題。

東雍的官階到底有幾品,到底誰的官階比誰的大?這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朱厚煌建立的官制,在縣府一級別,是非常明白的。

縣令是七品,縣丞是從七品,或者是八品,縣尉與縣丞一樣,從七品或者是八品。縣令下面的各級主事,也都是八品,或者從八品,至於當差的人,都是九品,或者從九品,再下面就是臨時工。

雖然朱厚煌沒有規定臨時工,但是實際運作之中,他們總能冒出來,朱厚煌也沒有辦法。

府一級別,一般來說知府是五品上下浮動,而知府助手,府丞,府尉與縣丞,縣尉一樣比知府低一級或者半階。都是從五品,或者六品。各級主事也都是從六品,或者七品,與縣令相差不多。

然後是省一級別,現在東雍沒有設省,唯一近乎省級別的官職,是朱厚煌曾經設立過的東雍留守。

不過,朱厚煌預定的是三品。

但是中央官職上沒有確定什麼。

ωwш◆ тTk ān◆ C〇

因爲按大明官職,雍王長史不過是五品官而已。朱厚煌設立的府級別的官員,不過五品。還沒有超出這個限制。

而朱厚煌如果設一個三品,或者一品的雍國相,那麼自立門戶之心,或者說北京方面認爲的不臣之心,就昭然如揭了。

所以,朱厚煌在東雍的時候,是有所保留。

但是限制朱厚煌遷都南都,不就是要向北京證明,他沒有北向之心,向天下人證明,雍王沒有靖難之心嗎?

所以,自立之心,根本不需要掩飾了。

朱厚煌與所有商議過了。

設立國相,三品,王陽明擔任。

該御史大夫爲廷尉,王九川擔任,三品。

設樞密院使,掌管樞密院,三品,戚景通擔任。

設六部尚書,從三品,各有分派,其中設吳行之爲戶部尚書,爲三品。

這些要害部門定下來,其他非要害部門就好定了,比如說府學。

但是還有一個部門,就讓朱厚煌爲難了。

那就是少府了。

按說少府,應該與長史府分庭抗禮啊。長史府搖身一變成爲了丞相府,而少府不應該也成爲一個三品的衙門嗎?

但是少府已經夠龐大了,如果再讓少府繼續龐大下去,難免要影響朝中的勢力平衡,最後,少府或許會奪取丞相府的權柄也說不定啊。

看漢代歷史就可以知道,內廷如何將外廷架空的,漢武帝如何將一個個丞相變成牽線木偶的,東漢的宦官如何與外戚相爭的。

這歸納起來,就是內廷與外廷的爭鬥。

朱厚煌作爲人君日久,越發明白,制度治國,以法治國,都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卻很少能做到,國家的根基是人,不是機器,法律條文不過是政治-爭鬥的確定文件。自然會因爲政治-鬥爭的勝負而改變。

少府的強大,不符合朱厚煌的政治預期。畢竟少府太過強大會壓制民間資本的興起,單單依靠皇室資本,到底能不能將社會推動到資本社會,朱厚煌自己都不明白。

所以,皇室資本需要有,但是必定要約束在一定範圍內。

但是因爲東雍開創的種種問題。少府在東雍的政治體系之中作用很大,少府根本不滿足於現在的位置了。

他們想要更大。

而丞相府這邊,也覺得少府被限制。

怎麼說,很多時候思想決定很多問題。

少府這麼強大,在文官的心中,卻都是權宜之策。是特殊時期不得不爲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策。

將少府很多東西納入丞相府的管轄,對他們來說也是自然而然的抉擇。

所以對少府令許鬆定官階,就是對少府的政治定位。朱厚煌想了又想。以他的本意,少府令最後沒有官階,不過少府令本身應該有爵位在身。

少府與丞相府是完全不同的體系。完全分割開來,對朱厚煌來說,纔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如此一來,又有一個問題了。

爵位的問題。

朱厚煌十年苦功,有了這一點基業。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上書讓朱厚煌建號開國了。當然他所想的不是建號開國的問題。

而是如何酬功的問題。

特別是爵位問題。

朱厚煌的本意,是裂土封侯。接南洋大片荒蕪的土地封過功臣,不過爲了限制,卻不能世襲,只能世襲三代,或者因爲功勞,被特許世襲,否則只能降爵繼承。

但是要不要限制就大封羣臣。

也是一個問題所在。

朱厚煌知道東雍雖然是一國氣象,但是根基太淺了,而且下面還有一場大戰。就是靖難之戰。遠遠沒有到天下安堵的情況,現在分封功臣,恐怕這些功臣都會將心思放在建設領地之上了。

朱厚煌決定,封侯,先封數位,讓所有人看到念想,一來解決這個問題,二來也算是爲將來的大戰做準備。

爵位朱厚煌大致劃分爲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中在朱厚煌看來,子,男兩爵,不臨土。所以不過是加年俸而已。唯獨伯,侯,公,三爵纔是真正封土。

伯爵,封一鄉之地,侯爵封一縣之地,公爵封一府之地,王爵封一省之地,不過,同姓親王,等同公爵。異性王不封,當然這個不封是潛規則。

朱厚煌整理一番,不過僅僅是一個大綱而已,將這個大綱交給了禮司,禮司立即瘋狂起來,然後上書反對,被朱厚煌拒絕。

消息瞬間傳出來,讓冷清的南都迅速熱鬧起來,再怎麼冷清,也擋不住他們火熱的心,都在紛紛議論,封誰,或者他們能得了什麼爵位。

甚至吳太后也知道,叫朱厚煌去問,他舅舅,吳鳳儀到底能有一個什麼爵位。不過都被朱厚煌擋過去,只有在正旦大朝上決定。

嘉靖四年的正旦大朝,要決定很多事情。

不過,私下裡朱厚煌也很苦惱,到底該封誰,他確立幾個原則,死去的先封,因爲人死了,再也沒有建立新功勞了,所以先封。也算是酬謝功臣。

第二就,是幾個大佬先封了。比如王陽明,戚景通,吳鳳儀,等人,這算是確立他們的政治地位,絕對不能忽視的。

然後是從老早的先封,這都知道資歷問題。什麼時候都不會沒有的。

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九百章 影響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章 傷寒第四百三十章 南征影響三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一百章 傷寒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
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九百章 影響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章 傷寒第四百三十章 南征影響三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一百章 傷寒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