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

朱厚煌心中細細考量,忽然看到張翰。他忽然下定了決心。

寧失一子,莫失一先。

既然,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那就將戰爭的節奏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朱厚煌忽然對張翰說道:“張翰。”

張翰正在想到到底是什麼消息,讓雍王如此失態。卻不想雍王冷不防的忽然叫他。張翰說道:“臣在。”

朱厚煌說道:“孤任命你爲孤的親衛,現在就去府中侍衛處訓練禮儀。”

張翰說道:“是。”

朱厚煌就再也不去看張翰,說道:“命王師,許統領,許少府,吳行之,吳司長,戚司長,乃至於各營營國,全部在大殿集結。”

吳鳳儀說道:“是。”

不過轉眼之間,書房之中,只剩下張翰一個人。張翰頭上微微發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他知道,一定要發生了大事。

大殿之中。

朱厚煌坐在主位之上。

吳鳳儀將情況一一說明,這樣的情況之下,這種重大勢力的此消彼長,讓所有人都需要好一陣子消化。

王陽明先行發言,說道:“殿下意下如何?”

朱厚煌反問道:“王師,您意下如何?”

王陽明一聽這話,就知道朱厚煌已經下定決心了。王陽明本意是不想打。不是別的,就是看着東雍的情況每日都有進步,正處於高速發展之中。他不忍心打斷這樣的發展勢頭。但是王陽明也明白,很多情況下,不是你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的。

讓王陽明選,王陽明希望可以維持一個防守的姿態,等將來大勢在我之後,再壓榨過去,不過王陽明隨即就知道不可能。

海戰不是陸戰,陸戰可以找一個關隘,找一座城池,在平原上堅守,但在茫茫大洋之上,進攻遠遠比防守容易的多。

王陽明說道:“還請殿下吩咐。”

這一問一答之間,朱厚煌已經將主動權牢牢的把持在手中了。朱厚煌說道:“孤想舉兵南下問罪渤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問罪小小的渤泥,只需一個使者而已。何須舉兵南下。朱厚煌的意思非常明顯,就是想逼迫着佛郎機人在家門口打上一仗。

但是勞師遠征可不是一間容易的事情。

水師距離古晉最近的基地,就在宿務,而且魏瑞舟移駐宿務,還纔不過幾個月而已,宿務經營的到底怎麼樣子,能不能支撐大軍駐紮。還是一個問題。

還有古晉方面情況如何?渤泥國會不會對抗天兵,會不會與佛郎機合謀。這都是問題。

只是朱厚煌既然已經說出口了,下面的人都不敢輕易的反駁朱厚煌。

隨着朱厚煌的實力一點點的增大,朱厚煌的權威也在下臣的心中豎立起來,在坐的所有人,恐怕也只有王陽明有底氣反駁朱厚煌的意見。

朱厚煌一開始還覺得不好,唯恐自己沒有人勸諫,有所過失。但是漸漸的都已經習慣了。朱厚煌習慣只需要說服王陽明之外,就無須理會其他的人的意見。

朱厚煌目光掃過許棟。

許棟是水師統領,也是這一次遠征的相關人員。所以朱厚煌看中許棟的意見。

許棟忍不住的嚥了一口唾沫,說道:“臣謹遵殿下旨意,只有殿下一聲令下,臣願意去渤泥問罪其君。”

這一戰許棟到底有沒有把握?準備的來說許棟是沒有的。

許棟是朱厚煌麾下水戰第一人,也與佛郎機人交過手。佛郎機人上一次之所以能逼着朱厚煌立下城下之盟。是因爲船堅炮利沒錯,但是如果僅僅只以爲是船堅炮利,就有問題了。

葡萄牙人能遠航萬里來到東方來,他們的海洋精神,乃至於水手的配合程度,遠遠要超過了東方的水軍。

海戰。固然是大船勝小船,大統勝小統,但是彼此實力相近的時候,還是要考驗水手的磨合能力,還有將領的指揮能力。

許棟固然是朱厚煌麾下的海戰第一人,但是許棟不過海商出身,他也沒有專門的系統的學習過怎麼打海戰,不過是從一次次戰鬥之中積累的經驗。

他每每回想起當初與佛郎機人交手的時候,不可戰勝的感覺,就再次涌上心頭。他暗道:“即便是敗了,也能保得殿下安全歸來。”

海戰不比陸戰,特別是帆船時代的海戰,想全殲對手,往往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就好像當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他最大的損失並不是英軍帶來的,反而是風暴帶來的,在英軍面前敗退之後,還保存着相當實力的艦隊,卻沉沒於大西洋的波浪之中。也說是這個時代海戰的特點之一。

所以許棟認爲,他或許不能取勝,但是保住朱厚煌平安撤回東雍卻是可以的。所以他不像冒着惹朱厚煌生氣的風險,反駁朱厚煌。

朱厚煌又問道:“行之,財政上怎麼樣?”

吳行之不知道什麼時候,鼻樑之上安放一個眼鏡,就是一個眼鏡片,並不是常見的雙片眼鏡,他推了推眼鏡,說道:“財政上面還算不錯。”

吳行之的身體好像是與東雍的財政狀況相連着,當東雍的財政狀況不好的時候,吳行之就憂心忡忡動則生病,當東雍的財政情況轉好的時候,即便是有一些頭疼腦熱也會轉危爲安。熬熬也就過去了。

吳行之說道“雍南等地,賦稅即將徵收,這是一筆收入,再加上貿易收入,關稅收入,今天的財政應該能有結餘,現在臣手中有二十萬兩,如果挪移一下其他款項,能籌夠五十萬兩,再多的都沒有了。”

朱厚煌越發感到東雍的財政問題嚴重。他覺得東雍的財政問題嚴重,怎麼說啊。從朱厚煌開拓東雍開始,朱厚煌的財政收入都在一種非常不健康的情況之下,朱厚煌每日好像着了火一樣的找錢,找到錢之後,立馬就填補缺口了。吳行之作爲東雍的財相,也不過理清數字而已,根本沒有一點規劃,或者說所有的規劃都是朱厚煌與當時長史一言而定。

這樣的財政制度是不健康的。

朱厚煌說道:“行之,這一段時間你好好的理清財政制度,最少財政年度預算這個要搞出來。”

吳行之說道:“是。”

朱厚煌也知道,吳行之其實在能力上不過是平庸而已,比不得那些理財聖手,但是朱厚煌卻一直讓吳行之坐在這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上,沒有其他想法,就是取吳行之一個忠心而已。

朱厚煌說道:“汪直。”

“臣在。”汪直說道。

朱厚煌說道:“這一次南征,所帶陸軍無須太多,孤就點你營了,回去做好準備。”

汪直大喜說道:“是。”

這一次決勝的關鍵在於水師,而不是陸師,朱厚煌準備給汪直送一個功勞。無他想讓他與俞大猷相抗衡。

俞大猷此刻已經是東雍重臣,序列還在水師統領許棟之上,手握兩營兵馬,還有萬餘府兵,還有一支艦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俞大猷做得也很好,在峴港,海防厲兵秣馬,雖然沒有真個加入安南內戰,但是卻直接影響了鄭氏與莫氏之間的明爭暗鬥。他們都不敢輕易動手。一方面鄭懷興要平定北方,將北方攬在懷裡,一方面莫氏以海陽爲基地,東山再起,南方又是鄭綏與鐵山伯余部的戰爭,大戰沒有起,小戰不斷。

而這一切亂象之後,都有俞大猷的籌謀。俞大猷有成爲雍軍之中第一人的跡象。

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十八章 經緯【1】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一百零三章 人之將死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達戰場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十七章 練兵2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三十章 宣府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
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十八章 經緯【1】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一百零三章 人之將死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達戰場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十七章 練兵2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三十章 宣府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