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

又是一天過去了。

朱厚煌在祠堂之中待了整整一天。

其實雖然吳氏讓朱厚煌跪祠堂,但是他畢竟是雍王世子,整個雍王府之中,根本沒有一個人敢管他,他要是想出來,根本沒有敢攔。

只是朱厚煌自己在反省自己這一段時間之內所做的一切。

很多時候,朱厚煌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但是此刻想想有太多想當然的地方了,他做的最成功的反而是訓練出一隻三百人的軍隊,其他方面可以說是一事無成。

他想得多,做得多,想從上層影響整個大明,將整個大明帶入歷史另一條河流之中,幾乎是不可能的,最起碼正德自己都做不到,更不要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了。藩王在整個大明上層根本就沒有話語權,他不過迎合正德做了一點事, 就被如此針對。

說實在的,在大明這麼多年了朱厚煌也瞭解一些大明士大夫的想法了。

首先他們不希望一個強勢的皇帝,太祖皇帝在這些文官留下了深深的陰影,這一點到了現在還沒有散去,故而大明文官有一個隱性的共識,限制君權。怎麼限制君權?首先,高舉祖制大牌,用祖制來限制皇帝,故而凡是變法之類的事務,都深惡痛絕。

其次就是理教,雖然大家都不怎麼遵守,大明文人會玩之處,讓現代人都瞠目結舌。但是對於皇帝,大家一致認爲,皇帝要是仁君,這一點上要從諫如流,要寬容待下,至於主見什麼的一點不重要。只要按照儒家的聖主來要求,至於什麼要求,我們說了算。

所以他們想要的是一個完全尊重他們。聽從他們的君主,所謂致君堯舜上,至於君主怎麼想,這纔不重要。在他們的教育之中,一定要君主是一個完美遵循禮法的皇帝,就好像是弘治皇帝。

只是大明出了正德這樣的君主,是他們完完全全沒有想到的。已經讓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是好,怎麼也不想讓再有一個,故而朱厚煌這樣一個對朱程理學不屑一股的。這樣一個儲君,絕對不是他們想要的。所以

“所以,他們的攻擊遲早會來,我遲早要出京,這是無法挽回的局面了。”

是的,清代儲君廢立,大臣沒有一點發言權,因爲是帝王家事,因爲在大清只有皇帝是人,其餘的都是奴才,奴才自然沒有發言權。而在明代,這個局面完全不同。禮法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存在,而是很多人的信仰。會有很多人前赴後繼的爲了這個信仰付出生命。

所以在大明,光考慮皇帝的心思,而不揣摩大臣們的心思,想成爲皇儲,做夢吧。

朱厚煌之前,還有這一點幻想,但是此刻夢醒了。

門被推開,吳氏走了進來。

朱厚煌回頭看去,吳氏一身宮裝。一看就是從宮中出來的樣子。

朱厚煌猛地站起來,只是跪得時間比較長,兩隻腳上已經麻木了,好像是無數根針紮在雙腿之上是,他踉蹌一下,吳氏立即上前幾步,就要扶住朱厚煌,朱厚煌忽然一擺手說道:“母后,您是不是去找太后了。”

吳氏說道:“煌兒,你死心吧。”

朱厚煌說道:“孩兒知道了。”

朱厚煌說過話,向吳氏行了一禮,說道:“母后如果沒有什麼話,孩兒先行告退。”

吳氏皺起眉頭說道:“煌兒--”

“母后,你放心。”朱厚煌低下頭來,陰影遮住他的雙眼,說道:“明日我就去找皇兄,安排藩國地方,還請母后放心。”

朱厚煌說完之後,頭也不回的走了。

“他從來不叫我母后的。”吳氏一時間有一股無力的感覺。她知道他這個兒子從小聰慧,有主見,好像是一個小大人一樣,不像尋常小孩子那麼纏人。母子之間的感情,不像一般母子那麼深厚。

吳氏一直運行經營這一段感情,只是從今日開始,吳氏與朱厚煌之間,恐怕會有心結。

朱厚煌回到自己房間之內,低下頭微微嘆息一聲。

他雖然是吳氏的親生兒子,但是穿越過來之前,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他心中的母親,就是他前世的母親,而不是吳氏。雖然吳氏對他很好,但畢竟隔了一層。朱厚煌也是用心經營他與吳氏之間的感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十幾年的感情,朱厚煌又怎麼一點感動都沒有。

只是朱厚煌實在受不了吳氏今日這樣。硬生生逼得他在京城待不下去了。

是的,之前朱厚煌,還是想的可能發生,但是現在卻必須這麼做了,因爲孝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自己母親已經出面,朱厚煌又怎麼能違背母命,縱然他有心違背,也承擔不起違背的後果。

自漢以來你,孝就是極其重要的美德。甚至強調到病態的地步,比如說守孝三年。雖然這些並不適應現代人的觀感,但是在那一個時代,就要按照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行事。而吳氏這麼做,又給朱厚煌按上一個若隱若現的不孝的名頭。

朱厚煌深吸一口氣。將這心頭的煩惱甩到一邊。暗暗思考現在的問題。

離開京城已經確定了。但是朱厚煌不想成爲一個在封地終老的藩王。庸庸碌碌的過了一生,只能因爲血脈的緣故,在明史之中留下一點名聲而已。他不願意。

之前,他還有這個做富貴閒人的打算,但是他在正德身邊,經歷了這麼多風風雨雨,絕不甘心。在青史上籍籍無名,豈不是辜負了自己穿越者之名。

所以朱厚煌一定想辦法,讓自己實封,如周制,而不是如同明代的藩王。

“如果在大明十三省,甚至是在陸地上,我想這樣,絕對是不可能的。”朱厚煌的眼睛之中閃過一道亮光。

以朱棣的前車之鑑,任那個皇帝都不會讓藩王擁有兵權的,可以說在整個大明絕對如此,但是如果大明不允許如周代一般的實封,卻又有一些太肯定了。

“大明境內,不是沒有類似國中之國的地方,比如說雲南沐氏,還有云貴川各地的土司。他們都是一方土皇帝,就是是各地巡撫也不能治。”

大明西南的土司問題,是伴隨大明一生的問題,從開國,到滅國,土司之亂,伴隨着大明始終。這些土司很多是從唐宋之際傳下來的,歷史甚至要比打明的歷史還要久遠。

“我想在大明境內得一塊封地,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在海外,如果是現在叫做琉球的臺灣,不是沒有可能的。”

朱厚煌在桌面之上鋪開一張宣紙來,緩緩的研墨,他不是想寫點什麼,而是在整理思路,怎麼才能打動正德。讓正德如自己所願,將自己封到臺灣,如周之封建,而不是以明之封藩。當然他最近最大教訓就是,在大明辦事,並不是只要皇帝允許就可以的。他還要想做什麼,還要文官的支持,或者說默許。

不然他們有無數手段讓你寸步難行。整個大明都在文官集團的控制之下,雖然文官本身未必團結,但是對付藩王的時候,他們很容易達成一致。所以即便有正德的支持,沒有楊廷和的點頭或者是默許,朱厚煌也寸步難行。

朱厚煌想起了楊慎,暗道:“師傅啊,師傅,這一次就看你能不能幫弟子一把了。”

說服正德,朱厚煌很有把握,但是,怎麼說服楊廷和,卻是沒有把握,就看楊慎肯不肯幫忙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十七章 練兵2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
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十七章 練兵2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