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短命皇帝(下)

原來一直安安靜靜的沈應奎,說道:“諸位,現在太子殿下的確是站在我們的敵對一面,不過我們又如何保證北海王殿下登上了皇位,就不會對我們的錢財,予取予求呢?”

“應該不會吧?北海王殿下對我們這些商賈一直多有照顧,而且還爲我們開辦了議會……”這人說道後來,也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說下去了,既然如今太子隨隨便便派一個獄吏出身的汪文言就能夠將議會查封,那麼朱由崧的手段何其厲害,查封議會更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沈應奎看了看四周,對於他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所有的人都有些愁眉苦臉的,可見對於這個問題,他們也是深有感觸,沈應奎趁熱打鐵,說道:“諸位,大明商人此時的力量已經相當強大,因爲農業機械的運用,讓農田上需要的人口迅速減少,而大明的人口卻不會因爲需要的人口減少,而自己減少,大明人口會迅速增加,而且還會越漲越快,離開土地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口則會促進我們工商業發展,而我們則在利用這些人口創造財富,實際上朝廷也需要我們承擔這些人口,正是因爲這些事情,北海王殿下才會召開議會,給我們賦予權力,不過這種權利並不牢固,這是別人送給我們的,如果北海王殿下願意的話,隨時可以收回去,就算是北海王殿下開明,願意一直讓我們把持着朝政,那麼等北海王殿下百年之後呢,誰能保證不會人亡政息,張居正的例子可就在前面擺着呢!”

沈應奎一語驚四座,沈應奎的話讓周圍的人都有些不自在,商賈成爲那些官僚的奶牛,想什麼時候擠,就是什麼時候擠,到現在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千年了,秦漢有呂不韋被逐,大明有沈萬三被誅,這可都是因富而招禍的例子。

張維賢和朱純臣這些有着爵位的人自然不擔心,他們原本就是大明王朝的高層家族,不過在座的其他人都是商人出身,雖然有些官方背景,不過朝中風雲變幻,誰也不知道自己的靠山是爲自己遮風擋雨,還是招災惹禍。

幾個人被沈應奎的話吸引,不由自主地問道:“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沈應奎拳頭狠狠地砸在桌面上,說道:“既然王爺已經將權力給了我們,那麼我們就應該想辦法牢牢抓住,而現在就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在衆人深思的時候,王博突然插嘴:“沈先生,如果我沒記錯,你一向是支持北海王爺的,而且聽說沈先生與王爺面前的紅人邵傑頗有聯繫!”

“這有什麼關係嗎?邵傑是我的晚輩親戚,不過在此時我們都要萬貫家業,都想保住這些家業留給後代,這上面,我們的利益和追求都是一致的,王博王賢侄,我說的沒錯吧!”沈應奎連忙說道。

王博點了點頭,笑道:“沈先生說的是!請繼續吧!”

沈應奎說道:“現在我們正面臨着一個絕好的時機,如今太子和北海王雙方對峙,而我們手裡除了錢還有米麪糧食、絲緞毛呢,這樣我們可以給軍隊提供軍需補給,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鋼鐵,還有打造火槍火炮的工廠,這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東西,如果我們投靠北海王爺,那麼北海王就能夠順利地擊敗太子,如果我們投靠太子,太子則有可能扭轉乾坤,原本最好的選擇是太子,畢竟太子如今處於弱勢,他如果跟我們好好談判,擴大議會權力,宣昭保證我們的權力,我們應該幫助太子,來抵擋北海王,不過此時既然太子選擇了汪文言這些小人一般的官僚,我們就只剩下一個選擇了!”

“沈先生,你也說了,王爺如今兵強馬壯,而且在北海他也有自己生產槍炮和軍需的工場,王爺好像沒什麼需要我們的地方!”一個傻愣愣的商人不禁問道,傻傻的樣子讓人懷疑他是怎麼在商場上混到這種地步的。

“問得好!”沈應奎正待回答,卻發現王博笑而不語,似乎智珠在握,便說道:“王賢侄,似乎是早已經知道,不如就讓王賢侄來說!”

衆人的目光一下子都看向了王博,這段日子以來王博已經開始代替他父親王喬行使王家大權,而且凡事都做得井井有條,這讓衆人都不禁感嘆王喬後繼有人,此時王博也不謙讓,徑直說道:“王爺的確是不需要我們靠向他,但是他需要我們遠離太子,如果我們支持太子,他就算是想要打贏這場仗,恐怕也得花費個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弄不好還會弄成分裂的局面,這是王爺不可能承受的!”

“雖然有些威脅的意思,不過如今王爺恐怕還真得同意我們的要求!至於人選,王賢侄,你看這次究竟是誰去爲好?”

王博笑道:“還是我去吧,這裡我的年紀最小,有事晚輩服其勞!”

王博此舉自然是博得了衆人的滿意,就算是原本跟他一直不對付的陳家玉也不得不出來讚許幾句,畢竟王博這是要去對抗真正有槍有炮的北海王爺,北海王年紀雖小,不過這些日子他做出來的事情,恐怕就算是開國皇帝也不過如此。

沈應奎此時卻說道:“諸位,你們別光想着偷懶了,我們也該想想,跟王爺詳談,應該提什麼樣的條件……”

……

從運河乘船南下,至濱州段轉乘火車,不過一天的功夫就來到了濟南府,京營的駐地就在濟南城西郊,旁邊豎着一根標杆上面寫着“軍營駐地,閒人免進”,而在一座牌坊樣的建築前面,則是兩個荷槍實彈的士兵。

“好像是很嚇人的樣子啊,少爺!”身邊跟着的小廝,都被這個軍營肅殺的氣氛給嚇了一跳,有些畏葸不前,王博索性讓他等在這裡,自己上前詢問。

“兩位是京營將士吧?”王博拱手問道。

那兩名士兵擡頭行了一個標準軍禮,說道:“是的,請問你有什麼事情?”

王博說道:“如今北海王爺是不是就在這裡,我想見一見他!哦,我是江南商會的王會長的兒子,我叫王博,這次是代表了江南商會和北方的英國公、成國公以及喬文秀喬先生都諸位商界賢達,前來與王爺議事!”

“好的,請您稍等!我去通報一下!”說完,一個士兵仍然保持着持槍肅立的姿勢,另外一個人則已經轉身跑了進去,這讓王博有些意外,原本來到軍營,他就準備了一些金豆子,畢竟如今銀票已經讓汪文言弄得沒辦法兌現了,只有這種真金白銀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卻沒想到這些士兵看起來雖然肅殺,待人接物卻十分的有禮,甚至是有幾分書卷氣,這倒是讓他感到了朱由崧治軍的不同之處,難不成王爺是把軍隊搞成私塾了?

不一會兒,先前進去的那個士兵便跑了回來,將王博帶到了接待室,並且有勤務兵爲王博倒上了茶水,雖然是些茶磚掰下來泡成的茶水,喝一口,就滿嘴苦澀的茶葉碎屑。

此時一個高大的年輕人走了進來,撩起後襬坐在藤椅上,笑道:“王先生,軍營當中一切從簡,這茶葉是有些怠慢了,還請原諒則個!”

“您是……”王博看着那年輕人不禁有些不太確定,他的確是沒怎見近距離地看到過朱由崧,而朱由崧這些日子成長的也有些太快了,因此認不出來也是正常。

朱由崧笑道:“王先生,你不是剛剛還想找我嗎?怎麼我來了反而認不出來了?是不是有些葉公好龍的意思?”

王博也沒想到朱由崧會這樣直接進來見他,而不是讓他去覲見,這不禁令他一驚,連忙站起身來,朱由崧連忙擺了擺手,說道:“王先生,有什麼事情,我們就這樣說,別拘束,我原本就不喜歡這些動不動就跪拜的禮節!”

王博苦笑道:“王爺平易近人,王某卻有些如坐鍼氈了!”

朱由崧笑道:“習慣了就好,客套話也不多說了,王先生這次來軍營,究竟有什麼事情要跟我談?”

王博也點了點頭,說道:“王爺,這次北京城裡的太子殿下,倒行逆施,他居然把銀行和交易所都查抄了,而我們想要駁回他的做法,卻沒想到太子殿下居然連議會也查封了,這讓江南商會和北方銀行的幾位股東都損失慘重,所以我們準備全力支持王爺,只要王爺能夠答應我們一個小小的要求!”

“什麼要求?”若是普通的皇室人員,必然會勃然大怒,因爲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求百姓無條件的臣服於他們,服從他們的命令,什麼時候臣子居然敢對他們提要求,不過朱由崧卻對這種事情看得十分正常,政治原本就是交易和妥協的過程,既然人家支持自己,那麼有所要求也是十分正當的。

王博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我們的要求有兩個,第一我們需要議會的權力擴大,我們需要的權力擴大是在三個方面,第一從法律上確定議會可以審議駁回內閣提案,第二,內閣每年都需要向議會報出自己的財政結算和財政預算,我們要明白我們的錢花到哪裡去了,畢竟我們是爲朝廷納稅的人,我們有理由知道這些錢有沒有被那些官員貪墨挪用!第三,我們需要彈劾內閣的權力!”

“彈劾內閣?”朱由崧不動聲色,心中卻有些驚異,這些商人還真是夠膽大的,這步子是不是太大了,這可不是自己打算要走的路線,這根本就是英美的資本自由主義,而自己原本打算的是走那種王朝社會主義的路線的,如果議會的權力過大,恐怕之後福利政策的推行就會難上加難,這還真是事與願違。

朱由崧說道:“彈劾內閣?罷免內閣,那原本是帝王的權力,如今你們可是要從帝王手中奪取這個權力……這麼說,如果我答應了你,皇爺爺就只能提名內閣閣員,如果你們不滿意,隨時能夠把他們趕下來?你們憑什麼認爲,我會答應這個條件?”

面對朱由崧咄咄逼人的發問,王博反而平靜了下來,用平穩的語氣道:“很簡單,王爺心懷天下,王爺也有自己一套治國辦法,而我們所作所爲,不過是迎合了王爺的主張!”

朱由崧不置可否,說道:“那麼第二呢?”

王博索性也豁出去了,直接說道:“我們需要確定個人財產不容侵犯的法度,個人犯罪,可以判刑斬首,不過不能抄家,當然我們也希望日後國家法律在株連方面有所改變,畢竟正是因爲株連,才讓太祖皇帝名聲受損……”

朱由崧搖了搖頭,笑道:“你們啊,你們的這些要求,我都能夠答應,不過你們別忘了,你們只是想到了在大明律上面建立這種條例,卻沒想到法律上的條文也是可以修改的,就算是今天我答應了你們,等日後我另行找人將其改掉,你們又能奈我何?”

“有這麼無賴的嗎?”王博心中有些哭笑不得。

朱由崧卻道:“別以爲我再跟你說笑,就算是我不會這樣做,那麼日後的帝王呢,他們下旨修改法律條文,豈不是再簡單不過了!”

王博也不禁一驚,是他們想得太過簡單了,不過王爺主動提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王博不禁疑惑地看着朱由崧,朱由崧卻笑道:“不用懷疑,在我看來,大明朝的政治實際上是一個相互平衡的過程,之前大明朝的財政不足,百姓都無力賑濟,實際上也是因爲沒有你們這些人的參與和納稅,才導致這樣的,既然你們選擇了納稅,那就有資格參與國家治理當中!而帝王雖然被人稱爲天子,實際上也不過是個凡人,如今國家正在向工業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工商業當中,日後甚至會達到整個大明人口的兩成,三成、甚至是五成以上,而這種工業化國家的管理也越發複雜,一個人根本沒辦法,也沒那個能耐管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工業化帝國,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制度!”

王博此時也對朱由崧的思維吸引住了,只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治國方法,他雖是商人,不過已經是一個大商人,任何國家政策的改變都會對他產生莫大的影響, 因此他自然想知道朱由崧的真實想法,不禁詢問道:“那應該如何,才能夠做到?”

朱由崧說道:“很簡單,第一設立上議院和各級法院體制,上議院由精通大明律法的老牌法官和名望學問俱佳的學者組成,由他們負責制定和修改律法,不過他們的律法修正案必須要經過下議院的審覈才能予以通過,第二則是建立一個法上之法,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皇族與你們百姓簽訂的一個契約,這個契約日後將成爲我們大明存在的基礎,任何法律如果違反了這個法上之法,那就等於無效!”

王博說道:“可知這都是沒辦法馬上做成的事情!”

朱由崧微微一笑,說道:“我可以在這裡就跟你簽訂一個契約,你應該早已經準備好腳本了吧?”

王博臉上頗爲尷尬,不過仍然拿出了一份文件,朱由崧查看了一下,點了點頭,說道:“只要再補充下就可以了,不過同樣的我也需要你們配合我做兩件事情,第一是鹽政的改革,第二則是陝西的賑災和移民,這兩件事情,如果你們同意,那麼一切都好說!”

若是在之前,讓議會達成這兩個吃力不討好的提案,議會上肯定會讓反對聲淹沒了,不過在此時王博卻十分乾脆地答應了朱由崧的要求,因爲他們得到的東西,要比失去的多得多。

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持之後,朱由崧馬上就開始了修築從濟南到北京的鐵路,只要鐵路一通,所有的重裝備和人員在一天之內就能夠運到北京,而且可以馬上投入戰鬥,這的確是一個好法子,而且是步步爲營的方法,實際上卻是在逼迫朱常洛放棄京城和皇位投降,畢竟朱由崧也不想要一個打爛了的皇城。

與此同時,朱由崧也打出來“忠君誅逆”的口號,當然他提出的忠君可不是對朱常洛而言,朱由崧發出的檄文當中,明確表明了萬曆皇帝消失的蹊蹺,要求派遣名望清高的名士會同三法司一起查處此案。

發出檄文之後,各地的督撫和按察使布政使還在觀望,不過山東、河南、山西甚至是遵化永平附近的州府地方官也都紛紛支持朱由崧的,至於其他的官員,朱由崧也並不擔心,按照明朝的制度,他並不怕體制內的官員有甚麼異心。

對於朱由崧的咄咄逼人,朱常洛卻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讓韓庚和汪文言抓壯丁來擴大禁衛的人數,而老百姓知道了朱由崧步步緊逼,沒人願意當這個禁衛,就算是抓到了人,也沒有槍支彈藥和軍需補給。

商人手裡有糧有布,有槍支彈藥,不過就是不賣給北京城的禁衛,即使招再多的禁衛,也只能拿着木棍跟人家相鬥。對此朱常洛已經無計可施,他能夠做的就是趁着這段做皇帝的日子,今朝有酒今朝醉,縱情盡歡!

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十七章 鐵路佈局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三十四章 機構改革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十一章 南洋劇變(中)第四十一章 東林賤人(中)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四十四章 新武器的震撼(上)第四十一章 東林賤人(中)第四十三章 鐵路公司(上)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五十五章 國家農場(下)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三十四章 機構改革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六十七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四)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三十一章 獻土百萬頃(上)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五章 三皇炮錘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十八章 北海擒龍(下)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六十九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六)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二十章 喬家大院第二十三章 短命皇帝(下)第十九章 臘月宮變(上)第四十二章 發展計劃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十六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中)第十二章 擺鐘風波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八章 君臣博弈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四十三章 龐保入轂第三章 道法行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五十三章 山東變局(中)第五章 我恨君生遲(中)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四十二章 炮灰對炮灰(上)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二章 朱家有女(中)第二章 風波惡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四章 九千歲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十五章 馬六甲條約(上)第五十六章 股票漲了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六十章 福王情敵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十四章 高築牆廣積糧(中)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六十四章 就藩之議(下)第十章 東林內部第四十五章 新武器的震撼(下)第二十二章 可怕的猜測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三十章 親征遼東(中)第七十章 諸子重興(上)第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上)第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二章 邊打仗邊整軍(上)第二十五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上)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三十三章 獻土百萬頃(下)第十七章 北海擒龍(中)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二十七章 人口貿易第三章 以權換稅(下)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二十三章 合作聯姻第四十五章 新武器的震撼(下)
第六十六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三)第十七章 鐵路佈局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三十四章 機構改革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十一章 南洋劇變(中)第四十一章 東林賤人(中)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四十三章 炮灰對炮隊(下)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四十四章 新武器的震撼(上)第四十一章 東林賤人(中)第四十三章 鐵路公司(上)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五十五章 國家農場(下)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三十四章 機構改革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六十七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四)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三十一章 獻土百萬頃(上)第十七章 京中生變(上)第五章 三皇炮錘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十八章 北海擒龍(下)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六十九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六)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三十五章 進京面聖(中)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二十章 喬家大院第二十三章 短命皇帝(下)第十九章 臘月宮變(上)第四十二章 發展計劃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十六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中)第十二章 擺鐘風波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八章 君臣博弈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議(上)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四十三章 龐保入轂第三章 道法行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五十三章 山東變局(中)第五章 我恨君生遲(中)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四十二章 炮灰對炮灰(上)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四十七章 軍力對比(下)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二章 朱家有女(中)第二章 風波惡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圖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四章 九千歲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十五章 馬六甲條約(上)第五十六章 股票漲了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六十章 福王情敵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二十章 臘月宮變(下)第五十五章 釜底抽薪(上)第十四章 高築牆廣積糧(中)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六十四章 就藩之議(下)第十章 東林內部第四十五章 新武器的震撼(下)第二十二章 可怕的猜測第十三章 方氏長子第三十章 親征遼東(中)第七十章 諸子重興(上)第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上)第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二章 邊打仗邊整軍(上)第二十五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上)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三十三章 獻土百萬頃(下)第十七章 北海擒龍(中)第三十六章 進京面聖(下)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二十七章 人口貿易第三章 以權換稅(下)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二十三章 合作聯姻第四十五章 新武器的震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