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兒子軍師

朱由崧對魏進忠笑了笑,表示讚許,說道:“進忠,說的不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既然要練武功,自然就要練到最好!”

魏進忠笑道:“我陪殿下練功,這藥浴的事情就麻煩新蕊姐姐了!”

在剛剛出生之時,爲了能夠讓朱由崧的身體適應他的靈魂,智腦就曾經對他的身體優化,特別是大腦,當時他可是成年人的思維,進入一個嬰兒的身體中,根本不可能適應,因此大腦的優化是首要的事情。

經過進化的身體和大腦,在練武方面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練武奇才,而在宮裡,藥浴所需的藥材並不缺乏,再加上御膳房裡搭配的營養美食,在練武的條件上面絕對要比任何一個練武之人更加完備。

而作爲成年人的靈魂,心志毅力也要比少年人強得多,在軟件方面更要比那些練武之人強大。

只是習練了兩天,朱由崧便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有了明顯的進步,似乎身體又長高了一點,看來這古拳法對身體發育非但沒有害處,反而能夠舒展筋骨,促進發育。

第二天,一大早朱由崧便被一陣喧鬧聲音吵醒,朱由崧剛揉了揉眼睛,就被人一把抱了起來,朱由崧睜眼一看,才發現那人居然是自己的父親朱常洵,只見他一臉的喜氣,抱着他轉來轉去的。

朱由崧連忙叫道:“父王,停下來,停下來!要跌着我了!”

旁邊跟着朱由崧的母親姚妃,見到此景,也差點嚇死,她知道自己這位夫君的身體可不行,而兒子現在長得極快,現在五歲已經很重了,平常朱常洵連抱起他來都要費很大力氣,現在居然能夠抱着朱由崧轉來轉起,可見他心中的狂喜。

不過姚妃也怕朱常洵一個不好,將兒子扔出去,跌壞了,那可就樂極生悲了。

朱常洵這才把他放下來,哈哈笑道:“崧兒,這次那可是我的福星啊。”

姚妃奇道:“王爺,究竟發生什麼事情了,居然讓王爺如此高興?”

一家人坐下,幾個宮女奉上香茶之後,朱常洵笑道:“今日朝會,父皇可是好好誇獎了我一番,說我養出了一個好兒子,還說你,剛毅決斷,正氣凜然,頗有乃祖遺風,而朝中也有大臣說太子無能,爲西李矇蔽,致使王才人臥病半月,無人問津,皇長孫爲妒婦欺凌,有大過,理應受到處罰!而父王和崧兒,仁義過人,理應當賞!”

朱由崧奇道:“居然有大臣會幫父王您說話,這倒是奇了!”

朱常洵被兒子的話噎住了,的確他們福藩跟大臣的關係並不好,不光是東林黨,就算是浙黨,也因爲鄭貴妃的恃寵而驕,看不慣他們父子,在朝堂當中他們幾乎毫無援引,這也是萬曆多次想立福王爲太子失敗的原因。

這次有人能爲他們福藩說話,倒是打開了一個缺口,也難怪朱常洵會如此高興。

朱常洵笑道;“你們一定想不到是誰爲我說話的,居然是內閣次輔方從哲方大人!”

朱由崧搖搖頭說道:“父王,你也不要太高興了,太子無能,對於羣臣來說,並不是壞事,就像是嘉靖之時,穆宗被封裕王,爲人寬仁,卻沒有什麼決斷,這反而深受羣臣擁護,景王雖受世宗皇帝喜愛,卻難繼承大寶,這就是因爲大臣並不希望一個向太祖成祖那樣剛毅之人成爲帝王。”

朱常洵奇道:“這是爲什麼?難道他們有不臣之心?”

朱常洵也沒有發現,他居然對自己這位五歲的兒子言聽計從。自己這個兒子從小便聰明得近乎妖孽,如今對政局的把握正是令人驚歎。

朱由崧說道:“當然不是,無論是東林黨還是現在方從哲的浙黨,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他們都是讀儒家書籍而成長,忠君報國,那是他們的理念,如果爲首之人沒有了這個理念,恐怕底下的黨羽也就不成氣候了,文人反國,那是自宋朝以來,便從未有過之事,況且國朝廠衛勢力龐大,豈容他們有不臣之心?

他們雖無不臣之心,不過國朝政局卻是在君權與相權之間動盪,太祖撤丞相一職,卻沒想到他設立的資政之用的大學士,卻成了比丞相權位還要大的臣子,如今君強臣弱,雖然出過幾個獨相,卻也沒有前幾代帝王,如高拱、張居正那等權勢,特別是張居正忤逆君上,被皇爺爺抄家,君權便壓過了相權。

他們文人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想要放手去做,就要取得無上權威,他們自然希望下一代君王是一個無能之人,因爲他們相信並不需要皇帝,只要他們自己便能夠治理好國家。”

朱常洵奇道:“這麼說,我要平常表現得無能一些,才能夠獲得大臣們的支持?”

姚妃皺了皺眉,說道:“王爺,崧兒還這麼小,你幹嘛對崧兒說這些事情!”

朱常洵一揮手,笑道:“哎!不用擔心,我們兒子天生聰慧,而且身爲皇家子弟,又有一身才華,誰不想施展開來,崧兒接觸一些事情,那對他也是好的!崧兒,你說說你的看法!”

朱由崧其實知道如今在羣臣當中,太子的支持者衆多,除非有重大變故,或是極大的利益回報,否則沒人會捨近求遠,來支持自己這位父王的,只是爲了不讓他失望,朱由崧也不得不爲他出謀劃策。

“如果是別的皇子表現得無能,倒是能夠引起大臣好感,父王卻不一樣,父王如果想要獲得羣臣支持,不但不能表現得無能,反而必須拿出自己的纔敢和氣魄!”朱由崧說道。

“這是爲何!”

朱由崧笑道:“臣子之所以反對立父王爲太子,倒不是對父王有什麼不滿,而是……”

朱由崧說到這裡,朱常洵已經明白了,外面那些大臣認爲他生母鄭貴妃迷惑君王,敗壞朝政,若是他表現得無能,那麼在登基之後,必然會造成太后操縱朝政,有漢唐呂后和武后兩位在先,後宮干政,是那些大臣不能忍受的。

朱常洵突然想到了什麼,笑道:“我明白了,我明白父皇的用意了,多謝你了,崧兒,要是我當了皇帝,一定立你爲太子!”

朱由崧卻沒有什麼興奮的,即便是他表現得有所作爲,那些大臣也未必買賬,畢竟人家支持太子已經多年了,太子登基,他們都是從龍之臣,幹嘛非要來燒他這個冷竈,他做的再正確,也只是讓大臣不討厭他而已。

想要在朝中形成支持自己的勢力,朱常洵還真是任重而道遠。不過朱由崧也沒想到,他的到來卻讓這個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朱常洵也有了一個新的機會來插手朝政。

隨着一家人高高興興地擺酒吃飯,來自萬曆皇帝的賞賜也下來了,乾清宮的管事太監常雲升親自來宣旨,賞了一大堆金銀財寶,珍珠首飾這些在宮裡根本用不上的東西,然後說朱由崧“兄弟悌友,剛毅決斷,膽識過人,頗有乃祖遺風,朕心甚慰,着封皇孫朱由崧爲德昌郡王。”

而接下來,朱常洵更是被派到了內閣學習政務,不用說,這肯定又是皇爺爺萬曆帝想出來的另外一個法子,他這位皇爺爺想讓他父王當太子,那可是費盡心機,鍥而不捨,這次居然想出了先讓朱常洵進入朝堂,處理政務,培養勢力,造成既成事實,到時候改換太子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而不像現在這樣困難重重。

這條妙計簡單而有效,不過關鍵是怎麼讓那些大臣同意朱常洵進入內閣,學習政務,這些大臣對權力的敏感絕對不在皇帝之下,萬曆帝讓朱常洵進入內閣,其目的太過明顯,通常情況下,那些大臣根本不可能答應,因此萬曆帝也很有自知之明,心裡早有這個想法,卻從來沒有透露出來。

直到這次,朱由崧給他帶來了一個機會,因爲太子放縱李選侍,致使皇長孫受虐,王才人病重卻無人問津,差點造成宮廷慘劇,於是萬曆帝趁機舉辦了幾十年未曾舉辦的朝會,並且提出了處罰太子和李選侍,甚至是廢黜太子的意思。

那些大臣對於處罰李選侍,他們絕對沒有任何異議,那女人就是日後的鄭貴妃,現在趁機除掉,那纔好呢!

不過廢黜太子,那可就堅決不行了,於是金殿之上甚至君臣大鬧了起來。

有人說,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你不讓我廢黜太子,不過太子最近太過散漫,需要敲打敲打,於是派福王進入內閣與內閣輔政大臣參與政事,而在東林黨的強烈要求之下,太子也獲得了參知政事的權力。

只是太子的懶勁,並不在萬曆皇帝之下,明朝的皇帝,從隆慶帝之後,接連幾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懶,隆慶帝的懶,大臣還能夠容忍,但是萬曆帝的懶,大臣幾乎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而太子的懶,他們還沒有嘗試。

知子莫若父,萬曆皇帝只是給了他參知政事的權力,卻沒有派給他實質的政務,太子要是願意去累死累活地處理政務,那纔怪了呢!

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五十六章 股票漲了第四十五章 改變的梃擊案第二十七章 人口貿易第三十章 烽火連三月(下)第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上)第五十五章 國家農場(下)第三十八章 威逼(上)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五章 我恨君生遲(中)第四十四章 不是人間富貴花第二十九章 喬家往事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七十五章 儒道之爭(下)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三十三章 邊打仗邊整軍(下)第四十二章 炮灰對炮灰(上)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五十一章 騎兵武器(下)第五十五章 識時務的辦報人第十五章 高築牆廣積糧(下)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十九章 臘月宮變(上)第二十六章 七大恨(上)第二十六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中)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第二十九章 親征遼東(上)第三十二章 獻土百萬頃(中)第三十二章 魏進忠的決意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十六章 馬六甲條約(下)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四十章 福王的成長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九章 藩王改制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十一章 南洋劇變(中)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三十七章 前所未見的福利第五十二章 博弈之結局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十五章 徐光啓的迷惑第四章 東瀛來朝第四章 九千歲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三章 傲慢選侍第二十六章 老唐當官第五十七章 建州葉赫第六十七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四)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十四章 高築牆廣積糧(中)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爭(上)第二章 智腦婉兒第二十八章 烽火連三月(上)第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上)第二章 風波惡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六十章 圖窮匕見(下)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五十九章 回京前第二十六章 七大恨(上)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二十七章 人口貿易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十三章 高築牆廣積糧(上)第十四章 南洋大戰(下)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十九章 臘月宮變(上)
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五十六章 股票漲了第四十五章 改變的梃擊案第二十七章 人口貿易第三十章 烽火連三月(下)第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上)第五十五章 國家農場(下)第三十八章 威逼(上)第三章 朱家有女(下)第四十九章 暗潮洶涌(上)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議(中)第五章 我恨君生遲(中)第四十四章 不是人間富貴花第二十九章 喬家往事第四十章 東林賤人(上)第四十章 變故(上)第七十五章 儒道之爭(下)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七十四章 儒道之爭(中)第三十三章 邊打仗邊整軍(下)第四十二章 炮灰對炮灰(上)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五十一章 騎兵武器(下)第五十五章 識時務的辦報人第十五章 高築牆廣積糧(下)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十九章 臘月宮變(上)第二十六章 七大恨(上)第二十六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中)第四十一章 變故(下)第二十九章 親征遼東(上)第三十二章 獻土百萬頃(中)第三十二章 魏進忠的決意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十九章 魏進忠的往事第十六章 馬六甲條約(下)第六十八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五)第二十九章 烽火連三月(中)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四章 我恨君生遲(上)第四十章 福王的成長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九章 技術入股第五十四章 國家農場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九章 藩王改制第七章 礦山事故調查第四十六章 戰力對比(上)第十一章 南洋劇變(中)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五十四章 山東變局(下)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三十七章 前所未見的福利第五十二章 博弈之結局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十五章 徐光啓的迷惑第四章 東瀛來朝第四章 九千歲第七章 議會政治(上)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六章 兒子軍師第三章 傲慢選侍第二十六章 老唐當官第五十七章 建州葉赫第六十七章 黃粱一夢爲君王(四)第十章 南洋劇變(上)第十九章 兄弟鬩於牆(上)第十八章 京中生變(下)第七十二章 諸子重興(下)第三十四章 進京面聖(上)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五十六章 徐鴻儒的野望第三十一章 對日本的縱橫捭闔第四十五章 鐵路公司(下)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十四章 高築牆廣積糧(中)第三十八章 新局面(中)第五章 樞密院(中)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爭(上)第二章 智腦婉兒第二十八章 烽火連三月(上)第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上)第二章 風波惡第五十九章 圖窮匕見(中)第六十章 圖窮匕見(下)第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五十九章 回京前第二十六章 七大恨(上)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下)第二十七章 人口貿易第九章 北海之變(下)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十三章 高築牆廣積糧(上)第十四章 南洋大戰(下)第十三章 南洋大戰(上)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間第十九章 臘月宮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