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東萊故事(這應該是第幾了)

冬十月壬午,皇宮御殿後槐樹在無大風無地震的情況下突然自拔倒豎。這種奇異之事,讓皇帝心中有些不安。便召了羣臣和太史臺星官史官來議議,這到底怎麼回事?

衆臣討論來討論去,也沒什麼結果,話裡話外無非就是皇帝德治不彰,所以上天示警,要勤政愛民,不要怠政云云。好吧,皇帝心情不好,既然你們說是上天示警,那麼就三公替朕頂罪吧。皇帝順手一指,就你了,結果司徒袁隗悲劇了,被罷職回家了。而皇帝連罪己詔都沒下一份。在古代,上天有什麼警示的話,比如日食,月食,地震,洪水等天災的話,基本上都是三公或宰相出來替天子頂黑鍋。沒辦法,不能向天下百姓說天子無道失德,只能說是輔佐天子的重臣治國不當。不然的話,這天下還要不要了?

朝堂人事變動的同時,遼西出事了。遼西劉太守不知怎的,在奏書中把天子惹毛了,下旨檻車徵到京師廷尉處等候處置。此時律法嚴苛,犯官不得與原來的吏屬接近,衆僚臣想出力也只能乾瞪眼。於是公孫瓚便改容易服,向京師官員詐稱劉太守府中侍卒,一路護送劉太守入京。到了京師,按皇帝的本意就是先把你關在昭獄裡好好反省反省,等我心情好的時候再說。

衆臣聽了,心想,這還得了,等皇帝你什麼時候能想起來劉太守的時候,只怕他已經是冢中枯骨了。於是紛紛出言,這個說劉太守目無君上,那個說劉太守不堪大用。皇帝便來了興趣,說既然這人這樣,你們說該怎麼辦啊?

衆臣便商討出一個結果,說這人這麼討厭,不如發配到日南去,讓他滾得遠遠的,這輩子都別想回中原。這樣陛下您就眼不見心不煩了。這真的是大漢的最南邊了,交州七郡,日南最是遙遠,十足十的蠻荒之地,犯官發配最慘的地方。皇帝一聽,行,就這樣辦吧,讓他去日南待着去。

衆臣聞言鬆了一口氣,行,就算髮配到日南,也總比死在大獄來得好吧?公孫瓚得到這個消息,也傻了。他以爲護送太守到京師就算完事了呢,這樣他的義舉也完成了。誰曾想。。。。。。

誰不知道日南是個不毛之地啊,路途又那麼遙遠,估計此次一去,十有**回不來了。於是悲壯的公孫伯珪便帶了祭品到北芒山上,面北遙祭祖先:“昔爲人子,今爲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便當長辭墳塋。”史載是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聞者莫不嘆息。就這樣,公孫瓚的義舉得到了無數人的讚賞,或許知道公孫瓚可能是個將死之人,於是各種美譽都落在他頭上。就在這種氣氛中,公孫瓚護送劉太守上路去日南了。

或許有人說,公孫瓚不去日南不就完了,至於這樣嘛?其實不然,後世還有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公孫瓚做爲劉太守的舊屬,要麼就不要護送劉太守來京師,既然把自己架到大義的份上,送恩主來京師了,再聞得恩主要發配日南,然後自己不管不顧的回遼西,這還是人嗎?這讓世人怎麼看公孫瓚?那前番相送來京師這段就白演了。

要說公孫瓚從遼西護送劉太守來洛陽,確實是爲了圖名。希望大家誇讚他知恩圖報,爲人仗義。但到了這裡,他着實是被自己架着下不來臺了。他知道自己就算是死,也必須一路相送太守去日南,不然,自己的名聲便徹底毀了,這樣還不如死了算了呢。所以公孫瓚在北芒山祭拜祖先,確實是真情實意,所以才哭得那麼哀傷,不動真感情,能把圍觀看熱鬧的看哭?

公孫瓚心裡大罵自己是個倒黴蛋,而表面卻慷慨悲歌的一臉凜然。護送劉太守沒多遠,還沒走出司隸校尉部,便有天子使者騎馬追了上來,捧了黃絹當道赦免了劉太守的罪行。這下好了,因禍得福。公孫瓚和劉太守回京後,便回了遼西,被迅速的舉爲孝廉。至於劉太守爲什麼會被赦免,是皇帝善心大發還是怎樣,這裡就不再作討論了。

與此同時,劉備正與一票人談天說地呢。鄭玄是個很開明的人。門下徒衆來去自由,他也不禁遊學之風。所以在鄭玄門下讀書,讀着讀着少了一批人,然後讀着讀着這一批人又出現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次是因爲管寧、邴原幾個遊學歸來,見了劉備便與之相談竟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管寧當時便笑道:“吾遊學在外,亦聞五郎之名,於是匆匆而返陽丘。今日一見,五郎果然胸懷妙論,博雅高才,不負外郡美譽之稱,今次吾又得一良友,快哉快哉!”

劉備也是很喜歡管寧和邴原,這兩人,一肚子學問,卻又很低調,待人謙和,如沐春風。書上所謂的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形容的不就是這兩人嗎?後來管寧也是這般做的,不做官,只治學問,到遼東避戰亂後,向逃難的人講解經書,施行教化,官府一直徵辟都未受命,就這樣平淡的過完了他的一生。君子無欲則剛,管寧不是官員卻深得百姓愛戴,做人做到這份了,也夠完美的了。

然後衆人便談及天下人物。劉備不好清談,但品評人物的話他還是喜歡參與的,因爲這樣可以瞭解天下名士的動態,方便於與他腦海中的記憶一一相佐證。當然,他只聽不說。

這次管寧和邴原還有華歆三哥倆是跑到穎川郡去了,他們是去拜見當地的大名士陳寔。劉備腦海裡過了一下,嗯,從東萊陽丘跑到豫州穎川,從山東跑到河南,你們也真是挺能跑的。穎川不是荀彧荀文若、荀攸荀公達兩叔侄的故鄉麼?且聽聽且聽聽,劉備開始興奮了。

管寧便開始說起此次遊歷的沿途風物和穎川名士,當先提及的自然是大名士陳寔。陳寔是誰劉備真是不知道,兩眼一摸黑,卻不得不耐心聽下去。卻聽得管寧興致勃勃的講道:“陳公,與子陳元方、陳季方號稱三君;又昔與同郡荀公季和、鍾公季明、韓公仲黃合稱穎川四長。實乃是道德之士,品節清高之人,足爲我輩之模範也。”

在座許多人聽也,也紛紛點頭稱是。劉備心急了,喂喂喂,你們說的這些人都是誰啊?沒辦法,這年代不指名道姓的,這是不尊重,所以都呼字,劉備未到冠禮的年紀,大家也不喊他劉備,只是喊五郎。對老人家,以示尊敬,還得在姓後字前加個公字,就像管寧剛纔說的陳公,荀公,鍾公。。。。。可把劉備鬧得一頭霧水。他只隱約猜到荀公或許與荀彧有關,其他的卻一個也不知道。

這時劉備便不願意裝傻了,聽天書一般誰願意呀,便打斷管寧問道:“幼安兄,小弟冒昧問聲,荀公、鍾公和韓公何許人也?陳元方、陳季方又是何人?竟能得諸兄如此推重?”

管寧不由大笑,道:“卻是愚兄冒昧了,荀公鍾公和韓公三人,早已離世多年,五郎年幼,不知這些情有可原。。。。。。”於是便一一細細和劉備說明。

原來陳寔和他的兒子陳紀、陳諶合稱三君,陳寔是名垂海內的大名士,有很多被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流傳於世。最著名的就是陳寔曉喻樑上君子。有一次一個小偷跑到陳寔家裡,藏在房樑之上,想趁機偷竊。陳寔發現有賊,卻不說,叫了子孫到一塊,就在這小偷藏身的房樑下訓話:“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努力啊,幹壞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壞,只是習慣了才漸漸變得這樣,房樑上的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小偷聽了大驚,忙跳下來請罪。陳寔就說道:“視君狀貎,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看你這模樣不像個壞人啊?趕緊反省自己重新走上正途,不過你有這樣的行爲應該是因爲太貧困了。於是就送了小偷兩匹絹,從此之後,一縣之境內盜賊絕跡。樑上君子這個詞,也從此開始流傳。劉備聽得呆了,隨便一聽,便聽出個發明樑上君子一詞的人來了,這名士怎麼像草一樣,隨便一抓就是?

後面陳家的一些人物和事蹟他就沒那麼用心聽了,若是他知道陳寔有個兒子叫陳紀,陳紀有個兒子叫陳羣,陳羣在歷史上曾爲他的臣下,被他徵辟爲豫州別駕,最後卻投奔了曹操,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司空,三公之位,然後提出史上有名的“九品中正制”、制定《魏律》。他肯定會用心記在心頭,準備隨時挖牆角。

荀淑少年成名,在士林中出類拔萃,後來號稱神君。他有八個兒子,個個都是大賢,被稱爲荀氏八龍,第六子荀爽最爲傑出,當時有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荀爽字慈明)。他們的事蹟管寧滔滔不絕說了一籮筐,不過劉備並沒有在意,因爲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荀淑有個孫子,就是荀彧荀文若啊!被時人許爲王佐之才,被曹操稱爲吾之子房的荀文若啊!在孔明還未出世的年代,一定要抓住他!劉備心中狠狠的想道。

至於鍾公是誰,韓公是誰,劉備一發沒有興致了。

ps:鍾皓鍾季明有個曾孫也很有名,就是鍾繇了,他不但官做得大,書法也是寫得極好的。與王羲之齊名,稱爲鐘王,被後世人尊爲楷書鼻祖。

ps:好久沒看榜單,今日發現到了簽約作者新書榜第42,歷史類簽約作者新書榜第2,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支持,道人在此謝過了。今晚朋友三十歲生日,去爲她祝壽,青春流逝得真快,我和她相識近十年,彈指間,她就三十了。。。回來得早,再更一章,若是太晚,就更不了啦,大家諒解。最後厚顏求下推薦票。謝謝!

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二十七章 東萊故事(這應該是第幾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跋扈董卓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軍情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一百四十六章 廢立之事(二)第七百三十四章第三百八十六章 袁劉大戰(十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四百五十八章 高柔出馬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五百二十一章 青州應對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一百一十七章 涼州之戰(二)第七百五十一章第八百二十章 吳母教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三百九十一章 袁劉大戰(二十一)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三百二十章 水排研成第五十九章 黃巾初蹤(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六百九十五章第八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六百七十三章 陳宮出馬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二十二章 東萊故事(3)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東征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二百六十一章 徐州之亂(完)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域見聞(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關中攻略(十七)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劉大戰(二十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涼州之戰(六)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七百五十二章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六百五十六章 兗州決戰(五)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三百四十二章 說反長沙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陵又崩(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二百三十二章 跨海東征(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壯士典韋第三百一十八章 青州才俊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七百三十一章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七百四十二章 再破吳軍第八百二十四章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見聞(四)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五百一十六章 大打出手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八百零三章 戰爭爆發(四)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二百五十五章 徐州之亂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
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二十七章 東萊故事(這應該是第幾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跋扈董卓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軍情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一百四十六章 廢立之事(二)第七百三十四章第三百八十六章 袁劉大戰(十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四百五十八章 高柔出馬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五百二十一章 青州應對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一百一十七章 涼州之戰(二)第七百五十一章第八百二十章 吳母教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三百九十一章 袁劉大戰(二十一)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三百二十章 水排研成第五十九章 黃巾初蹤(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六百九十五章第八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六百七十三章 陳宮出馬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二十二章 東萊故事(3)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東征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二百六十一章 徐州之亂(完)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域見聞(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關中攻略(十七)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劉大戰(二十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涼州之戰(六)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七百五十二章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六百五十六章 兗州決戰(五)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三百四十二章 說反長沙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陵又崩(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二百三十二章 跨海東征(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壯士典韋第三百一十八章 青州才俊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七百三十一章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七百四十二章 再破吳軍第八百二十四章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見聞(四)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五百一十六章 大打出手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八百零三章 戰爭爆發(四)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二百五十五章 徐州之亂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