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晏子賦

(闕名)

此賦原載敦煌遺書伯二五六四、伯三七一六、伯三八二一,伯三四六○、斯六三三二存殘篇。校錄本有潘重規《敦煌賦校錄》、人民文學出版社《敦煌變文集》、伏俊璉《敦煌賦校注》等。關於晏子使楚事,《晏子春秋·雜下》載:”晏子使楚,楚使楚人爲小門於大門之側以延晏子,晏子不入“;以及:”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二事。劉向《說苑·奉使》所載略同。此賦改”使楚“爲”使樑“,可視爲小說家的手法了。

昔者齊晏子使於樑國爲使[1],樑王問左右曰:”其人形容何似?“左右對曰:”使者晏子。極其醜陋,面目青黑,且脣不覆齒[2],發不覆耳,腰不覆跨[3],面貌觀瞻[4],不成人也。“

樑王見晏子,遂喚從小門而入。樑王問曰:”卿是何人,從吾狗門而入?“晏子對王曰:”王若置造人家之門,即從人門而入;君是狗家,即從狗門而入,有何恥乎?“

樑王曰:”齊國無人,遣卿來也?“晏子對王曰:”齊國大臣七十二相,並是聰明智惠,故使向智量之國去。臣最無智,遣使無智國來也。“

樑王曰:”不道卿無智,何以短小?“晏子對曰:”梧桐樹雖大里空虛,井水雖深裡無魚,五尺大蛇怯蜘蛛,三寸車轄制車輪[5]。得長何益?得短何嫌?“

樑王曰:”不道卿短小,何以黑色?“晏子對王曰:”黑者天地之性也,黑羊之肉,豈可不食?黑牛駕車,豈可無力?黑狗趁兔[6],豈可不得?黑雞長鳴,豈可無則?鴻鶴雖白,長在野田;喪車雖白,恆載死人。漆雖黑向其前[7],墨挺雖黑在王邊[8],採桑葚黑者先嚐。方知此言,見白何益?“

又,晏子對王曰:”劍雖三尺,能定四方;麒麟雖小[9],聖君瑞應。箭雖小,殺猛虎,小槌能鳴大鼓。方知此言,見大何益[10]?“

樑王問曰:”不道卿短小,卿先祖是誰?“晏子對王曰:”體有於喪生於事[11],粳糧稻米出於糞土,健兒論功,佇兒說苦[12]。今臣共其王言,何勞問其先祖?“

王乃問晏子曰:”汝知天地之綱紀,陰陽之本性,何者爲公?何者爲母?何者爲左?何者爲右?何者爲夫?何者爲婦?何者爲表?何者爲裡?風從何處出?雨從何處來?霜從何處下?露從何處生?天地相去幾千萬裡?何者是君子?何者是小人?“晏子對王曰:”九九八十一,天地之綱紀;七十二,陰陽之本性。天爲公,地爲母;日爲夫,月爲婦;南爲表,北爲裡;東爲左,西爲右。風出高山,雨出江海;霜出青天,露出百草。天地相去萬萬九千九百九十里。富貴是君子,貧者是小人。出語不窮,是名君子也[13]。“

(《敦煌變文集》卷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1]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人。繼其父暢(桓子)爲齊卿,後相齊景公。《史記》有傳。據《晏子春秋》及《說苑》,晏子曾使吳、使楚。此賦即據晏子使楚事改寫而成。

[2]覆:原作”附“,據敦煌殘卷斯六三三二改。下面兩個”覆“字原亦作”附“,亦據斯六三三二改。

[3]跨:原作”踝“,據伯三八二一改。”跨“是”胯“的錯別字。

[4]面:原作”既“,據伯三七一六改。觀瞻:儀表。

[5]轄:裝於車軸末端的擋鐵,以阻止車輪脫出。

[6]趁:追。

[7]”漆雖黑“句:此句郭在貽、張涌泉、黃徵《敦煌變文集校議》雲:”’其‘字疑爲衍文,’漆‘下脫一字,’前‘字前根據甲卷可補’人‘字。’漆雖黑向人前‘,與’墨挺雖黑在王邊‘恰可對仗。“伏俊璉《敦煌賦校注》認爲”漆“可補爲”漆硯“。李之彥《硯譜·漆硯》:”《晉儀注》:太子納妃有漆硯。“漆硯常陳於人前,故曰”向人前“。

[8]墨挺:袁宏《敦煌變文集校補》雲:”’挺‘借作’鋌‘,即’錠‘字。“袁說是。伯三八二一”挺“字即作”定“,爲”錠“的他音假借。墨錠,即一錠墨。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一:”秦少游有李廷珪墨半錠。“可證。

[9]麒麟:傳說中的仁獸。

[10]自”又“至”見大何益“一段:啓功校雲:”實是錯簡,應在’得長何益,得短何嫌‘句後。蓋樑王諷晏子短小,晏子駁完了短,接着駁小,然後樑王又提出色黑的譏諷。這一段駁小,應在提出色黑之前甚明。可是三卷俱如此作,可知都是根據錯簡本抄來的。“見《敦煌變文集》校記。

[11]”體有“句:《敦煌變文集》校記:”此句意義不明。乙卷(伯三七一六)作’有檄生於所‘,更不明。“

[12]佇兒:弱劣者。

[13]是名君子:原作”是名晏子“,此從伯三七一六。啓功《敦煌變文集》校記雲:”既以貧爲小人,富爲君子,則出語不窮,即是不貧條件之一,故可稱爲君子也。乙卷較優,應改從。“故改之。

此賦是一篇俗賦。俗賦是受唐代變文影響而產生的一種賦體,是爲講唱之用而不是爲了案頭閱讀,發現於敦煌石室。俗賦的特點是語言通俗,押韻以當時口語爲準,故事性強,且注重塑造形象,一般篇幅較長。敦煌俗賦現存《燕子賦》(二篇)、《韓朋賦》《晏子賦》等。均無作者姓名。本賦將《晏子春秋》中晏子使楚改爲使樑,對原材料也有所取捨,且大大增加了對話內容,這一切都是爲了加強作品的故事性。賦將晏子寫得既矮小且面貌醜陋,是爲樑王的嘲諷做鋪墊的。晏子面對樑王的發難,不卑不亢,不慌不躁,還以幽默而辛辣的反詰,使樑王自討沒趣。精彩的對話場面,不僅表現了晏子猝然不驚、思想敏捷、聰明機智、能言善辯的個性特點,樑王的驕橫無理、孤陋寡聞,也體現得十分鮮明。晏子的機智,不僅使自己免於受辱,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不愧爲春秋時代傑出的外交家。此賦爲問答體,但根本不同於文人賦的虛擬假託,而是爲了突出故事性與戲劇氣氛,這是俗賦的一個重要特點。

(尹佔華)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34章 劍閣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0章 蒙泉賦第68章 賦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6章 蟾蜍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16章 蟾蜍賦第40章 紙鳶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2章 青苔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11章 七夕賦第60章 蒙泉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25章 美人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61章 閔己賦第70章 瓶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2章 別知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62章 別知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6章 拔河賦第12章 青苔賦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56章 出門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62章 別知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69章 寒鬆賦第71章 夢歸賦
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34章 劍閣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60章 蒙泉賦第68章 賦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6章 蟾蜍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16章 蟾蜍賦第40章 紙鳶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2章 青苔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111章 七夕賦第60章 蒙泉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25章 美人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61章 閔己賦第70章 瓶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2章 別知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62章 別知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6章 拔河賦第12章 青苔賦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56章 出門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62章 別知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69章 寒鬆賦第71章 夢歸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