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鐵腕奪位

七月中旬,歷時二十餘天的長途跋涉,楊元慶率領三萬幽州軍抵達了北黃河,大軍在距黃河約二十里外駐紮下來。

楊元慶隨即派人去大利城通報,下午時分,一隊騎兵渡過黃河,向楊元慶的駐兵處疾速奔來。

大軍駐紮在草原上,防衛異常嚴密,在三裡外,騎兵隊便被百餘名巡哨攔住,爲首軍官連忙抱拳道:“在下楊思恩,豐州副總管,特來拜見大將軍。”

巡哨校尉也回禮道:“請把兵器交給我們,我們帶將軍前去見總管。”

楊思恩回頭命令一聲,衆人紛紛將刀弓解下,遞給了巡哨士兵,巡哨帶着衆人向大營奔去。

此時楊元慶已經接到了稟報,他喜出望外,親自出營門迎接,楊思恩翻身下馬,在他面前單膝跪下,“卑職參見大將軍!”

他身後的馬紹也跪下行禮,“參見大將軍!”

所有的士兵都很着跪下行禮,楊元慶望着這些老部下,他心情激動異常,“好!各位弟兄請起。”

衆人起身,楊思恩嘆道:“我們千盼萬盼,就盼大將軍趕緊來,莫被宇文策那賊子搶先,大將軍終於來了!”

楊元慶點點頭,“我知道,隨我進大帳再談。”

他帶着衆人向大營走去,楊元慶又拍拍馬紹的肩膀笑道:“好像比從前胖了一圈。”

馬紹撓撓頭笑道:“娶了娘子,自然就胖了。”

楊元慶點點頭,又問:“胖魚呢?這小子怎麼不來見我?”

楊思恩笑道:“他現在是豐州總管府錄事參軍,魚大帥特別喜歡他,認他爲侄子,還提拔了他。”

“錄事參軍不是張庭嗎?”

“張庭任司馬,杜如晦任長史,皇甫詡調爲屯田使,反正調來調去都是這幫老兄弟,魚帥基本上沒有提拔新人。”

幾人一邊說,便來到了中軍大帳,其餘士兵在別帳休息,楊思恩和馬紹進了大帳,坐了下來,楊元慶這才問道:“說說宇文策,他到了嗎?”

楊思恩點點頭,“他在五天前抵達了九原縣,聽說和魚帥是在靈武郡交接的兵權,上任第一件事,便撤換了九原縣督軍裴行儼和四名鷹揚郎將。”

“等一等!”

楊元慶止住了他,“怎麼豐州也有督軍?”

楊思恩連忙解釋道:“這是魚帥的改制,豐州軍三萬人,設立了六個督軍,每人管轄五個軍府,我、馬紹、裴行儼、趙武、賀六甲、楊宗正,都是老弟兄。”

楊元慶點點頭,趙武、賀六甲、楊宗正都是他的鐵衛,也就是六郎、七郎和八郎,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你的意思是說,宇文策已經控制了五千軍隊?”

楊思恩嘆了口氣,“這個宇文策帶了幾十名隨從赴任,上任第二天,便把裴行儼免職了,還殺了一名裴行儼的手下校尉,非常狠毒,昨天我收到他軍令,他命令我和所有督軍都去九原縣述職,估計是準備全部清洗。”

楊元慶重重哼了一聲,又問:“那裴行儼呢?”

“他在烏海城,我讓他去烏海城暫時做鎮將。”

楊元慶揹着手,走了幾步,回頭對馬紹道:“你先回大利城,封鎖我回來的消息,我晚上再入大利城。”

馬紹答應一聲,轉身便出去了,楊元慶想起一事,又問楊思恩,“我的家人可到了嗎?”

楊思恩精神一振,連忙笑道:“都在大利城,而且我還要恭喜大將軍!”

楊元慶微微一怔,他心念一轉,忽然反應過來,便大喜問道:“可是我侍妾阿蓮生了?”

楊思恩笑道:“恭喜大將軍再得貴子。”

楊元慶喜出望外,算時間阿蓮應該是五月份生孩子,沒想到竟生了一個男孩,他的第二個兒子誕生了。

.......

入夜,楊元慶率三萬大軍藉着夜色的掩護,進入了大利城,把軍隊安頓下來,他便立刻趕回了自己的府邸。

在大門口,他翻身下馬,正好遇到聞訊出來查看情況的小妾綠茶,綠茶愣住了,他忽然轉身向內宅跑去,“夫人,老爺回來了!老爺回來了!”

楊元慶搖頭笑了笑,走進了府宅,裴敏秋帶着一家人歡喜無限地迎了出來,沒有什麼能比在亂世中一家人平安重逢更令人欣喜,楊元慶和妻兒一一擁抱,衆人都喜極而泣。

阿蓮走在最後,她懷中抱着一個兩個月大的嬰兒,楊元慶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次子抱進懷中,小嬰兒睡得正香甜,長得粉雕玉琢,眉目清秀,倒像一個女孩兒。

裴敏秋也上前笑道:“這小傢伙是在太原出身,整天安安靜靜,就喜歡睡覺。”

“老爺,給他起個名字吧!”阿蓮笑道。

楊元慶在孩兒粉嫩的小臉上親了一下,回頭問裴敏秋,“我的玉匣呢?”

“我去取!”綠茶飛奔而去,片刻拿來一隻白玉匣,裴敏秋將匣子打開,裡面有一本小冊子,這就是楊素給楊元慶的子嗣名冊,名字都已經定好,女兒可以由楊元慶取名,但男孩必須按照冊子上名字來。

裴敏秋其實知道,她還是要鄭重地讓丈夫選擇,“夫君,第二個字是‘靜’。”

這就是楊素寫的十六字,前四個字便是‘寧靜致遠’,所以長子叫楊寧,那次子自然就是楊靜,不分嫡庶,按序排列。

楊元慶笑了起來,“這個名字好,正好符合他的心性。”

他把孩子遞給阿蓮,“他就叫楊靜,我希望他長大是個文采斐然的詩人。”

楊元慶和家人團聚一夜,次日一早,他便帶領大軍離開大利城,浩浩蕩蕩向九原縣殺去。

........

宇文策今年約五十餘歲,身材瘦高,也是練武出身,參加過開皇初年平定尉遲迥的戰爭,立功受勳官爲上大將軍,在家族中他也頗爲精明能幹,但因爲兄長宇文述光環太盛,把所有兄弟都掩蓋在他的光環之下,使宇文述的幾個兄弟都默默無聞。

宇文策在開皇年間當過幾年劍州司馬,因牽扯蜀王楊秀之案而被罷免,之後便一直沒有出仕,這次他被任命爲豐州總管,是宇文述策劃已久之事,宇文家族一定要在邊疆掌軍權,爲將來的宇文家族起事做準備。

這也是宇文述自己所夢想的職位,他能坐鎮一方,無疑就是豐州的土皇帝。

宇文策是從涿郡出發,路程較短,加上他比楊元慶早出發三天,因此他比楊元慶早五天抵達豐州,一上任便開始奪取軍權,他帶了三十餘隨從,這些隨從都是宇文述的心腹之親衛,是宇文述特地爲宇文策奪軍權而準備。

宇文策已經奪取了九原縣的五千軍權,將督軍裴行儼趕走,下一步,他就是奪取另外五名督軍的軍權,以及殺掉副總管楊思恩。

命令已經傳出去,下面就是要等這些督軍道他這裡來述職,宇文策興奮地等待着,他也考慮過,如果督軍不來怎麼辦?那他就帶兵上門,一個一個收拾。

房間裡,宇文策揹着手來回踱步,命令已經三天過去,但沒有一個人到來,他心中開始有些忐忑不安了。

‘難道是裴行儼的事情傳出去,讓他們都生出警惕了嗎?’

宇文策有些暗暗懊悔,他應該想到的,應該把裴行儼扣住,再封鎖消息,自己放走裴行儼,有點失策了。

這時,院子裡傳來一陣急奔的腳步聲,他的一名親隨緊張地喊道:“總管,城外來了數萬軍隊。”

宇文策一愣,立刻問道:“是哪裡的軍隊?”

“不清楚,從北面過來。”

宇文策看了一眼天色,天色已經昏黑,他眉頭一皺,這個時候,難道是楊思恩來了嗎?帶兵前來,來者不善啊!他立刻出門向城牆而去,又問道:“城門關閉沒有?”

“回稟總管,已經關閉了!”

宇文策騎馬飛奔,片刻衝上城牆,城牆上數千士兵已經佈防,宇文述向北方眺望,只見夜幕下,北方數萬黑壓壓的士兵正列隊向九原縣城開來。

軍隊在縣城北城外列成了方陣,一片片火把隨即燃起,火光下大旗飄舞,黑色的獵鷹在紅色大旗上展翅欲飛,這是豐州軍的赤鷹戰旗,和城頭飄揚的大旗完全一樣。

火光下,一名頭戴金盔的大將催馬緩緩上前,頓時城頭一片驚呼聲響起,士兵們都認出此人,正是他們的老總管楊元慶。

楊元慶沉聲高喊:“弟兄們,我便是豐州總管楊元慶,奉聖上之命來討伐宇文逆賊,把城門打開,放下兵器,你們依舊是我的兄弟!”

“胡說!”

宇文策指着楊元慶大喊:“你纔是逆賊!”

他大聲喝令道:“射箭!射死他!”

出乎他的意料,城頭上安安靜靜,沒有一名士兵聽從他的命令,不少士兵還冷冷地盯着他,宇文述任命的幾名鷹楊郎將都慌了神,掄起皮鞭猛抽士兵,大罵:“渾蛋,快射箭!”

楊元慶卻張弓搭箭,弓弦響起,一支鐵箭閃電般射至,只聽一聲慘叫,一名正舉鞭抽打士兵的鷹楊郎將被射中頭部,從女牆上翻墜下城。

城頭頓時一片混亂,一名校尉大喊:“弟兄們,拿下此賊!”

幾十名士兵一擁而上,將宇文策從馬上揪下地,反捆起來,城門也緩緩打開了,校尉在城頭上大喊:“總管,反賊已拿下,請速進城!”

楊元慶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自己在豐州十幾年打下的威信,並沒有白費,在豐州這片土地上,宇文策怎麼可能是自己的對手。

他一揮手,“進城!”

三萬騎兵列隊浩浩蕩蕩進城,城門內,數百名士兵將捆綁結實的宇文策和他幾名心腹推了上來,跪在楊元慶面前,宇文策大喊:“我願讓位,請楊將軍饒我一命!”

楊元慶彎下腰對他冷笑道:“我饒你,宇文述要殺我,我不饒你,宇文述還是要殺我,你說我饒不饒呢?”

楊元慶冷冷一擺手,“推下去,砍了!”

士兵們如狼似虎般將宇文策等人拖了下去,宇文策大聲求饒,楊元慶臉上卻陰冷如鐵,須臾,幾顆人頭砍下,士兵們將血淋淋人頭呈上,“稟報總管,已斬首!”

楊元慶點了點頭,令道:“把人頭放在木匣裡,讓宇文策的其他手下帶去回去。”

他要讓宇文述知道,甚至要讓楊廣知道,想謀他楊元慶者,必將付出慘烈的代價.

..........

第9章 舌燦蓮花第26章 大魚落網第94章 新朝開啓第22章 戰略撤退第28章 馳援代州第50章 心結難解第14章 引而不發第46章 褚氏父子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3章 棒打長孫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3章 引導消費第17章 收網抓魚第4章 天下大變第95章 隱患爆發第30章 宮中毒蛇第9章 底線突破第44章 西秦使者第6章 借兵突厥第16章 夜探胡營第32章 被迫西撤第42章 是功是過第55章 談婚論嫁第23章 南華梟雄第15章 楊府爭權(上)第31章 新的靠山第30章 飲恨弘農第36章 楚王親書第28章 俏語解憂第2章 先攻內部第17章 隋胡大戰(上)第30章 三個條件第9章 我想學武第20章 夜入武房第4章 反客爲主第53章 暗通消息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26章 宿將抉擇第38章 風起南郡第5章 公主請客第6章 戰前會議第21章 錢貨漏洞第44章 公主阿蠻第125章 兄弟危情第30章 關中應對第12章 誥命風波第5章 敦煌布棋第42章 被迫求援第27章 關中之變第12章 初到突厥第19章 離別之酒第12章 裴閥老謀第37章 南市酒樓第8章 黑夜黑人第3章 盂蘭燈會第34章 枕戈以待第19章 勢力擴張第16章 重大隱憂第31章 軍機決策第7章 國事家事第28章 關鍵小人第46章 王庭之變第51章 草原異變第2章 出兵風波第33章 大軍壓境第24章 添把小亂第29章 金刀贖奴第9章 綠茶疑蹤第14章 長孫求救第37章 疑兵之計第45章 不爲我用第39章 意外來客第26章 柴紹心機第26章 柴紹心機第47章 災情初現第45章 兵壓江陵第23章 奸佞之計第70章 突破缺口第10章 除夕意外第28章 俏語解憂第21章 初次談判第32章 秀才造反第40章 羅高離心第84章 隋唐大戰(十四)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47章 匪亂再起第17章 君心難測第37章 回京前夕第7章 初遇敵情第12章 平亂奪權第14章 殺雞儆猴第13章 走私線索第13章 河底練刀第11章 鐵腕奪位第69章 殺機四伏第5章 突厥野心第30章 關中應對第18章 隋胡大戰(下)第17章 東山再起
第9章 舌燦蓮花第26章 大魚落網第94章 新朝開啓第22章 戰略撤退第28章 馳援代州第50章 心結難解第14章 引而不發第46章 褚氏父子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3章 棒打長孫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3章 引導消費第17章 收網抓魚第4章 天下大變第95章 隱患爆發第30章 宮中毒蛇第9章 底線突破第44章 西秦使者第6章 借兵突厥第16章 夜探胡營第32章 被迫西撤第42章 是功是過第55章 談婚論嫁第23章 南華梟雄第15章 楊府爭權(上)第31章 新的靠山第30章 飲恨弘農第36章 楚王親書第28章 俏語解憂第2章 先攻內部第17章 隋胡大戰(上)第30章 三個條件第9章 我想學武第20章 夜入武房第4章 反客爲主第53章 暗通消息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26章 宿將抉擇第38章 風起南郡第5章 公主請客第6章 戰前會議第21章 錢貨漏洞第44章 公主阿蠻第125章 兄弟危情第30章 關中應對第12章 誥命風波第5章 敦煌布棋第42章 被迫求援第27章 關中之變第12章 初到突厥第19章 離別之酒第12章 裴閥老謀第37章 南市酒樓第8章 黑夜黑人第3章 盂蘭燈會第34章 枕戈以待第19章 勢力擴張第16章 重大隱憂第31章 軍機決策第7章 國事家事第28章 關鍵小人第46章 王庭之變第51章 草原異變第2章 出兵風波第33章 大軍壓境第24章 添把小亂第29章 金刀贖奴第9章 綠茶疑蹤第14章 長孫求救第37章 疑兵之計第45章 不爲我用第39章 意外來客第26章 柴紹心機第26章 柴紹心機第47章 災情初現第45章 兵壓江陵第23章 奸佞之計第70章 突破缺口第10章 除夕意外第28章 俏語解憂第21章 初次談判第32章 秀才造反第40章 羅高離心第84章 隋唐大戰(十四)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47章 匪亂再起第17章 君心難測第37章 回京前夕第7章 初遇敵情第12章 平亂奪權第14章 殺雞儆猴第13章 走私線索第13章 河底練刀第11章 鐵腕奪位第69章 殺機四伏第5章 突厥野心第30章 關中應對第18章 隋胡大戰(下)第17章 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