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大亮他們太小,沒聽說過這些古語。
那時蘇聯剛剛解體、中國改革開放不久,雖然教育的政治色彩已經沒有那麼濃重,但絕不會教給我們“四舊封建”的考取功名的價值觀,再說,那個上山下鄉又紅又專的年代,讀書對小劉老師這一批民辦的教師來講,同樣是件奢侈的事情。她們有着完整的初中學歷就不錯了,基本都是邊教書邊學習邊改進的,她們一定不知道古代是如此對小屁孩們勵志的。
若干年後,年代、環境、生活和需求告訴我們,讀書不是獲得顏如玉、黃金屋的唯一途徑和最終目的,它的目的,也是因人而異,有些人爲了心靈的滿足,有些人爲了知識和智慧,有些人爲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財富,有些人汲取了力量,有些人找到了自我與出路,有些人奉獻,無私、大愛於社會或者族羣,而有些人改變了世界,但大部分人都在或多或少的、潛移默化的服務於社會並推動着人類文明的進步,綜其果效,是爲了自我實現。
而正值年幼的我們,只有按照小劉老師的要求,把頭深深地埋在書中,猛然一吸,油墨的清香味道傾然而入,順着鼻腔,沿着氣管,進入我們的心肺和大腦,一個激靈,衝擊在我們靈魂之處。這種最原始的接觸式啓蒙方法,用最直觀的味道體驗,形成了我們對書籍和知識的首次認知,新書的清香味,也成爲我們童年時代衆多標誌味道之一。
第三件招,給過甜棗,該來嘴巴了,老師宣讀學校的校規校紀,繼續下馬威。
我記得在諸多的校規校紀裡面,早戀這一條根本沒有出現,大概是因爲早戀這種現象壓根沒有,最可能是沒有形成規模吧。
還有一條至關重要,大家要愛護公共財物,包括但不限於教室裡面的二個塑料水桶、一個戳子、七把笤帚、桌椅、玻璃等,沒有拖布,因爲那時候是紅磚地面,直接用水桶來衝就好了。水桶好處多多,一個是用來灑水去灰、溼潤地面、澆灌班級所負責的校區樹木和花池,第二個是用來盛井水大家喝的。
隨即,小劉老師公佈了本學期的課程安排和作息時間。對於這些小夥伴們來說,那是個流行單休的年代,那是個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年代,那是個音樂唱紅美術畫牛的年代,那是個植樹、澆水、被要求勞動還十分樂意的不能自己不去不行的年代,那是個需要做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的年代,那是個體育課超多的年代,是最好的年代,和成長賽跑的年代,奔跑吧,我們的童年。
三把火,熄了。
爲了讓這幫熊孩子們儘早的適應小學堂的生活,學校給他們安排的課時和高年級的一樣,時長45分鐘,但考慮到他們的體力、耐力、精神力,每天只需要上5節課,和高年級相比,上午少一節,下午少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