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

邢昺曰:“狎則怠慢生焉。”“狎”就是太親近了,兒女跟父母太親近了,沒有禮數了,兒女對父母也就怠慢了。我們看到很多父母沒有教導兒女任何的禮數,一味的溺愛。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兒女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怠慢父母,稍有不順,就會耍脾氣,甚至會大發雷霆,怠慢父母到極點。原因是什麼?父母跟兒女太親近了,沒有一點距離,沒有一點禮數,在兒女面前沒有尊嚴,就變成這麼個結果。

剛纔講到《論語》那段給我們啓示很深,孔子是怎麼教導他孩子的?保持一定距離,反而有好處。不能夠沒有禮數,要及時提醒,該批評教育的時候,就要拿出家長的威嚴來,孔子就是這樣對他孩子的。問有沒有學禮,教誡“不學禮無以立”,等於是對兒子的批評,這是顯示出了父親的尊嚴。一個父親,也是君,君是領導,也是師,是老師,即父親兼有領導和老師的角色,所謂君親師,這樣才能把兒女教好,這是教敬。

唐玄宗註解:“抑搔癢痛,懸衾篋枕,以教愛也。”這是父母跟兒女那種親情,在生活當中照顧着兒女,幫助兒女搔癢。兒女小的時候,甚至到五六歲還可能尿牀,父母常常洗衣服、洗衣被。“懸衾”就是掛,把衣服掛起來,把被子掛起來,在生活上點點滴滴照顧兒女,教愛。兒女對父母有一種愛意,不會舍離父母,他知道世間對他最親最愛的人就是父母,自己也應該如此對待父母。聖人教兒女的敬,“趨而過庭”,也有敬的意思,兒女見到父母“進必趨,退必遲”,這也是教敬。兒女也應該幫父母搔癢撫摩、洗衣服、洗衣被,這也是體現他的愛心、孝心。父母與兒女的愛和敬這種教法是雙向的。

十、天性施教政教和順

經文:【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聖人根據人的天性來施教,“因親以教愛,因嚴以教敬”,就能夠達到教化的效果,“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肅”是嚴肅,不需要很嚴厲的、嚴肅的教學方式也能成就人。“其政不嚴而治”,執政者不用很嚴厲的法律、政治、酷刑,就能夠使社會安定、天下和平,因爲人人都懂得孝親,懂得尊師,懂得愛人,懂得敬人,社會就和睦了。

唐玄宗註解:“聖人順羣心以行愛敬,制禮則以施政教,亦不待嚴肅而成理也。”這是講到聖人是順着羣心,“羣”就是羣衆、百姓;人的本心,本心是什麼?就是本性本善。愛敬是性德,本性本善,順着這種性德來行愛敬之道,這當然就很容易了。順民心,所以能夠順天下。聖人“制禮則”,“禮”就是禮度,制禮作樂;“則”就是規則,我們講的法則、法律這一類的。不管是用禮還是用法律,目的都是爲了讓百姓能夠迴歸本善,制定這些禮法來施政、施教,都是順着人的性德的。所以“不待嚴肅而成理也”,不需要很嚴厲的方式、嚴肅的方式,他也能達到目的,什麼目的?天下和順,和諧世界。爲什麼?經文講的“其所因者本也”,“因”就是根據、依據。依據什麼?依據的是本,根本,“本謂孝也”,根本就是孝道。所以以孝治天下,就能達到“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天下和諧,垂拱而治。

十一、父子君臣生續臨重

經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這是進一步的爲我們闡明父子之道、君臣之義都是天性。

唐玄宗註解:“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天性之常”,常是長久,長久是什麼?是不變的,在時間空間上都不變。時間上講,過去幾千年前的人也有父子之道,天性,父子有親,幾千年之後的人,也是父子有親;在空間上講,中國人父子有親,外國人也是父子有親。所以父子之道這種天性是超越時空的,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這種愛心的原點就在父子有親,這是“其所因者本也”,聖人教化百姓,他就是用這個根本,以愛心爲原點來教愛。加之以尊嚴,就成爲君臣之義,君就是領導,臣是被領導,上下級之間跟父子之間有相似之處,相似之處是什麼?是愛,君對臣要仁愛、要關懷,臣對君自然也就盡忠。但是君臣之間的關係跟父子之間的關係又不同,君臣之間多了些尊嚴。因爲有尊嚴了,所以不能像父子那麼親近,臣對君以敬爲主,恭敬、忠誠;君對臣的那種關懷、照顧、體貼、愛護,當然也要尊重,就是義,所謂君臣之義。這樣才能達到君仁臣忠、上下和睦。

下面經文講道:“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父子之道這種天性,怎麼樣顯現出來?因爲是父母所生,才能讓天性得以彰顯。“續莫大焉”,續是什麼?繼續,也就是能夠發揚下去,能夠延續下去。父母生什麼?生我們的身體,父精母血形成我們最初的身體。如果沒有父精母血,即使我們有靈魂,也沒辦法投胎,它要有一個載體,載體就是身體。所以投胎就是我們的靈入到父母的受精卵當中,然後逐漸長大。“父母生之”,我們的??體這樣由父母生了出來。所以我們的身體來自於父母,跟父母的身體沒有兩樣,因此我們要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宗明義章》就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是孝的開始,因爲這個身體其實是父母的身體。雖然它逐漸長大了,但確實是父母的身體,還是父母的一部分。通過愛自己的身體來敬父母,更要愛自己的人格,自愛自重,修養德行,這樣纔是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父母生了我們的身體,讓我們的靈性得以延續下去,有個載體了,投胎以後做了父母的兒女,長大後對父母盡孝,把這種父子之道的天性彰顯出來,稱作“續莫大焉”。假借這個身體行天地之德,行聖人之道,所以“續莫大焉”。

唐玄宗註解得很簡單:“父母生子,傳體相續。”就是傳一個身體給你,我們身體就是從父母那裡來的。相續什麼?讓我們的父子之道,這種天性得以相續,當然也包括世俗所說的香火的延續。

“人倫之道,莫大於斯”。是講五倫關係當中最大、最重要的就是父子。

唐玄宗註解“君親臨之,厚莫重焉”。“謂父爲君,以臨於己。恩義之厚,莫重於斯。”父親的角色有君的成分,他有尊嚴。“臨於己”,就是上對下,我們對父親就要尊重,這也是在傳續天性之道,傳愛和敬,所以“恩義之厚,莫重於斯”,這是講“厚莫重焉”。君親也就是講父親像君、領導一樣,對臣下就有恩義,這種厚重的恩義,在父子之間得以體現。用這種愛敬的心,和在父母那裡學得的孝心,來對待日後的君上、領導,自然能夠做到忠誠。

十二、愛敬其親身教化衆

經文:【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這兩句話,意義很深刻。如果我們對父母雙親都不能夠盡孝道,不能夠愛父母,這就叫做“悖德”,違背了道德。如果對自己父母親都不能夠敬,而去敬別人,這就叫做“悖禮”。所以,首先要對自己父母能愛能敬,然後纔可能愛敬別人。

唐玄宗註解:“言盡愛敬之道,然後施教於人,違此則於德禮爲悖也。”是說愛敬之道,我們要自己先做到。對自己的父母,我們要有真誠的愛心,能夠恭敬父母,這是“德之本”。自己能夠把愛敬之道行出來,才能夠幫助別人行愛敬之道。如果一個人自己不能夠去行愛敬之道,而想要讓天下人去行愛敬之道,這叫做“悖德”、“悖禮”,即違背道德和禮義。所以一個君子,他必定是正己而後化人,能夠自己盡孝了,然後纔可以教化別人去盡孝。所以德行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只有做到了,這個德行教育才有真正的效果。比如,父母教導孩子孝道,如果兒女看到父母給他表演出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兒女自自然然就能夠學到、做到。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夠盡孝,那麼他也不可能教得好自己的兒女。所以,教育要懂得,我們教育者自己要先受教育。

愛敬,是一種性德。人要把這種性德彰顯出來,最好的方式是在家裡去落實孝道,將自己的愛敬之心向父母來顯現。愛敬之心培養出來以後,就能夠在社會,對所有的人都行愛敬之道,這就叫順德順禮,而不是悖德悖禮。所以,不愛敬自己的父母雙親,而愛敬別人,那就叫做悖德悖禮。即能夠愛敬自己的父母雙親,而後才愛敬別人,這就是順德順禮,順着自己的性德,與本性本善相應。

十三、違背性德民無法則

經文:【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如果不是順着自己本性,這種德叫“凶德”,後文會說到的“皆在於凶德”。“兇”是兇悍,凶德就是對性德的損害,違背了我們的本性,那麼結果也必定是兇的,招致兇災。

和諧社會,實際就是性德彰顯,本來社會就應該和諧。人人都順着本性本善而行事,社會就必定和諧,這叫順着本性、天性。如果對父母雙親不能愛敬,而去愛敬別人,這就是逆着性德、逆着天下的人心了。所以百姓就無所適從,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搞不清楚順逆,就“無所法則”,“則”是效法,不知道應該學什麼人。這說明天下所行的是逆道,不是順道。天下之所以行逆道,是因爲天子行逆道,百姓都是在看着天子,天子能順着性德行事,百姓也就順了,民心也就順了。如果反之,那麼必定會有災難。

唐玄宗註解:“行教以順人心,今自逆之,則下無所法則也。”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教化。《禮記·學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爲先。”一個國家建立政權了,最重要的是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使人民在政權建立以後,開始進入正常的軌道,安居樂業。所以教育是要順人心,人心本善,也就是說,教化要懂得順着本性本善。如果是逆了,“今自逆之”,自己逆着人心,也就逆着本善了,百姓就“無所法則”,即無所適從了,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會做錯誤的事情。

十四、謹守善道免致災禍

經文:【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

邢昺《正義》:“不在於善”即“心之所在”,人心就不在善道了,就變惡了。當人心從善轉成惡了,那就“皆在於凶德”,“兇”就是兇害,損害了德行。結果必定會招致國家的災難,或者是天災,或者是,甚至可能國家政權都不穩固。歷史朝代的更替,皆是因爲最後的國君昏庸,不知道行善,荒淫無度,出現種種問題,政權就被推翻,所謂“皆在於凶德”。

唐玄宗解釋:“善,謂身行愛敬也。兇,謂悖其德禮也。”這是扣緊前面經文“不在於善”講的,善是身能行愛敬之道,愛父母、敬父母,這是百善之先的孝道。行善,包括身,也包括心。身,要懂得敬,照顧關懷父母;心,是愛着父母。能夠如此的盡孝,必定是吉祥。如果不能夠這樣去行孝,就叫做凶德,“悖其德禮”,違背了道德禮法。如果百姓都違背道德禮法,這個國家、社會就不太平了,必定會有災難。所以善的果報,就是吉祥;不善的果報,那就是兇災。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推行孝治、仁政,用教育引導百姓,來行愛敬之道,能夠“事親”,到“事君”,再到“立身”,這樣去學、去做,社會自然太平,天子“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十五、不義富貴視之浮雲

經文:【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得之”,得到權位,這是說得志了。如果是有損道德禮法,違背愛敬之道,君子“不貴”權位。“君子”,指古聖先賢,也包括社會上真正的仁人君子,他們淡泊名利,對權位、名利,都看得非常淡。如孔子所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義”是不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是行不義而達到富貴,在孔子看來,這種富貴像浮雲一樣。浮雲,不僅是看得淡,而且知道這種富貴是虛幻的,像雲彩一樣曇花一現,不能夠長久,而後來的果報,還常常會很悽慘。正如《易經》所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行不義的、不善的家族,即使是富貴,也不過三代,後來必定是家破人亡。

現今社會,行不義之家,富不了三代那麼久,是富不過十年、二十年。當今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名單,十年之中一直在換,有的公司甚至破產、倒閉,十年就起了這麼多的變化。所以要想事業、家業長久,必須要行善,而行善最重要的是行孝,用孝心來愛敬所有的人。一個企業想要長久,最重要的就是德,如果是靠一些不仁不義,甚至不合法的手段而發達的企業,必定是發得快,敗得也快。企圖用卑劣的手段謀取暴利,結果是報應也非常的快速。

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76章 卿大夫第69章 諸侯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96章 庶人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章 孝經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92章 廣至德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115章 三才(1)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16章 三才(2)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12章 感應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28章 孝治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28章 孝治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96章 庶人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47章 天子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28章 孝治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212章 感應
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76章 卿大夫第69章 諸侯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96章 庶人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章 孝經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92章 廣至德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115章 三才(1)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16章 三才(2)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12章 感應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28章 孝治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28章 孝治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96章 庶人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47章 天子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28章 孝治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212章 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