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言行遵禮守法無過無惡守其宗廟
經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解釋章題簡析經文
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時國王及諸侯所分封的臣屬,地位次於諸侯。諸侯在其國由世子世襲,諸侯的衆子則封爲卿大夫。卿大夫自己的封邑由嫡長子世襲,卿大夫的衆子則被封爲士。卿大夫接受國君封給的都邑,世襲對都邑的統治權,服從君命,對國君有定期納貢賦和服役的義務。
本章從服飾、言語、行爲、德行等方面具體講述卿大夫如何行孝。
一、服飾身表等差有禮
經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御注》解釋“服”,就是服裝,所謂身之表也。人的外表、服飾給人第一印象,它代表一個人一定的文化素養,尤其是古代,服裝還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所以都很有講究。
《御注》:“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僣(音貼)上偪下。”先王制的五服,是五種人穿的不同服裝,即天子、諸侯、卿大夫(卿和大夫,這是兩個階層)、還有士。這五服各有等級差別,作爲卿大夫,他們要遵守禮法,服裝不可以亂穿。比如說,卿或大夫穿了天子的服裝,那就是冒犯天子;也不能穿諸侯的服裝,那就是冒犯了國君;他們只能穿自己卿和大夫的服裝。“不敢僣上偪下”,“僣上”,就是冒犯長上,如果穿了下面階層的服裝,就逼迫到下面(不知道穿什麼了)。所以古人很有講究,都會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來穿着服裝,特別是上朝,互相之間不認識,就看你身上的服裝辨別尊卑,位卑的人要主動向位尊的人行禮。上朝的服裝叫章服,章是什麼?表現出你的身份地??,一看到服裝上面的花紋,他就知道你是屬於什麼地位,便於互相之間行禮,所以五服很有科學性。
二、言語行爲不敢違禮
經文:【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御注》:“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所謂“法言”是禮法之言,祖宗定下的規矩,禮和法都要遵守。“德”指道德之行,是講人要遵守道德,行爲不可以違反道德。“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卿大夫,是天子或諸侯的大臣,是我們現在講的各級領導、公務員,他們都要爲國家服務,所以要遵守禮法,遵守道德。如果“言非法”,即他講出非法、不符合禮法的語言;他的行,不符合道德,這就虧損了孝道,嚴重的可能會遭到國家法律的制裁。
一個孝子,他知道要保全家業,要對得起父母,不可以讓父母蒙羞,如《弟子規》雲:“德有傷,貽親羞。”所以他不會幹出那些非法非德之事,因爲他有孝心,孝心是對父母對家族負責任的心。人如果有責任感,他處處都懂得謹慎,不會爲所欲爲,“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三、守法遵道無怨無惡
經文:【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御注》:“言必守法,行必遵道。”所以有孝心的人,講話都必定守着禮法,行爲也會遵循着道德。言行皆遵法道,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遵循禮法、道德的標準,而禮法道德都有定規,老老實實的遵法依道而言行,自己就沒什麼可選擇的了,所以“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是講真正能夠依照着禮法、遵循着道德去言語,就不會有口過了。口過就是言語上的過失,句句都符合禮法,謹慎自己的言語,就不會有這種口過了。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言語上不謹慎,還會招致災禍,所以口是“禍福之門”。如果能夠句句都遵循禮法、道德,自無怨惡。一個人真正品行端正,遵循道德行事,人人都會敬重他,就不會產生怨惡、厭惡。“怨”就是怨恨,“惡”就是厭惡。因爲他有道德,所以他到哪裡都會受到尊重愛戴。道德就是人性本善,是每個人本性中都具備的道德,這叫性德,叫本善。每一個人本有的性德,不只是屬於他個人,比如,雖然我們現在可能行不出來高尚道德,但是看到有人行出來,我們會肅然起敬,因爲他所做的,符合自己的性德,符合自己的本善。所以當然我們會敬重他,而不會有怨恨和厭惡。
四、三者皆備守其宗廟
經文:【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御注》講三者爲“服、言、行也”,如經文所言的“法服”,“法言”和“德行”,三者都能夠謹慎的去守護,去遵循,就能夠守其宗廟。
按照儒家的禮,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卿大夫他們會立宗廟,所謂三廟來祭祀供奉自己先祖的牌位,所以要“守其宗廟”,自己必定要謹慎的行事,家道不會衰亡。“言能備此三者”(這三者是服、言、行),“則能長守宗廟之祀”,就能夠長久的祭祀祖先了。如果違反了禮法,被國家懲處了,導致家破人亡,可能被殺頭,甚至會滅九族,家中的宗廟被破壞了,沒有人祭祀了。所以能保全家中的宗廟,這就是“卿大夫之孝”。
邢昺《正義》:“言大夫委質事君,學以從政,立朝則接對賓客,出聘則將命他邦。”這是爲官事君要盡忠,在朝廷從政,接待賓客,出外統兵打仗,保衛家園。“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這講的三者都要遵循着禮法,遵循國家法律,遵循道德。“非先王禮法之衣服,則不敢服之於身”,這是按照禮法來穿着服裝。“非先王禮法之言辭,則不敢道之於口”,所以出言都很謹慎。“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於身”,先王的道德,我們要學習、要效法,不是這種道德景行,我們不要去做,“景行”是美好的品行。
“就此三事之中”,是講服裝、言語和德行,服、言、行三事。“言行尤須重慎”,雖然說了三事,可是最重要的還是講言、行這兩樁事,更需要重視和謹慎。“是故非禮法則不言,非道德則不行”,不是禮法的這些語言都不說,跟道德不相應的行爲不做。“所以口無可擇之言,身無可擇之行”,即“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行沒有什麼選擇,統統按禮法道德行事,使“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這就能達到所言天下無人指責,所行天下人心服無怨。所以“服飾,言,行三者無虧然後乃能守其先祖之宗廟,蓋是卿大夫之行孝也”。卿大夫之行孝,服飾、言、行三者是綱領,都不虧欠禮法道德,自然家道就能長久保持,也能保其宗廟,此謂卿大夫行孝。
五、夙夜恭謹敬事君上
最後,本章引用了《詩經》:“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卿大夫,爲天子的卿大夫,而非諸侯的卿大夫;“夙”就是早;“夙夜”就是早晚。早晚都不懈怠,“以事一人”,爲一人服務,這“一人”是指天子。
卿大夫忠於自己的職守,忠於祖國,服務人民,就能夠保全家業,守其宗廟。天子的卿大夫如此,諸侯的卿大夫同樣要在服、言、行三方面,謹慎行事。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謹慎不敢遵循道統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是講不是先王所規定的服飾,不敢亂着。因爲古代的服飾,都代表着身份。如果穿着服飾不合身份,這就有犯上逼下之嫌。
還有,言語要謹慎,“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道的、所說的都是古聖先王的教誨,他們的言語,正如夫子“述而不作”。言語、文章,都沒有自己的意思,都沒有創新,全都是轉述古聖先王,轉述老祖宗的教誨。我們在此講習《孝經》,也像孔老夫子那樣“述而不作”,“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都是轉述老祖宗的教誨,用現代的話表達出來,讓現代人能夠聽得懂古聖先賢的意思,絕不敢添加任何自己的意思。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聖先王的崇高德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效法其謹慎、崇高的德行,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服、言、行”三個方面都非常的謹慎,這樣才能做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才能達到“守其宗廟”,即能守住祭祀先祖的宗廟。“宗廟”,在現代,可以引申爲道統。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年輕人,要有傳承先賢的心,要立志把老祖宗優秀的文化(道統)發揚光大。這就是古人說的“爲往聖繼絕學”,這種絕學可以幫助天下萬世開太平。這樣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守其宗廟”。
我們的心量要擴大,不僅是守着自己的小家,更要把天下作爲自己的家,守住祖宗先賢的教誨、道統,這就是所謂的卿大夫之行孝。卿大夫的行孝,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能夠做到“服、言、行”三者無虧,就能夠守住老祖宗的道統,做現在的聖賢人,也就是行卿大夫之大孝。
邢昺《孝經正義》的一些解釋,很值得我們學習。這段講到唐玄宗註解經文時所說的話:“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僣上偪下者。”是說卿大夫遵守禮法,不能夠犯上,也不可以逼迫下屬。
邢昺註釋:“僣上,謂服飾過制,僣擬於上也。”就是在穿着服裝上面,古人都有講究的,必須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弟子規》所講的“上循分,下稱家”。如果服飾過分,你低於這種地位,卻穿了這種地位的服裝,那就叫作“僣上”,就是欺上的意思。“偪下,謂服飾儉固,偪迫於下也。”不可以穿高於自己身份的服裝,當然,也不可以穿得太過簡陋,低於自己的身份,這樣會令下屬無所適從,等於是逼迫到了下屬。所以古人的服飾是很有講究的。
現代人對服飾講究得沒有古代嚴格。可以引申爲,我們的穿着要適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可以太過奢華,超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財富允許的範圍;也不可以穿得太過簡陋,會給人一種不夠莊敬的感覺。現在有些女同胞,穿着簡陋到露得太多,這樣就容易引人邪思,使人對她不恭敬,也等於把自己的身份降格了。所以穿着服飾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以端莊、整潔爲美,不可以標新立異,更不可以穿着誘人邪思的服裝。這是我們用現代的意思去體會。
邢昺《正義》:“卿大夫言必守法,行必遵德,服飾須合禮度,無宜僣偪。”這是講到卿大夫要守法,遵循道德,服飾要符合身份禮度。
二、服飾守分古禮今用
一般人看人都是先看服裝,因爲表面的服裝給人第一印象,服裝穿得得體,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好。
服裝符合禮度,就要根據時間、場合、人事物的不同而適當調整。譬如說,到寫字樓上班,就要穿的像一個文員、一個公司的職員。在公司裡的位置不同,穿着也應該稍微注意。如果是作爲一個高層的經理,那麼穿的應該比較正式,因爲在工作中會有社交的機會和場合。如果平時不注意服裝,我們給人的印象會不佳。當今着裝雖然沒有像古人那樣的嚴格要求,也是有一定講究的,我們要懂得古禮的精神,要把禮古爲今用。
“僣偪”,就是不可以給??犯上或者逼迫下屬的這種印象。
三、顏子問仁克己復禮
邢昺《正義》:“法言,謂禮法之言‘者,此則《論語》雲:’非禮勿言‘是也。雲:’德行,謂道德之行‘者,即《論語》雲:’志於道,據於德‘是也。’若言非法,行非德‘者,’則虧孝道,故不敢也者,釋所以不敢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