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卿大夫

服飾言行遵禮守法無過無惡守其宗廟

經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解釋章題簡析經文

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時國王及諸侯所分封的臣屬,地位次於諸侯。諸侯在其國由世子世襲,諸侯的衆子則封爲卿大夫。卿大夫自己的封邑由嫡長子世襲,卿大夫的衆子則被封爲士。卿大夫接受國君封給的都邑,世襲對都邑的統治權,服從君命,對國君有定期納貢賦和服役的義務。

本章從服飾、言語、行爲、德行等方面具體講述卿大夫如何行孝。

一、服飾身表等差有禮

經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御注》解釋“服”,就是服裝,所謂身之表也。人的外表、服飾給人第一印象,它代表一個人一定的文化素養,尤其是古代,服裝還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所以都很有講究。

《御注》:“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僣(音貼)上偪下。”先王制的五服,是五種人穿的不同服裝,即天子、諸侯、卿大夫(卿和大夫,這是兩個階層)、還有士。這五服各有等級差別,作爲卿大夫,他們要遵守禮法,服裝不可以亂穿。比如說,卿或大夫穿了天子的服裝,那就是冒犯天子;也不能穿諸侯的服裝,那就是冒犯了國君;他們只能穿自己卿和大夫的服裝。“不敢僣上偪下”,“僣上”,就是冒犯長上,如果穿了下面階層的服裝,就逼迫到下面(不知道穿什麼了)。所以古人很有講究,都會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來穿着服裝,特別是上朝,互相之間不認識,就看你身上的服裝辨別尊卑,位卑的人要主動向位尊的人行禮。上朝的服裝叫章服,章是什麼?表現出你的身份地??,一看到服裝上面的花紋,他就知道你是屬於什麼地位,便於互相之間行禮,所以五服很有科學性。

二、言語行爲不敢違禮

經文:【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御注》:“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所謂“法言”是禮法之言,祖宗定下的規矩,禮和法都要遵守。“德”指道德之行,是講人要遵守道德,行爲不可以違反道德。“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卿大夫,是天子或諸侯的大臣,是我們現在講的各級領導、公務員,他們都要爲國家服務,所以要遵守禮法,遵守道德。如果“言非法”,即他講出非法、不符合禮法的語言;他的行,不符合道德,這就虧損了孝道,嚴重的可能會遭到國家法律的制裁。

一個孝子,他知道要保全家業,要對得起父母,不可以讓父母蒙羞,如《弟子規》雲:“德有傷,貽親羞。”所以他不會幹出那些非法非德之事,因爲他有孝心,孝心是對父母對家族負責任的心。人如果有責任感,他處處都懂得謹慎,不會爲所欲爲,“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三、守法遵道無怨無惡

經文:【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御注》:“言必守法,行必遵道。”所以有孝心的人,講話都必定守着禮法,行爲也會遵循着道德。言行皆遵法道,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遵循禮法、道德的標準,而禮法道德都有定規,老老實實的遵法依道而言行,自己就沒什麼可選擇的了,所以“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是講真正能夠依照着禮法、遵循着道德去言語,就不會有口過了。口過就是言語上的過失,句句都符合禮法,謹慎自己的言語,就不會有這種口過了。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言語上不謹慎,還會招致災禍,所以口是“禍福之門”。如果能夠句句都遵循禮法、道德,自無怨惡。一個人真正品行端正,遵循道德行事,人人都會敬重他,就不會產生怨惡、厭惡。“怨”就是怨恨,“惡”就是厭惡。因爲他有道德,所以他到哪裡都會受到尊重愛戴。道德就是人性本善,是每個人本性中都具備的道德,這叫性德,叫本善。每一個人本有的性德,不只是屬於他個人,比如,雖然我們現在可能行不出來高尚道德,但是看到有人行出來,我們會肅然起敬,因爲他所做的,符合自己的性德,符合自己的本善。所以當然我們會敬重他,而不會有怨恨和厭惡。

四、三者皆備守其宗廟

經文:【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御注》講三者爲“服、言、行也”,如經文所言的“法服”,“法言”和“德行”,三者都能夠謹慎的去守護,去遵循,就能夠守其宗廟。

按照儒家的禮,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卿大夫他們會立宗廟,所謂三廟來祭祀供奉自己先祖的牌位,所以要“守其宗廟”,自己必定要謹慎的行事,家道不會衰亡。“言能備此三者”(這三者是服、言、行),“則能長守宗廟之祀”,就能夠長久的祭祀祖先了。如果違反了禮法,被國家懲處了,導致家破人亡,可能被殺頭,甚至會滅九族,家中的宗廟被破壞了,沒有人祭祀了。所以能保全家中的宗廟,這就是“卿大夫之孝”。

邢昺《正義》:“言大夫委質事君,學以從政,立朝則接對賓客,出聘則將命他邦。”這是爲官事君要盡忠,在朝廷從政,接待賓客,出外統兵打仗,保衛家園。“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這講的三者都要遵循着禮法,遵循國家法律,遵循道德。“非先王禮法之衣服,則不敢服之於身”,這是按照禮法來穿着服裝。“非先王禮法之言辭,則不敢道之於口”,所以出言都很謹慎。“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於身”,先王的道德,我們要學習、要效法,不是這種道德景行,我們不要去做,“景行”是美好的品行。

“就此三事之中”,是講服裝、言語和德行,服、言、行三事。“言行尤須重慎”,雖然說了三事,可是最重要的還是講言、行這兩樁事,更需要重視和謹慎。“是故非禮法則不言,非道德則不行”,不是禮法的這些語言都不說,跟道德不相應的行爲不做。“所以口無可擇之言,身無可擇之行”,即“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行沒有什麼選擇,統統按禮法道德行事,使“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這就能達到所言天下無人指責,所行天下人心服無怨。所以“服飾,言,行三者無虧然後乃能守其先祖之宗廟,蓋是卿大夫之行孝也”。卿大夫之行孝,服飾、言、行三者是綱領,都不虧欠禮法道德,自然家道就能長久保持,也能保其宗廟,此謂卿大夫行孝。

五、夙夜恭謹敬事君上

最後,本章引用了《詩經》:“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卿大夫,爲天子的卿大夫,而非諸侯的卿大夫;“夙”就是早;“夙夜”就是早晚。早晚都不懈怠,“以事一人”,爲一人服務,這“一人”是指天子。

卿大夫忠於自己的職守,忠於祖國,服務人民,就能夠保全家業,守其宗廟。天子的卿大夫如此,諸侯的卿大夫同樣要在服、言、行三方面,謹慎行事。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謹慎不敢遵循道統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是講不是先王所規定的服飾,不敢亂着。因爲古代的服飾,都代表着身份。如果穿着服飾不合身份,這就有犯上逼下之嫌。

還有,言語要謹慎,“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道的、所說的都是古聖先王的教誨,他們的言語,正如夫子“述而不作”。言語、文章,都沒有自己的意思,都沒有創新,全都是轉述古聖先王,轉述老祖宗的教誨。我們在此講習《孝經》,也像孔老夫子那樣“述而不作”,“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都是轉述老祖宗的教誨,用現代的話表達出來,讓現代人能夠聽得懂古聖先賢的意思,絕不敢添加任何自己的意思。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聖先王的崇高德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效法其謹慎、崇高的德行,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服、言、行”三個方面都非常的謹慎,這樣才能做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才能達到“守其宗廟”,即能守住祭祀先祖的宗廟。“宗廟”,在現代,可以引申爲道統。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年輕人,要有傳承先賢的心,要立志把老祖宗優秀的文化(道統)發揚光大。這就是古人說的“爲往聖繼絕學”,這種絕學可以幫助天下萬世開太平。這樣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守其宗廟”。

我們的心量要擴大,不僅是守着自己的小家,更要把天下作爲自己的家,守住祖宗先賢的教誨、道統,這就是所謂的卿大夫之行孝。卿大夫的行孝,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能夠做到“服、言、行”三者無虧,就能夠守住老祖宗的道統,做現在的聖賢人,也就是行卿大夫之大孝。

邢昺《孝經正義》的一些解釋,很值得我們學習。這段講到唐玄宗註解經文時所說的話:“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僣上偪下者。”是說卿大夫遵守禮法,不能夠犯上,也不可以逼迫下屬。

邢昺註釋:“僣上,謂服飾過制,僣擬於上也。”就是在穿着服裝上面,古人都有講究的,必須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弟子規》所講的“上循分,下稱家”。如果服飾過分,你低於這種地位,卻穿了這種地位的服裝,那就叫作“僣上”,就是欺上的意思。“偪下,謂服飾儉固,偪迫於下也。”不可以穿高於自己身份的服裝,當然,也不可以穿得太過簡陋,低於自己的身份,這樣會令下屬無所適從,等於是逼迫到了下屬。所以古人的服飾是很有講究的。

現代人對服飾講究得沒有古代嚴格。可以引申爲,我們的穿着要適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可以太過奢華,超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財富允許的範圍;也不可以穿得太過簡陋,會給人一種不夠莊敬的感覺。現在有些女同胞,穿着簡陋到露得太多,這樣就容易引人邪思,使人對她不恭敬,也等於把自己的身份降格了。所以穿着服飾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以端莊、整潔爲美,不可以標新立異,更不可以穿着誘人邪思的服裝。這是我們用現代的意思去體會。

邢昺《正義》:“卿大夫言必守法,行必遵德,服飾須合禮度,無宜僣偪。”這是講到卿大夫要守法,遵循道德,服飾要符合身份禮度。

二、服飾守分古禮今用

一般人看人都是先看服裝,因爲表面的服裝給人第一印象,服裝穿得得體,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好。

服裝符合禮度,就要根據時間、場合、人事物的不同而適當調整。譬如說,到寫字樓上班,就要穿的像一個文員、一個公司的職員。在公司裡的位置不同,穿着也應該稍微注意。如果是作爲一個高層的經理,那麼穿的應該比較正式,因爲在工作中會有社交的機會和場合。如果平時不注意服裝,我們給人的印象會不佳。當今着裝雖然沒有像古人那樣的嚴格要求,也是有一定講究的,我們要懂得古禮的精神,要把禮古爲今用。

“僣偪”,就是不可以給??犯上或者逼迫下屬的這種印象。

三、顏子問仁克己復禮

邢昺《正義》:“法言,謂禮法之言‘者,此則《論語》雲:’非禮勿言‘是也。雲:’德行,謂道德之行‘者,即《論語》雲:’志於道,據於德‘是也。’若言非法,行非德‘者,’則虧孝道,故不敢也者,釋所以不敢之意也。”

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73章 五刑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47章 天子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80章 廣要道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1章 孝經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192章 廣至德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223章 事君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98章 廣揚名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
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73章 五刑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47章 天子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80章 廣要道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1章 孝經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192章 廣至德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223章 事君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98章 廣揚名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