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徐平喝着茶,聽着坐在一邊的李覯侃侃而談暗暗皺眉頭。

雖然覺得這年輕人聽了自己一首打油詩就千里迢迢跑來,怎麼都有點不靠譜。可說起學問來,這位引經據典,都是一套一套的。

憑良心說,徐平雖然讀經典考進士,但對這個時代的儒學發展並沒有什麼深刻的認識,做事情也不是按的聖人之言,而是自己前世的知識。這樣的底蘊,在這位初露鋒芒的一代大師面前,就顯得太蒼白了。

東漢之後,自魏晉起,儒家就被佛道兩家壓制。到了唐朝,聖人孔子更是排在釋迦牟尼和老子之後,勉強坐上第三把交椅。晚唐詩人羅隱曾有一首《謁文宣廟》:“晚來乘興謁先師,松柏悽悽人不知。九仞蕭牆堆瓦礫,三間茅殿走野狐。雨淋狀似悲麟泣,露滴還同嘆鳳悲。倘使小儒名稍立,豈教吾道受棲遲。”詩中或有誇張,便也生動說明了那時儒家的地位。

進入宋朝,儒家纔開始復興,但太祖太宗朝都同時大興佛教道教,真宗迎天書,儒家地位依然不穩固。但始自太宗的擴大科舉取士規模,重用進士出身的文臣的做法,到真宗朝穩固,至仁宗朝才終於掀起儒學重興的巨浪。

伴隨着儒家的復興,糾纏不清的就是孟子升格運動和非孟浪潮。最終孟子的地位確立,儒家成爲官方惟一正統的學說,非孟思潮宋後勢微,儒家確立了自己的正統地位,也就此走向滅亡。

孟子升格始自韓愈,宋儒繼後,宋神宗和宋高宗以最高統治者身份明確支持。神宗時孟子才被封爲“鄒國公”,配享孔廟,南宋《孟子》一書才成爲經類而不再歸爲子類,元朝孟子才被封爲亞聖。

徐平這個時候,孟子遠不是他前世所理解的那個亞聖地位,還只是一些繼韓愈之後的道學者鼓吹,孟子爲孔子之後的惟一道統。更不要說再早一些的時候,孟子哪怕在儒家學者中也是地位低微,尚比不上荀子等人。他當時做那一首打油詩被訓斥,只是因爲自己的老丈人思想傾向於道學家那一邊罷了。

伴隨孟子升格運動的就是非孟思潮的勃興,兩邊都是名家輩出,你來我往熱鬧得很。而非孟學者中最出名最挑頭的一位,就是坐在徐平面前的這位寒酸的年輕人,此時剛露頭角的李覯李泰伯。

歷史總是充滿了幽默,李覯非孟,出發點是正君臣之義。當時周顯王非桀紂之類可比,孟子不但不去輔佐周王,還到處遊說諸候王稱天子,也就是那名“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能引起他的強烈共鳴了。但在孟子確立自己惟一儒家道統繼承人的身份後,卻偏偏沒人提這回事了,好像孟子也講君君臣臣一樣。更不要說民貴君輕那一套,從他的學裡直接消失了。而剩下的則是這些非孟學者批判的另一個問題,最核心的義利之辨。

孟子升格與非孟思潮的爭論,與義利之辨糾纏在一起,成爲了宋儒大論戰連綿不斷的中心。一邊都有一杆大旗,孟子一派是重義輕利,重利爲小人,非孟一派則高舉君臣大義,孟子目中無天子。這些論戰,與改革保守派的黨爭翻來覆去的黨爭,也算成了宋朝士大夫的奇觀。

最終尊孟派勝利,把君臣大義的旗也奪了去,儒家思想也失去了活力。

徐平對這些背景一無所知,他前世的知識講儒家必講孔孟,哪裡知道這中間的曲裡拐彎。聽着李覯講的一套一套,什麼禮始於利,人生出來就要吃飽穿暖,成年了就要找配偶生孩子,吃喝****實在是人之本能,比什麼其他仁義道德都要重要。學聖人之道先要學會圖利,能圖利才能富國,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安民。徐平在蔗糖務做的一切,實在是最符合聖人本義的。

說起蔗糖務,李覯又說起天下弊病都始於田地不均,富者田邊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種地的沒糧食吃,織布的沒有衣服穿,天下豈有這道理?所謂糧食是天下根本,但耕種不是糧食的根本,誰擁有土地纔是糧食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平田,不能不種地卻擁有土地,種地卻交租子自己吃不上,那不行,要學古時井田法,誰能種地誰就擁有土地。

蔗糖務就很好,對種地的人來說,地雖然不是自己的,但實際上又是自己的,所以蔗糖務才能賺那麼錢,因爲種地的人賺錢就是給自己賺錢。

徐平兩世爲人,竟被這位小兄弟說得一愣一愣的。這些話雖然他是引經據典,句句不離儒家先賢,但仔細想起來,竟然觸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個極爲敏感的問題。

這年頭的儒生腦子裡都想些什麼?徐平都有些糊塗了。

雖然徐平很想給熱情的李覯上上政治課,但他仔細搜刮肚子裡的墨水,自己的想法卻怎麼也跟儒家經典連不上,只好不時用句套話敷衍。

茶水喝了好幾杯,李覯都覺得嗓子幹了,這才停下話頭,謙恭地問徐平:“學生見識淺陋,在先生面前獻醜了,見笑。”

徐平愣了一會,問李覯:“不知你今年春秋幾何?”

李覯道:“學生虛長二十四歲。”

“哦,比我還大一歲啊。”徐平連連點頭,自己心裡終於平衡了點,要是李覯再比自己小上幾歲,臉上可真有點掛不住。“我跟你說,你講的是極好的,但是呢,一下講這麼多,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你講起。再者呢,我十八歲離家出仕,事務繁忙,也沒什麼時間讀書了。很多事情,我心裡明白,但卻不知道怎麼說出來讓人別人明白。你理解不理解?”

李覯道:“學生明白。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先生治事有功,這就是最大的學問,自不是學生這種只會誇誇其談的人能比。”

“唉,你這話說得好!關鍵是做事,事情做好了,別人自然就明白了。你來到這裡,我也不能天天與你坐而論道。這樣吧,我這裡新辦了學堂,我聽你講話學問是極好的,基礎也打得勞,就先在學堂裡客串着教幾天書。閒下來了呢就到韓提舉那裡,看看蔗糖務裡的事務是怎麼做的,這不比什麼都好?”

見徐平說得真誠,李覯起身行禮:“多謝先擡舉,學生定不負所托。”

徐平看看李覯一身行頭,又道:“一會我讓譚虎帶你去安排住處,再從庫裡取十貫錢,你安頓下來。在學堂裡教書,都是一個月兩貫錢,太平縣裡物價雖貴,你省着花也該夠了。”

“學生愧領。”

李覯本就是講利重於義的,圖利是人之本,也沒有那些讀書讀傻了的人的矯情,徐平給錢他就接下來,自己教書這也是正當酬勞。

聽着李覯一口一個學生,徐平有些汗顏。自己這先生比他還小一歲,尤其是真論起學問來也差了一截,渾身都有點不自在。

李安仁的年紀比李覯還要大上許多,但他自稱學生徐平就沒覺得什麼,因爲那是社會正常稱呼。讀書人沒中進士當官在官員面前都自稱學生,表明的是一種身份,說明自己一直在讀書學習,並不是說要跟着官員學東西的。

李覯自稱學生,同時還稱徐平先生,這味道就有些變了,那是真心來學學問的,徐平知道自己的水平,怎麼能夠當得起?

安排過了李覯的去處,徐平又鼓勵了幾句,這才叫了譚虎過來,讓他把李覯安排到爲學堂教師建的住處去,同時批了條子讓他到公使庫領十貫錢出來。

蔗糖務有自己的公使庫,裡面的錢現在是徐平一個人說了算,比用邕州公使庫裡的錢方便多了。邕州公使錢徐平已經不管了,交給節度判官代理,即方便馮伸己,也省了自己心力,反正邕州的公使錢跟蔗糖務完全不能比。

看着李覯隨着譚虎出去,徐平坐在位子上還是有些發怔。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當時就是年少無知,隨口抄襲了前世的一首打油詩而已,怎麼就引來這麼一個一肚子經典的弟子。這自己要是厚厚臉皮,抄抄什麼蘇詞辛詞,陸游的詩,王安石的文,會不會滿世界的讀書人都來追着自己的屁股跑?

想了好一會,徐平最終搖了搖頭,顯然自己想多了。別說這些東西抄出來,沒有事蹟和真才實學配合,只能在後世的筆記小說裡留下一則趣聞,甚至就是那傷仲永的故事。就算別人信了又怎樣?這幾位中哪個是因爲詩詞文章做得好就有社會地位的?王安石和蘇軾是因爲自己的真才實幹和進士身份,辛棄疾是因爲匹馬奪印的傳奇和《美芹十論》的見識,陸游詩名滿天下,但一生顛沛流離沒得到重用。更不要說現在的柳永,詞寫得再好,包括徐平自己在內的士大夫又有幾個人把他看在眼裡?他的聲名只流傳在青樓歌妓那裡,士大夫說起也只是如徐平前世說起個娛樂明星,所謂的傳奇事蹟要等到後世的小說流行才被編出來。

想來想去,好像也只有老老實實做官刷政績,才能在這個時代混出頭。

深深地嘆了口氣,徐平也覺得很無奈。

第230章 約定第121章過門不入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65章 因地制宜第22章 忠州來人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78章 入甕第66章 無所建明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3章 受歡迎的購物券第25章 你們不懂第53章 查稅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42章 方田均稅第212章 滿載而歸第18章 種士衡第5章 報恩第98章 三人成虎第57章 原則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152章 糾纏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72章 夜戰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5章 理政(一)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17章 盼盼第132章 柳八娘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05章 先生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145章 三不朽第39章 先來後到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273章 示威第31章 牛官司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8章 草市第16章 越次入對第187章 攻防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3章 一路千里第8章 讀書第94章 春狩防秋第27章 辨司馬光第158章 桃花運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75章 人質第119章夜戰第6章 召對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66章 我們不同意第26章 慶祝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8章 讀書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22章 清路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20章 送行第32章 長命縷第2章 夜談第38章 軍法第37章 階級法第121章 非死即俘第46章 收割機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64章 一拍兩散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8章 雪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54章 家賊第72章 三個關節第61章 轉機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50章 寓兵於民
第230章 約定第121章過門不入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65章 因地制宜第22章 忠州來人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78章 入甕第66章 無所建明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3章 受歡迎的購物券第25章 你們不懂第53章 查稅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42章 方田均稅第212章 滿載而歸第18章 種士衡第5章 報恩第98章 三人成虎第57章 原則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152章 糾纏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72章 夜戰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5章 理政(一)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17章 盼盼第132章 柳八娘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05章 先生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145章 三不朽第39章 先來後到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273章 示威第31章 牛官司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8章 草市第16章 越次入對第187章 攻防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3章 一路千里第8章 讀書第94章 春狩防秋第27章 辨司馬光第158章 桃花運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75章 人質第119章夜戰第6章 召對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66章 我們不同意第26章 慶祝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8章 讀書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22章 清路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20章 送行第32章 長命縷第2章 夜談第38章 軍法第37章 階級法第121章 非死即俘第46章 收割機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64章 一拍兩散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8章 雪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54章 家賊第72章 三個關節第61章 轉機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50章 寓兵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