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
歐陽修這些人天天讀的那些聖賢書,不能說錯,只是已經與社會脫節。偏偏他們又特別地自信,絕不肯承認錯的是自己和聖賢的言論,錯的只能是世界。嚴重一些的,甚至就此傾向於與社會實際脫離,只活在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世界裡。
進士出身的官員必須從州縣幹起,本來就是糾正這種不通世事的弊端,因爲這個年代的很多縣只能跟後世的鄉鎮相比,算是政權的最基層。偏偏歐陽修在州縣的這幾年,對政事幾乎完全不參與,快快樂樂一混就過去了,導致他的這種不通世事的傾向愈加嚴重。
跟這種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他覺得他自己就是道理,只能靠以後讓事實說話。
出了這件事情,徐平也沒有心情再在鋪子裡閒逛,與李璋便要離開。
王素上前道:“待制,莫忘了後天在我莊裡相會。”
徐平點頭,與李璋隨便給盼盼買了兩個泥制的小玩具,便就一起出了鋪子。
到了州橋邊,與李璋分別,在路邊順便買了一小籃新鮮的櫻桃,便翻身上馬,帶着隨從緩緩向城外行去。
徐平最近在思考前世學過的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問題。
大量的改革思潮出現在這個年代,絕不是沒有來由的,不是哪個人拍腦袋想出來。如果說歷史上的慶曆新政還是傳統的政治思想的延續,再稍後的王安石變法就帶有顛覆性的革命性了。雖然表面上看依然是對管仲、桑弘羊和劉宴等人理財思想的延續,實際上因爲讓官營商業無孔不入地涉及到了工商業的方方面面,已經與以前的政治思想大不相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思,這種改革思潮由王安石集大成並不是偶然的。
自晚唐五代時起,中國的南北方差距越拉越大。北方連年戰亂,除了剛剛過去的這幾十年,就沒有個太平時候,而南方則相對平靜。就是在太祖平定江南時,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一直穩步向前。
真宗朝的休養生息,使這種差距越來越明顯。
北方所恢復起來的小農經濟,正是養育傳統儒家思想的土壤,北方學者多道學家,正是這一現象的反映。而南方依靠良好的基礎,充分利用了統一後全國市場的形成,商業更加繁榮,一種新的重商主義的思潮正在慢慢形成。
與這種思潮同步,南方官員大量進入中央朝堂,新的政治思想慢慢形成氣候。這一大批南方來的官員,所形成的政治力量,纔是最終由王安石掀起狂瀾的倚仗。
如果不能改變北方的這種經濟現狀,還是任由小農經濟緩慢恢復,那麼歷史上王安石所遇到的改革阻力,終有一天徐平也會遇到。這是由現在的社會現實決定的,並不以哪個人的意志爲轉移。改革與保守,背後是整個國家經濟現狀分裂的現實,並不是簡單的政治立場,更不能簡單機械地認爲支持慶曆新政的中小地主,幾十年後就成了反對改革的官僚大地主。這種似是而非的階級論,在事實面前是站不住腳的。
階級矛盾從來都是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政治行爲都能夠歸類到階級矛盾上去。更不要說劃分地主與農民,地主中再分中小地主和大地主階級的階級論了。
正是因爲這種社會現實,徐平纔會在三司搞大規模的工商業,而在民間又力主推行大的莊園農業。只有打破北方現在的小農經濟,後邊的改革纔不會成爲無源之水。
政治盟友是不可靠的,官員的政治立場並不是一成不變,實際上很多人的政治立場的形成都與他們遇到的社會現實息息相關。社會現實變了,很多官員的政治立場都會變,歷史上的司馬光和王安石年輕時還是好友呢。至於陰謀詭計搶班奪權更加不可取,玩火的行爲很可能會把自己燒死。回京的路上,見過了丁謂和胡旦,徐平就一直以這兩人爲戒。
只有自己一直站在歷史大勢的潮頭,纔是最穩固的進身之階。以爲自己聰明,可以拉攏官員形成自己的勢力,但凡有這種苗頭出現,都會被皇權一巴掌拍死。
中國是大一統的國家,與歷史上歐洲的小國林立有根本性的不同,具體政策上,歐洲的發展之路沒有太多可借鑑的地方。
所謂養出資本的獠牙,首先撕扯的就是錦繡中原,而不會像歷史上的歐洲那樣到全世界搶掠。對於資本來說,對中國內部進行掠奪顯然比出去搶掠更划算得多。這本就是幾千年來最繁華的土地,資本一旦失控,第一選擇就是對內搶掠。
這也是徐平堅持以三司爲根本發展工商業的原因,如果說一開始還只是因爲官僚的本能,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現在已經是理性的行爲。哪怕在這一過程中徐平本人會遭受一些個人損失,也不考慮放開資本的閘門,去撕咬剛剛恢復的中原大地。
掠奪內部比向外擴張更有比較優勢的時候,資本必須被套上籠頭,哪怕徐平自己有可能成爲最大的資本家,也不能放開。到了這個世界,站在了這個地位,徐平必須要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越是想清楚這一點,立場越是堅定。
出了萬勝門,徐平勒馬看着天邊的夕陽,久久沒有說話。
經過了這一年,徐平已經想明白了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怎麼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與歐陽修這些人的爭論,不過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小朵浪花,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只要再過幾年,三司農工商一體的經濟格局形成,新的社會存在必然會催生出新的社會意識,徐平的身邊也必然會聚起一羣政治立場相同的官員。
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當這樣的政治集團形成,便會推動這一改革過程,這是辨證法。
徐平沒有必要去拉攏誰,跟誰結成利益聯盟,那一切都是不可靠的。他結盟的是這整個世界,是這大宋天下,是永遠不會背叛的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