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50章 防秋

bookmark

帥府裡,徐平閒來無事隨手翻着案上的公文和書信,看得興致盎然。

徐平在秦鳳路的軍改,雖然最終朝廷以讓他試行的方式維持了下來,但在朝野上下還是引起了許多爭論。有贊成的,有反對的,有向朝廷上書的,有給自己寫信的。觀點也是五花八門,甚至有的腦洞大開,當然也有實實在在提建議的。

數年的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改變了很多人。

歐陽修在夷陵縣一年多,又到光化軍任職數年,最近調到了滑州任節度判官。這幾年的時光,跟他剛中進士在洛陽任職的情況是天上地下。那時候有錢惟演優待,又是在繁華的大都市,他們過得是飲宴冶遊的生活,而在這幾個地方,他是接觸最底層的親民官,真正開始由文人向官員轉變。這個年代的縣,不能跟徐平前世的縣相比,更應該被看作是鄉鎮。從縣一級的官員做起,實際上就是從最基層的鄉鎮做起,條件艱苦,接觸的也是百姓日常的民生。像歐陽修被貶去任職的夷陵縣,到那些地方上任,被很多官員稱爲“赴湯蹈火”,縣城沒幾戶人家,有的時候還能見到老虎光天化日在縣城轉悠。在那裡一年多,讓他遠離了大都市的風花雪月,思想從聖賢大道慢慢轉到國計民生上來。

此次關於軍制的討論,歐陽修也參加了,實際上參與討論的主要是他們這些中下層官員。說錯了不處罰,說對了不定就得到賞識,何樂而不爲呢。

歐陽修給徐平寫了一封信,盛讚他曾經在邕州以一州之力破交趾,是朝廷中難得的有實戰經驗知兵的人,反對的那些腐儒空談不足論,不用理會。然後針對現在的軍事形勢發表了一番高論,從兵、將、財用和御戎三個方面論述。

兵要精加訓練,裁汰老弱,貴精不貴多。戰時要統一指揮,兵多爲寡,分散支離,爲兵法之大忌。這確實切中時弊,只是建議還流於空談,歐陽修沒有接觸過軍事實務,提的建議當然也只能是空談。最後不忘捧一下徐平,說他是帶過兵的人,自然更加清楚。

對於將主要是強調將相本無種,應該不拘泥於出身和資歷,廣選英才。

財用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徐平做了幾年三司使,此時正是國用充足,打仗根本就不怕錢糧缺乏。接任三司使的程琳是理財能臣,到現在爲止一切都井井有條,陝西沿邊數路並沒有出現錢糧不濟的情況。歐陽修主要是誇了徐平三司使任上的功績,數了現在朝廷的財政情況,錢糧充足,此正是用兵之時。

最後的御戎說得挺有意思。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他認爲契丹和党項互爲奧援,實際結爲一體,爲北部大患,所以應當各個擊破。從哪裡開始呢?兵法有云,似遠實近,徐平在秦州貌似遠離了跟党項交戰的主戰場,實際上正處在党項最薄弱的腹部,看起來遠,實際上卻是最有利於向党項進攻的地方。應當向北經略蘭、會二州,擊党項的弱點。

徐平看完,笑着把書信放下。歐陽修雖然是書生之論,但最後的戰略分析其實是正確的,似遠實近確實是大多數人忽略了的一個問題。

鄜延、環慶兩路之所以成爲了宋和党項交戰的主戰場,是因爲那兩個地方利於党項進攻,宋是主守的一方。但是如果換過來,宋要進攻党項的話,那裡並不合適。宋即使翻過了橫山,依然面對的是補給困難,前方多是大漠,遠離党項的中心區。而涇原和秦鳳兩路則完全不同,一旦控制了蘭州和會州,因爲有黃河,就直接面對党項的腹心之地。

更重要的是,鄜延、環慶兩路的蕃部,主體是党項羌,與元昊同族,爭取他們相當不容易。而涇原和秦鳳兩路則以吐蕃和蕃化的漢人爲主,他們心向朝廷,只要策略得當,能夠事半功倍,比較容易地爭取過來。都是化外,蕃羌和蕃羌還不同。

歐陽修最後御戎的分析,很受徐平欣賞,準備發給屬下看一看。

反對徐平的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剛中進士不久,任華州判官的司馬光,他主要是反對徐平改動階級法。司馬光認爲禮者上下之分,軍中有階級,才能粲然有序,指揮起來如臂使指,部下兵將莫敢不從。司馬光是尊荀子的主將,雖然後來尊孟的理學派把他拉進道學,實際上他一直反對孟子。荀子的思想是法家的源頭,不管是軍中還是社會,嚴階級是一脈相承的思想。這種思想歷史上在宋後近千年是主流,後果徐平已經看到了,懶得理他。

到了現在,歐陽修和司馬光這種地位的官員對自己是什麼態度,徐平已經可以不用介意。雙方的地位相差太遠,不管是官場還是思想,都對徐平造不成任何影響。只有徐平提攜或者是打壓他們,沒有他們反過來影響徐平的道理。可惜現在王安石還沒有中進士,不然徐平一定要把他和司馬光安排到一個地方爲官,讓兩人從年輕開始就好好鬥一斗。

當然實際歷史上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確實曾在年輕時一起爲官,而且是關係不錯的好朋友,後來的爭鬥,是政治理念分歧漸行漸遠的事了,只是徐平並不知道。

正在徐平翻看信件的時候,李璋進來,向徐平叉手行禮:“節帥,機宜司得到消息,最近渭河以北的蕃部有異動,秦州當早做準備!”

徐平把手裡的書信放下,隨口道:“是那些販運私鹽的蕃部吧?也到時候了。”

“正是!機宜司得到的消息,從馬銜山以南,以唐朝馬監的西使城爲中心,最近諸蕃部正在互相聯絡,非常可能在秋後大舉,進犯秦州!”

徐平點點頭,起身看着身後的巨幅地圖,指着西使城道:“這一帶到馬銜山,是禹藏六部的勢力範圍。他們的首領禹藏花麻,受党項招攬,娶了元昊之女,做了党項的女婿。從元昊反叛朝廷,以現在一直沒有大戰。蕃羌各部春秋或務農或放牧,要等到秋後才能大規模用兵,算一算時間,也快到時候了。秋後到來年的春天,沿邊各路跟党項必然要有幾場大的戰事,我們這裡,應該就是跟這個禹藏花麻了。”

說到這裡,徐平轉過身來,對李璋道:“自到秦州,我們對蕃部一直是籠絡爲主,示之以恩,待之以誠。即使是並帳爲村,那些蕃部也不曾吃虧,首領都給以優渥補償,讓他們把錢存到銀行裡,只吃利息也能好好活一輩子了。但人不知足,對他們再好,總還是有心懷不滿的,這沒有辦法。曹武穆治秦州,曾經上書方略,說對蕃部應該先行掩殺,再示之以恩,才能讓他們真正心懷感激。我們的恩示的已經夠了,掩殺總不可避免!武穆在秦州最重要的一戰,是在三都谷擊敗宗哥李立遵來犯,殺戳甚重!禹藏花麻如果進犯,應該是從西使城,沿山間穀道走者谷、達谷,經甘谷入三都川穀道,而後沿着河谷竄犯伏羌寨一帶。秦州以西山川縱橫,能夠走的道路只有這一條,這也是當年李立遵犯秦州走的路。這一次,我們要打起精神,看看能不能再打一次三都谷!”

“招集各司和宣威軍及歸明神遠軍,措置防秋!”

第48章 做假貨的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24章 大動作第196章 補丁第230章 約定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249章 示之以強第163章 恩出公門第2章 秀秀(上)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17章 盼盼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54章 家賊第45章 白砂糖第97章 布衣上書第42章 酒名第111章 封堵第254章 出路第11章 德政第94章 萬事俱備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67章 獵犬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84章 三衙改制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16章 場務戒嚴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1章 徐家莊第100章 鑄錢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6章 召對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47章 生意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38章 出仕第100章 鑄錢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50章 京城故人第142章 審問第23章 又想錯了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0章 詔旨回京第34章 都不可行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95章 反攻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15章 軍改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242章 交涉第35章 活字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27章 辨司馬光第8章 讀書第173章 佈置第30章 烈士暮年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64章 一拍兩散第58章 軍政結合第39章 文理荒謬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147章 破綻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98章 東南茶法第38章 出仕第139章 朝爭第13章 折支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21章 衆人到來上架感言第32章 春暖花開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196章 三角城第38章 必勝之勢第164章 新舊衝突
第48章 做假貨的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24章 大動作第196章 補丁第230章 約定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249章 示之以強第163章 恩出公門第2章 秀秀(上)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17章 盼盼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54章 家賊第45章 白砂糖第97章 布衣上書第42章 酒名第111章 封堵第254章 出路第11章 德政第94章 萬事俱備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67章 獵犬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84章 三衙改制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16章 場務戒嚴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1章 徐家莊第100章 鑄錢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6章 召對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47章 生意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38章 出仕第100章 鑄錢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50章 京城故人第142章 審問第23章 又想錯了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0章 詔旨回京第34章 都不可行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95章 反攻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15章 軍改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242章 交涉第35章 活字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27章 辨司馬光第8章 讀書第173章 佈置第30章 烈士暮年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64章 一拍兩散第58章 軍政結合第39章 文理荒謬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147章 破綻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98章 東南茶法第38章 出仕第139章 朝爭第13章 折支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21章 衆人到來上架感言第32章 春暖花開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196章 三角城第38章 必勝之勢第164章 新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