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國柄

出了政事堂,徐平回到了自己的官廳。隨便處理一下公文,就該休務回家了。

在案几上隨手一翻,卻發現一封來自新任鞏縣知縣王安石的書信。展開來看,原來是最近京西路工商業進行大手術,王安石有不同意見。

之前,迫於巨大的財政壓力,各地的工商業基本都操控於官府之手。特別是像酒樓和邸店之類的服務業,稍微大一點的縣以上城市,幾乎全爲官有。哪怕百姓自己開的店,只要官方覺得利潤可觀,都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收歸官有。

這些官有的酒樓和邸店,大部分讓百姓指射,即承包出去,官方收取固定利潤。大一些的店,贏利能力稍強,便由官府經營。這樣做最大的害處,對經濟的束縛不說,是官府爲了保證利潤,強行讓境內的富戶輪差衙前役,用家產作保經營酒樓和邸店。商業正常增長一切都好,一旦出現虧損,或者利潤下降,便由輪差衙前補足差額。

這跟徐平前世的國有經濟不一樣,這些酒樓邸店被官方直接當作提款機,過分一點的地方不按前幾年業績,隨意指定一年要上交的利潤。達不到,便直接用經營的衙前人家的家產充賬。在很多地方,直接變成了對境內富戶額外收稅。

宋朝天量的財賦收入,除了禁榷專營,還有一大部分就是這樣來的。

這樣的後果,便是造成了官府插手不多的商業的畸形繁榮,服務業的破敗。除了採取特殊政策的幾個京府,大部分的州縣,城內服務業不發達。甚至於出現,城外偏遠地方的酒樓邸店,由於不在官方掌控之下,比城內還繁榮的怪事。

在京西路試行的工商業改革,徐平借鑑前世經驗,採取了抓大放小的政策。除了四京之外,地方上那些由百姓指射經營的酒樓邸店,一律賣出去,官方收稅。

一般原則,縣一級保留一處官方經營的酒樓,和一處官方經營的邸店。州一級則按等級,保留二到五處。超出數字的,把小的賣掉擴建大的,形成規模化的經營。官方所有的這些商業,不再使用衙前,而是僱專人經營管理,制定獎懲制度。

宋朝現在問題是,在城鎮是官有經濟佔的比重過大,官府對利潤的搜刮過甚,讓工商業發展不起來。通過向民間讓渡小型工商業,來刺激經濟的活力。

與向民間開放工業和服務業相對應,通過三司鋪子和各種民間會社經濟,把畸形繁榮的商業的主導權,從一些大商戶的手中奪過來。他們藉助官方力量實行行會壟斷,在獲得超額利潤的同時,打擊壓制了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出乎徐平意外,王安石表達的不同意見,竟然是覺得對民間放權讓利不夠。他以鞏縣爲例,認爲已經有了驛館,官方的人員往來住處和酒食供應有保障,再保留官營的酒樓和邸店各一處沒有必要。如果把這個市場完全放給民間,百姓得利更大。

徐平把這封書信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實在不相信這是王安石提出來的意見。在印象中可不是這樣,王安石變法是把民間的工商業全部收歸官有,走得比自己更遠。

中國歷史與歐洲有着完全不同的軌跡,在宋朝和之前的朝代,經濟中不管是農業還是工商業,官方都佔有巨大份額。宋朝是一個頂峰,王安石變法直接把工業、商業和金融業幾乎全部收歸官有。同時在鄉村推行保甲法,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

如果徐平要借鑑他前世新中國剛建國時的做法,在這個時代完全可以推行下去,王安石實際上已經做過了。那次變法的問題,是把經濟權力收上來之後,沒有用這些錢發展社會生產,而只是讓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龐大的改革,真正與發展有關的,只有農田水利法等了了幾項措施。生產發展不了,改革必然被舊黨反對,這種反對有社會基礎。

如果徐平記得他前世整套的工業技術,完全可以提前幾十年做王安石變法的事。農村分田之後實行保甲法,利用工農業剪刀差,最快的速度發展工業。到徐平年邁的時候,說不定就可以開始星辰大海了。出去殖民的收益,極大可能比不上集中精力發展中國本土的收益。那樣的結果,就是在中國建了個地上神國,其他地方全是原料產地。把經濟的大部分收歸官有,在這個時代,並沒有制度和思想上的阻力。

當文明大潮衝擊全世界的時候,會讓很多人產生錯覺,以爲全世界所有地方的發展進程都是一樣的。蒙古人打下了亞歐大陸的絕大部分土地,當時很有可能,大多數人也認爲他們那一套奴隸代理制能夠千秋萬代。實際上只有幾百年,這一切便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用封建社會指代一個歷史時期,來分析歷史,應該是大致準確的。但那要封建是真的封建,像中國這種,從秦朝之後便就告別封建,必然是另一種形態,另一種進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個生產力是相對的,與人的慾望有關,而不是絕對的。歐洲人認爲歷史有一個明確終點,是他們一神制文明的慣性,只是他們那樣認爲而已。

王安石提出的意見讓徐平詫異,是因爲他現在的看法跟歷史上學來的不同。他提出這種意見來,就說明這個時候他的思想跟司馬光那些人沒有什麼差別。徐平不知道,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讓王安石後來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想來想去,徐平決定給王安石回一封信。

這種思想,要從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管仲說起。當然有可能可以上溯到更加久遠的時間,徐平說不清楚,也沒有必要。思想發端付諸行動從管仲,到百里奚,再到桑弘羊,漢武帝時的鹽鐵法最終大成。簡單來說,就是爲了掌控天下,朝廷要執國柄。鹽鐵不只是對特定商品的專賣制度,而是爲了讓政權掌握經濟命脈,由政權直接掌握一部分經濟活動。

國進民退,國退民進,徐平前世經常聽到的這一句話,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已經講了兩千年。從洋人的制度出發來發議論完全不得要領,這是中國政治文明的一部分,即政權要想穩定則要掌控天下權柄。鹽鐵握經濟權柄,察舉制和科舉制握文化權柄,唯一的問題是還沒有找到握軍事權柄的辦法。徵兵制和府兵制都因各種原因難以爲繼,新的軍事制度不能解決問題,最終成了禁軍的各種怪象。軍制改革,說穿了,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將校培養制度,由政權握住軍事權柄,從而可以放手發展軍事力量。

爲什麼要把一部官府掌握的經濟實體放到社會上?因爲政權只要握柄即可,全部掌控超出了實際能力,不能夠推動生產發展。王安石的變法證明了這一點,他從最開始的想讓朝廷掌控工商業和金融業,從而推動發展,最後變成只求掌控,不求發展。

各州縣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官營經濟成分,就是要讓朝廷握住經濟權柄,能夠主導經濟發展,而不要反過來被經濟操控。當經濟繁榮過去,面臨困難的時候,再利用這個權柄把社會的經濟實體收到官營來,利用官方利量推動生產發展,帶動下一輪繁榮。

天命不在,治亂循環極大影響政權的合法性,那麼政權就要操控治亂循環,而不能被動面對。要操控就要有一個把手,這個把手就是從鹽鐵論發展起來的官營經濟。

王安石剛剛開始在地方做官,還沒有機會進入朝廷中央衙門,還做不到從全局來看待經濟問題。他現在的看法,還是傳統的與民爭利,利不在民則在官的看法。

鹽鐵論一直有支持的一派,也同樣有反對的一派。歷史上的極端情況,便就是到王安石變法,盡收天下經濟權柄入朝廷。他的思想被拋棄,宋朝之後的政權放棄了鹽鐵,財政主要依靠賦稅收入,後果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面臨社會危機,政權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經濟能力,只能夠眼睜睜地看着天下大亂。

經濟的生產和分配,說到底還是生產滿足人民慾望的問題,眼前的和長遠的。政治就是順民意,從民欲,其他一切都只是工具和手段,當作信仰就本末倒置。

政權要治理天下,就要執國柄。如果失去了抓手,太阿倒持,後果不堪設想。稅賦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效率遠不能與直接執經濟權柄相比。

經濟、軍事和文化思想,政權持此三柄,便就把握住了天下大勢,很難撼動。而後才能夠從容施政,示公義於天下,得天下民心,建立起牢固的認同感。

根據自己的經歷,徐平再回頭看歷史上的王安石改革,從記住的幾條主要內容,便就看出他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三者的重要性。只是現在他還沒有成長起來,再一個性格和經歷的原因愛走極端,徐平不介意自己主動引導他。

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36章 往事如煙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14章 僵局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331章 東頭西頭?第40章 誰承其後第17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18章 草市第87章 好事第19章 出行第38章 再見故人第80章 花開富貴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196章 機遇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74章 相互利用第93章 多方牽連第78章 入甕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38章 軍法第122章 甩鍋第146章 泉布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1章 再臨鄭州第14章 歐陽修認輸第9章 詠梅第155章 攻城(下)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42章 劉小妹第25章 官場浮沉第96章 改天換地第30章 分道揚鑣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200章 營田務第298章 試用期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22章 星第64章 善後第156章 銅版第59章 洞若觀火第73章 田二第38章 統計學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142章 審問第5章 報恩第119章 審問第20章 繡花枕頭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130章 瘋狂時代(一)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7章 貴人相助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24章飛來橫財第177章 決戰第11章 德政第61章 官吏鬥法第82章 祭奠續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46章 意料之外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24章 賭鬥第1章 桂州說一下最近情況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7章 新的產業第61章 轉機第40章 炸山第98章 三人成虎
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36章 往事如煙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14章 僵局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331章 東頭西頭?第40章 誰承其後第17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18章 草市第87章 好事第19章 出行第38章 再見故人第80章 花開富貴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196章 機遇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74章 相互利用第93章 多方牽連第78章 入甕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38章 軍法第122章 甩鍋第146章 泉布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1章 再臨鄭州第14章 歐陽修認輸第9章 詠梅第155章 攻城(下)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42章 劉小妹第25章 官場浮沉第96章 改天換地第30章 分道揚鑣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200章 營田務第298章 試用期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22章 星第64章 善後第156章 銅版第59章 洞若觀火第73章 田二第38章 統計學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142章 審問第5章 報恩第119章 審問第20章 繡花枕頭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130章 瘋狂時代(一)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7章 貴人相助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24章飛來橫財第177章 決戰第11章 德政第61章 官吏鬥法第82章 祭奠續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46章 意料之外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24章 賭鬥第1章 桂州說一下最近情況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7章 新的產業第61章 轉機第40章 炸山第98章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