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富弼看看一邊侍立的徐平家裡的下人,又看看衣襟開着,狀貌不雅的歐陽修,皺着眉頭對他道:“永叔,徐待制朝廷大臣,負內外人望,有功於國。特意派人來召我們,以禮相待,你也檢點一些,不要如此不拘禮。”

歐陽修渾不在乎,說道:“修也聞,‘古之賢士,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你我備位館閣,朝廷養士,皆一時之選。徐待制身爲侍從大臣,學問精通,哪裡還會在乎這些俗禮!”

一邊的蔡襄連連點點頭:“永叔說的是!彥國,你想的太多了!天氣炎熱,似永叔這般,纔是真性情。我們讀書人,以學問相交,何必在乎俗禮!”

富弼雖然不像是高若訥那樣的古板老實人,也一向知禮守禮,實在看不慣歐陽修這幾個不拘小節,有些放浪形骸的樣子。轉頭看了一眼自己身邊不發一言的尹洙,無奈地搖了搖頭,只好不再說話。

人羣最後是葉清臣和曾公亮兩個,神態輕鬆,有意跟衆人拉開距離。

葉清臣的父親葉參前些日子在戶部判官任上任滿,出外任轉運使去了。葉清臣不用再避父親的嫌疑,可以到三司任職,徐平已經跟他說定來管三司都磨勘司。這是另一個管着整個三司內部的審計機構,徐平有意慢慢讓都磨勘司和各司的勾院結合,未來成爲一個總的審計衙門。這樣的衙門前途無限,葉清臣自然心裡有數。

曾公亮則是已經定了接葉參的戶部判官,也屬於三司的人了。

現在三司的人事任免,寇瑊基本都是聽徐平的意見,徐平那裡沒有人選,纔會想其他的辦法。慢慢地,徐平開始用年輕一代官員填充三司的重要職位。

除了葉清臣和曾公亮,嵇穎已經接了戶部勾院。他的任命是阻力最小的,上面有王曾全力提攜,下面有徐平推一把,自己的能力夠,資歷也勉強到了。

同年裡面,徐平已經推薦文彥博召試學士院。單等他這一屆任滿,便就可以進京考試。沒有什麼意外應該可以進館閣,徐平已經留了度支勾院的位子給他。

到了待制這個地位,就可以算進了權力中樞,有了諸多便利,徐平慢慢也開始人事佈局了。別的部門他管不到,最少要在三司培養出一批自己人來。

更高一級的人員也有變動,范仲淹和司馬池回來奏報到河陰縣巡查的結果,趙禎聽了不滿意,奏對不稱旨。板子不好打到他們兩個身上,韓億的御史中丞位子不保。

各方角力,韓億離開御史臺,但也沒有降職外任,而是升任了同知樞密院事。

楊崇勳被貶出京城之後,樞密院再次恢復了一正四副的滿員編制。王德用除任樞密副使外,兼任宣徽南院使。

御史中丞的位子暫定由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杜衍接任,他正在由天雄軍向京城趕,沒有意外,七月底前就可以與韓億交接。

那個層次的人物,目前徐平接觸不多,還只能默默仰望。

坐在涼亭裡,徐平隨意地翻着桌上的最新一本《錢法類書》,鄭戩坐在一邊,拿了一本《唐書》在手裡翻看。《唐書》是後晉時候所編,相對蕪雜,但保存的史料豐富,是此時瞭解唐朝歷史的不二之選。

經過這些時間的發展,朝廷裡很多官員都看出了三司購物券的部分貨幣性質,並不只是一個歐陽修。不過別人論述得相對謹慎,而且多跟西川的交子聯繫起來。歐陽修則比較大膽,直接指出購物券與交子不同,交子還只是錢,紙券是跟實物貨幣一一對應的。而購物券則不同,沒有實錢作本,對應的是三司鋪子裡的貨物,與交子相比較,購物券更多具有信用貨幣的性質。

正是因爲看到了這一點,歐陽修提出購物券不需要本錢,爲何不直接用來代替實錢。朝廷缺銅,印購物券多容易啊,只要鋪子裡有足夠的貨物就不會貶值。

本來正常人,到了這一步應該好好展開分析下去,歐陽修不一樣,到了這裡就直接下了結論。自己想的一定是對的,那麼事情沒按照自己想的做,必然就是,“主其事者,不智也!”徐平這個管事的,能力不行。

徐平一邊看着,一邊分析書裡的各種看法。

當時推出購物券,就是徐平安排的向紙幣過渡的臨時措施。通過這麼一個新生事物,讓大家瞭解討論紙幣的性質,並總結管理紙幣的經驗。對購物券理解透徹了,到推出真正紙幣的那一天,一切都水到渠成,最大程度地減小混亂。

現在看來,朝裡的官員對購物券的分析理解還纔剛剛開始,離着分析透徹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本來歐陽修是最先向前跨出一大步的,但他思想上的輕浮,又限制了他,不但沒有引領討論,更像是個搗亂的。

僅僅是開封城,影響範圍還是太小,既限制了購物券發揮作用,也限制了大家的眼光。接下來,要儘快讓購物券隨着三司的鋪子,覆蓋京東京西兩路。

兩路加一個開封府,差不多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原了。在這個年代,這個市場已經足夠大,人口足夠多,什麼經濟措施優點缺點都能夠看得清楚。

到了涼亭外,一路上談笑風生的歐陽修和蔡襄兩人,看到徐平靜靜坐在那裡,心裡不由有些打鼓,不由自主地悄悄整理了一下儀容。只是歐陽修嘴硬,敞着的衣襟依然沒有掩起來,看着相當不雅觀。

一邊的高若訥看着,眉頭緊緊皺在一起。讀書人如此不重禮節,成何體統,這成何體統!歐陽修一向都以承孟子韓愈道統自居,怎麼能夠這個樣子!

孟子講仁,講求自己本性,講養吾浩然之氣,跟其他的儒家派別比起來,確實是不怎麼注意這些小節。歐陽修年輕氣盛,變本加勵。

衆人向前,給徐平見禮,向鄭戩問候。

徐平看着站在人羣前面的歐陽修,外袍敞着,腳下的鞋子還露了半截腳後跟在外面,笑了笑,對他道:“怎麼,天氣熱到這個樣子?衣服都穿不住?”

歐陽修道:“已經到了三伏天氣,委實是熱了些。”

“你們在外園聚會,我吩咐人送了幾桶冰過去,給你們解解暑。怎麼,沒有人送過去嗎?還是送了不夠?”

一向不怎麼說話的嵇穎道:“雲行,歐陽永叔就是這個怪脾氣,跟天氣熱不熱有什麼關係?冰在那裡,桶裡還多的是呢!剛纔富彥國說永叔這個樣子見長者不雅,他答的是,‘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賢士’,哪裡只是天熱!”

嵇穎這個人,雖然話不多,但一向直來直去,而且脾氣極硬。別人覺得不好說的話,他一向都毫無顧忌。得罪的人多,但賞識的人也多。歐陽修怪脾氣,嵇穎比他還要怪,看不順眼就是看不順眼,絕不會顧忌面子不說。

“哦——”徐平這才明白,歐陽修在這裡擺架子呢。“永叔,閒時也讀《孟子》?”

歐陽修昂然道:“自然!我自小就學讀書,於《孟子》上最用心。十一篇盡皆精熟,不但倒背如流,而且無一句不用心精研。”

徐平點頭,拿起石桌上的《錢法類書》,對歐陽修道:“你在這書裡說,‘主其事者,不智也!’我想來想去,主事的人,就是我了。”

歐陽修閉嘴不說話,算是默認。

徐平面色從容,道:“子曰,‘我有知乎?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容容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永叔既然說出這番話來,就必然有道理。道理之所以是道理,聽了於我自己可以增智慧,於國家可以施善政,不得不聽。”

歐陽修的眉頭皺了皺,心裡突然有些打鼓。跟徐平接觸幾次了,辨論事情貌似自己還沒有佔過上風。這次徐平放低了姿態,是自己說的真的道理,還是——

想來想去,歐陽修心裡沒底,低聲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待制是智者,或許只是偶然一失,修偶然一得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也不用謙虛,洋洋灑灑數百言,言之我有物。今天,就你這文裡所說,我有不一樣看法的,便就問你。你覺得不一樣的,也只管問,我們說清楚好不好?”

到了這一步,歐陽修還能說什麼?只好點頭答應:“聽憑待制吩咐。”

徐平看着歐陽修,突然間笑了笑,對他道:“你讀《孟子》,記不記得孟還有一句話?說的就是好爲人師者。”

歐陽修覺得不妙,心裡不由打突:“不知待制說的是哪一句?”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徐平臉上的笑容慢慢消散,“歐陽修,我是侍從大臣,主持鹽鐵司,深知位高權重,一個不小心疏忽了,上不對國家,下對不起黎民。每一個舉措,每一道政令,都思考再三,戰戰兢兢。你這七個字,‘主其事者,不智也’,很重,你明不明白?”

第109章 補天裂第223章 軍國兩張皮(下)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251章 危機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63章 恩出公門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1章 潑皮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19章 理通事順第25章 對決第226章 自助餐第161章 開課第143章 我回來了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30章 烈士暮年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3章 進城第195章 大變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16章 煤球爐第36章 往事如煙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麼辦?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19章 宣詔使臣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0章 新的生意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46章 我們只收錢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章 宰相第37章 月夜雜談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81章 祭奠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10章 除害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215章 妥協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188章 以何處爲準?第98章 破上思寨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29章 生活不易第273章 示威第16章 活在洛陽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26章 不要失職第91章 軒然大波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07章 以僞收假第184章 爲什麼呀?第2章 父老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14章 賜名第31章 能否鑄錢?第66章 新鮮第40章 從前第30章 分道揚鑣第147章 破綻第16章 煤球爐第43章 插手忠州第8章 竟有這種事?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56章 緊急措施第10章 生財之道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3章 折支第134章 亂局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129章 刻漏社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26章 前奏第29章 名人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87章 地方耆老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2章 空調
第109章 補天裂第223章 軍國兩張皮(下)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251章 危機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63章 恩出公門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1章 潑皮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19章 理通事順第25章 對決第226章 自助餐第161章 開課第143章 我回來了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30章 烈士暮年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3章 進城第195章 大變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16章 煤球爐第36章 往事如煙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麼辦?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19章 宣詔使臣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0章 新的生意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46章 我們只收錢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章 宰相第37章 月夜雜談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81章 祭奠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10章 除害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215章 妥協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188章 以何處爲準?第98章 破上思寨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29章 生活不易第273章 示威第16章 活在洛陽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26章 不要失職第91章 軒然大波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07章 以僞收假第184章 爲什麼呀?第2章 父老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14章 賜名第31章 能否鑄錢?第66章 新鮮第40章 從前第30章 分道揚鑣第147章 破綻第16章 煤球爐第43章 插手忠州第8章 竟有這種事?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56章 緊急措施第10章 生財之道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3章 折支第134章 亂局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129章 刻漏社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26章 前奏第29章 名人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87章 地方耆老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2章 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