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地方反應

洛陽河南府後衙,李若谷把手裡的書狀放到面前的桌子上,皺着眉頭對另一邊的楊告道:“這個王沿,不過下來巡查個河道,竟然就能捲進人命官司裡,真真是豈有此理!道之,你分掌京西路漕憲,說說該如何處置。”

楊告想了想,小心答道:“龍圖,王沿新任戶部副使,朝廷寄予厚望,再者此事責不在他,只是恰好捲入而已。我們也不好過於嚴刻,還是據實稟報上去,上章御史臺彈劾他爲官不檢,怎麼處置還是看御史的意思吧。”

李若谷聽了有些不滿意,搖頭道:“他在京西路惹出事情來,雖然事情不在我的治下,但留守司自有御史臺,也不能袖手不管。這樣吧,你自以轉運使司的名義上書彈劾,我這裡讓西臺彈劾他便了。”

楊告答道:“如此甚好。”

雖然楊告是轉運使,掌監察京西路所有官員,實際上可以算是京西路所有州縣官員的上級,但知河南府是個例外。依慣例,知河南府兼任知西京留守司,在天下州府長官中僅次於知開封府,而實際上的政治地位還要高於開封府的長官。河南府長官的除拜是與宰相、樞密使、節度使等最高級別的大臣一樣的大除拜,地位在樞密使之下而在節度使之上,這可不是一個轉運使能夠隨便管的。

留守司下有御史臺,雖然從太宗之後越來越淪爲形式而沒有具體職責,但也沒有明確的詔令說是西京御史臺什麼事不該管,這也是張大有除了行文自己的上司孟州知州李迪外還同時行文河南府的原因。用西京御史臺的名義,李若谷可以直接上章彈劾王沿,這樣做也是在他的職責之內。

京西路轉運使司的衙門與河南府一樣是在洛陽城內,楊告與李若谷多有往來,一得了張大有的來文,便帶着來找李若谷。

喝了口茶,李若谷又道:“對了,出來巡查河道的徐平纔是正使,怎麼沒見他有什麼說法?這樣大的事情,我們也該看看他是怎麼說。”

楊告小心謹慎就是因爲事情牽扯到了徐平,他來京西路之前本是在三司,算是徐平的手下,出任轉運使也是徐平推薦的,有連帶責任。徐平與王沿不和他也早就聽到傳聞,就是怕自己單獨上書會引起非議,纔來找李若谷。

見李若谷問起,楊告道:“徐待制那裡也有書來,只是說自己照管不周,致使王副使惹出如此禍事,他失於監察,將上書御史臺自劾,其他的倒是沒說什麼。”

“嗯,明白了。”李若谷點了點頭,“那便就如此吧,我讓西京留臺與你一起聯名上書,彈劾王沿。鬧出這種事來,這個王沿實在不像話!”

如今的御史中丞是李若谷的老朋友韓億,他的分量可比其他人重。

與此同時,孟州後衙,李迪慵懶地坐在涼亭裡的椅子上,看着手裡汜水知縣張大有的來書,來來去去看了幾遍,才叫過一個隨從來,問道:“李通判還在河陰縣那裡嗎?事情處置得怎麼樣了?”

隨從答道:“相公,聽通判派回來的人說,河陰那裡比較棘手,還要待些日子。”

李迪把手裡的書信放到桌子上,隨口問道:“提刑司賈昌齡那裡派來的人,還要多少日子到孟州?爲了河陰縣的賭案,不是行文過去有些日子了嗎?”

“回相公,計算里程,大約還要兩三日才能到。”

“真是麻煩!你派人催一催,讓來人兼程趕來!還有,行文提刑司,把汜水縣那裡的事情報上去,讓他們派人來審案。若是沒有人派來,便就讓鄰近的州府派官員過來。李通判最近事務繁忙,可沒有時間去管,而這案子又牽涉到朝中大臣,那是一刻也等不得!記得用我的印,讓賈昌齡那裡警醒些!”

隨從答應,告退下去辦理了。

路級的各司分治,原則上不能位於同一城。具體到京西路這裡,一般而言轉運使司是在河南府洛陽城,提刑司則在鄧州,安撫使司在許州。軍事路的長官如安撫使一般都是兼任所在州府的長官,而轉運使和提點刑獄因爲有監察本路官員的職責,是不能兼任地方長官的,以防出現自己監察自己的情況。只有特殊情況下,如西京留守司暫時出現空缺,才由京西路轉運副使暫攝,暫時代理,但不算正任官員。

提點刑獄有一段時間與轉運使司同在洛陽城,因爲不合各司分治的原則,最終移到了鄧州去。鄧州位於京西路的南部,與北部有山區阻隔,交通不便,而提點刑獄又大多時間在各州巡視,交流相當不方便。已經過了這麼多日子,那裡派來參與審訊河陰聚賭案的官員還沒有到地方,把孟州通判李參徹底纏在了那裡。

李迪以使相判孟州,自己是絕沒有道理去審什麼案子的,而又牽涉到了王沿,讓州里的籤判牽頭去審也不合適,他便乾脆把案子推了出去。或者河南府,或者鄭州那裡派人來審,反正孟州這裡是不打算管了。

身份地位在這裡,鄭州的陳堯佐李迪還給他幾分面子,河南府的李若谷在他眼裡就是晚輩,還沒資格反對他的安排。

這次巡查河道,主要的地段都是在孟州境內,李迪怎麼可能不知道徐平和王沿的矛盾?李迪的性子直,他確實看徐平不順眼,但更加討厭王沿。

徐平最多也只能算是年少輕狂,做事不太穩重,王沿那就是胡鬧了。下來巡查河道天天不務正業,這下好了,還捲進了人命官司裡,把朝廷的臉面都丟盡了。

所以這案子,一定要讓提刑司的人跟鄰近的州府來審,他孟州就在這裡看着,哪個敢混水摸魚,就得小心着跟王沿一起背黑鍋。

這段河道牽扯到的三個州府,鄭州孟州河南府,主官沒有一個省油的燈。李迪曾爲帝師,兩次拜相,地位最高,與呂夷簡王曾是同一個級別的。陳堯佐先任樞密副使再任參知政事,以使相知鄭州,也是準宰相級別。地位最低的李若谷,也是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而且兼管西京留守司,政治地位等同於宰執。

王沿在這三州交界處出事,算是倒黴透頂了。

第58章 夜戰(中)第7章 第一權臣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81章 準備迎駕第154章 結硬寨,打呆仗第242章 交涉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89章 定論第17章 新的產業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55章 晏殊之論第53章 甘谷歸附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41章 串香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68章 軍民魚水第201章 陛辭第26章 慶祝第63章 瞎氈來歸第17章 盼盼第254章 出路第199章 外任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201章 提舉官第25章 廷辨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82章 立足於打第83章 以打促和第37章 閒散日子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93章 拔牙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194章 進退之間第25章 廷辨第12章 私下商量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49章 事發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00章 虎威第167章 情報第104章 學生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27章 夜宴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93章 新鐵錢第29章 攻略(一)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89章 猛虎入狼羣(七)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103章 事發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97章 伎藝人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83章 有放有收第146章 印錢吧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175章 火海第44章 細鹽第54章 家賊第29章 攻略(一)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96章 機遇第160章 呂公綽第35章 活字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5章 公路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23章 蔡襄之錯第59章 洞若觀火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152章 糾纏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120章 破陣子第41章 意外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13章 諸事要請示
第58章 夜戰(中)第7章 第一權臣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81章 準備迎駕第154章 結硬寨,打呆仗第242章 交涉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89章 定論第17章 新的產業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55章 晏殊之論第53章 甘谷歸附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41章 串香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68章 軍民魚水第201章 陛辭第26章 慶祝第63章 瞎氈來歸第17章 盼盼第254章 出路第199章 外任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201章 提舉官第25章 廷辨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82章 立足於打第83章 以打促和第37章 閒散日子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93章 拔牙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194章 進退之間第25章 廷辨第12章 私下商量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49章 事發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00章 虎威第167章 情報第104章 學生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27章 夜宴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93章 新鐵錢第29章 攻略(一)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89章 猛虎入狼羣(七)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103章 事發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97章 伎藝人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83章 有放有收第146章 印錢吧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175章 火海第44章 細鹽第54章 家賊第29章 攻略(一)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96章 機遇第160章 呂公綽第35章 活字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5章 公路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23章 蔡襄之錯第59章 洞若觀火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152章 糾纏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120章 破陣子第41章 意外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13章 諸事要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