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以仁爲本

見衆人一副迷惑的表情看着自己,徐平道:“我起自進士,入仕以來,先歷州縣,再入三司。爲官做的是實事,做實事講的是提綱挈領,你們或許重說理,說理是不是這個規矩我說不清楚。兼覽博照,多知道一些別人做事的辦法總是不會錯的。”

衆人點了點頭,知道這是徐平做事的辦法,在三司如此,在軍中也是如此。儘量以最簡潔的方法把事情說清楚,理出其中的頭緒,纔好找出合適的對策。儒生確實不習慣這樣做,因爲他們要旁徵博引,加之自己發明,這種說理辦法與他們相性不合。

徐平又道:“你們講天理人慾,辨人之性情,述仁義道德,探治亂之源。人生於天地之間,本於地氣風俗,必受天理影響,卻未必一切都由天理而定,很多東西還是由人自己來思辨做事形成一個樣子。故曰天理存於人慾之中,要講人的事,還是要看人自己。”

張載點頭,轉身對身邊的人道:“都護所講,柳河東之論也。”

徐平心中暗道一聲慚愧,在社會推崇韓愈的大背景下,他卻喜歡看柳宗元的文章。剛開始是以爲自己不喜歡跟這些儒生一樣尋章摘句,所以才喜歡看柳宗元的小品文,直到最近自己的思想開始成形,才知道那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

後世曾把這兩百年間的八個人合在一起,稱爲“唐宋八大家”,其中唐朝的便是韓愈和柳宗元。前世學到這裡,總是以爲這是八個文章寫得最好的文學家,現在想通了,知道並不是這樣劃分的。“八大家”,是一種文化和政治立場的劃分,其次纔是文學成就。這八個人,是後來宋學的最核心部分,他們確立了一種文化傳統,並由此試圖確立政治制度。

韓愈祖追孟子,希望能夠重建儒家道統,講民重君輕,是宋朝的主流。而柳宗元則把天理從人世的政治中剝離出去,天理和人間的治亂不再合一,治亂就是人的事。由此而來的觀點,就是“天下爲公,非一姓之永祀”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源頭和理論基礎。因爲沒有天理的加持,則人間的帝王傳承就失去了神聖性,他們的正統,只在於治還是亂。

徐平前世的印象,總是認爲中國古代專制的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中國傳統文化裡沒有自由與民主的基因。所以他在朝堂爲官,一直戰戰兢兢,哪怕與趙禎的關係非常親密,也不敢有絲毫讓人抓住把柄的地方。現在想明白了,只要知道有“唐宋八大家”這一個名頭,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韓、柳就是宋朝文化最重要的基因,柳宗元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宋朝人的文化和政治,歷史上的很多政治現象和制度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源頭。

韓愈隨着孟子升格運動,在後世哪怕思想被篡改,文章被刪減,到底還是保留了一個名字。而柳宗元則沒有這麼幸運,他的思想基本在宋朝曇花一現。而在當時,柳宗元是比韓愈更激進,對舊文化的傳統鬥爭得更厲害的一個人,受到的挫折也更多。

依着徐平從前世學來的知識,在宋朝實行虛君制度,甚至君主立憲之類,會不會成爲千夫所指,沒有人認可?不會。這本就是這個年代文化的主流,從范仲淹評寇準“左右天子方爲大忠”,就能知道這個時候的讀書人是怎麼想的。真宗之後的幾個皇帝,不是受到這種文化壓力,哪裡會有那麼高的自覺向文人士大夫讓權。

後世的政治制度不在於會不會被這個時代接受,而是在於可能水土不服。不考慮文化傳統,不考慮政治實際,到頭來最終還是一場空。人類發展有其本來軌跡,憑空嫁接來的制度開不出美麗的花朵,更加結不出美味的果實。宋朝華夷之辨再次興起,本就是對唐朝兼容幷蓄、優待異族政治的反思,意識到兼採漢人和鮮卑文化和制度的路走不通了。歷史事實是連一個鮮卑文化近千年都消化不好,還想再消化另一個,委實有點難。

路是要由自己人走出來的,不然到頭來會發現是條假路。

徐平思想轉變的最大障礙,是他前世對中國文化轉統和這個年代價值取向不同。徐平前世所學,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中國不但是在戰爭中被洋人擊敗了,而且在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思想等方方面面無一不敗。而且在這種巨大的衝擊中,最終還是保持了自己的獨立,學習有一部分主動性,是主動去吸收。所以他對歷史認識的傳統,表現爲對古代歷史的批判與解構,完全打倒,便於吸收新的知識。凡是中國古代歷史傳統中的缺點加倍放大,而與那個時代傳統相合的儘量不提。表現爲中國不可能發展出科學技術,不可能發生工業化,不可能發展出進步的文明,走向腐朽與落後是一種必然。對歷史的表述就表現爲,誇大異族帶來的文化的先進性,貶低自己本身文化的落後。一切的發展是因爲異族來了新鮮的血液,而落後的根源在自己文化的保守。漢族文化以文來表述,便誇大鮮卑入侵帶了尚武的基因,而對外戰爭不利是文官壓制武將,科學技術發展不起來是因爲科舉引導聰明人全去讀書,文人瞧不起匠人。總而言之,本身文化傳統就是原罪。只要把這一切全都打倒,讓人一提起來就覺得羞恥,纔好引入新的文化與制度。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不是說歷史都是編的,歷史就是歷史,就在那裡。而這個歷史怎麼講述則是有價值取向的,同一個歷史事實可以解讀出完全相反的意思,只看當代的人需要一種怎樣的歷史。

徐平現在所處的年代與他前世正好相反,中原文化的外來基因是被強行灌進來的,五代亂世說明了繼續下去行不通,表現爲一種對外來文化的挑揀與剔除。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互相學習是必要的,善於學習是一種美德,固步自封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漢人從吃穿住行,到日常的生活習慣,深受周圍異族的影響,就連說話都幾百年間就會大變。這是一種學習的美德,無可厚非。

交流與學習,與保持傳統是一對矛盾,矛盾是發展的,是會變化的。急需學習的時候表現爲對保持傳統的壓制,是先進對保守的革命。而隨着矛盾的發展,學習和保持傳統會發生變化,革命的會變成反動的,反動的會成爲革命的。這是一種必然,出現了這種轉化才說明真地學習到東西了,自己的傳統在學習中煥發了新生。

現在徐平面前坐着的這些年輕人,就是要在自己文化煥發新生中出一分力,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因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們的追述道統,要續漢祚,不是排外,而是對前幾百年的歷史進行文化上的反思,辦求讓自己的文化煥發出新生。

柳宗元作爲中唐之後儒家復興運動中的大家,其學述水平毋庸置疑。徐平接着他的步子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才更好讓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接受。

看了看衆人,徐平又道:“人世治亂,本於人,非天理所外化。正是本於人,才能近於天理。故孔子所論多是仁,孟軻所講多是義,仁義,天下之本也。”

“何謂仁?這字很明白,就是兩個人。道家講陰陽,天下莫不在陰陽之道中。凡是有兩個,你和我,君和臣,父與子,夫與妻,國和民,天下和百姓,盡在其中。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仁之一字,就是兩兩相對,相處之道,爲忠恕。臣事君忠,而君待臣以恕。民對國忠,而國對民恕。夫婦、孝弟,人世一切,盡在這仁之一字,忠恕之道中。”

“仁是兩個人,那麼義是什麼?二生三,義是三個人。你、我、他,朝廷、百姓、外邦,祖、父、孫,夫、妻、子,有了三個,就有了義。仁曰忠恕,義怎麼講?可惜兩千年來,義這一個字還是沒有講清楚。但是不管怎麼講,義是本於仁。爲什麼講不清呢?因爲有三個人,你我之間的忠恕,可能剛好與你和他間的忠恕相背,怎麼論?諸生如果有志於學,可以在這上面用功,強似去求天理,而究人性。”

“數至三已極,哪怕有再多的人,都可以分成三來論,不會再遇到以仁求義而不得的事情。是以人世之道,最大是義,最難也是義,仁義二字已包羅世間一切。”

仁義道德,說到底是表述人世間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的。用矛盾論來講,有兩個人便就形成了一對矛盾,一對矛盾是簡單矛盾,所以孔子可以用忠恕這兩個字表達出來。而三個人,則就由簡單矛盾變成了複雜矛盾,很難再用一句話講清楚。

三是複雜矛盾,故再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可以分解到三,不會再出現本質的不同。三生萬物,事情到了三這個地步,已經包羅世間萬象了,一切都可以由三的複雜矛盾生髮出去。一生二,因無二便無一,無二有等於無,一就不是一。二生三,是能稱爲二的必是一對矛盾,有內在的聯繫,必然要發展,否則不足以稱二。夫妻生子,正電子與負電子相撞湮沒,必然生出三來。當這個世界有了三,則就可以變化爲豐富多彩的宇宙。

漢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使用了儒家的仁義體系。但爲了維持皇權,又引入了陰陽家的五德終始,引入了天命。從唐至宋的儒學復興,從根本上說是把天命從體系中剝離出去。因爲奉北朝爲正朔,對天命論的諷刺太大,故出現了復古的表象。剝離出了天命,宋儒的選擇是向人去找答案,以人的本性來代替以前天命的作用,是以性情之論在各家學說中佔了重要地位。徐平給這些年輕人推開的這一扇門,是讓他們不再窮究人性,而是把心思放到人與人的關係、矛盾中來。

(說句閒話,我前面寫徐平喜歡讀《柳河東文集》,真的是因爲以爲柳宗元小品文……)

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83章 擒獲第34章 磨鍊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96章 三角城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61章 按戶配炭第44章 細鹽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64章 金光頂第45章 安撫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161章 開課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96章 神針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35章 三輪車第76章 血染清江水第151章 新市場第31章 能否鑄錢?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286章 毛錐子能退敵耶?第99章 搞事情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215章 妥協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1章 潑皮第10章 野味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2章 知己知彼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101章 七源州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83章 地形沙盤第14章 賜名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258章 拆借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11章 根源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159章 人手難題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73章 童大官人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56章 緊急措施第195章 大變第64章 一拍兩散第133章 殺人不見血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115章 奇觀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7章 回聲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232章 狼煙第51章 新的消息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90章 捉襟見肘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93章 王師北來第16章 難處第98章 東南茶法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230章 約定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49章 戰後忠州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270章 震懾第242章 交涉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0章 新的生意第49章 串連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91章 大勢第41章 意外
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83章 擒獲第34章 磨鍊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96章 三角城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61章 按戶配炭第44章 細鹽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64章 金光頂第45章 安撫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161章 開課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96章 神針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35章 三輪車第76章 血染清江水第151章 新市場第31章 能否鑄錢?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286章 毛錐子能退敵耶?第99章 搞事情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215章 妥協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1章 潑皮第10章 野味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2章 知己知彼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101章 七源州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83章 地形沙盤第14章 賜名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258章 拆借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11章 根源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159章 人手難題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73章 童大官人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56章 緊急措施第195章 大變第64章 一拍兩散第133章 殺人不見血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115章 奇觀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7章 回聲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232章 狼煙第51章 新的消息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90章 捉襟見肘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93章 王師北來第16章 難處第98章 東南茶法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230章 約定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49章 戰後忠州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270章 震懾第242章 交涉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0章 新的生意第49章 串連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91章 大勢第41章 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