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喜訊一

9.喜訊 (一)

進入十月以來,朝廷喜訊頻傳。先是獲悉平南王尚可喜因病身故,其實依胤禛看來尚可喜應當是鬱悶而亡。尚可喜自吳三桂起兵叛亂以來,先是有一個不孝的兒子尚之信棄本藩而不顧,直接投奔了平西王,接着自己又被康熙軟禁,氣急交迫之餘,終於一命嗚呼。

報喪的信使到達通州之後,康熙照定例賜了陀羅尼經被,又輟朝三日,並派一名宗室貝勒致哀並賜祭奠茶果,還撥給喪儀銀八千兩,也算是極盡哀榮。可是胤禛知道,康熙心中一定是心花怒放的緊。

早在年前,尚之信就與平西王吳三桂暗中勾結,而吳三桂也多次去信要求尚可喜起兵策應,雖然尚可喜將這些書信全部上呈朝廷,以表忠心,但是康熙卻對之半信半疑。畢竟在朝廷看來,三藩三爲一體,同枝連氣,尚可喜又與吳三桂一向交好,吳三桂一反,尚可喜處堪憂。只是目前朝廷平叛吳逆,直將所有可調之兵全部投身西南,此時雖有所進展,若是廣東再起戰端,朝廷立刻捉襟見肘。

此外,康熙還相當忌憚尚可喜此人。尚可喜是馬上將軍,麾下有一批虎狼之士,而且還有藩屬的十萬弁兵。如果他舐犢心切,從而與吳三桂成犄角之勢夾攻,那麼京畿之內,將再無可調用以平叛之兵。現在尚可喜去世,尚之信在外,剩下的幾個兒子都是文弱之人,在軍中沒有威信,廣東境內已成一片散沙,不足危矣。

癸未,偏沅巡撫韓世琦,總兵官和山、盧崇耀大敗吳世璠僞朝廷的賊將黃明於古州八萬傜(吳三桂已在半年前病死,其子吳世璠繼位),從而進一步形成了對吳三桂的最後包圍。

康熙聞訊大喜,爲此特地叫了個大起。在京所有親王貝勒貝子,部院大臣,四品以上官員統統在列。四聲淨鞭之後,衆人魚貫而入,在乾清宮宮黑壓壓的站了一片。康熙在鑾儀衛和秉禮太監的簇擁下,端坐在正中的龍椅之上。

胤禛也在下面站着班。其實除了太子和大阿哥之外,其他阿哥因爲還未到隨朝聽政的年齡,按理說大可以不必湊這份熱鬧,但是,康熙此次特諭胤祉和胤禛,着其二人一同前來,康熙的意思,自然是希望他們也能夠見識一下羣臣廷議。

胤禛倒是不以爲然,心道:這根本就是老爺子的(其實康熙此時三十不到)存心安排。此前康熙意圖撤藩之時,衆臣之中附和者寥寥,多虧了太皇太后鼎力支持,才得以勉力施行。此後仗打得艱苦,好不容易瞧見勝利的曙光,康熙自然想在滿朝的臣子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先見之明。畢竟爲帝王者,誰不希望自己的文治武功能名垂史冊呢?

是日,康熙身着正式的明黃色朝服,墨色薰貂冠,上綴硃緯。三層頂,每層各貫東珠一顆,皆承以四條金龍,每條龍身綴東珠一顆,口中銜大珍珠一顆。紫貂披領,石青袖,海龍緣邊,上鑲金片。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六條行龍,分列十二章,端的精神。如此的喜事當前,即便像康熙一般,平時從不在臣子面前苟於言笑之人,這天興奮之情也是溢於言表。

康熙注視着衆臣,強壓下心中的喜悅,道:“諸位臣工,今日叫了大起,一是前日收到紅旗報捷,古州一役,斬敵數萬。值此,吳逆已被朕的八旗健兒團團圍住,破昆明城指日可待,此番朝會算是朕和爾等君臣同賀。二是破賊之後,百廢待興,朕要爾等共議,撤藩之後,朝廷的善後安置事宜。”

康熙言罷,笑盈盈地望向諸臣。衆臣以裕親王福全爲首,衆皇子以皇太子領頭一起拜倒,山呼萬歲,然後就是一個接一個地稱頌,直到把康熙捧爲古今第一聖明天子,即便堯舜也只能望其而興嘆的份。胤禛站在下面,直爲百官面皮之厚慨嘆不已。好在現在還不用自己也跟着奉承,否則,說不準自己就會一面說話一面就大笑失儀,繼而闖下大禍。

康熙面上不禁也露出些許得色,但也是稍縱即逝。正顏道:“諸臣工,其實朕當初撤藩之時,就是乾綱獨斷,也是逞一時之勇,未必事事皆準備妥當,因而纔有了前幾年戰事僵局,以致險些讓吳逆做大。所幸是祖宗佑我大清。有天地襄助,又有諸位盡心,這纔有今日的局面。朕此刻更想聽聽爾等對如何善後的看法。”

朝臣中開始有些竊竊私語,終於,一位大員站出班來,胤禛偷偷打量了一下,只見這人中等身材,年紀不大卻已經有些肥頭大耳,而且眉眼之間都帶着笑,看頂戴,一是一位一品大員。

胤禛正在猜度,這人已經笑說:“奴才明珠以爲,如今大捷,皇上再振天威,不如一股作氣,盡收雲南之地,設府置縣,宣揚王道,天下臣民,莫不感戴我皇天恩。然府縣設置,須廢時日,且南地荒涼,又久在吳逆轄下,具體還得多廢思量。”

胤禛暗自想道:“不愧爲外號‘笑明珠’,溜鬚功夫甚是到家,但是究其言論,無非說些個場面話,所有實務一字不提。若是批駁,又圓溜溜什麼把柄都抓不着,算起來,竟是什麼都說了,又什麼都沒說。”

明珠話音剛落,另一位超品大員就站了出來,看服色頂戴,還應該有着國公的爵位。先向康熙一拱手,然後面對明珠道:“明珠大人,你久在朝堂而少問地方,少不得索某要多言幾句。雲南乃各民族聚居之所,瘴氣叢生,且舊有匪患,吳逆積弊已久,朝中官員,聞滇而變色,寧可掛印也不願其地赴任,試問若無官員備選,設府建縣該如何施爲?索某倒是認爲,應該在雲南普遍設置流官,並以當地土司共管之策安撫百姓。”

明珠頓時漲紅了臉,悻悻道:“索大人,明某焉能不知其難處,我方纔也併爲向皇上隱瞞啊…。”

“原來這便是太子的叔外公,明珠的死對頭索額圖呵。沒想到,如此沉悶的朝會居然還能看到這樣一場好戲,也算值了,不枉自己站的兩腿發酸。”胤禛偷笑。

看索額圖還準備開口,明珠搶先一步,先是自請責罰道:“皇上,奴才也以爲索額圖大人所奏甚有道理,奴才之前沒有思慮清楚就貿然進奏,請皇上恕罪。”

康熙一擺手,道:“今天是朝會廷議,諸臣工隨心議論,何罪之有?”

明珠跪地謝恩之後,馬上口風一轉,衝着索額圖諷道:“索大人以前以先皇曾與吳逆殺馬盟誓,便對皇上撤藩頗有異議,如今爲皇上在雲南撫平民意,出此良謀,明珠自嘆弗如啊。”

索額圖臉色立沉,心裡恨不能把明珠一個窩心腳踹死。這可是他永遠的軟肋,當時站錯了立場,現在就怕康熙翻起老賬,偏偏這個對頭還就要提這茬。

第322章 一波又起(八)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52章 初識愁滋味(六)第47章 初識愁滋味(一)第75章 從軍(六)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44章 麻煩(四)第256章 議儲(八)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262章 塵埃落定(五)第212章 驚變(八)26 兄弟三第383章 問鼎(七)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228章 渾水(九)第172章 南巡(三)第370章 風雲漸起(十六)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35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五)第269章 塵埃落定(十二)第206章 驚變(二)第314章 一波未平(四)14 家祭一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第71章 從軍(二)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218章 驚變(十四)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357章 風雲漸起(三)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211章 驚變(七)第223章 渾水(四)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77章 從軍(八)第281章 督撫之爭(七)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116章 家宴(四)第323章 一波又起(九)第288章 督撫之爭(十四)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210章 驚變(六)第220章 混水(一)第363章 風雲漸起(九)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54章 初識愁滋味(八)第259章 塵埃落定(二)第45章 麻煩(五)第380章 問鼎(四)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218章 驚變(十四)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229章 渾水(十)第307章 南山遺恨(六)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296章 多事之秋(八)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24章 兄弟(二)第113章 家宴(一)第17章 圍獵(一)第250章 議儲(三)第236章 渾水(十七)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81章 出征(四)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295章 多事之秋(七)第151章 冷暖自知(二)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119章 波瀾橫生(二)第353章 父子兄弟(二十三)27 傷逝一第34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二)第289章 督撫之爭(十五)第386章 問鼎(十)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178章 南巡(九)第318章 一波又起(四)第382章 問鼎(六)第220章 混水(一)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216章 驚變(十二)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251章 議儲(四)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146章 二徵葛爾丹(十三)第162章 河務(五)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189章 風雨欲來(二)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
第322章 一波又起(八)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52章 初識愁滋味(六)第47章 初識愁滋味(一)第75章 從軍(六)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44章 麻煩(四)第256章 議儲(八)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262章 塵埃落定(五)第212章 驚變(八)26 兄弟三第383章 問鼎(七)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228章 渾水(九)第172章 南巡(三)第370章 風雲漸起(十六)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35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五)第269章 塵埃落定(十二)第206章 驚變(二)第314章 一波未平(四)14 家祭一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第71章 從軍(二)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218章 驚變(十四)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357章 風雲漸起(三)第319章 一波又起(五)第211章 驚變(七)第223章 渾水(四)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77章 從軍(八)第281章 督撫之爭(七)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116章 家宴(四)第323章 一波又起(九)第288章 督撫之爭(十四)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210章 驚變(六)第220章 混水(一)第363章 風雲漸起(九)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54章 初識愁滋味(八)第259章 塵埃落定(二)第45章 麻煩(五)第380章 問鼎(四)第258章 塵埃落定(一)第218章 驚變(十四)第145章 二徵葛爾丹(十二)第229章 渾水(十)第307章 南山遺恨(六)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296章 多事之秋(八)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24章 兄弟(二)第113章 家宴(一)第17章 圍獵(一)第250章 議儲(三)第236章 渾水(十七)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81章 出征(四)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295章 多事之秋(七)第151章 冷暖自知(二)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119章 波瀾橫生(二)第353章 父子兄弟(二十三)27 傷逝一第34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二)第289章 督撫之爭(十五)第386章 問鼎(十)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178章 南巡(九)第318章 一波又起(四)第382章 問鼎(六)第220章 混水(一)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216章 驚變(十二)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251章 議儲(四)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146章 二徵葛爾丹(十三)第162章 河務(五)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189章 風雨欲來(二)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