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

朝堂上氣氛瞬間有點詭異,衆臣都不敢說話,一齊看着皇帝。

終於,劉莊深思熟慮後,長吁了一口氣,才頷首道,“吳卿所言,甚合朕意。念班氏曾有功於先皇,命司隸校尉部速督京兆府、右扶風,要善待班固。所查抄班宅之書,用五百里加急,解送京師,朕要親閱,不得有誤!”

“臣等遵旨!”衆臣聞帝詔令,都鬆了一口氣。

“雖然如此,班固私修之行不能倡。朕命充班固於蘭臺,爲書吏,秩俸麼……罰俸半年!”劉莊說完,故意頓了一下,看一眼吳良,見吳良若有所思地點着頭,並未提出抗辯,這才話鋒一轉,突然厲聲道:

“三輔衆官有材不薦,反欲假朕之手殺國之良材,聞所未聞。司隸校尉部確有失察之罪,現免去鮑昱本兼各職,即在府中待察,由御史臺與侍中廬聯名查證。果有罪,朕絕不輕饒!”

鮑昱再一次走到堂中跪下謝恩,北宮衛士令楊仁按令進入朝堂,將鮑昱帶了下去。

這一幕令朝堂一片蕭索,衆官無不戰戰兢兢,噤若寒蟬。

可就在衆臣驚惶之時,司徒範遷顫顫巍巍地站起奏道,“陛下,老臣以爲,司隸校尉重臣,不可一日或缺。今老臣舉薦一人,當得此任!”

劉莊大喜,躬身道,“範相可坐下說話,不知卿舉薦何人?”

權倌將範遷扶回座位坐下,範遷又道,“陛下,豐縣令牟融,忠誠公正,學品兼備,治豐三年,縣無訴訟,民皆安居樂業。本府評議,其績爲州郡之首。老臣舉薦此人,可爲司隸校尉!”

剛處置了一位司隸校尉,老宰輔便爲朝廷舉薦重臣,劉莊深感慰籍。

見大局已定,他從御座上站起身,深有感慨地道,“朝中有忠臣,國家無難事,餘謝老宰輔忠誠謀國!”說着,身爲皇帝,卻面向範遷座位,雙手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

此舉令滿朝文武再一次震驚!

範遷趕緊站起,向皇帝鞠躬還禮,並自謙道,“陛下,爲國薦賢良,乃臣下天職。老臣不敢受皇上如此大禮也!”

劉莊卻正色道,“範相忠誠謀國,如何受不得?受得,受得!餘有衆卿相輔,乃國之大幸也!”

話鋒一轉又道,“尚書檯即刻書詔,命豐縣令牟融,爲司隸校尉。着司隸校尉牟融即刻馳奔三輔,務要親自督辦,定保班固無虞!”

“臣即刻辦理!”尚書令孫堪言畢,出殿安排一番後,又匆匆歸殿。

此詔令一出,東漢初年又一位著名能臣,一下子走上了漢帝國政權核心!

君臣意見相合,大殿之上時而電閃雷鳴,狂風驟雨。時而又春風和煦,君臣一團和氣。一直跪在堂下的班超受到的震撼,難以形容。

三十年來,班超先爲雒陽讀書世子,後爲五陵原農夫,一直生活在父兄羽翼之下,奔走在世俗俚巷之間,何嘗見識過朝堂之上如此風景?皇帝聖明,大臣謀國,這不就是史家筆下描繪的清平盛世之景麼?有這樣的皇帝,有這樣的大臣,大漢怎麼能不興旺?

想吾班超乃堂堂大漢第一劍士,並非一無所用之徒,何故只能屈身安陵邑面朝黃土背朝天?如果皇上看好吾,吾定然也能象範大人、牟大人一樣,做一個爲皇帝分憂、爲萬民仰望的忠臣、能臣。不,做文臣屈沒了吾一身武藝,應該象竇融竇大人一樣,做一個令匈奴人聞名膽寒的大將軍!

他甚至閉目想象着,他按皇帝令出征後,大軍得勝班師歸來,滿朝重臣代表皇帝親自到城外長亭迎接,就象當年迎接竇融大人入朝時一樣,萬民歌頌,皇帝嘉許,這該是何等榮耀啊。阿母、師母、阿妹、嫂嫂、竇夫人等人,又該是何等高興啊!

他甚至進一步想到,受到皇帝親自嘉獎,鄧府女公子會降貴紆尊,主動到班府遞納采求親。而馮菟也主動休了宋洪,重新回到他班超身邊。哇,人生能得此二女,夫復何求啊……

此時,沒人理會班超,他一直低首默默跪着,甚至流着垂涎想着美事。渾渾噩噩三十年的世子班超,第一次有了明確的人生理想!

大事已決,劉莊心裡快意。下面該就如何賑災進行廷議了,劉莊打斷了班超對未來的想象,嘴裡說道,“班超,待書簡到日,是非自然了斷。汝先靜待數日,如汝兄班固果然爲國修史,朕斷不會讓汝空跑一趟,自會還汝兄與班老夫人一個清白!”

說完,卻沒有聽到班超回話。這個愣頭青此時低首跪着,一動不動,嘴上掛着垂涎,心裡正想着美事呢。

“班超,回陛下話,謝陛下恩!”座位離他最近的御史中丞薛大人一迭聲低聲提醒道。見他一付癡迷迷的樣兒,便伸腿輕輕踢了他一腳。

這一幕,坐在珠簾後御座之上的劉莊看得一清二楚。

班超愣了一下,擡頭看一眼皇帝,只見皇帝高高在上,正笑眯眯地看着他呢。他這才知道皇帝正和自己說話,只好意猶未盡地結束對未來的想象,嘴裡大呼道:

“皇帝陛下聖明,明察秋毫,吾兄沉冤將雪也!願陛下千秋萬歲,長樂未央!願大漢社稷永固,千秋萬代!”

他沒想到皇上這麼聖明,心裡暗暗激動,想到大冤就這麼申了,歹人的算計就這麼化解了,眼淚脫眶而出,便伏地長拜,大呼萬歲不止。

劉莊被他逗笑了,他擺擺手道,“班超,勿再喊也,朕耳炸爾!卿且退下,等候佳音可也!”

“皇帝陛下聖明,願陛下長樂未央!”

班超此時已經不會說別的話,他再拜後跌跌撞撞地狼狽退出。至於那個白頭髮白鬍子大臣說要秩俸減半,他並未當真。只要能申冤,其他一點不重要!

滿朝文武也都被他逗笑了,他們也都聽明白了,皇帝這是第二次稱呼班超一介庶民爲“卿”,這可不是簡單的事。

在等級森嚴的兩漢帝國,一般九卿以上的官員,皇帝纔會在正式場合稱其爲卿。平時在民間,吏民之間也只有士人以上才能被稱爲卿。

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二十二章 亡國孤兒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二十二章 河西歲月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九章 釋比秘營第三十章 雞飛狗跳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七章 逃過一劫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八章 城破時刻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十五章 焚滅羣虜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三章 蒙榆逞威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一章 摧枯拉朽第二章 苦盡甘來第十九章 公器私用第一章 焚姑墨倉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六章 女國歸附第三十七章 官道歷險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四十四章 九牛一毛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二章 背後一刀第三十章 塞外堅城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七章 逃過一劫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二十四章 金滿驚雷第四十三章 偶得匪蹤第二十一章 撥開迷霧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九章 弩支重地第二十九章 千年窨窟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二十章 陰陽相濟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三十章 投石問路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二十章 御史自參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三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十章 閉門思過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十章 魂歸安陵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二十六章 生死邊緣第二十八章 二次強襲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十九章 烽煙四起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一章 初戰石亀第六章 相思最苦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三十五章 人在絕境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三十一章 山河依舊第十二章 不死斥侯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三十六章 父女論戰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章 風雪關城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
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二十二章 亡國孤兒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二十二章 河西歲月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九章 釋比秘營第三十章 雞飛狗跳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七章 逃過一劫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八章 城破時刻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十五章 焚滅羣虜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三章 蒙榆逞威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一章 摧枯拉朽第二章 苦盡甘來第十九章 公器私用第一章 焚姑墨倉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六章 女國歸附第三十七章 官道歷險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四十四章 九牛一毛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二章 背後一刀第三十章 塞外堅城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七章 逃過一劫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二十四章 金滿驚雷第四十三章 偶得匪蹤第二十一章 撥開迷霧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九章 弩支重地第二十九章 千年窨窟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二十章 陰陽相濟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三十章 投石問路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二十章 御史自參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三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十章 閉門思過第四十二章 帝哭竇府第十章 魂歸安陵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二十六章 生死邊緣第二十八章 二次強襲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十九章 烽煙四起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一章 初戰石亀第六章 相思最苦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三十五章 人在絕境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十八章 竇府慘淡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三十一章 山河依舊第十二章 不死斥侯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三十六章 父女論戰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章 風雪關城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