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

鄧堯每次回孃家,鄧震都遠遠躲開。恨小女是假,其實心疼纔是真。要說恨,他是恨透那個拐跑他心肝寶貝的狗屁小書傭了。

“鑽隙相窺,逾牆相從,父母憎之,國人賤之。班超,汝宵小之徒也!”這是高密侯當年當着夫人的面,跺腳罵女婿的話。

“大人此言過也,幸勿讓菡兒知之。”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戲謔夫君道。“吾聽菡兒說過,此兒讀經書,有勇力,善騎射,他日或不可限量啊!”

“屁!屁!屁也!宵小之徒,徒有虛名。他日我若撞見,先教訓一頓出口惡氣再說……”身爲大儒的鄧大人一連罵出三個不雅的屁字來,已經憤怒得街罵起來。

“大人說說便罷,切勿當真!”夫人忍住笑,真真假假地勸道。

“罷了罷了,宵小之輩,吾不與其一般見識……”高密侯氣糊塗了,聞夫人戲言一時臉色酡紅。也是啊,說說罷了,切勿當真。漠北高人都被打得有來無回,小書傭手上已經有無數漠北人命,你打得過班超麼?

其實,班超之勇,他身在中樞,自然早就知道。早在當年太史橋突發命案,雒陽令就暗訪得知,大賈權魚乃朱雀門撞鼓鳴冤的班家老二所救。他心裡其實清楚,西域一衆高人殺手都不是班超對手啊,以班超之勇,他高密侯已經年邁,豈能奈何於他?

父母雖然威嚴,可這些罵女婿的話,卻真的上不得檯面,更不敢給嘴巴不饒人的小女鄧堯聽到。怒其不爭也罷,恨其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罷,鄧堯畢竟是他的掌上明珠。鄧堯博學、善辯,貴爲高密侯的鄧震卻從來辯論不過他。不敢惹小女,便把氣都撒在女婿身上。

可當漢明帝親自詔用書生班超爲假司馬,秩比一千石,消息傳開,鄧府當時就沸騰了。鄧震始時不信,待消息證實後,老傢伙半晌說不出話兒來。此時他才知道,自己的閨女眼睛是多麼毒啊!

他只對自己的夫人說了一句話來,“在阿嬌面前,老夫從來未贏過。‘十年賭約’吾又輸也,汝閨女到底厲害啊!”

“其非宵小之徒哉?”夫人到底不忘取樂夫君幾句。

“非也非也,放眼雒陽城,誰敢言吾鄧府夫婿是宵小……”顧不得夫人扭頭暗笑,高密侯早就忘記對女婿的恨了,他急匆匆地登上車,屁顛屁顛、巴拉巴拉地親自跑來班府賀喜了。

班超四十歲了,才一飛沖天混上個秩比一千石的假司馬,似乎是“大器晚成”,其實不然。在兩漢時代,世子們四十而仕,正逢其時!

漢代官員任用採取察舉制,始自漢高帝劉邦,而它的確立則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纔開始。察舉制不同於先秦時期的世襲制和後來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中央,並經過試用和考覈後,再擇能者任命官職。

察舉制是兩漢時豪強大族子弟的入仕之路,它有一套完整的規範。如對被舉者年齡限制,在不同時期、不同科目中,有不同的規定。一般要求在四十歲以上,而在徵詔博士人才時,年齡限制則爲五十以上,七十以下。

因此,班超四十而得司馬,並非大器晚成。從一個小書傭到欽點秩奉比一千石的假司馬,是實實在在的一飛沖天。只不過,無人舉他,他是完全的自薦,是自己闖進北大營一番惡鬥後得來的。所謂時事造英雄,邊關吃緊,朝廷即將選將出徵。風雲際會的大時代,爲班超的一飛沖天,創造了條件。

此次父候鄧震帶着大禮親來賀喜,小女鄧堯也沒有得理不饒人,她只當過去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高密侯高牀上坐,虞四月以班超父輩身份側牀相陪。雁旋親獻溫巾淨臉,芙蓉等婢再獻點心、茶水,禮制規定的路數,一樣不少。最後一環,班家主母樊儇親自對坐相陪親家,禮數可謂周乙。

親家十年才第一次上門,讀書人家牢記着竇融大人過世時,鄧府兄弟二人的仁義,因而未覺尷尬,而是給足了高密侯大人面子。

畢竟十年不和女兒說一句話,畢竟自己的賭誓輸了,本來還擔心阿嬌鄧堯會給點小臉色呢。等班家一絲不苟的這一通禮制規定的禮數下來,才讓老傢伙將一顆惴惴不安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父女陡然和好,班府滿門自然皆大歡喜。

其實,班超平步青雲,最高興的當然還是鄧堯。大漢已經數十年未對外用兵,下層子弟以軍功進身進爵之路已斷。南校場一場大比武,皇帝欽點假司馬,聞聽夫君鹹魚翻身,鄧堯並未覺得震驚,只是覺得來得晚了一點。她先把自己關在閨房裡痛哭了一場,然後纔出門張羅侍候賓朋。

最理解她的是君姑(注:即婆婆)樊儇老夫人,見媳婦關門自哀,想想這十年甘苦,便也淚溼衣襟。她推門而入,母女倆苦盡甘來,聽着室外的歌舞聲,抱頭痛哭!

此時,下西洛滿街狂歡迎正漸入高潮,且整整進行了一夜!

漢人尚武,喜好歌舞,任俠重名,恩仇必報,舉國籠罩着生氣勃勃的氣氛。在與匈奴帝國的長期角力中,漢帝國形成了深厚的尚武文化,東漢初那淳美的歲月裡,朝野始終瀰漫着“匈奴未滅,何以家爲”的情懷,大漢世子們則洋溢着馳騁沙場、萬里覓封侯的豪情壯志。而文章世家班府一門三將,即將出徵匈奴,自然也成了整個下西洛人的驕傲!

三天後,班超帶着班秉、班騶二人,準時來到北軍大營,到竇固帳下聽用。這裡仍然聚集着上千世子,他們看到班超三人馳來,都投來羨慕的目光,並抱劍致禮。班超理解世子的情懷,他在馬上一路抱拳行禮後,馳進大營!

從水平十二年(公元69年)秋開始,在接下來整整三年時間內,竇固在北軍大營,悉心訓練兵馬,精心籌備討伐匈奴大業。而這些從全國各地源源而來的世子們,一茬接着一茬,也一直不死心地陪了整整三年。

第十六章 蘭臺書傭第二章 桃林之塞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二十五章 一念之間第三十一章 山河依舊第二十二章 廷議對決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章 視死如歸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十六章 野蠻生長第六章 羣魔亂舞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六章 死士情懷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十四章 夜色闌珊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十六章 築燧就食第十六章 甲類秘傳第二十七章 噩耗慟天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四十七章 大戰將起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二十章 于闐大市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三十一章 客棧歷險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三十章 雞飛狗跳第十六章 天理難容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二十六章 兄妹鬥智第二十三章 雪夜激戰第十二章 鐵血外交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十六章 縝密天機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六章 傳見國王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一章 掌控莎車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十章 飢餐虜肉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四十章 另尋明主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十五章 憐香惜玉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二十七章 回師敦煌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八章 斬殺巫師第二章 桃林之塞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九章 弩支重地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三十七章 官道歷險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三章 再破石亀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
第十六章 蘭臺書傭第二章 桃林之塞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二十五章 一念之間第三十一章 山河依舊第二十二章 廷議對決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二十二章 竇固返京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章 視死如歸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十六章 野蠻生長第六章 羣魔亂舞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六章 死士情懷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十四章 夜色闌珊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十六章 築燧就食第十六章 甲類秘傳第二十七章 噩耗慟天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四十七章 大戰將起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二十章 于闐大市第四十五章 醉生夢死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三十一章 客棧歷險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三章 百年樹人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三十章 雞飛狗跳第十六章 天理難容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二十六章 兄妹鬥智第二十三章 雪夜激戰第十二章 鐵血外交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十六章 縝密天機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六章 傳見國王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一章 掌控莎車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十章 飢餐虜肉第二十一章 素狼一隻第四十章 另尋明主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十五章 憐香惜玉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二十七章 回師敦煌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八章 斬殺巫師第二章 桃林之塞第二十三章 鐵腕平叛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九章 弩支重地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三十七章 官道歷險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三章 再破石亀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