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

呼衍王帶着殘部通過柳谷(注:即今達板城鎮)進入積雪覆蓋的天山大阪,逃向天山以北。偵騎探報,高昌壁內的匈奴人,聞交河城陷也已棄城西去,向秦海(注:即今博斯騰湖)方向的危須國逃去。

“太守,是否攻擊交河城?”皇甫援求戰。

段彭卻搖首道,“無需攻擊,稍待一會,吾料定安就必舉國來降!”

果然,當日頭即將升起之時,車師前國國王安就帶着衆官、貴族頂着寒風,出了河心高臺上的王治交河城(注:故址位於今吐魯番市以西約十餘公里雅爾乃孜溝中),一大團人策馬向大營馳來。

大戰方息,大營內外,從轅門至中軍大營,到處都是人馬屍首,觸目驚心。看得安就魂飛魄散,至轅門時便下馬戰戰兢兢步行,至中軍大帳前撲身跪倒,膝行至段彭和王遵面前,嘴裡大叫投漢。段彭不喜這個牆頭草,扭頭理都不理他,作爲漢軍前敵主將,此刻他心裡正在做着艱難的選擇。

敦煌太守王遵見狀便撫慰了一番,令安就迅速返回王城,繼續領國。安就唯唯諾諾,率衆官、貴族返回王城。

剛纔這一戰,漢軍付出了慘重代價,此時段彭正陷入進退兩難之中。

他的使命是援救關寵與耿恭,關寵校尉已經殉國,戊校尉耿恭不足千人孤懸山北,被單于親督兩萬騎圍困在小小的疏勒城已經一年有餘,此時沒有人會相信他還能活着。

但天山南北因大雪封山,雪峰阻隔,音訊已絕,如果不能得到確認便退兵,對朝廷、對漢軍、對耿恭家人,都無法交待。

敵情很嚴重,蒲奴單于親自坐陣山北,天山以北南呼衍部、左鹿蠡王部大軍麇集,左賢王部隨時可以從疏榆谷西進,漢軍以五六千疲憊之師,不經休整便再擊山北,令段彭心裡發虛,感覺實在沒有把握。

他與敦煌太守王遵一時難以決斷,便緊急升帳議決,結果衆將也都認爲耿恭定然已經殉國,沒有必要勞師遠征,徒陷風險。謁者王蒙更是力主迅速撤軍,一刻也不能耽擱。

見段彭、王遵猶豫不決,王蒙出列道,“關將軍據柳中堅城猶不能守,大雪封山,戊校尉耿將軍部不過數百人屯山上孤城,單于兩萬騎圍攻年餘,豈有生哉?如吾軍勞師山北,定陷六千大軍於死地、絕地,兩位太守,吾以爲斷不能爲之!”

衆校尉、司馬、從事俱附和王蒙,連皇甫援也贊成王蒙之議。

一場慘烈鏖戰,北征戰果輝煌,此時見好就收自然是明智之舉。衆將的意見,令段彭、王遵漸漸堅定了班師的決心。可恰在此時,帳外鬧騰起來,原來,隨軍做嚮導的耿恭帳下軍候範羌,正在闖中軍大帳,欲見兩位太守。

段彭命其進來,範羌跪地道,“太守大人,大軍數千裡遠來,今已至交河城,離疏勒城不過一山之隔,卻見死不救,會令漢軍將士寒心哪。羌懇求太守,只需翻越雪山,區區數百里便可到疏勒城下。漢軍守孤城年餘,此時撤軍將陷耿校尉部於孤軍絕地……”

“一派胡言!”

謁者王蒙斥責道,“柳中如此堅城,因絕水而城破人亡。疏勒城小,又在山樑上,如單于命人絕水,疏勒城豈能無水自守哉?北虜圍困經年,從去夏至今春,城中何以爲食?既無水無食,又何能堅守?”

“別人是不可能,可校尉便可能!”

範羌扭頭怒視着王蒙,梗着脖子頂撞道,“奉車都尉竇將軍臨撤軍時,便做了妥當安排,疏勒城內糧秣、草料充裕,城傍澗水斷流亦不怕,如何守不得?皇上令大軍北征,是爲救校尉也。今大軍佇足山南,豈能知校尉是否守得還是守不得?!倘若大軍班師回朝,致校尉爲敵所陷,試問諸位大人將以何顏面聖?!”

“你……”一個小小的軍候,竟敢出言衝撞一名將領,令謁者王蒙愣了一下,一時無言。

謁者皇甫援見範羌放肆,不禁大怒道,“現西域各地已盡是匈奴人,吾軍苦戰之後,未得休整。單于有兵數萬,多悍勇騎卒,非南呼衍部殘兵可比,且以逸待勞,汝想置吾全軍於險境乎?”

範羌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他不再理會王蒙、皇甫援,而是回過頭來對段彭、王遵道,“太守大人,末將跟隨耿校尉在塞北效命多年,校尉忠心許國、義薄雲天、生死決絕,無皇上退兵令,校尉會一直堅守下去,只至最後一人。今離疏勒城咫尺之遙,倘若半途而廢,即便聖上不追究,太守與衆將亦會遺恨半生!”

對兩位兩千石太守如此不敬,衆將怒極,王蒙左肩陣陣刺痛開了,他豹眼圓睜,渾身顫抖,一腳將範羌踢跪在地,右手執劍已橫在範羌脖子上!

但範羌梗着脖子昂首高叫道,“便殺吾也要說,倘若退兵,太守大人便會成大漢……大漢千古罪人,必爲天下漢人唾棄、唾棄啊!”

“劍下留人……”段彭斷喝一聲,王蒙聞令這纔不情願地收劍入鞘。

範羌將死之時罵出的狠話,讓段彭、王遵瞬間腦袋清醒了。差點誤了大事啊,不管耿恭是否還活着,北征大軍僅隔一山卻未查證便班師,即便言官放他們一條生路,即便皇上不處罰他們,自己一世英名豈不要毀於一旦?後半生又如何能心安?

想到這裡,兩位太守低聲小議了幾句,段彭便對範羌道,“軍候所言有理,吾奉皇上令,出車師,原爲救戊已校尉。今大軍已下車師前國,沒有理由不至山北探個究竟。”又看着衆將道,“帳下衆將,試問誰願一往?”

謁者王蒙扭過頭去,臉色慘白,不置一言。皇甫援也皺眉沉思,他的後軍連續苦戰,秦惇、秦褒的玉門關營、陽關營傷亡慘重,士卒疲憊至極,他也有點猶豫。而衆領軍校尉、司馬等,因漢軍苦戰之後,傷亡巨大,他們也想休整一下再出戰。見兩位謁者不言,衆人也一時無言。

大將帳下,衆將並非畏戰,而是覺得耿恭必已亡,故而無人願領命,這對漢軍而言是極其少見的一幕。段彭見狀,臉色嚴峻,怒喝道,“衆將俱不願往,本太守將自將酒泉兵,親往救援,散帳!”

“太守且慢!”範羌脫口叫道。

段彭已經站起身來,聞範羌言便復又坐下。

範羌抱拳叫道,“太守爲主將,豈有親往之理。河西三郡衆卒,多隨竇固都尉二徵天山,願往救校尉者大有人在。請太守廣徵志願者,不勞煩各位將軍,羌願自領一軍,往救校尉。”

段彭和王遵對視一眼,沉吟一下,衆將都不願前往,現在也只有這樣。於是段彭點點頭道,“也罷,散帳之後,各營可速命願往者於吾大帳前集合!”

不一會兒,大帳前竟然集合起整整兩千人。段彭熱血沸騰,他執範羌手進帳交與兵符,並交待道,“汝將兵攜糧秣、寒衣、三十匹戰馬至山北,如匈奴人仍在圍城,可速破圍與戊校尉合兵一處,並由戊校尉統領,撤至河西。吾將自領大軍至柳谷截斷天山達阪,扼南北咽喉,策應汝行動!”

範羌領命,帶着這二千河西騎卒連夜出發了。他們順着山巔古道翻越天山山巔,在寒風肆虐、雪花飛舞的冰雪世界艱難北上,歷盡艱險,於第四天傍晚進入山北,再慢慢下山悄然向疏勒城挺進。

此時的天山山巔,全部爲積雪覆蓋,北風如刀,氣溫極度暴寒。到了山北,又正是大雪之後。山澗之內,積雪過丈。千山萬壑杳無人跡,都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雪原。士卒們牽着戰馬,稍不留意,便可能陷入澗雪中,萬劫不復。

傍晚時分,他們下到山半腰,天上還在飄散着雪花,寒風捲着雪花呼嘯着吹過,讓人睜不開眼兒。但灰濛濛的風雪暮色中,一座巍峨的城堡遠遠地、孤寂地矗立在雪原之上,漢軍火紅色的戰旗依然在城巔獵獵飄揚。而更遠處的山口內,匈奴人的大營內已經點起無數火把,影影綽綽。

“校尉還活着……”“校尉還活着……”漢軍士氣大振,範羌鼻子一酸,差點淚奔,又趕緊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他們不敢大意,順着澗道逶迤下山。入夜時分漸漸接近疏勒城時,城內忽然一聲牛角號起,城頭上迅速豎起十數支火把,嚴陣以待。原來,城內漢軍以爲匈奴人夜來攻城,便迅速登城應戰。

城內反應讓範羌與衆騎卒們大爲驚喜,他急命士卒們呆在弩箭射程之外,自己走近對着城上遙呼曰,“勿放箭!校尉,我範羌也,大漢遣大軍北征遠迎校尉耳!”

範羌聲畢稍頃,城中毫無動靜。範羌再呼,如是三次,城頭上司馬石修才判明是範羌帶着漢軍援軍來了,便與士卒們大呼萬歲。西邊的甕城門迅速洞開,範羌帶頭撲向城內,與開門的衆卒擁抱一起,歡呼跳越,哽咽淚奔。

他又向城頭走去,黯淡的雪光中,遠遠看到譙樓之下,一個偉岸的身軀,一手扶劍柄,一手扶城碟,如一尊雕塑,在風雪嚴寒中威嚴地眺望着山下的北匈奴大營。而那個偉岸的身影背後,幾名漢軍將領迎着寒風默然佇立,形成一個冷酷的雕塑羣!

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二十四章 赤河被屠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四章 應變之策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十八章 活剮仇人第十一章 一夥強人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十四章 夜色闌珊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十六章 蘭臺書傭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六章 死到臨頭第三十章 三生石下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二十四章 最後通牒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十三章 池中潛龍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六章 天折將星第二十章 借肩一用第四章 寺院鐘聲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七章 因愛生恨第十七章 暗藏天機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十六章 帝國誓言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六章 別時亦難第十章 借勢挖奸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二十三章 天總瞎眼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三十五章 得隴望蜀第二十五章 大勢已去第二十六章 于闐河畔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二十章 閣間夜謀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三十一章 竇固開府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四十五章 販而復國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三十五章 校場比武第一章 帝宮夜色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十九章 再嫁小叔第十九章 悶殺死士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十章 投石問路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
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二十四章 赤河被屠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五章 回師尉頭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四章 應變之策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十八章 活剮仇人第十一章 一夥強人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十四章 夜色闌珊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十六章 蘭臺書傭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六章 死到臨頭第三十章 三生石下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二十四章 最後通牒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十三章 池中潛龍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六章 天折將星第二十章 借肩一用第四章 寺院鐘聲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七章 因愛生恨第十七章 暗藏天機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十六章 帝國誓言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六章 別時亦難第十章 借勢挖奸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二十三章 天總瞎眼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三十五章 得隴望蜀第二十五章 大勢已去第二十六章 于闐河畔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二十章 閣間夜謀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三十一章 竇固開府第四十一章 屯人之後第四十五章 販而復國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二十七章 重返河西第三十五章 校場比武第一章 帝宮夜色第二十九章 藏兵之地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十九章 再嫁小叔第十九章 悶殺死士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十章 投石問路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