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雄關要塞

“都給吾打起精神來,有點出息。”班超未及說話,耿忠先說道,“班司馬仁義,全軍司馬以上戰將,馬匹、裝備人人有份。一會到兵曹營,自己親自去領!”

衆人不知真假,俱看着兵曹掾吏。只到人家點點頭,衆將校這才歡呼起來。

竇固不苟言笑,檢閱一通,一言未發。但是,衆人都能看出他心內的喜悅。檢閱完,他突然出人意料地大喝一聲,“出發!”

這一聲將令,將衆將都弄愣了。別部這是要出發去哪?班超的三百餘人,則在衆將不解的目光和北軍八千士卒的矚目中,威武雄壯地開撥了。

他們離開北營,繞過雒陽,出谷城,進入函谷古道。

東漢時的函谷關(注:在今新安縣東),西距秦函谷關約三百六十里(注:漢裡)。漢高祖劉幫建立漢朝,關中作爲帝都,秦函谷關以東則稱爲關外,當時的人們,普遍以身爲關中人爲榮。

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武帝爲擴大關中面積,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史稱漢函谷關,後世又稱爲“漢關”。後世曾有訛傳,言樓船將軍楊僕原籍秦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對自己被稱爲“關外人”深惡痛決。爲使自己成爲“關中人”,他盡捐家資,建成新安漢函谷關城。

其實,這不過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漢武帝按照“廣關”思想,移函谷關於新安後,又在秦函谷關以外、漢函谷關以內大片區域設置了弘農郡,並在秦函谷關的關城位置,設置了弘農縣,作爲弘農郡的治所。從軍事上看,其戰略目的是爲了強化京畿地區的防衛能力,便於更有力地控制關中東出的通道,而絕非因樓船將軍楊僕之請而移關!

別部進入漢關(注:漢關已廢棄湮沒,僅存關門遺址),即進入漫長的函谷通道。

漢關是一座具有內、外城結構的小型城邑,內城爲長方形(注: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約110米),外城東牆與南北兩側山上的長牆相連接,關城卡在峽谷之中,關城東牆與南北山上的夯土長牆相連接,完全控制着峽谷的東西通道。關城中部的官道東西向貫穿關城,是進出漢關的唯一一條道路。

從漢函谷關至秦函谷關,函谷官道並非一直狹小、險峻,除黽池縣周邊爲盆地小平原外,其餘以嶺地居多,間雜險峻的澗道、坡嶺。離開雒陽的北營,別部行走在森林茂密、車行不易的函谷官道上,士卒們都很興奮。第四天傍晚日落之前,隊伍離弘農郡治所弘農縣城尚有十數裡,前方出現了一個大型驛置,名叫曹陽亭。

天已將晚,按照計劃,他們當晚便要歇息在曹陽亭!

在漢帝國郵驛發達,雒陽南郊的都亭驛是中央驛置,它通過幾條通向全國的官道,與全國各郡國的無數驛站、驛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驛置體系和完善的郵驛系統。曹陽亭位於函谷古道之側,在河水(注:即黃河)南岸邊。

由於常常有大量商隊要通過函谷官道進出關中,因此弘農城常常雍積無數商隊、車馬、行人。同時,由於行人徒步已經能順着河水南岸的河灘地繞過黃土塬到達官道上,於是,漢朝便在弘農城東十數裡處,設立規模較大的曹陽亭,便於商隊與驛吏歇息、打尖。

曹陽亭緊鄰河水(注:黃河)南岸的石壁之上,陡壁之下水流奔騰,轟鳴作響,風景絕佳,似一個河濱風景區中的大客棧一般。別部到來,嗇夫丘陽將班超迎進驛置安頓好,問茶施禮。而丘陽的屬卒們早已備好酒菜,燒好炭火,暖暖和和、高高興興地迎接班司馬一行三百餘人。

餔食(注:即晚餐)後,士卒們哼着小曲,主動收拾自己心愛的戰馬。班超和三位軍侯一起,也打着呃走到曹陽置外的場院內拾掇戰馬。

此時的曹陽亭內,已經住進了五六支商隊,一派繁忙景象。牛車有數百輛,穿着黑色麻襦的“將車人”(注:受僱爲商賈趕車苦力)、“僦人”(注:受僱爲商賈裝卸車輛、短途揹負運載貨物的苦力)進進出出。

班秉、班騶拾掇好自己的戰馬,班騶一邊幫着班超爲赤蕭整理木瀆,一邊問丘陽道,“嗇夫,函谷險峻,素聞秦據函谷、拒六國,並一統天下。如此險關,孝武大帝何故廢函谷險關,而移關數百里之外哉?”

丘陽與班超、三位軍侯對視一眼,幾人一齊笑將起來。士卒們也都帶着這樣的疑問,聞言都一齊聚攏過來。丘陽見狀,便解釋道,“非孝武帝欲廢險關而移官道,此乃滄海桑田,河水下切,河灘漸成通道,武帝‘廣關’,是以弘農一郡之力,而守險隘爾!”

於是,丘陽便耐心地解釋了函谷古道的變遷。原來,今日的弘農縣城,在秦以前便是聞名天下的函谷關。而秦以前的函谷險道,其實長度僅有十八里(注:漢裡),是稠桑原上的一條裂縫。

稠桑原是弘農縣以西的一個黃土塬(注:即頂面平坦寬闊、周邊爲溝谷切割而成的黃土堆積高地),高達百餘丈(注:漢丈),頂部長滿茂密的千年老桑樹,密不透風。稠桑原四周峭壁陡立,河水(注:黃河)從黃土塬北面流過,緊貼着塬壁。因此,這條唯一的塬上裂縫,便成爲當時進出關中的唯一通道。

而秦函谷關正是位於這條“丸泥可塞”的裂縫的開口處(注:今靈寶縣王垛村),函谷關關前還有一條弘農河,成爲函谷關的天然護城河。渡過弘農河,進入函谷關關城後,便進入這條大裂縫-即函谷險道,但見絕岸壁立,寬不過二丈,“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狹,車不方軌,號曰天險”。

秦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河水(注:黃河),自秦國得其地而置關始,函谷關便成爲戰國時代東西分野的標誌。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函谷關因扼關中咽喉,故而成爲聞名天下的雄關要塞!

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三十二章 樓蘭綠洲第二十九章 藝僧討打第七章 羊同古國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章 御史自參第四十五章 狼性少年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四十一章 竇融仙逝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十六章 納履決踵第四十二章 小宛吃醋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十一章 迷霧重重第二十七章 南山羌族第三十八章 戰機驟現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十一章 襲奪王城第二十六章 綁架國王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二十二章 溫宿易主第一章 玉門定策第十六章 築燧就食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憐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二十二章 孰不可忍第二十二章 進入伊吾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二十二章 廷議對決第三十四章 英雄相惜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四章 山窮水復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三十四章 查抄班府第八章 苦難歲月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三十七章 崤山秘戰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第二十六章 于闐河畔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十五章 母儀西域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七章 書蘅失言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二十二章 溫宿易主第四十七章 計取堅城第十二章 思賢若渴第十二章 軍無戲言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章 孤軍北上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三十八章 犒賞勇將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
第三十五章 別部副將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三十二章 樓蘭綠洲第二十九章 藝僧討打第七章 羊同古國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二十章 御史自參第四十五章 狼性少年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四十一章 竇融仙逝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十六章 納履決踵第四十二章 小宛吃醋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十一章 迷霧重重第二十七章 南山羌族第三十八章 戰機驟現第二十七章 十年一夢第十一章 襲奪王城第二十六章 綁架國王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二十二章 溫宿易主第一章 玉門定策第十六章 築燧就食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憐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二十二章 孰不可忍第二十二章 進入伊吾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二十二章 廷議對決第三十四章 英雄相惜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八章 元氣大傷第十四章 山窮水復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三十四章 查抄班府第八章 苦難歲月第二十三章 籌毠百年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三十七章 崤山秘戰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第二十六章 于闐河畔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十五章 母儀西域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十一章 舉國動盪第十七章 書蘅失言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十六章 爆發之前第二十二章 溫宿易主第四十七章 計取堅城第十二章 思賢若渴第十二章 軍無戲言第十八章 活剮法師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二十章 孤軍北上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三十八章 犒賞勇將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