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時,一些常用字需要的數量還是相當多的,像“之”、“也”、“於”之類的常用字,幾乎每句話裡面都會出現,銅活字需要上百個才能保證足夠作用。泥模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每個泥模只能使用一次,好在木模可以反覆使用,一個木模通過反覆翻制就可以得到多個泥模,這極大地減少了雕刻木字模的工作量,也讓兩位雕版匠有時間將每個字模都刻制到比較完美的程度。
徹底乾燥後的泥字模放在特製的鐵製鑄字模具裡面,關閉模具之後便可以澆入融化的銅水進行澆鑄,冷卻之後便能夠得到外形尺寸一模一樣的銅活字了。
鑄造銅活字使用的並不是純銅,而是由銅、錫、鉛等金屬配製的一種合金,也就是一種青銅。青銅的強度和硬度都比純銅大得多,在反覆排版的壓制紙型的時候才能保證不變形,延長使用壽命,同時也可以保證印刷質量的穩定。
每個銅字模的體積很小,鑄字模具每次並不是只鑄一個字,而是一次鑄造16個,這極大地提高了鑄造的效率。由幾套模具輪流鑄造或冷卻,便能夠形成連續生產,跟上化銅爐的效率,以節省燃料。
刻字是從常用字開始的,翻制泥模和鑄造銅字的工作也在其後按步就班地進行着。也正是因此,當兩位師傅完成一千多個木字模的刻制時,鑄造出來的銅字已經超過了一萬五千個,此外還有一大批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空白銅字模及其他常用符號也被鑄造出來,一些簡單的書籍已經可以進行排版試印了。
現在印書坊當然沒有專業的排版工,章澤天從技校的學生之中選了兩個心靈手巧的孩子來學習排版。
銅字模整齊地碼放在幾個能夠轉動的圓形字模架上面,以方便排版時取用。兩個尚處於學習期的排版工抱着木製的排字框,根據書稿選字排字。每一列銅字緊挨在一起,列與列之間則用鉛製的薄板隔開,所以排好版的字跡列間距會大於同一列內的字間距(傳統豎行排版)。
使用軟質的鉛板做列間隔板,可以通過每排完一列的擠壓工序消除銅字模之間的尺寸誤差,防止累積誤差造成字模鬆動及參差不齊,提高排版質量。
壓制泥片的軋輥同時也是軋製鉛板的工具。鉛比較軟,可以輕鬆軋成預定的厚度,最後再用一個特製的切輥切成合適的寬度,剛好適合排版時使用。
排版的時候,鉛條是一次性使用的。每次用過之後就要重新回爐熔鍊,然後再重新軋片。
章澤天叮囑負責加工熔鍊鉛的工人小心防護,以避免鉛中毒。此時的人們還沒有鉛中毒的概念,若不是章澤天的攤牌叮囑與強制命令,是沒有人肯在大熱天穿戴着厚重的防護服工作的,何況還是守着火爐熔鍊的工作。
每排完一頁,兩個排版工會互相進行校對,以避免排版錯誤的發生。銅字上面都是反字,因爲鑄造難度的關係,活字的背後並不像後世的活字那樣帶有正字,所以排字的時候只能看反字選字,開始不熟練的時候,出錯的機率還是相當大的。甚至有時候,兩人互相校覈都無法把錯誤挑乾淨,無奈之下只能請刻字師傅幫忙校覈。
排版完成之後,壓制紙型、鑄造鉛型的工作進行得都十分順利,很快,桃李書社——這是章澤天爲自家的印書坊取的名字——的第一部書《論語正解》便完成了印刷工作,經過裝訂之後,第一批2000冊成品書就正式出爐了。整個製版和印刷工作也走過了一個完整的過程。
論語本身字數不多,這本書包含了官方註解,使其總字數一下子擴大了近十倍,印刷的總頁數也達到了600多頁,算是一本標準的大部頭了。
這個時代的書一般只有幾十頁,像這樣的字數,一般會分成多卷,合成一套。這是受到裝訂和裁切工藝的限制,同時也可以減少使用時書的磨損,但是書價也會隨着冊數的增加而水漲船高。
章澤天爲這本書確定的定價就比較低,書的印刷和裝訂質量又好,估計銷量會很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書在完成裝訂之後,使用了機械廠專門爲他們製造的切紙機裁切,比此時那些印書坊所出的書邊都整齊了許多,而印有書名的書脊也成爲一個全新的模式。由於裝訂比較堅固,使這本書能夠按照後世書架那樣豎放,爲藏書家開啓了一個全新的通過書脊找書的途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印刷此書的時候,只有一種宋體三號字的字模,在這種註解版的書籍裡面,無法讓正文以更加醒目的字體顯示。不過隨着刻字的進展,這個問題將很快得到解決。現在兩位刻字師傅已經分出一人開始小四號宋體字,等這兩套字模基本完成之後,再逐步增加其他字體,到時候桃李書社的圖書必然會更加精美。
《論語正解》是在七月底完成印刷的,印完這本書之後,大家發現了一個一直被忽略的問題,就是缺少用來壓制紙型的紙漿。不錯,是紙漿,而不是什麼特殊的紙張。
因爲要作爲鑄造鉛型的模具使用,紙型需要比較大的厚度,而且在完成壓制之後要能夠清晰地把銅活字的特點展現出來,還要有一定的強度,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紙張能夠滿足的。
開始時爲了印刷《論語正解》章澤天出主意用書院長期積攢下來的大量廢紙打漿,後來因爲不夠用,又用了一些比較廉價的新紙打漿,才滿足了印刷的需要。
章澤天對這第一本書的質量並不滿意,因此也沒有保留再版用的紙型,才完成了第一次印刷。將來印刷量上來了,需要保留的紙型也必然很多,那麼需要的紙漿便是個大問題。
開始時章澤天並沒有想涉足造紙行業,他不懂這些。而且後世造紙廠污染環境的報道也讓他對研究造紙技術有些畏難情緒。
不過此時他需要的紙漿根本買不到,收購廢紙打漿也不是多麼容易的事情,除了自制紙漿之外,好像就沒有太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