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規劃東北

bookmark

金自點、李濬代表朝#鮮,終於和李自成達成初步的書面協議:

朝#鮮將最北部的平安、咸鏡兩道歸還華夏;平安、咸鏡兩道範圍內的一切,包括房屋、財物、人口等,全部移交給華夏,戰爭結束後,華夏與朝#鮮,再行劃分邊界;朝#鮮支付華夏白銀百萬兩,分三年支付,每年分別爲四十萬、三十萬、三十萬;朝#鮮支付華夏三百萬石精糧,分兩年支付,每年分別爲二百萬石、一百萬石;

華夏得到平安、咸鏡兩道的交割書、四十萬白銀、二百萬石糧食(華夏與朝#鮮之間,間隔着韃子,糧食無法運輸,華夏可着人在朝#鮮境內驗收)之後,立即派兵進入朝#鮮,直至全殲韃子,將收復的土地交還朝#鮮;華夏出動海軍,暫住耽羅島,以免薩摩藩和日本各主要藩主,趁機從海襲擊朝#鮮。

金自點心忐忑,他實在說不清這樣的協議,究竟究竟是對朝#鮮有利還是對華夏有利,也不知道這份協議,是否得到主的認可。

出了臨時的營帳,他正要馬,卻感覺有些不對,四處打量一番,心不禁一驚:華夏皇帝的親兵,一直端坐在馬背,這麼長時間,幾乎沒有移動分毫。

這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難怪滿清滅國,華夏恢復了大明時代的遼東!

幸好華夏不是朝#鮮的敵人,這次回京之後,除了說服主儘快認可這份協議,還要提醒主,儘快派出正式的使臣,向華夏稱臣納貢……

金自點走後,李自成收拾親兵,重新渡過渾河,慢悠悠地回到瀋陽。

一路之,他都在回味與金自點達成的協議,回到清寧宮,他獨自坐在內書房,還在思索着這份協議。

並不用擔心朝#鮮國王李倧不認賬。

如果李倧不認賬,華夏軍隊不會進入朝#鮮境內殲滅韃子,而且,南方“薩摩藩”的船隊,還會騷擾朝#鮮的南部港口,至少耽羅島朝#鮮別想了。

一旦推翻了這份協議,朝#鮮會失信於華夏,朝#鮮遇什麼災難,別指望華夏了,雙方不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連友好鄰邦都算不。

鄰居是無可改變的事實,但友好鄰邦都算不,雙方極有可能成爲敵人,華夏不在乎朝#鮮是敵人還是朋友,或許敵人更好,華夏做什麼都是名正言順。

現在的朝#鮮,敢與華夏爲敵嗎?

李自成決定,與金自點達成的協議,不能更改了,一個字都不改,他要讓朝#鮮人養成遵守協議的習慣,至少遵守與華夏達成的協議,一旦違反協議,後果會很嚴重!

意外之財。

的確是意外之財。

李自成將數千韃子驅趕過鴨綠江而沒有地殲滅,當初只是爲着收回朝#鮮北部的平安、咸鏡兩道,或許只是兩道的北部,只要華夏與朝#鮮隊邊界線南移,整個長白山脈,以及大明時代失去的鴨綠江、徒門河南岸的土地,能夠迴歸華夏,他也滿意了。

斷了朝#鮮向華夏擴張土地的念頭,華夏在鯨海方向有足夠的港口……

鯨海是日本海,不過這個時代,日本的影響力遠遠不後世,華夏的東北與日本之間的大海,還是沿用了“鯨海”這個稱謂。

鯨海水域雖然廣闊,但西北方向的黑龍江、阿速江東岸,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脈,漢人稱爲老爺嶺,老爺嶺的沿岸,地勢嶙峋險要,幾乎沒有港口,所以鯨海沿岸的港口,都是集在徒門河入口的南北。

從朝#鮮索回徒門河南岸,華夏在鯨海沿岸的港口,可以大大增加。

這是長遠的規劃,以華夏現在的國力,應該不會去鯨海沿岸大規模開發港口,但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卻有意外之喜。

韃子在朝#鮮境內鬧出的動靜太大,他們佔據平壤城後,並沒有繼續流竄劫掠,而是割據了朝#鮮的北方,儼然是要立國,永遠霸佔了。

更葩的是,朝#鮮的數萬大軍,竟然戰敗,而且還是一敗塗地。

難道朝#鮮的軍隊,只會鎮壓國內的百姓?

對李自成來說,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華夏在這場變革的收益。

最小的收益,也是最小的付出,便是剛剛簽訂的協議:百萬銀兩、三百萬石精糧,還有兩道之地,加依附於土地的朝#鮮百姓,不,他們很快是華夏的百姓了……

百萬銀兩、三百萬石精糧,應該如何使用、分配?

百萬銀兩,對華夏來說,自然有大用,駐紮東北地區的第三營,不過十萬將士,每年的餉銀不過六十萬,加最近的戰功,百萬兩應該夠了吧?

不過,李自成並不打算用這些銀兩充當軍餉,軍餉是朝廷的事,應該用國庫的賦稅支付,這百萬兩銀子,應該用於東北地區的建設,讓東北地區以遼寧省爲先導,儘快趕關內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原本要凍結的瀋陽至金州城、瀋陽至九連城的大道,可以提日程了。

安東都督府境內,也可以修築以長春爲心的南北、東西方向的大道,一直延伸至鯨海沿岸的港口。

李自成甚至想到,安東都督府的北面,應該單獨立下都督府,可以適當延伸至黑龍江北岸……

還有三百萬石精糧,可以資助遷移至東北的漢民,甚至誘導東北地區的土著,加速他們漢化、定居的速度……

不過,建設東北地區的錢糧,除了朝#鮮即將支付的百萬銀子和三百萬石糧食,還有瀋陽城內搜出的一千五百萬兩金銀和暫時沒有股價的字畫、古玩等。

這個數字太過龐大,完全交給遼寧省長洪承疇打理,既不現實,也不利於東北的均衡發展。

既然有了錢糧,可以集力量發展東北地區,乾脆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管理這筆錢糧,統籌規劃東北地區,主要是道路、城牆的修建,如果可能,還要培育一批像瀋陽城內的專業市場。

除了瀋陽,東北地區再也沒有大城和心城市,不過,小型城市可以發展專一的市場,一個市場可以帶動一座城市走向繁榮。

李自成熱衷於在東北地區修築道路,除了將各座城市連接起來,還有一個目的,是避免迷路,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常常下大雪,又地廣人稀,或許數十里、百里的地域範圍內,都可能看不到一座小鎮、一名百姓,如果修築了寬闊的主幹道,軍隊、商隊可以沿着主幹道行進,不會被複雜的地形多迷惑。

如果沿着主幹道的村鎮、百姓過少,可以將附近的百姓遷移過來,沿着大道立村、立鎮、立縣,避免百姓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深山。

李自成將東北的事情全盤考慮了一番,決定成立隸屬於人事部的東北事務司。東北事務司屬於臨時性質,等到東北的建設基本完成,或者儲存在瀋陽府庫的錢糧用完了,到時候是要解散的。

既然大規模建設東北,那行政區域不妨劃分得細緻一些,整個東北,除了現在的遼寧省、安東都督府、興安都督府,在安東都督府的北面,增加一個黑龍都督府。

暫時隸屬於安東都督府的嘉思府、大慶兩府,將隸屬於新的黑龍都督府,開年之後,會派出官,正式建立府縣。

不過,安東都督府的首府,不會放在西北方向,而是放在心位置,最好在瀋陽至長春的大道,一條大道,可以將三個省級行政區的首府連接起來。

後世的黑龍江省,首府哈爾濱人人皆知,不過,李自成手的地圖,乃是大明時代的奴兒干都司地圖,松花江向西北方向越過安東都督府的松原府,然後折向東北方向,恰好從哈爾濱城北流過,最終在東北方向匯入黑龍江。

大明的地圖,松花江南岸的哈爾濱,叫做阿什河衛,顯然不是一個漢名,得改過來,松花江之濱,叫江濱吧,江濱將是黑龍都督府的首府。

心思索已畢,李自成及時召見了洪承疇和龔鼎孳,首先讓龔鼎孳在瀋陽建立糧食儲備庫,一旦朝鮮支付的糧食運輸過來,及時儲存起來,此外,東北地區繳的賦稅,多餘的糧食,也會儲存在瀋陽的糧食儲備庫。

李自成還告訴兩人,瀋陽府庫,從瀋陽收繳的銀錢,加朝#鮮即將支付錢糧,都將單獨覈算,並不納入遼寧省的賦稅之,朝廷將設立東北事務司,專門管理、規劃、使用這些錢糧。

趁着等待金自點回訊的時機,李自成在瀋陽召開授獎大會。

在這次北征的各次戰鬥,第三營、鷹騎兵、虎騎兵、狼騎兵、北海艦隊都立下不少戰功,根據各部主將報的戰功,李自成在瀋陽城內當衆表彰了各部。

第三營第五師獲得集體一等功,師長楊坤被當衆授予威遠侯,爵位追平了各營主將,華夏的侯爵,升爲十四人。

個人方面,第二師第二團百戶官馬小偉,第一個登瀋陽城頭,而且受傷很重,應該升職爲千戶官,至少也是從千戶,但第二團並沒有職務的空缺,因此被改授爲山南子爵。

除了第五師,升職的軍士並不多,軍功大部分都是用銀子兌現,先用瀋陽府庫的銀子墊付,及時兌現。

鷹騎兵、虎騎兵、狼騎兵、北海艦隊都不在瀋陽,甚至第三營的第一師、第三師、第五師也不在瀋陽城內,但氣氛還是非常熱烈,滿清滅國、科爾沁各部先後歸順,華夏立國不過四年,卻開創了大明二百餘年都未能達到的高度……

授獎大會之後,李自成親率參會的將士們,騎馬去了二道坡,在二道坡烈士紀念碑前祭拜了陣亡的第五師將士們。

第1109章 滅族第1068章 前朝皇子公主們第320章 東征隴右(二十六)第681章 相互推諉第1097章 喀喇沁人第1125章 漢人的鮮血第1112章 談笑間第1115章 家的溫暖第1264章 東籲滅國第738章 眼見爲實第646章 商業集團第1244章 十王府街第94章 官復原職第1335章 還是要親征第819章 天命軍的秘密第778章 合理要求第950章 高臺炮擊第746章 不虛此行第1301章 會安碼頭第1103章 琉球王國第1363章 戰爭原因第804章 首輔大人的妙計第550章 大都督的算計第234章 一波消失,一波興起第826章 突圍而去第304章 東征隴右(十)第1236章 同一個目標第1246章 護國公第1395章 禁止養馬第199章 心電感應第1187章 戰場不是商場第190章 妻與妾第481章 羊奶子溝第550章 大都督的算計第97章 幕後主使第1313章 的確長大了第883章 算死王侯第1345章 除惡務盡第669章 十萬火急第963章 大步入宮第81章 來自西寧的使者第222章 終於問世了第423章 這就結束了?第247章 天命都督府第10章 過堂第978章 親臨山海關第419章 脣槍舌劍第1167章 搶奪順帝第325章 東征隴右(三十一)第435章 禮物第1115章 家的溫暖第345章 窩裡橫第400章 密談(下)第473章 鎮壓盜賊的專家第350章 自投羅網第765章 早有預謀第396章 瘋瘋癲癲第594章 湛藍色的焰火第1106章 榮光學校第1391章 大將軍陣亡了第956章 五封求援詔書第1349章 戰書第1359章 甕中捉鱉第185章 王傑與呂布第1139章 騎兵混戰第1156章 親手服侍第735章 夜深人靜第541章 買漲不買跌第268章 初試鋒芒第17章 採藥第151章 模具第495章 最大的商人第367章 自信滿滿第687章 責罰第925章 大明的敵人第1141章 當道者死對近來更新的一點說明第337章 肩上的膽子第1180章 鴨綠江畔第391章 保衛大營第631章 亡國之相第751章 隔河點射第949章 代州受阻第1151章 秦晉之好第466章 拜師第679章 公審第904章 宴無好宴第685章 川黔古道第105章 怒氣沖天第139章 西寧品牌第623章 秦良玉的疑惑第901章 三日爲限第335章 學生出道第675章 改土歸流第909章 西南邊疆第1327章 儘快達成盟約第1387章 巨型戰艦第313章 東征隴右(十九)第1211章 三江平原第1252章 又是藏人
第1109章 滅族第1068章 前朝皇子公主們第320章 東征隴右(二十六)第681章 相互推諉第1097章 喀喇沁人第1125章 漢人的鮮血第1112章 談笑間第1115章 家的溫暖第1264章 東籲滅國第738章 眼見爲實第646章 商業集團第1244章 十王府街第94章 官復原職第1335章 還是要親征第819章 天命軍的秘密第778章 合理要求第950章 高臺炮擊第746章 不虛此行第1301章 會安碼頭第1103章 琉球王國第1363章 戰爭原因第804章 首輔大人的妙計第550章 大都督的算計第234章 一波消失,一波興起第826章 突圍而去第304章 東征隴右(十)第1236章 同一個目標第1246章 護國公第1395章 禁止養馬第199章 心電感應第1187章 戰場不是商場第190章 妻與妾第481章 羊奶子溝第550章 大都督的算計第97章 幕後主使第1313章 的確長大了第883章 算死王侯第1345章 除惡務盡第669章 十萬火急第963章 大步入宮第81章 來自西寧的使者第222章 終於問世了第423章 這就結束了?第247章 天命都督府第10章 過堂第978章 親臨山海關第419章 脣槍舌劍第1167章 搶奪順帝第325章 東征隴右(三十一)第435章 禮物第1115章 家的溫暖第345章 窩裡橫第400章 密談(下)第473章 鎮壓盜賊的專家第350章 自投羅網第765章 早有預謀第396章 瘋瘋癲癲第594章 湛藍色的焰火第1106章 榮光學校第1391章 大將軍陣亡了第956章 五封求援詔書第1349章 戰書第1359章 甕中捉鱉第185章 王傑與呂布第1139章 騎兵混戰第1156章 親手服侍第735章 夜深人靜第541章 買漲不買跌第268章 初試鋒芒第17章 採藥第151章 模具第495章 最大的商人第367章 自信滿滿第687章 責罰第925章 大明的敵人第1141章 當道者死對近來更新的一點說明第337章 肩上的膽子第1180章 鴨綠江畔第391章 保衛大營第631章 亡國之相第751章 隔河點射第949章 代州受阻第1151章 秦晉之好第466章 拜師第679章 公審第904章 宴無好宴第685章 川黔古道第105章 怒氣沖天第139章 西寧品牌第623章 秦良玉的疑惑第901章 三日爲限第335章 學生出道第675章 改土歸流第909章 西南邊疆第1327章 儘快達成盟約第1387章 巨型戰艦第313章 東征隴右(十九)第1211章 三江平原第1252章 又是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