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抗災滅蝗

bookmark

四月中旬。

天津地區連續30天未下雨。旱情顯得非常嚴峻。

好在葛沽農場水庫灌溉系統完善,加上農田之間挖了100多口水井,利用風車提水將地下水汲取用於灌溉,勉強覆蓋了50萬畝田地。

而葛沽農場普及了仙家肥,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不斷進行施肥,令今年農作物的長勢超過了去年。

而今年的葛沽農場,除了重視糧食產量,也適量的增加了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

50萬畝的農場中,馬鈴薯種植面積20萬畝,紅薯種植面積10萬畝,稻、麥種植面積10萬畝,棉花種植面積5萬畝。蚯蚓養雞項目5000畝,養雞30萬、鴨10萬隻。

除此之外,還從西洋商人手中引進了辣椒、菸草等等新的經濟作物,充分開發農場的經濟效益。

菸草暫且不說,光是辣椒就是一種非常有盈利前景的經濟作物。事實上一旦辣椒的烹飪作用被發現,估計辣椒種植面積有限的時代,將會是暴利的經濟作物。

穿越到了大明王朝一來,肖圖白在飲食享受方面,感覺雖然吃盡山珍海味,但是也有不少的遺憾。比如——辣食缺乏!

一提到辣食,肖圖白很容易想到火鍋、辣椒、四川人喜歡吃辣等等概念。但是,明朝的四川人並未有過喜歡吃辣的傳統,因爲明朝沒有辣椒。或者說,辣椒在17世紀僅僅作爲一門花園裡的觀賞植物。在明朝後期被少量引進。但是從沒有人嘗試食用辣椒。

明朝的辣味調料是匪夷所思是——茱萸!

沒錯,就是九月九日重陽節,“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那種茱萸。

茱萸是在後世主要是作爲一種中藥材,但是在古代沒有引進辣椒的年代,茱萸由於有點辣味而被當做調料。當然了,茱萸含有的辣椒素很淡,與辣椒是不能相提並論,而且還帶有中藥材的苦澀味。肖圖白嘗過了茱萸後,便非常懷念辣椒。

事實上,辣椒真正發光發熱。成爲中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卻是從清朝中期開始。至於四川人喜歡吃辣椒的傳統,卻是從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產生。最喜歡吃麻辣食品的四川人,在明朝時期還未吃過辣椒呢……

於是,辣椒種苗被肖圖白列入了高額懸賞,通過歐洲的商人引進這種海外作物。

一顆辣椒幼苗價格1兩銀子的高價,引進了5000株辣椒。這些辣椒被肖圖白令人精心侍弄在農場中,不斷的收集種子、擴大種植面積。少量的辣椒,用以滿足肖圖白的口腹之慾。

總體而言。天津經濟特區的由於貫徹肖圖白的理念,在經濟和生產的體制上非常優越。

而特區通過購買海外糧食。糧庫中的糧食儲備非常儲備,能夠供應16萬人食用3年。

再加上今年農作物長勢可喜,如果順利收割,必然是豐收之年。以葛沽一年的糧食生產,便足以養活百萬人口。

但是,初夏的熱風吹拂時,田間越冬的蟲卵孵化出的蝗蟲的密度,顯然比往年多出了十倍以上……

成羣的蝗蟲在田間、路邊、山野、城鎮活蹦亂跳。此時蝗蟲僅僅是去年的蟲卵孵化,並未釀成大災。

但是。每年的夏、秋季節,正是蝗蟲繁衍的旺季,一隻雌蝗蟲一次性可以產卵50個,蟲卵21天可孵化,50日左右便演化爲成年的蝗蟲,而成年的蝗蟲又能夠排卵繁衍。也就是說待到農作物成熟之前,土壤中更多蟲卵孵化。蝗蟲的數量會增長几十倍……

無農不穩!

這是自古以來顛撲不滅的道理。

面對農業生產所面臨的旱、蝗災情,經濟特區官僚們,也緊急的磋商辦法。

“唯今之季,只有萬衆一心。將滅蝗當成頭等大事!”肖圖白叮囑說道,“農場中,要讓雞鴨發揮出蝗蟲天敵的作用。雞鴨食蝗,減少蝗蟲密度。除此之外,政府籌建‘滅蝗小組’,用金錢鼓勵民衆殺蝗、滅蝗!也鼓勵民衆飼養雞鴨,可以提高食蝗雞、食蝗鴨的採購價格。”

經濟特區非常重視1萬5000軍人、2萬學生的營養補充。

軍隊三餐食肉,家禽肉食雖然不佔據主要的肉食攝入比例,但是必要的時候,家禽也可以成爲軍隊的主要肉食。而特區接受5年義務教育和技能培訓教育的學生,政府免費提供早餐、午餐,早餐中至少有一個雞蛋,午餐中有3兩肉食。

這樣的營養攝入,使得正在長身體的特區兒童們,身高、體魄發育,將會比之父輩們擁有巨大的優勢。

“鼓勵百姓滅蝗,政府獎勵標準是多少?”天津特區文官之首將岸問道。

肖圖白胸有成竹道:“每斤蝗蟲2文錢,1兩銀子便能夠收200斤蝗蟲。假設收購2000萬斤蝗蟲可將蝗災消滅無無形中,也不過多花費10萬兩銀子。而鼓勵百姓養殖雞鴨食蝗,更是省時省力。只要將雞鴨放養,取之不盡的蝗蟲作爲飼料。對付蝗蟲,其實有的是辦法,只要有決心滅蝗,皆是能克服蝗災!”

將岸笑道:“善!”

事實上,利用雞鴨食蝗蟲的特性滅蝗,哪怕是在21世紀也是常用的手段。一個農業縣,如果放養數百萬只雞鴨,利用雞鴨食蝗,完全可以剋制蝗災。而雞鴨食蝗蟲,也是天然環保,不像使用化學藥品那般產生污染、毒害。

當然了,肖圖白滅蝗也僅是在特區展開,至多兼顧天津十多個州縣的利益。至於山東、直隸、河南等等地區,卻是顧不上了。畢竟,這種大面積的蝗災治理,不但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需要充分的動員民間力量配合滅蝗。

事實上,明朝普通的農民的很愚昧的,哪怕讀書人知道唐朝時候就有姚崇滅蝗的典故,但是普通的百姓遇到蝗災,和唐朝時期的愚民沒有什麼區別,依然用祭拜“蝗神”這種愚昧到極點的方式應對蝗災。

而天津地區,民智雖然不能與後世科學昌明時期相比。但是,肖圖白利用百姓對自己的“迷信”,來對抗更加荒誕不經的“蝗神”崇拜的迷信。

拜蝗神,其實是一種奴性迷信,更是讓百姓道德和倫理是非喪失的一種迷信。試想蝗蟲吃光是禾苗莊家,應該是農民的生死大敵。但是軟弱的老百姓,不但不去用實際行動消滅蝗蟲,反而哀求、祭拜所謂的“蝗神”,豈不是麻木到了極點。

隨着肖圖白政府的全力宣傳動員,特區當地的開始展開轟轟烈烈的“滅蝗運動”。一時間,城裡、鄉下,無數個百姓開始用各種簡陋的紗網、佈網投入對蝗蟲的捕捉。

不但特區的百姓大力的捕殺蝗蟲,而且特區周邊的百姓,也挑着擔子、推着獨輪車的將捕捉的蝗蟲,送到特區官府收取蝗蟲的地點換取一些錢財。

事實上,撲捉蝗蟲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名勞動力使用網具捕捉蝗蟲。一天至多能夠捕捉三五斤的蝗蟲,換取不到十文錢的收入。

但是,特區的官府思想宣傳攻勢連綿,告訴百姓,殺滅蝗蟲與其自身利益密切相關。蝗災爆發,禾苗莊家皆會被鋪天蓋地的蝗蟲吞噬。

而齊心合力捕捉蝗蟲,殺滅蝗蟲,不但能夠保住自家的農作物的收成,而且捕捉的蝗蟲也能換取一些零用錢補貼家用。經過充分思想宣傳的農民,全家老少齊上陣,在田間、山野中用各種布、網捕捉蝗蟲,按照普通的一家三四口人的能力,一天能夠捕獲十多斤蝗蟲,也能夠換取二三十文錢。

對於特區的城市工人階級來說,這種酬勞並不誘人。但是,對於特區周邊地區的人均侍弄兩三畝田,一年忙到頭只能獲得百來斤糧食的佃農們來說,卻是一筆不菲的收益。所以,滅蝗行動展開後,捕捉蝗蟲的主力軍,卻並不是特區的百姓,而是特區周圍的佃農們。

特區政府“滅蝗小組”在整個特區設立了20多個辦事處,每天收取20多萬斤蝗蟲。付出40多兩銀子。不過,隨着天氣逐漸炎熱,更多蝗蟲孵化,每天收取的蝗蟲數量開始逐漸的增多。

當然了,底層百姓積極捕捉蝗蟲,而中戶、大戶人家卻是並不願這麼大費周折獲得辛苦錢,而是紛紛開始飼養家禽。

整個天津地區,飼養的雞鴨數量是超過50萬隻的。蝗蟲數量在增多,而雞鴨也在不斷的成長、孵化。

雞鴨食蝗、百姓捕蝗。

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天津地區在黃河南岸蝗災爆發時期,成爲了一座不受蝗災影響的淨土。

當然了,天津卓有成效的滅蝗抗災,保住了農業的收成,並且養肥了百多萬隻家禽,經濟成效明顯。這一系列的措施、經驗,皆是被特區官員廣爲宣傳,在大明讀書人羣體,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了經濟特區的政治影響力和聲望。

後來,大明王朝每逢蝗災,地方的知識分子和望族,皆是借鑑天津滅蝗經驗,將蝗災的威脅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

第48章 銀荒第55章 黨報(二)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210章 擴軍、銀行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24章 文工團、書社、股份制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109章 爲鄉親們報仇(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態變遷第236章 《天工開物》和宋應星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269章 科技、經濟、內政(三)第9章 皇家新軍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50章 日本的閉關鎖國和朱印船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284章 天津巡撫的憂鬱第101章 與虎謀皮(三)第109章 爲鄉親們報仇(一)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第71章 豐收(二)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42章 追悼會、烈士、撫卹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36章 《天工開物》和宋應星第284章 天津巡撫的憂鬱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116章 我有奇術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12章 階段性訓練成果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50章 日本的閉關鎖國和朱印船第9章 皇家新軍第34章 陰謀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213章 新興工商勢力、寶船、鄭家叔侄第268章 科技、經濟、內政(二)第84章 獨石口(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78章 創刊(二)第77章 創刊(一)第46章 聖旨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18章 震動(二)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94章 鄭芝豹的葛沽見聞(一)第54章 黨報(一)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117章 震動(一)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219章 整風第103章 總督(一)第3章 計劃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72章 豐收(三)第137章 探病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96章 葛沽炒房記(一)第77章 創刊(一)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103章 總督(一)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144章 虜退(一)第66章 傳教士(一)第164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二)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192章 整頓漕幫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239章 問策(一)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26章 拜年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76章 糧商(二)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
第48章 銀荒第55章 黨報(二)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210章 擴軍、銀行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24章 文工團、書社、股份制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109章 爲鄉親們報仇(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態變遷第236章 《天工開物》和宋應星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269章 科技、經濟、內政(三)第9章 皇家新軍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50章 日本的閉關鎖國和朱印船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284章 天津巡撫的憂鬱第101章 與虎謀皮(三)第109章 爲鄉親們報仇(一)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第71章 豐收(二)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42章 追悼會、烈士、撫卹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36章 《天工開物》和宋應星第284章 天津巡撫的憂鬱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116章 我有奇術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12章 階段性訓練成果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50章 日本的閉關鎖國和朱印船第9章 皇家新軍第34章 陰謀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213章 新興工商勢力、寶船、鄭家叔侄第268章 科技、經濟、內政(二)第84章 獨石口(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78章 創刊(二)第77章 創刊(一)第46章 聖旨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18章 震動(二)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94章 鄭芝豹的葛沽見聞(一)第54章 黨報(一)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117章 震動(一)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219章 整風第103章 總督(一)第3章 計劃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72章 豐收(三)第137章 探病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96章 葛沽炒房記(一)第77章 創刊(一)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103章 總督(一)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144章 虜退(一)第66章 傳教士(一)第164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二)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192章 整頓漕幫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239章 問策(一)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26章 拜年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76章 糧商(二)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