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君恩(六)

在兩年多的剿匪生涯中,通過那些親眼所目睹民間災難,旭子心中對於楊廣的認識基本已經定了性。雖然他一直不願意譴責對方昏聵無能,但對方包庇權奸,縱容貪污,對民間疾苦視而不見等種種行爲卻沒有一樣不令他感到失望。而同是這個楊廣,在近距離與他接觸時展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面。此人會爲過去犯下的錯誤而感到內疚,此人會爲治理不好這個國家而感到憤懣,此人會爲民間對其的種種非議而感到委屈,甚至落淚不止。

此人對李旭讚賞有加,不惜力排衆議而對後者進行提拔。此人在國庫空虛,各郡錢糧大半運不到東都的情況下,還信誓旦旦地保證要爲汾陽軍解決後顧之憂。此人擔心李旭的衝動,居然要求他短時間內不要去討伐羅藝,而是坐等對方耐不住性子露出破綻。此人……

一時間,公義私恩在旭子心頭糾纏。令他的身體一半炎熱如湯,一半冰冷若雪。站在當場,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該向楊廣表示感謝,還是坦誠地告訴對方事實真相。大隋朝各地早就亂了套,裴矩等人口中的芥癬之癢,目前已經成爲膏盲之毒,如果陛下再不振作起來的話,大廈不日將傾!

“陛下,末將,末將得陛下眷顧,心中深感大恩!”他用顫抖的聲音說道,彷彿靈魂已經脫離了軀殼。但沒等他將話說完,楊廣已經又一拳打將其打醒,“看你這熊樣!你是朕的心腹,朕不替你照看後路,還替誰照看。況且這次叫你去博陵,也不是光去享福。那裡前無大河後無高山,是個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若是派了別人去,朕還真的不放心!”

‘難道陛下對地方上的情況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意說破麼?’旭子楞了楞,一廂情願地想。‘陛下知道權臣誤國,所以一直韜光養晦。待到時機成俗,一鳴驚人。’這個想法令他感到全身燥熱,但楊廣接下來的話很快就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河北這兩年盜匪很多,但都沒怎麼成氣候。朕聽說你的老家附近有一個賊頭王須拔自稱漫天王,還有一個賊帥魏刀兒自稱歷山飛,你可以先拿他們兩個練練兵。你的治所東邊是竇建德,朕已經派了楊義臣去,估計很快就能把他剿滅掉。至於西面麼…….”楊廣猶豫了一下,很快又非常大度地做了個手勢“算了,西面的事情朕不難爲你,朕自然會做出安排。你好好煉你的兵,明年咱們君臣都緩上一口氣。待後年開春,朕還要去征討高麗。到時候讓你做朕的開路先鋒,扶余道大總管!”

“陛下還要徵遼麼?”李旭大吃一驚,全身上下涼了個透。以大隋朝現在的情況,高句麗不興兵犯境,已經算是高元狗賊君臣無智。大隋居然還準備再次打過去,恐怕兵馬沒等集結,各地士卒早已經造了反。

“你也不贊同朕征討高麗?”楊廣看到李旭神色大變,狐疑地問。他在今年年初時就籌劃着第四度徵遼,諸臣之中除了裴矩和宇文述贊同外,其他人都委婉表示了反對。對於那些已經年過半百的老臣,楊廣可以認爲他們是人老血氣不足。對於那些喋喋不休的文官,楊廣認爲他們發對的原因主要是被第一次兵敗嚇破了膽。文人麼,畢竟膽子小些,不如武將那樣奮不顧身。但連同最驍勇善戰的愛將李旭也反對,楊廣真有些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倉猝了。

“末將以爲,欲平高麗,先得保證大軍後路無憂。所以末將建議先平定國內各地亂匪,再議論徵遼之事!”聽說過楊廣爲了徵遼的事情殺過好幾個人,李旭不敢明着跟他頂撞,換了個委婉地方式勸諫。

“難道各地亂匪還能堅持到明年秋天麼?朕麾下那麼多將軍是幹什麼吃的?”楊廣聳聳肩膀,對李旭如此“悲觀”的看法非常不認同。“朕將歷山飛和漫天王交給你。把瓦崗軍交給張大人,把竇建德交給楊義臣。等朕回到了東都,讓樊子蓋親領大軍來河東剿滅敬盤陀。屈突通西進去討伐孫華,你們幾個都是名將,朕不信你們對付不了些許蟊賊!朕在東都看着你們,誰先完成了任務,朕就封他爲國公,世代襲爵!”

“末將當竭盡全力!”李旭知道楊廣不會相信各地叛軍勢力已經非常龐大,只好退而求其次。“陛下若想徵遼,最好給末將等半年到一年時間。待末將和幾位老將軍都奏凱而還,羅藝將軍的態度也明朗了,陛下再下征伐令也不遲!”

“嗯,朕怎麼又把羅藝忘了。如果他在漁陽郡造了反,朕還真沒法從陸路前往遼東!”楊廣只理解了李旭諫言中的最後一句,如果羅藝造反的話,北去通路就會被卡斷。徵遼大軍根本沒法抵達目的地。

想到這,他有些懊惱地用弓柄敲了敲自己的腦袋,“朕真的有些糊塗了,羅藝還在漁陽呢。朕這回聽你的,徵遼的事情緩一緩,待眼前亂七八糟的雜事有個結果再說。對了,你估計到了博陵後,汾陽軍需要多長時間可堪一戰?”

“陛下剛纔不是還叫末將不要着急麼?”李旭被楊廣跳躍不停的思維弄得暈頭轉向,楞了一下,然後試探着問。

“朕剛纔是叫你不要着急去征討羅藝。他這個人智勇雙全,麾下帶得又是咱大隋最精銳的具裝鐵騎。你貿然衝上去在平原上與他對陣,肯定會被鐵騎踏個稀爛。”楊廣搖了搖頭,笑着向李旭解釋自己的想法。“但朕問的不是你何時有把握去征討羅藝,而是帶領汾陽軍,向帶領齊郡子弟那樣勢如破竹地去剿匪。朕記得上次剛把你派到歷城,轉頭就收到了地方上送來的捷報。沒過幾個月,歷城周圍就匪跡全無了!”

“那全賴張須陀老將軍指揮有方,並且郡兵們是在家門口作戰,打得英勇!”李旭想了想,決定不把話說得太滿,“汾陽軍和郡兵有很大不同。邊軍的戰鬥力遠遠高於郡兵,但士氣卻比郡兵差得多…….”

“把他們都練到這種樣子,你需要多長時間?”楊廣不太明白爲什麼戰鬥力高的邊軍士氣反而差,向遠方正在忙碌的士卒指了指,追問。

在校尉張江的指揮下,百餘汾陽軍兄弟策馬飛奔,他們一會分散進擊,一回包抄匯合,正驅趕着十幾頭大而無害的野獸向楊廣和李旭身邊靠近。

甘羅快速迎了上去,兜轉在鹿羣側翼,嘶咬衝撞,將整個鹿羣逼向羽箭射程之內。楊廣大笑着舉起弓,將箭搭上弓臂。被士卒們趕過來的是數頭野鹿,其中一個渾身毛色灰白,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目標。

“此地無愧白鹿山之名,真的有白鹿!”楊廣興奮地叫喊着,嗓音嘶啞,面頰上再度出息兩團潮紅。“李郎將,你煉得好兵,朕把他才交給你幾天,就脫胎換骨!”

“他們都是百裡挑一的,每人至少經歷過三次大戰。汾陽軍士卒補充完整後,經過訓練,最快也得三個月才能形成戰鬥力。陛下若想每個人達到這些弟兄的身手,至少得容末將先帶着新兵打上幾仗。見了血後,隊伍纔有殺氣!”李旭望着吶喊馳騁的弟兄們,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回答。

“朕給你半年時間,夠不夠?”楊廣用弓箭對準距離自己越來越近的白鹿,頭也不回地追問。那頭鹿頗具靈性,知道末日即將來臨,在草尖上奔走跳躍,從不肯讓自己的跑動軌跡有規律可循。

“如果糧草器械充足的話,末將願盡力一試。”李旭不太瞭解楊廣的迫切心情,滿臉疑惑。不對付羅藝,不與竇建德交手,在楊廣的心目中,歷山飛和漫天王二人又不堪一擊。如此,他還急着催自己煉兵做什麼?難道還有更迫切需要對付的目標?

楊廣沒有繼續二人的對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射獵上。他的身體由北轉向南,又由南轉向東,就是沒有一箭命中的把握。甘羅是個非常好的同伴,嫺熟地替自家主人創造着良機。在它的威脅下,鹿羣幾乎是在圍着楊廣和李旭兜圈子。但楊廣對獵物的狡猾程度明顯估計不足,羽箭一直無法離弦,只累得額頭見汗,手臂微微顫抖。

李旭怕楊廣誤傷甘羅,飛起一箭,將白鹿旁邊的另一頭母鹿射翻。受了驚的白鹿猛然停住了腳步,哀聲嘶鳴。

楊廣趁機鬆開弓弦,白鹿應聲而倒。

“你去給朕殺了張金稱!”楊廣收起弓,志得意滿之餘,臉上表情無限蕭索,“把他的頭送到東都來。越快越好!”

一直到射獵結束,旭子才從震驚中約略緩過些神來。“陛下居然要我去殺張金稱!”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出楊廣到底和一個強盜頭子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根據李旭所掌握的消息,目前在河北橫行的大股盜匪有竇建德、王薄、王須拔和魏刀兒等十數綹,其中隨便哪一股拉出來,都比張金稱實力強大得多!張賊之所以能成名是由於他的殘暴和貪婪,而頭頂殘暴之名的蟊賊根本不可能有成大事的希望。

但是,即便楊廣不提,李旭自己也會盡快的將張金稱繩之以法。此人當年因爲貪圖對方部屬,在酒席宴上火併了孫安祖。而後者對李旭恩重如山,這個仇他不能不報。

“會不會是陛下對九叔心存負疚,所以借我之手爲九叔報仇呢?”思前想後,李旭得出如是結論。這個推測說得通,但又實在匪夷所思。“如果陛下真的對九叔有所負疚,當初爲什麼不給他一些補償?難道兩個人之間,還有什麼其他恩怨麼?”他越想越迷茫,一時間,頭大如鬥。

“將軍好像不太高興?”校尉張江見自從收隊回返那一刻起,自家主帥得面色就非常凝重,湊上前,關心地問。

“我在想陛下的叮囑!”李旭搖了搖頭,向外走了幾步,有些疲憊地回答。由於汾陽附近人口稀少,所以同來打獵的諸位大臣也頗有斬獲。此刻衆人爭相向楊廣奉獻自己的獵物,以便在同僚面前誇耀射藝,將御帳圍了個水泄不通。這種熱鬧李旭生來不願意湊,所以乾脆趁機走開,一邊舒展筋骨,一邊檢視御帳附近的防衛。

“陛下給你出什麼難題了麼?”張江先四下看了看,然後壓低了聲音安慰道:“你也別太放在心上。以前沒見過皇上,我一直認爲他是一言九鼎的。現在看來,他這個人好糊弄得很。估計過上幾天,他自己說過什麼自己就忘了,根本不會再派人追究!”

“可不是麼,陛下也就是個慣壞了的孩子。今天大夥看到他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比小孩子臉變得都快!”呂欽對楊廣食言而肥的事情還耿耿於懷,小聲在旁邊非議。“當初讓我們死守雁門時,不也是信誓旦旦的。你看過後,竟一個字都不提!”

二者都是追隨了李旭很長時間的老部下,所以在他面前也口無遮攔。旭子無法替楊廣辯解,只好搖頭苦笑,“可他畢竟是咱們的皇上啊!”他嘆息着,邁動沉重的腳步越走越遠。

汾陽往南一百五十里便是太原。楊廣的御輦行得雖然慢,兩日之後,便也到了汾河邊上。唐公李淵得知聖駕南歸的消息,早早地便率領河東路各地官員迎出了十里之外。待金黃色的御輦停穩,李淵上前數步,跪在路中央奏道:“微臣聞突厥犯駕,心急如焚,恨不能親自前去爲陛下遮擋矢石。無奈與流寇激戰正酣,難以抽身,只好日夜在佛前祈禱,盼佛祖保佑陛下逢凶化吉。今日終於看到平安歸來,臣,臣,臣即便立刻死了,也心甘情願!”說罷,叩頭及地,落淚如雨。

“天佑大隋,天佑陛下!”剎那間,各地官員跪倒了一大片,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見地方官員如此關心自己的安危,楊廣心裡也好生感動。走下御輦,親手將李淵攙扶了起來,“李卿平身。諸位愛卿都平身吧。朕這不是回來了麼?突厥小丑以爲劫了朕,就可讓我大隋屈服。朕不會讓他們得逞,朕即便當日戰死雁門,也不會讓他們得逞!”

“讓陛下受驚,臣等之罪!”李淵抹了把淚,躬身說道。

“主辱臣死,請陛下責罰我等無能!”諸位地方官再次跪倒,自請處置。

“無罪,突厥人鬧事,與諸位何干。你們替朕牧民,勞苦功高。這一路上朕也都看到了,河東諸郡除了遭賊洗劫的邊塞各地外,其他地方百姓都過得不錯。”楊廣非常大度地搖了搖頭,嘉勉道。

當下李淵請楊廣重回御輦,自己親手擎起一面大旗,在前方替楊廣開道。太原士紳百姓亦都奉命穿了最光鮮的衣服,跪倒在大路兩旁恭迎皇帝陛下歸來。楊廣拉開御輦上的錦簾四下觀望,看到路邊香案排得密密麻麻,父老臉上的高興之情溢於言表。心情更是舒暢,命侍衛到前方換下李淵,將後者叫到自己身邊來嘉獎道:“表哥真有本事,才赴任不到一年,便使得地方百姓如此知禮。若我大隋地方官吏皆如你,朕又何須終日爲叛逆而鬧心?!”

“那些叛逆不知好歹,陛下不必爲他們煩惱。只要陛下平平安安的,那些盜匪流寇就像秋末之蟲,日久自亡!”李淵在馬上抱拳,恭恭敬敬地回答。

“你倒是會說。朕平平安安,和盜匪亡不亡有什麼關係?”楊廣聽李淵將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硬扯到了一處,笑着啐了一口,問道。

“陛下乃大隋天子,百官的主心骨。只要陛下平安,臣等做事便有了章法和力氣。臣等做事有了章法和力氣,百姓的日子就會過得安穩。百姓的日子過得安穩了,肯從賊者便會減少。沒人去當賊了,那些流寇自然就再沒力氣鬧騰。”李淵反應甚快,將其中關聯娓娓道來,聽得周圍諸臣頻頻點頭。

“如此,這太原周邊百姓安居樂業,全是朕得功勞嘍!”楊廣大笑,指着官道兩旁低頭跪拜的百姓追問。

“當然是陛下的功勞。若無陛下知人善用,他們怎麼會過上安穩日子!”黃門侍郎參掌朝政裴矩早就從李淵家拿了一大筆好處,笑着上前替對方出頭。

“你這佞臣,比李卿還會說話!”楊廣笑着罵了一句,“該是誰的功勞就是誰的,李卿不但治理地方有功,還生了一個好兒子。朕見了世民心裡就感到喜歡,也就是我們楊、李兩家,才能出如此少年英豪。”說到這,他有些心虛,忍不住回頭看了看跟在御輦後的李旭。卻突然想起來後者也姓李,所以自己的話不算有錯,“還有你這個侄兒,朕已經封了他爲冠軍大將軍,博陵侯!”

“謝陛下隆恩!”李淵早就得知世民和旭子都被授予了高位的事,此刻聽楊廣提起來,趕緊在馬背上躬身,“陛下對李家的照顧,臣總是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

“朕倒不用你粉身碎骨。你替朕照看好這數百里山河,別讓突厥人再有機會扣關便是了!”楊廣點點頭,心中若有所思。“你決定授予你太原留守之職。若是突厥入侵,這河東諸郡的地方兵馬盡歸你調遣!”

“臣李淵謝陛下!”李淵的身體在馬背上晃了幾晃,差點一頭栽將下去。楊廣自從登基後,一直對李家嚴格戒備。是以即便在官職最高時,李淵手中都沒控制過五千以上兵馬。而今天老天居然開了眼,把河東諸地的郡兵調遣之權都交到了李家。今後如果李家若有什麼需要,永不會在兵力問題上頭疼了。

“唐公小心!”裴矩等人見李淵歡喜得連戰馬都騎不穩了,趕緊湊上前攙扶。李淵的臉色紅得如喝醉了酒般,言談舉止都帶着醺醺之意。“陛下,陛下之恩,我,我李淵永生不忘。臣,臣雖然已經,已經老了。但只要突厥人敢來挑釁,臣,臣願意做陛下帳前的老黃忠……”說着,眼皮一紅,居然又開始落起淚來。

“朕記得你這句話。進城,進城,咱們君臣進城之後再說!”楊廣又是大笑,對李淵的表現甚是滿意。“李淵老得比朕還快!”內心深處,他如是想到。“他既然已經老得騎不動馬了,那童謠所指,當不是他了吧!”

望着高大巍峨的城牆和乳汁般繞城而過的汾水,楊廣不由得有些發楞。爲了保住楊家這錦繡山河,他已經心力憔悴。可是如今李渾服誅,李密殘廢,李淵年老,當年一個個可能篡權奪位的對手都已經排除了,那童謠中所指的人到底是誰呢?

彷彿冥冥中有人暗示,楊廣的目光從前方移開,掃過羣臣,緩緩向後。他看見毛色亮如白銀的甘羅跟在自己的御輦後坦然而行,根本不爲周圍如山歡呼所懼。“聖明天子身邊肯定有非凡之物相伴!”這個想法讓他感到非常得意,但同時心裡卻猛然涌起一股難言的恐慌。他看見了旭子,騎在一頭特勒驃上,身體挺得筆直。而一些大膽的百姓指指點點,顯然在議論着這位大隋最年青的冠軍大將軍的傳奇經歷,目光裡似乎充滿了敬畏。

“朕居然忘了他也姓李!”楊廣的心猛地一抽,臉色剎那間蒼白如雪。

第五章 諾言(二)第四章 變徵(七)第五章 獵鹿(八)第二章 出塞(二)第四章 故人(五)第五章 諾言(四)第五章 無名(一)第一章 擊鼓(四)第二章 背棄(六)第四章 醉鄉(二)第三章 浮沉(五)第五章 君恩(二)第一章 雷霆(二)第三章 爭雄(五)第三章 浮沉(一)第六章 持槊(一)第三章 曠野(三)第五章 諾言(六)第二章 出塞(四)第一章 盛世(五)第五章 諾言(五)第五章 君恩(六)第五章 無名(七)第二章 虎雛(一)第三章 爭雄(七)第一章 雷霆(一)第一章 肱股(二)第二章 背棄(三)第三章 曠野(一)第七章 盛世(七)第三章 烽火(六)第一章 肱股(二)第二章 展翼(八)第四章 故人(六)第一章 盛世(四)第六章 錦瑟(六)第四章 故人(六)第五章 歸途(一)第四章 國殤(七)第三章 爭雄(七)第三章 扶搖(二)第二章 虎雛(三)第四章 取捨(五)第八章 疊唱(一)第四章 變徵(四)第二章 吳鉤(七)第一章 雷霆(七)第二章 吳鉤(六)第一章 擊鼓(七)第四章 故人(四)第三章 烽火(一)第四章 國殤(一)第六章 持槊(一)第一章 擊鼓(六)第七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仕(五)第五章 獵鹿(六)第五章 君恩(六)第四章 變徵(一)第一章 擊鼓(一)第二章 背棄(一)第四章 醉鄉(五)第四章 故人(一)第四章 醉鄉(三)第二章 背棄(二)第五章 獵鹿(八)第六章 錦瑟(二)第二章 虎雛(四)第三章 烽火(六)第六章 錦瑟(五)第三章 扶搖(六)第六章 錦瑟(五)第六章 錦瑟(三)第四章 干城(四)第六章 錦瑟(六)第三章 何草(四)第五章 獵鹿(五)第一章 雷霆(五)第一章 羽化(五)第一章 擊鼓(六)第一章 出柙(一)第四章 國殤(八)第二章 虎雛(三)第二章 背棄(五)第四章 取捨(二)第三章 浮沉(一)第七章 盛世(八)第二章 展翼(八)第一章 肱股(三)第四章 國殤(八)第一章 大賊(二)第四章 變徵(三)第五章 無名(七)第三章 無衣(四)第四章 補天(二)第四章 取捨(五)第四章 國殤(七)第四章 變徵(七)第三章 何草(二)第一章 擊鼓(二)
第五章 諾言(二)第四章 變徵(七)第五章 獵鹿(八)第二章 出塞(二)第四章 故人(五)第五章 諾言(四)第五章 無名(一)第一章 擊鼓(四)第二章 背棄(六)第四章 醉鄉(二)第三章 浮沉(五)第五章 君恩(二)第一章 雷霆(二)第三章 爭雄(五)第三章 浮沉(一)第六章 持槊(一)第三章 曠野(三)第五章 諾言(六)第二章 出塞(四)第一章 盛世(五)第五章 諾言(五)第五章 君恩(六)第五章 無名(七)第二章 虎雛(一)第三章 爭雄(七)第一章 雷霆(一)第一章 肱股(二)第二章 背棄(三)第三章 曠野(一)第七章 盛世(七)第三章 烽火(六)第一章 肱股(二)第二章 展翼(八)第四章 故人(六)第一章 盛世(四)第六章 錦瑟(六)第四章 故人(六)第五章 歸途(一)第四章 國殤(七)第三章 爭雄(七)第三章 扶搖(二)第二章 虎雛(三)第四章 取捨(五)第八章 疊唱(一)第四章 變徵(四)第二章 吳鉤(七)第一章 雷霆(七)第二章 吳鉤(六)第一章 擊鼓(七)第四章 故人(四)第三章 烽火(一)第四章 國殤(一)第六章 持槊(一)第一章 擊鼓(六)第七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仕(五)第五章 獵鹿(六)第五章 君恩(六)第四章 變徵(一)第一章 擊鼓(一)第二章 背棄(一)第四章 醉鄉(五)第四章 故人(一)第四章 醉鄉(三)第二章 背棄(二)第五章 獵鹿(八)第六章 錦瑟(二)第二章 虎雛(四)第三章 烽火(六)第六章 錦瑟(五)第三章 扶搖(六)第六章 錦瑟(五)第六章 錦瑟(三)第四章 干城(四)第六章 錦瑟(六)第三章 何草(四)第五章 獵鹿(五)第一章 雷霆(五)第一章 羽化(五)第一章 擊鼓(六)第一章 出柙(一)第四章 國殤(八)第二章 虎雛(三)第二章 背棄(五)第四章 取捨(二)第三章 浮沉(一)第七章 盛世(八)第二章 展翼(八)第一章 肱股(三)第四章 國殤(八)第一章 大賊(二)第四章 變徵(三)第五章 無名(七)第三章 無衣(四)第四章 補天(二)第四章 取捨(五)第四章 國殤(七)第四章 變徵(七)第三章 何草(二)第一章 擊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