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火楊家

楊府內一派熱鬧喜慶,昨天楊元慶被封爲幽州總管,而今天楊元慶分別多年的親人又重新團聚,楊府上下儼如過節一般,爲慶祝這種喜慶,楊元慶特地下令,楊府下人親衛,每人賞錢百吊,楊府內每個人都笑逐顏開,令人歡欣鼓舞。

房間裡其樂融融,楊元慶和嬸孃在述別來之情,雖然已分別十三年,但嬸孃的容貌基本上沒有變,只是眼角多了幾絲皺紋,還是那般清秀,笑容依舊溫柔,她的親言細語使楊元慶感受一絲母親般的關懷。

“嬸孃現在還在衡山嗎?”

“現在不在衡山了,我們一小部分人在衡山,大部分人都搬去丹陽郡,多虧你給我們的莊園,使我們南華宮的孤兒們有了安身之處,也有了糧食來源。”

沈秋娘的語氣中充滿了感激之情,她笑道:“今年收成不錯,大夥兒都商量着進京來看看你們,送一點我們親手種的瓜果,我想着多年未見我的元慶孩兒,就由我來送,老太太要見重孫女,也硬要和我同來。”

旁邊的沈婺華已正式出家爲尼,法號觀音,她是帶發出家,身着寬大的比丘尼袍,手中握一串念珠,容貌莊嚴慈祥,懷中摟着楊元慶的兩個女兒。

聽沈秋娘說到自己,沈婺華也笑道:“我雖年邁,一路上可沒有麻煩你,你胳膊疼痛時,還是我照顧你。”

楊元慶頓時想起嬸孃受過傷,連忙關心地問道:“嬸孃的胳膊還沒有好嗎?”

“早年落下了根,冬天就會隱隱作痛,不過你送我這對鐲子很好,帶上它,我感到手腕上有暖意。”

沈秋娘的手腕上戴有一對溫潤的玉鐲,這還是當初楊元慶從蕭銑手中買到,送給了嬸孃,一直就是她最珍貴之物,再缺錢她也捨不得賣。

她見楊元慶臉上充滿了關切,連忙笑道:“不用擔心,我平時都很注意保暖,好幾年都沒有疼了,只是這次我們是乘船到荊州,江面上風太大,所以老毛病有點發作,上了岸就好了。”

沈秋娘懷中抱着楊元慶未滿一歲的兒子,她看了看房間裡的敏秋等人,對楊元慶語重心長道:“元慶,你過得好,嬸孃就很高興,但有一句話嬸孃一定要說。”

“嬸孃有話儘管說。”

沈秋娘嘆了口氣,對裴敏秋道:“其實我應該是對敏秋說,元慶雖然是楊家人,可事實上他和楊家非常疏遠,從小就是這樣,他父親也沒當他是兒子,說他是孤兒也不爲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元慶能有一個自己的家族,子孫昌盛,你們現在只有一個兒子,真的是太少,敏秋,你明白我意思嗎?”

裴敏秋默默點頭,“嬸孃,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會盡力做好。”

沈秋娘笑道:“好了,我就說這一句,別的就不羅嗦了。”

這時,管家婆在門口道:“老爺、夫人,晚宴已經準備好了。”

楊元慶起身笑道:“晚宴好了,我們吃飯去。”

“吃飯嘍!”兩個小姑娘搶先奔了出去。

楊元慶扶住姑祖母,衆人說說笑笑,一起向餐堂走去。

........

楊元慶的府邸沉浸在一片歡笑之中,而尚善坊的楊府卻被一片愁雲籠罩,楊玄感被免去尚書和太尉之職,貶黜爲東平郡太守,這對楊家無疑是晴天霹靂,這甚至比大業三年楊約被免職還要嚴重。

這就意味楊家失去高門身份,從大隋王朝最耀眼的頭等家族,淪落爲二流家族,除了已隨風逝去的輝煌,楊家再也拿不出別的可炫耀的資本。

整整一天,楊玄感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情緒異常低落,此時他心中充滿了對鄭家痛恨,正是這種痛恨使他對妻子的一點點歉疚感也蕩然無存,他相信,鄭家對楊家的打擊必定得到了妻子的默許。

此時,楊玄感考慮得更多的是他的大事,沒有了尚書、太尉頭銜的光環,還有多少人願意跟隨他舉事?他原本雄心勃勃的計劃,被一盆冷水澆個透心涼,現在再說舉事,恐怕連家族內部都要反對他了。

楊玄感揹着手,在房間裡焦慮地來回踱步,真的要放棄嗎?放棄父親留給他的大業,放棄自己多年的夢想,就這麼忍辱偷生地過一輩子?他不甘心!可是舉事,他又一無所有。

楊玄感望着窗外黑沉沉的夜空,內心的糾結使他憤懣得幾乎要大喊出來。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管家的稟報,“老爺,蒲山郡公求見!”

楊玄感精神一振,他霍地轉身道:“快請,請到我書房來!”

從早上到現在,已經有好幾撥客人來訪,楊玄感誰也不見,惟獨李密的到來,使他如極度乾旱的土地獲得春霖,頹廢的精神一下子振作起來。

片刻,李密走了進來,一進門便拱手笑道:“可喜可賀!”

楊玄感一怔,李密給自己賀喜,何喜之有?他一頭霧水,卻不好直接問,便苦笑着請李密坐下,又命侍女上茶。

侍女上了茶退下去,房間裡就只剩下李密和楊玄感二人,楊玄感這才問:“賢弟向我賀喜,我何喜之有?”

李密微微一笑,“明公被貶官是否感到很沮喪?”

楊玄感嘆口氣道:“賢弟進府時難道沒有察覺到楊府的壓抑嗎?你可看見楊家誰有笑臉?”

“這就是明公只見其弊而未見其利,可在我看來,明公被貶爲太守除了面子上有點損失外,其他並無損失,相反,明公爲太守將大事可濟,所以我纔要恭喜。”

楊玄感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他忽然明白了李密的意思,他已經決定反隋,還要在意什麼升官貶官嗎?對於起事而言,太守可比尚書有利得多。

楊玄感畢竟做了二十幾年官,經驗豐富,他今天只是鑽了牛角尖,加上被貶官的巨大心理失落,使他一時看不清形勢,以至於一直陷於沉淪之中,而李密的的一席話儼如刮過他心中的狂風,使他的心中迷霧被吹散一空,頭腦頓時清明起來。

楊玄感沉思片刻又問:“我現在擔心的是,我失去了尚書之位,一但我起事,還會有多少人追隨?”

李密呵呵笑了起來,“以蘇威地位之高,公以爲他若起事,又會有多少人支持?”

一語驚醒山中人,楊玄感終於恍然大悟,他若起事,別人看的是他父親楊素,而不是他楊玄感,心中最後一塊大石去了,他心中頓時輕快起來,連忙拱手道:“那我該如何行事,請賢弟指教。”

李密已胸有成竹,笑道:“我有三策,可助明公成大事!”

“請講!”

“第一策叫韜光隱晦,明公可以縱情酒色,迷惑今上,不能被今上察覺到你的一絲一毫野心;第二策則叫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明公既是東平郡太守,便可以藉口平息境內匪患,擴大郡兵,同時暗中招兵買馬,比如東平郡的鉅野澤便是最好的養兵之地,甚至可以派遣子弟假冒造反亂匪,積蓄力量,現在天下盜匪四起,東平郡出現兩支也極爲正常。”

李密說到這裡,令楊玄感拍案叫絕,“高明!”

讓子弟冒充盜匪,一則可以他的太守身份可以掩飾並照顧,二則他又能暗中積蓄力量,此計高明之極,他笑道:“我這才明白爲何做太守比尚書起事更加容易,賢弟果然有見識,那第三策呢?”

“第三策就是北聯元慶了,元慶是幽州總管,這麼一支重要的力量如果能抓住,那麼天下唾手可得。”

第三策卻讓楊玄感陷入沉思,良久,他嘆息一聲,“元慶不會助我!”

李密搖搖頭笑道:“不是他助不助的問題,明公若起事,他無路可走,難道皇帝還會讓他再掌軍權?不管他願不願意,他也只能跟着起事,所以明公起事不能僅考慮自己的條件,也要替元慶考慮,必須等雙方條件都成熟才能起事,決不能倉促。”

“我明白了!”

楊玄感緩緩點頭,他又問:“我去東平郡,賢弟還留在京城嗎?”

“我當然也會跟去,不僅如此,我也準備暗中拉一支義軍,以助明公!”

..........

就在李密去拜訪楊玄感的同時,一輛馬車也在位於觀德坊的元壽府門前停下,元弘嗣從馬車上走出,匆匆走上了臺階,元敏在大門前已經等候多時。

“別人都到了嗎?”

“都到了,就等四叔,請跟我來!”

元敏帶着元弘嗣向父親的書房走去,元弘嗣今年約五十餘歲,長得相貌堂堂,身高六尺二,魁梧高大,他現任門下省納言、太子少師,是朝廷重臣,也是元家在朝廷中的代表人物。

元弘嗣是前任幽州總管,他一直在幽州做官,在幽州總管的位子上便呆了近七年,在幽州培養了大量心腹,這次楊廣突然換邊將,使他措手不及,也打亂了元家的部署。

今天聖上正式下旨,封楊元慶爲幽州總管,着實令元弘嗣憂心忡忡,天一黑,他便來找元壽商議。

元壽書房內,長子元尚武、次子元尚俊,以及元壽之弟元謖,以及另一個族弟元文都,都已經到齊,就在等元弘嗣的到來。

元文都也頗得楊廣的重用,楊元慶辭去御史大夫之後,便是由他接任,只是元文都爲人低調,話不多,今天的會議極其重要,所以他也來參加了。

“抱歉,我來晚了!”

元弘嗣快步走進房間,帶來一陣風,元壽笑着擺擺手,“就等你了,快坐下吧!敏兒也坐下。”

元氏家族分爲數十房,也有近千人之多,今天來元壽書房開會的,都是元壽最信得的心腹族人。

元壽臉色肅然,對衆人道:“今天讓大家來開會,就是和大家正式商議,我們元氏家族該如何準備,怎麼才能奪回本應屬於我們拓跋氏的江山?”

............

第26章 奸商本色第3章 蘇威密謀第46章 漸束袋口第4章 不露聲色第49章 西陘關前第47章 雁門初戰第76章 裴府問策第43章 西秦內訌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28章 意外消息第40章 孤膽英雄第37章 密室收穫第31章 矛盾激化第16章 何罪之有?第23章 切斷退路第34章 北市暴亂第24章 遼東反擊第40章 權貴施壓第24章 安撫江南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8章 契苾助力第23章 世充求救第78章 攻而不克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46章 糧價危機第18章 爾虞我詐第40章 先禮後兵第26章 說服李靖第22章 獨孤暗線第24章 酒樓告別第38章 風起南郡第8章 突發事件第42章 長安科舉第50章 潼關內訌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70章 北方消息第20章 背後較量(上)第65章 緊急情報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61章 動之以情第46章 棋輸一着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章 戍堡聞警第33章 棒打貴客第10章 一路追殺第10章 米酒事件第12章 北巡訊至第49章 唐軍西撤第37章 一招險計第35章 真相揭開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6章 王府夜話第57章 楊家有女第84章 連夜出擊第59章 兄弟反目第78章 戰略撤退第1章 初入楊府第30章 酒樓遇故第11章 家廟夜審第76章 裴府問策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95章 隱患爆發第36章 楚王親書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18章 反間之計第1章 出征突厥第15章 校場競箭第25章 血戰大利(下)第34章 北市暴亂第19章 家族利益第14章 三個女人第28章 人心難測第72章 請功負罪第92章 李靖初戰第29章 聯合施壓第28章 意外消息第19章 贖買條件第1章 異牀同夢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51章 玄霸之錘第47章 雁門初戰第71章 隋唐大戰(一)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7章 君心難測第30章 宮中毒蛇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1章 雙猛大戰第13章 御房嘉獎第36章 形勢嚴峻第70章 突破缺口第45章 兵壓江陵第58章 李淵出事第23章 遠方來人第40章 兄弟暗鬥第35章 孤家寡人第118章 咬金請纓第29章 危機漸至第33章 收買人心第97章 僞漢毒計第18章 諫臣之死
第26章 奸商本色第3章 蘇威密謀第46章 漸束袋口第4章 不露聲色第49章 西陘關前第47章 雁門初戰第76章 裴府問策第43章 西秦內訌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28章 意外消息第40章 孤膽英雄第37章 密室收穫第31章 矛盾激化第16章 何罪之有?第23章 切斷退路第34章 北市暴亂第24章 遼東反擊第40章 權貴施壓第24章 安撫江南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8章 契苾助力第23章 世充求救第78章 攻而不克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46章 糧價危機第18章 爾虞我詐第40章 先禮後兵第26章 說服李靖第22章 獨孤暗線第24章 酒樓告別第38章 風起南郡第8章 突發事件第42章 長安科舉第50章 潼關內訌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70章 北方消息第20章 背後較量(上)第65章 緊急情報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61章 動之以情第46章 棋輸一着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章 戍堡聞警第33章 棒打貴客第10章 一路追殺第10章 米酒事件第12章 北巡訊至第49章 唐軍西撤第37章 一招險計第35章 真相揭開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6章 王府夜話第57章 楊家有女第84章 連夜出擊第59章 兄弟反目第78章 戰略撤退第1章 初入楊府第30章 酒樓遇故第11章 家廟夜審第76章 裴府問策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95章 隱患爆發第36章 楚王親書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18章 反間之計第1章 出征突厥第15章 校場競箭第25章 血戰大利(下)第34章 北市暴亂第19章 家族利益第14章 三個女人第28章 人心難測第72章 請功負罪第92章 李靖初戰第29章 聯合施壓第28章 意外消息第19章 贖買條件第1章 異牀同夢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51章 玄霸之錘第47章 雁門初戰第71章 隋唐大戰(一)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7章 君心難測第30章 宮中毒蛇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1章 雙猛大戰第13章 御房嘉獎第36章 形勢嚴峻第70章 突破缺口第45章 兵壓江陵第58章 李淵出事第23章 遠方來人第40章 兄弟暗鬥第35章 孤家寡人第118章 咬金請纓第29章 危機漸至第33章 收買人心第97章 僞漢毒計第18章 諫臣之死